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84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还有各军的物资补给,调动等等。

因此哪怕心里召集,恨不得骑上马就赶去营口,唐清安最终没有一意孤行。

他独身一人,哪怕带着亲卫到了营口,也只能指挥营口上万士兵的作战。

这场涉及数十万战兵,不是民夫民兵的大战场,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指挥的动的。

辽西方向,国内方向,凤城方向,营口前线,汤池堡方向

军情越来越多,报战功的,报战损的,求助补给的,需要补充兵器的,补充战马,补充骑手,询问下一步指令的

“这场战争准备的时间充足,但是发生的太仓促了。”

唐清安感叹一声。

谢友成已经三个日夜没有睡个囫囵觉了,这场比计划的时间,突发前提了半个月的大战。

不光是他精力交瘁,军司的官吏同样忙得马不停蹄。

看到谢友成亲自送来的,归纳好的各地的军情,唐清安内心感叹,辛亏设立了军司。

不然只靠他一个人,是完全无法细无巨细的管控军队的,犹如历史上一般。

完全靠大军各部的将领的能力,决定战场的形势。

看过日本二十万大军征朝鲜之战,就晓得这场涉及朝鲜全国的战场,形势是多么的混乱。

包括大周出军朝鲜,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胜了又败,败了再胜等等,完全就是靠着各军前线将领的能力。

居中调度看不到丝毫的影子。

而如今虽然各地战情复杂,但是因为军司的存在,还是勉力的维持住了脚步。

危,乱而不散。

“最新的军情,忠顺王和蒙古军,已经攻下了牛庄驿,威胁到了海州。

所以前线蛮兵攻势减弱,以致于后撤,我们认为就是忠顺王的原因所致。

保龄侯带领的国内援军,已经到了塔山铺以北,在石头地,大岭沟一带,和蛮军交战。

朱秀总兵指挥的左翼,在唐王山一带遇阻,因为蛮兵修建的山寨导致伤亡不少。 ”

战场形式千变万化。

原本唐清安认为,以金江军的精锐,国内援军和辽西守军,蒙古军会成为牵制。

没想到金江军反而成为了牵制,牵制了蛮族大量的精兵,而辽西守军和蒙古军,竟然突进的最前。

“派人询问朱秀,要不要援助,何时能攻打下唐王山一带,再问刘承敏,营口何时能打下。

再问彭大海,他所面临的敌人最少,为何还未打下析木城。”

武震孟负责的后军,是为了全军兜底,以防前线战败,全线失利的最坏的结局之用。

因此唐清安没有催促武震孟,反而严令他严守后营各线。

虽然是攻方,但是盖州和海州相隔不远,不同于其他的战事,形势也发生变化。

乃至于布置了三条战线。

第一条就是前线,以后方的营口为核心,第二条就是以孛罗埚为核心,建立的防线。

以防止前线战败,阻止蛮族顺势突破,并掩护败军。

最后一条就是以盖州城为根基,建立的大后方,此城不但仓储了百万石的物资,乃供应全军之用。

所以总兵武震孟,亲自带领重兵驻守此城。

虽然是大后方,却比前线都更要忙碌。

偌大的城门口,里外汇聚了无数的车辆,骡马,等着装运物资,按照调令运送到各处。

军司为了这次的大战,做出了大扩充,从军校掉了上千名还在学习的军校生。

负责收取军司的命令,押送粮队到各军各营,或者派去联络各军,为军司提供军情等。

盖州城日夜不停息。

虽然没有可能,但是武震孟还是不放心,害怕有蛮族的骑兵突袭到这里。

关闭城门是不可能的,各处的军队都等着物资,兵甲,火药,火器等补给。

因此在盖州城外十馀里,二十余里馀三十余里都建立了哨所,派了大量的骑兵巡逻。

又一队领取物资的队伍,因为前次在军中的回勘不合格,勘验不了所以被拒绝发送物资。

运粮官又急又惊。

一名十六岁的军校生,虽然年纪小,但是多年的学习,只识字这一条,就比普通的辽民要强多了。

军司的官吏不够,因此派了他,负责运送三千斤火药到石门关处,此地不是前线。

虽然不是前线,但是如果失期,他一样也会受到严惩。

万一造成了损失,甚至会被砍头。

军令就是如此。

他眼眶全部是泪水,急的面色发白,有运送了多次的民夫看不过眼,所以提了一嘴。

民夫虽然不懂,但是看得多,以前也有无法顺利获得物资的,但是寻找负责此项的官员,说清楚事务还是可以的。

这位民夫见过以前的运粮官这么做的。

军学生听到民夫的提议,大脑立马清醒了过来,一下子想通了应对的守则。

慌忙的甩下自己的运粮队,竟然交代都没有交代,就跑去找负责此事的官员。

运粮队的民夫只能留在原地等待,不久跑来一名官员,怒斥他们阻碍了道路,让他们离开此地。

“怎么能到这里等?没看到这里的形势吗?”

满脸黑眼圈的官员,气愤的挥了挥手。民夫们解释无用,只能被驱赶走了。

所以当军学生领着新条子跑回来,傻眼的看着此地,新的运粮队,他一个都不认识。

“我刚才的人呢?”

民夫们愣愣的看着这名陌生的的后生,不知道他要干嘛。

军学生大脑嗡嗡的,白白的一片。

“呜。”

竟然当众哭了起来。

“李如柏。”

一名民夫怯怯的喊道。

那少年听到有人喊他,看到了眼前的这名熟悉的人,犹如看到了亲人。

“你你们怎么能乱跑。”

民夫无语。

他听说这名后生可是李如靖的弟弟。

李如靖是将军的义子,将军的义弟义子,辽民们大多都听过,是金江镇耳熟能详的名人和能人。

刘承敏将军不用提。

李如靖能能武,本事是年轻一代子弟中最厉害的。

辽民们之间的传言就是这么传的。

对于眼前这位李如靖的弟弟,民夫感到有些失望。

弟弟都是如此,哥哥又能强到哪里去。

民夫这般想到。

第三百二十章 安达

贾鉴向忠顺王请辞。

“你的才能我非常喜爱,我的身份你也清楚,你是个聪明人,我将亲自向朝廷为你奏功,你可愿意留下了辅助我?”

忠顺王热切的说道。

忠顺王有心留下此人。

他是皇帝的亲叔叔,随着皇帝掌权日久,国内想要投靠他的人不知凡几。

听到忠顺王的挽留,正是因为自己是聪明人,才要做聪明的决定啊,贾鉴委婉的拒绝。

竟然被拒绝了。

忠顺王虽然内心不喜,面色却不变,到了他这等地步,国内权势滔天,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拒绝而感到愤怒。

就像他到了辽西。

所有人都一时间投靠了他。

他手中的人才,犹如过江之鲫。

“蒙古各部还需要你的帮助,先留下些许时日帮我,你在这里帮助辽西军,和帮助金江军都是一样的。

对于战事,都是有帮助的。”

忠顺王极力的挽留,贾鉴没有办法拒绝。

乃至从忠顺王的营帐中走出来,心思都在思考。

自己目前的处境好像不太妙。

“贾先生。”

贾鉴从忠顺王的大帐中走出来,因为被忠顺王拒绝他的请辞,正陷入走神中。

路上遇到了程之信,竟然没有发现他,直到被他的叫声惊醒。

“是程将军啊。”

贾鉴连忙客气的回了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