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7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我家老爷说了,唐将军帮了他一处大忙,老爷说的含湖,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又不懂轻重,索性就胡乱着送,也不管旁人笑不笑话了。”

王夫人替探春和可卿谢了一番,才坐上了轿子。

探春和好些个姑娘们笑闹了一日,到底都是些小丫头,很快就混得熟落。

把锦乡侯府的花园逛了个遍,精疲力尽眼皮子撑不住,王夫人见状,拉着探春枕在自己怀里。

贾探春一时间受宠若惊,却终归抵不过睡意,竟然在轿子上睡着了。

额头鬓云乱洒,正是豆蔻华年,身兼端丽冠绝,又含楚楚动人之态,看着怀里的庶女,王夫人情不自禁的感叹。

便宜那赵姨娘了。

到底不能再像之前,那般轻易安置她,不过也不能放纵,思量着其中的火候,马车很快就回到了贾府。

第二日又去史家,第三日则和薛姨妈,宝钗一起去了王府,如是这般下来,一连几日不得停。

紫禁城。

皇宫原来是大明皇帝修建,后来被周室拿来使用,百年来几经修葺,那份巍峨越发令人肃然。

十几名小黄门,捧着物件,小心的跟随一名大太监,过了锡庆门,从九龙壁进入皇极门,在跃过宁寿门,从绘画馆绕路,最后才到了宁寿宫。

宫殿里,云雾迷绕,一名老者正泡着药汤,满殿伺候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不发出丝毫声响。

走路和猫一样,皆轻手轻脚。

“皇爷爷,这参茶煎好了。”

宫内太监掌印戴权,进来后看到太上皇闭目养神,上前小声的提醒。

那老者彷似发出了声音,又好似没有发出声音,令人稀奇的是,戴权却听到了,笑着说道,“皇爷爷,这参茶趁热好,药效才是极好的,好散发。”

太上皇这才睁开眼睛,厌恶的看了眼参茶。

端着器具的黄门吓得差点跪下。

戴权回过头,悄然瞪了眼那黄门。

“皇爷,那御史只不过是故作惊言而邀名,咱们这人参,几百年不都是这般使用么,如何到了我们这里就用不成了。”

戴权知道太上皇的顾虑,为其辩解道。

前些日子,有御史上言,说这人参误国,那蛮人崛起,靠的就是此利,大周国内但凡富贵人家都备此物。

如今虽然绝市,但仍然有商人行不轨之举,私通蛮族走私人参,为蛮族送去禁物甚至粮食铁器。

屡禁不绝,无非此利太厚,谏言朝廷下封禁此物。

天可怜见,皇爷爷身体不大好,正需要此物调养一番,那御史太不懂事了。

“紫阳真人的药可炼制好了?”

太上皇终归忍不住,喝了两口参茶,才向大太监戴权问道。

“紫阳真人说了,那几千名新挑选入宫宫女,还需要调养时日,淬炼经久才好引药。”

提到此事,连戴权都觉得有些残忍。

从民间征召了几千名花蔻年华的女儿入宫,每日不给吃,只许采集清晨的露水而食。

几日下来已经饿死了上百人,剩下的也都是奄奄一息。

他也是活了一辈子的,什么奇事没有见过,今日可又开了眼。

“听说那金州的将军,送了些许土特产入京,孝敬他的举家,我倒是想要尝尝。”

“皇爷爷开口,我赶明儿一早就通知贾府的人。”

太上皇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戴权见状,拉起袖子就伸入汤中,为太上皇抚背揉捏,只感觉硌手。

