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35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山西总兵张鸿功的军队先到了通州,第二天到昌平,第三天又调守良乡。

按照规定,军队到达汛地的当天不准开粮。」

听到史鼐的话,南安郡王理解,朝廷是有这个规定,但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总不能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不顾实际的情况,完全遵守规定,眼睁睁的看着士兵饿死吧。

真要是如此严格,这绝对不是严守制度的好官,而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顾形势的庸官。

「山西兵三天去了三个地方,三天都没有领到口粮。士兵们极为愤

慨,就自己在驻地附近抢掠粮食。

朝廷以耿如杞、张鸿功未能约束军队,下令逮捕。

这五千名精锐士卒,眼见自己的头头们下狱问罪,就一哄而散,逃回山西。

事情闹大以后,明廷不仅不自究处置失宜,反而把耿如杞、张鸿功处死了。」

这件事很奇葩。

但是想到国内如今的风气,人情世故遍布,官员懈怠公事,攀顾私谊,不以功绩为傲,反以关系为荣。

认真负责的人受到歧视,宴请送礼的人受到赞扬。

前者受到排挤打压,又得不到好名声,后者轻易的升官,并认为其会做人。

更有会做人,才能做事的这种言语,广为流传,认为是正理。

所以南安郡王听完史鼎的话后,搞明白了前后的因果,反倒是不以为奇。

「延绥镇兵大规模逃离,倒还没有引起太大的破坏,倒是甘肃兵变,幸亏巡抚布置内奸,刺杀了几个头脑人物,分化拉拢才平息了下去。」

「还是有才能的官员的。」

听到巡抚对兵变的布置,南安郡王赞扬道。

史鼎却不以为然。

「兵变虽然压下去了,但是打乱了当地的军事部署,牵扯了地方官员的精力。

并且参与兵变的士卒,往往不敢归家,其中不少人漂泊无着,连群结伙的投入了乱民之中。

相当于本来属于朝廷的力量,变成了抵抗朝廷的力量,增添了乱民的实力。

这些士兵都是精兵,受过军事训练,有作战经验,现在陕西的贼军,已经无法压制。

大批的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和这几次的兵变,有密切的关系。」

南安郡王到底是镇守一方的实权王爷。

他的辈分和太上皇是一辈的。

所以史鼎所言,他都能了然于心,同时对于国内的形势,他也并不是太过陌生。

例如朝廷为何不救灾,为何不收拢难民,以致于形势败坏于此。

「国建艰难,正应共度难关,当解决各事,国家留有余力,才能救治灾民,缓和军士的困苦。

而百姓和军士,却不顾国家的形势,选择离开家中为害八方,以致于国家更加无力应对旧难。

导致国家雪上加霜,从此越发的困顿。

唉。」

南安郡王长叹一声。

放下了手中的夜光琉璃杯,杯中装有从海外购置的名贵的红酒也不香了,觉得喝之无味。

这些事谈起来让人忧心,南安郡王放下这些事,告诉了史鼎。

他入京来,带来了三船的礼物,托付史鼎帮忙关照。

正如贾府,在南方送礼做事,因为路途遥远,物资运转不变。

因此提前在甄家留下众多的财物,甄家在京城送礼结交关系,也会在贾府留下众多的财物。

南安郡王在京城,很大部分的财物,就是安置在史鼎的家中。

京城的南安郡王的幕僚,手中只会留下极小部分,当做临时和短日之用,日后到史府随时请取。

唐清安在京城,也有很多的财物,一部分在贾府,一部分在陈德言手中。

因为唐清安完全信任陈德言,所以留在陈德言手中的财物很多。

贾府贾母的寿辰,热闹了好几日,惊动了整个京城的勋贵世家,收了不可计数的礼品。

包括金江镇的。

勋贵们之间,出手大方,随意的一份礼物,都够几十户百姓的终身之用。

外面的大礼物不提,内院妇女之间的小礼物。

不提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的出手,只其中一名普通命妇,送给五位小姐的见面礼。

一份中就包含金戒指五个,玉戒指五个,腕香珠五串。足够普通百姓之家终身之用。

更不提王妃之间的出手,更不提贾母受到的礼物之丰。

京城中传统的四王八公不提,还有众多的侯爵,以及多年来,新的王爵和侯爵。

光这些勋贵之家的人情往来,就足够支应陕西之用。

大周的京城,有百万的人口。

一个贾府,内外有上千名的奴仆。

京城有皇城,宗室,勋贵,大臣,官员,武将,差吏,庞大的统治阶层。

百万人口中,有几成是他们的奴婢,或者依托这些阶层,获得生计的百姓。

光靠俸禄,又如何养得起奴仆,还有奢靡的生活呢。

漕河的尽头,天津的码头上,送礼的船,都是以船为单位,运送到此地。

私人送给私人是小头。

地方衙门,输送到京城各司部公衙才是大头。

这都是人情世故。

是升官之道也。

~~~~~~

辽西。

因为陕西民乱肆虐,已经无力压制,加上各地的反对,因此五万国内援军,并没有按照忠顺王的想法留下来。

不是朝廷不愿意,而是力有未逮。

国内需要精兵压制地方。

忠顺王可以重新募兵,但是手里的精兵却不能留下了。

北镇开始建立,精兵调离了辽东,蛮族龟缩到了辽东北部一带,金江镇彻底成为了一头噬人的凶兽。

无人可以压制。

「任何一方势力的兴起,乃至它的衰落,绝对不会来自外界,而是因为败在自身。」

越是一切都在向好的局面发展,唐清安越是谨慎。

「金江镇官员将领之间,严禁送礼,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

唐清安以平辽侯的名义,从节度府下公文到各地。

今日你送一两,明日他送十两,后日就送百两,这些送出去的利益,都要换回更多的好处。

往来之后,最后还是落到了百姓的头上。

虽然知道不可能彻底杜绝,但是正如后世一般,时不时三令五申,谁敢违犯,就严厉处罚谁。

「任何官员举办各事,以此收取礼金礼品的,任何人都可以举报,官员以贪污论罪,送礼之人以贿赂论罪。

所清查出的财物,全部归举报之人,任何人敢报复举报之人,则处以极刑。」

第三百五十章 葛藟的哭泣

金州城外小山上的寺庙,又修葺了。

唐清安故地重游,面对笑脸相迎,一脸谄媚的和尚,露出一如既往的温和。

他的身后跟着林如海,往山顶闲逛而去。

林如海看了眼身后的寺庙,心中默默的摇了摇头。

虽然这片不起眼的寺庙,背后大有来头,但是此地的主持,并不是很灵光的样子。

例如修建寺庙,挑选这个时候,真不是好主意。

金江镇的百姓很苦。

唐清安知道百姓的苦。

宗教就是在精神上,安慰百姓的苦,让百姓承受这些苦,等待来世的善报。

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在分田之后,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林如海是朝廷的流放之罪臣,但是金江镇上下,早已忘记了他的身份。

凭借他的才能和治理经验,已经获得了金江镇官员的认可,为明年的分田,以及即将设府之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各地的官员,已经开始奔赴金州,唐清安带着林如海,逛着这片能眺望金州城的山。

同样的凸起之处,每次看山下的城池,都会有新的变化。

作为辽东的政治中心,金江镇的文武官员,都在此安家,加上工匠军民。

已经是一个二三十万人口的大城。

「任何能兴起的势力,必当法令一出,则莫不遵守,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事。

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事时,必定不是兴起之势力,而是积弊日厚,人心不古,政令不通。」

唐清安感慨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