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18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哪怕有乡绅的阻拦,例如祁英永,祁英豪,祁英奢等,也无济于事。

而福建左布政使张琪,一切求稳,只要不在他任期内出事,只当做未看见。

明年他的任官到期,为了自己的仕途,反而稳住乡绅们不要引起祸乱。

兴华府平海卫。

漫山遍野的窝棚,犹如当初的镇江,不少见过镇江场景的金江军士兵,发出了感叹。

此地至少有三四万流民,维持秩序的只有两个哨,不到两百人,形势很危急。

如果有人对此处产生敌意,后果难料。

周狗儿改名周苟儿,已经向金州求援,加派援兵来维持航道。

~~~~~~

金州。

“兴华府的南日山岛,福州的海坛山岛,温州的南鹿山岛,台州的大陈山,鱼山列岛,宁波的陈钱山,南京的……”

节度府。

徐辉汇报从福建到金州,沿海各岛修建的屯民点,一旁还有贾鉴,顾应时。

“除了兴华府的平海卫,然后就海对面的南日山岛,此两处是最大的收容所,根据目前形势的推断,船只可以满负荷的运载,半年下来至少可以移民十万人。”

“如果不是船只的限制,是否说移民的数量,不止十万人?”

听到顾应时的询问,徐辉点头认可。

“只平海卫就有数万人,还有在南日山岛未来得及运走的百姓,又有近万人,还有其余处。”

金州从无到有,虽然扩展迅速,但是根基浅薄。

船只年年源源不断的下水,但是需要的用处多,最大的一头去项是渔政司,最耗时的一头去项是水师。

用来移民的船只,虽然调拨了许多,但仍然是不够用的。

“去年第一次尝试就移民了两万人,幸亏去年提议,建议抵达济州岛海贸的船只,顺道协助运送移民,会有补偿,否则以金州的运送能力,恐怕只能有七万之数。”

“帮助最大的就是海外汉商,他们正好顺道,而且对此事很热心,不像其他国家的商人,他们至少能帮忙运送两万余人。”

其他国家的船只虽多,一则部分航线顺道,二则不热心,哪怕季风下,在济州岛停留,船只空闲月余之久,也不愿意折腾。

“武震孟他们抵达哪里了。”

唐清安问道。

将军突然问起朝鲜,徐辉对答如流。

“武总兵带领两万军,从长津进入平安道,绕过熙川,直接攻破了宁边,各地望风而降,只有鬼城还在顽抗。”

“让他尽快拿下龟城,然后命令章毅带领镇江的新合军渡海南下,先让葛世峰他们出发。”

金州已经征调一营四百五十名的士兵,原本计划是在水师兵备道训练数月。

形势不由人啊。

数百名精锐的士兵,在陆地上肯定是战无不胜的精兵,但是到了大海上,就变成了软脚虾。

不过金江镇有个好处。

毕竟是高举大周的旗帜,和外国的势力不同,不用担忧各地的袭击,更多的是需要应对他们向京城的弹劾。

现在的各屯民点,缺的是维持治安的人,真的打起仗来,需要的还是专业的水师。

