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78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林如海为难道。

璠皓和刘一儒不同。

璠皓原是太上皇的老臣,手里一系的门生故旧,与唐清安交往不少,例如庶吉士陆仲恒,韩昊,张云承等人。

哪怕璠皓有顾虑,但是他的门生都请他出面,那他自然也只能同意入京。

不过唐清安最看重的并不是璠皓。

此人已经八十岁。

请他入京看重的是他的名望,并不指望他能做具体的事情。

冯和不同。

此人五十余岁,而且致仕才不到三年的时间,无论在官场上的影响,还是自己的能力,都比璠皓要强些。

「此人还是要请来的,三顾茅庐嘛,一次请不到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之要把我们的诚意表现出来。」

唐清安一脸的坚持。

天下太大。

金州本土有十万官吗?

当然没有。

而且也不可能全部任用金江镇的官员,无论古今没有这个道理,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何把金江镇的制度,取代大周传统的治理手段呢。

那就需要拉拢人望。

「大将军放心,我必定请来此人。」

林如海点头。

很多人反对将军,但是当将军为新学站台,同样也有不少的学者转变了态度,选择了支持将军。

因为根据新学的思想。

将军有德。

有这么贤者出面去劝冯和,冯和本就不是迂腐之人,当打消了他的顾虑,自然会入京。

所以林如海有把握这么说道。

果然。

不久后。

致仕前内阁首辅璠皓,冯和入京。

唐清安立马下令。

提林如海,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为大学士,与前任内阁首辅璠皓,冯共同组建新内阁,总理全国政务。

此名一出,天下贤者归心。

唐清安竟然主动放权,把皇权的部分权利,交给了朝廷。

这是终明周两朝以来,所有的官员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文明无论是否被野蛮打败,但是文明终归是文明。

制度的败坏。

不能归咎于官员提出的控制皇权的思想。

反而他们的想法才是对的。

明朝时已经有这股思想。

天下不是一家之言。

对于皇权,官员们努力的对抗,甚至做出消极懈怠,乃至破罐子破摔的应对,以抗拒皇权的强硬。

福建浙江的新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早就有了影子。

历史上在明中时期萌芽,明末时期明确提出新学的理念。

现在历史绕了个弯,但新学的土壤还在,同样也诞生了。

但有时候文明不代表强盛。

强盛不只有文明。

例如美国。

有人说他文明,但是百年来所有的战争,都是美国直接下场,或者背后推动,甚至主动埋下的隐患。

非洲的国家,基本都是西方人划分的。

在划分之初,就把历史遗留的隐患,故意保留甚至扩大,为他们留下继续控制当地的后门。

中东同样也是如此。

很多历史遗留矛盾,都是西方人故意制造的。

唐清安看的十分清楚。

所以主动放下皇权的部分权利。

选择顺应时代的潮流。

既然有了新的内阁,出台各种律法就是理所应当,无人能拿出理由反对。

不久后。

内阁经过唐清安得同意。

先后任命贾雨村为兵部尚书,张琪为户部尚书,周士昌为工部尚书,顾道初为吏部尚书。

其中只有张琪是朝廷原来的官员,其余三人都是金江镇出身的官员。

此举。

说明了新内阁对唐清安的支持和回报。

双方之间的磨合,越来越娴熟,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现在还不能做什么。

基于此。

唐清安又提出新设商部。

明初百事俱废,北方人口凋零,土地荒漠化,当然以重农为主,促进人口的增长。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以农为主当然不符合潮流。

新学有提倡人人人格平等,那么传统的士农工商就要被淘汰,所以商部的组建。

商部第一任尚书,为原海外司司长郑国良。

冯和开始主动做事,提出要恢复督察院,并且以事实为主,扭转原本的浮夸之气。

唐清安支持了冯和。

不久。

在新内阁的安排下,朝廷重建督察院。

督查全国。

又新设司法部,按照新学思路,重制全国新法。

一步一步。

大周还是大周。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大周恐怕要灭亡了。

本来应该是剧烈的波动,竟然有些波澜不惊,让人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反对吗?

那又反对什么呢?

难道要反对新学?

反对人人平等?

反对控制皇权?

……

实干为主的官员们,无法提起反抗的力气,反而埋头做事。

可越是埋头做事,岂不是又加速大周的消亡?

他们百感交集。

当然。

也有人反对。

包括刘一儒。

不光是文人们,还有遍地的旧武人。

可以一路杀过去。

但是没有这个必要。

早两年结束国内的战事,虽然会让以后的治理困难些,但比起耽搁几年的战事的影响又算的了什么呢。

一个地方只要经历过战事,那么此地多年的人口和经济就会化为灰烬。

想要重新恢复站前的原貌,至少要十年之功。

流民已经破坏了地方的大户统治力,继续战乱下去,地方所剩不多的元气,恐怕就彻底消亡了。

犹如一个人。

一个月不吃饭只喝水,会大伤元气,但是调养一段时间也能恢复。

可是超过了一个月。

大部分人就会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