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1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

“报告。”

“进来。”

葛世峰进门后,看到在案几上写字的将军。

将军身后是一面墙,整面墙挂着一副巨大的舆图。

由海外汉人,王丰素,外国的传教士,以及金州内部人员,共同绘制的世界地图。

“你先找个位置坐,我把这封信写完。”

唐清安没有抬头,语气温和的说道。

“是,将军。”

葛世峰安静的坐到一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纹丝不动犹如石雕卫士。

一会儿。

唐清安放下笔,才抬起头,看到了葛世峰,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靖儿是有睿智的后生,其余的徐聚费,赵学颜,潘驯,或多或少沾了父辈的光。

当然。

这几人都是能力非常强的,才能从众多的军中子弟中脱颖而出,唯独葛世峰不同。

他没有丝毫的关系,能走到今日的地步,成为军中新一代的翘楚,没有半点的水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葛世峰是辽东大地上,从磨难中走出来的好男儿,无论是谁谈起葛世峰,都会竖起大拇指。

“这小子厉害。”

在金州目前的环境下,能忍受寂寞,为了报答恩情,放弃诸多的机会,离开军队到朝鲜,护卫朝鲜的唐晏乾。

朝鲜上下夸葛世峰乃当世赵子云,唐清安当然听过,并且认为并没有夸大。

“我有一个新的任务给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受啊。”

唐清安起身绕过案几,走到桌前,亲自倒了一杯茶递给葛世峰。

见状。

葛世峰连忙要起身,被唐清安拦下。

“诶,别跟我客气嘛,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当年你才这么高,现在比我都要高了。”

双手恭敬的捧着水杯,感受着手心传来,并不烫但显得温暖的温度,葛世峰听到将军的话,突然间就感觉眼睛湿润。

也不知道为什么想哭,觉得很不好意思。

换了一个机灵的人,会接着将军的话,谈对将军的感情,但是葛世峰没有。

“将军尽管下达命令,末将必定完成。”

“好好好。”

唐清安拍了怕葛世峰的肩膀,感受到对方身上传来的力量,不禁感叹。

“金州的几大船厂,新的船坞中,新的战舰,下半年就会陆续下水,会扩编水师。”

“海盗猖獗,外国人的商船也猖狂,以前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我们国家发生了冲突。现在新的英国人,又在广东发动了侵略,还有野心勃勃的荷兰人。”

“这些国家仗着船坚炮厉,从西方探索世界,一路侵占弱小的国家,对古老的国家,也会试探和入侵,心眼里只有弱肉强食,没有仁义道德。”

“我们目前无力开拓世界的航道,只能与他们合作,但是又要让他们遵守我们的规矩,那就需要拿出强大的实力。”

“还有琉球国,你久在朝鲜,济州岛应该了解不少,知道大海的重要性。

琉球国的群岛,一定要掌握在我们手中,不然我们出海的方向,就会受人控制。”

……

葛世峰仔细的通着将军的话,不错过一个字。

“所以,需要有才能的年轻人,加入到水师中,但是目前军学堂的风气,仍然以投陆军为主,不愿意去水师。”

感叹了一声,唐清安看向葛世峰。

“我需要你带头,离开陆军去水师。”

“将军让末将去哪里,末将就去哪里。”葛世峰坚定地说道,然后才露出迟疑:“可是我不懂海战。”

“大海上需要船只,但最后也是要登上土地的,我准备建立一支海陆军。”

葛世峰明白了。

“当然了,我希望你接下来海上生涯中,能向旁人多学习,我对你的期望,可不止于此。”

唐清安透漏道。

“末将一定不辜负将军的期许。”

葛世峰认真的说道。

“好。”

“本来应该让你多歇息几天,不过事情很多,你还年轻,我就做主了,很快有人会找你的。”

“遵命。”

……

葛世峰离开了节度府。

虽然在将军面前一脸的坚定,其实内心还有没有底,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他对大海并不陌生。

但是水师和陆军不同,他有清楚的认知,水师更看重的是专业,需要优良的传承。

而且还是新成立的海陆军,用什么样的体系战术,和水师又是什么关系,葛世峰毫无头绪。

葛世峰回去家里,收拾了几套衣服,去军司报备,获得了允许,然后就去了旅顺的水师兵备道参观学习。

并没有来得及和妹妹告别。

大海茫茫,以后的日子,他可能年余都难得回来一趟金州。

第四百七十三章 做了一个噩梦

广东。

因为英国人在虎门的恶行,牵动了大周东南疆域的军力,从福建也抽调了不少的军户。

军户连自己家人都养不活,还要千里迢迢的跑去广东卖命,换谁也不愿意。

自己死了也就算逑,贱命一条,可是死倒是容易,活着的家里人谁管?

前些年两广战事打了十几年,不耽误官员们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

死伤了多少士兵,到了他们头上就是国库空虚,毛都没有落到一根。

有因必有果。

各地援兵行军的路上,还没有离开福建,已然散了三分之一,出了福建又散三分之一,等抵达广东时,剩下的三分之一也逃了。

如此的环境下,哪怕只带着一半人抵达广东,已经是尽心尽力的将领。

可惜官员不理解。

把这些将领和其余的将领一概而论,弹劾他们办事不利。

既然做事和不做事,都是一样的结果,费力不讨好,那还不如直接不做事。

要知道。

就算稳定一半的士兵抵达广东,将领们也是费劲了心思和力气的。

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但是人数少,竟然让偌大的广东束手无措。

官员们一副为国为民忧心的模样,写向皇帝的奏疏里,满是高尚之言论,高举大义的名义。

只从奏疏的字里行间,人人都是忠义之人,人人都是治世之臣。

弹劾士兵们怕死,说士兵们遇到敌人不敢战,埋怨百姓们愚昧,竟然向英国人卖粮食资敌。

却从来不说,地方上的矿主都是读书人,不但不交税,反而仗势侵吞周边的田地。

官府和他们都是一丘之貉,是一路人,唯独太监与读书人不是一路人,能从他们手里逼一把油水出来。

太监为了钱,逼了他们。

他们回头又违反法律,以各种让百姓分辨不出来的由头,转嫁给百姓,损失不会由他们承担,最后说是太监逼迫的百姓家破人亡。

一个读书人这么说,十个读书人也这么说,百个千个读书人都这么说,大字不识的百姓们,除了相信他们,还能相信谁?

当朝内阁首辅在江苏有数十万亩田,这数十万亩田,绝非是勤劳可以获得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从京城发出来款项,才出京就没了三成,到了州府又没了三成,落到实处的时候,再没了三成。

广东的气候加上地利,本应该是南方富裕的地区,广西福建都不能比。

十万之遥而来的少少的英国人,让广东官员无可奈何,奏疏里描述成敌人强大。

不提为何广东千万百姓,却不能对付数百名英国人,以至于让朝廷调动整个东南。

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本应该卧床休养,却被庸医叫起来锻炼。

动作越大,糜烂越深。

以至于几百名英国人,让大周的东南,数千万的人口,乱成了一锅粥。

粤海将军是网中的一人,无法脱离环境,随波逐流只能得过且过。

种种事宜,反而促进了金江镇从福建的移民之事。

先有各地军兵入辽东作战,通过这些回来士兵的口,辽东成为了不少百姓熟知的地方。

去年移民两万人,他们写回老家的书信,获得了地方上的信任。

最后金江镇举着大周的旗帜,打着官方的名义,加上贾雨村在地方上的遮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