~~~~~~

龟城只有两千的叛军,府使韩明琏咬牙切齿的看着城下的金江军。

各色各样的旗帜。

新蛮军的旗帜,把他伴的旗帜,新合军的旗帜,金江军的旗帜,金忠善的旗帜……

武震孟入朝鲜时,手里原本是两万两千人。

从咸镜道先后招降,逼降,主动归附,俘虏了近两万的朝鲜军,手里的数量不减反增,反而有了近四万人。

虽然数量扩大了,却不代表可以放心使用,反而还有分心看顾起来。

索性随着在咸镜道的大胜,让武震孟顺利的消灭了反抗势力,至少明面上,没有能掀起波浪的势力了。

留下五千金江军,一千新合军,两千新蛮军,两千草原军,两千朝鲜军,合计一万两千军驻守咸镜道各地。

用剩下的一万两千军,和值得信任的金忠善手里的五千朝鲜军,带上另外的万余朝鲜军,合计两万七千军力入平安道。

在咸镜道,靠着朝下国主的国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但还是遇到不少的波澜。

那么来到了平安道,打着朝鲜援军的旗号,已经群龙无首,各地失去政令的形势,让武震孟顺利的收复了各地。

除了眼前的龟城。

此人是李适最信任的盟友,留在后方为叛军护住大本营。

……

龟城下。

一队队朝鲜卫所兵,抬着云梯攻城,一次次的被打退,身后的金忠善带着人,拦住溃败的散兵,督促继续攻城。

想要获得金江镇的信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唯有立下战功,才是最好的手段。

现在流血是为了日后的被接纳,才会被当做自己人,获得自己人的待遇。

主攻龟城的军队,都是来自于咸镜道万余的朝鲜军。

见龟城上的士兵士气低迷,工事被摧毁,金忠善才带着手里的嫡系,亲自上前督战。

几百名日本士兵,在后方砍杀逃兵,前方的士兵,被驱赶上城墙。

大势所趋。

城破后,韩明琏在衙门上吊自杀。

自此。

金江军收复了咸镜道和平安道。

~~~~~~

叛军进入忠清道后,形势突然斗转直下,先是遇到的城池都不再开门投降,而是坚决的抵抗。

先是在忠州遇挫,然后绕道直取清州,结果又遇挫。

随着忠州和清州的顽抗,忠清道的义军越来越多,当全罗道集结了数万朝廷军北上。

李适正锋相对,双方合计高达近十万军,在锦江中游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张晚被任命为元帅,负责全军作战,大将李兴立,沈器远,金自点等等。

战事紧要的关头,李适信任的将领李守白,奇益突然临阵叛变,直接杀入中军。

突然的变化,叛军毫无准备,立马引发了奔溃,被朝廷军顺势打败而散。

“父亲保重。”

李适的儿子李栴,见李守白和奇益追赶的凶猛,主动留下了为父亲断后。

带着十余骑兵调转马头,杀向他们二人。

李适忍着眼泪。

此时,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定然就是李守白和奇益两名叛徒。

自问待他们不薄,却不知他们为何要背叛自己。

如果不是他们的背叛,自己明明是占了上风,而且哪怕自己失败,也不会这么狼狈。

以至于数万大军一朝尽没。

“嘚嘚嘚。”

李适的儿子并不是什么猛将,为父亲没有争取到太多的时间,李守白等人,又重新追赶上来。

他们准备的充分,李适逃得匆忙,临时骑上的马也是普通的马,并不是他原本的好马。

看着江边,李适望江兴叹。

江对岸的城池,已经换了朝廷的旗帜。

自己还能去哪里呢。

“也罢。”

李适拔剑自刎,周边的亲卫们一哄而散。

李氏朝鲜立国数百年来,唯一以藩镇攻入汉城的枭雄,死得有些太过滑稽。

月余的时间。

起事之初有多么的迅猛,败的就有多么的突兀,仿佛一场闹剧,只不过舞台是整个朝鲜。

但是影响很大。

原来汉城的金瑬,李贵等老派勋臣的权利,再也无法入当初那般闪耀。

朝鲜国主李倧多年的隐忍和努力,毁之一旦。

取而代之的是兴起的金自点,沈器远等,比起沈器远,金自点更加的强硬。

至少在对待国主的事情上,金自点没有像金瑬,李贵等人。

虽然那时候的李倧也是推上前台的木偶,但明面上还是获得勋臣们的恭顺。

金自点对李倧的态度,非常的强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仿若下人一般。

金自点的举动,连沈器远都看不下去,更惹得郑蘅几次和金自点发生冲突。

如果不是沈器远的保护,郑蘅差点被金自点的人杀害。

夺回了汉城,郑蘅在汉城反而危险,无奈逃离了汉城,选择去了上朝国内。

李倧和王后回到了王宫。

“主上殿下,金自点目中无人,恐怕迟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