第九十一章 好孬之变

在十七世纪初,全世界人口五亿,而大周人口在一亿七千万左右,加上周边一圈的藩国,的确不愧于上国之称。

而京城作为大周的政治中心,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亿万人口的生活走向。

大太监戴权去贾府索要鲜鱼,先不提贾政,贾赦是如何的手忙脚乱,背后的含义就令无数人在揣摩。

唐清安自诩为棋手,在京城各方视线里,如今却还仍然是个棋子,一颗落入了视线的棋子。

唐清安收到京城的书信,冷哼一声就把信中的内容略过一旁。

为什么不学戚继光而学毛龙,就是考虑到这些乱七八糟的糟粕之事。

孤悬海外虽然缺少物资,但是却也有它的好处。

那就是远离这些勾心斗角弄权之事,虽然仍然能牵扯到他,到底不像在内地那般,没有太多周旋的余地。

整个金州,开始炎热起来。

唐清安领着官员,寻到一处山坡上,从山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中皆是农田。

田垄上,百姓们挑着担子,正为田地里浇水。

这里远离水源,最近的小河也有十几里,如果修建水利沟渠,可以引水来灌既。

只不过金州收复日短,且以前的田亩并没有开垦这么多,不像现在哪怕是沙地也利用了起来。

汉人经历过两次超大规模的迁移。

第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超过两百万人口迁移,彻底开发了江南,不光令江南有了富裕的基础,也保留了汉人之火种。

第二次则是北宋覆灭时,这一回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让南方的田亩增多了。

从南宋时期开始,先后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等谚语。

从汉朝开始的关中产量之地,如今轮到了更为富庶的江淮。

对比这些,辽左人口南下的迁移,以致于金州突破二十万人口,论规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而不管是哪一次的迁移,对老百姓来说都是苦难。

金州一样如此。

想要在此地修建好水利,让这里变成熟田之地,不是一日之功可成。

只能和历史上的祖辈一样,用人的肩膀,来喂足大地,一步一步夯实。

不光大人们挑着担子,那些个孩童一样如此。

“哇。”

一个孩子实在挑不动了,放下了扁担哇哇的哭。

身后的大人稳稳的挑着肩膀上的担子,还顺便踢了一脚那孩儿,那一脚可不轻。

那孩子眼泪也没来得及擦,又把扁担扛到了幼小的肩膀上。

一边哭一边跟在大人身后,没几步就落了后面。

“唉。”

唐清安叹了口气,内心说不出的滋味。

虽然蜀黍抗旱,需要的水分远少于小麦水稻等产物,甚至比玉米都要少。

但是比起现在的金州,一样不是容易之事。

这是跟老天争命。

领着官员视察了田野,人群中的李成贤突然离开,下了田地中摸索了一阵。

负责此地的卫佥事,看到李成贤的动作,一脸的忐忑,内心揪起。

唐清安没有种过地,哪怕穿越到红楼,从幼时就在薛家做学徒,这些时日虽然抓紧学习,也只是流于表面。

无数次的带着人巡视田野,是彰显对农事的重视,让人不得轻慢。

李成贤拔起一颗苗子,冷着脸上了田垄。

“这双株苗是怎么回事?”

那卫佥事见状,吓得吞吞吐吐,辩解道,“可能是有遗漏。”

李成贤拉着那人到田垄上,随手指了指几处,皆是如此。

“难道这些都是遗漏吗?”

那人无法辩解。

身旁的人则像唐清安解释。

“这定苗前,要留壮苗,不留双株苗,二茬苗等,因为后面几等产量不丰,且容易带病,万一要是传染开就是大祸。”

听完后,唐清安恍然,脸色也难看起来。

金州已经彻底清田,全部转为军田,田产所出都要交公,只跟百姓留下口粮,保证不饿死人。

如此这般,当然有懒汉,或者不服气的人投机取巧,不用心思只为偷懒。

这个机制肯定是不好的,但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光复金州时的人均七八亩田,下滑到人均三亩,而且涌入的人口还在增多。

唐清安十分清楚,以后人均一亩都没有。

更甚至两人均一田都有可能。

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获得更多的土地,节流就是让每亩土地都要高产。

开源靠军士,节流靠官员。

“罢了他的官,贬为民,并且下给金州各地,以儆尤效。”

听到唐清安的话,那卫佥事见求饶无用,立刻变了脸。

“我乃朝廷任命的官员,将军无权罢免我,想要处置我,请给出朝廷的公。”

唐清安闻言笑了,对着身后的人笑道。

“填一份空札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