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6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如果没有战乱的因素,百姓就不会再害怕,涌入辽东的百姓,同样会犹如闯关东时期一样,达到高峰。

所以唐清安计划要派船去福建等地,运兵到金州。

这是一次尝试。

如果未来打败了蛮族,收复了辽东,就可以以此契机,来接应福建各地的无地之民到辽东。

不管是吸纳人口,还是解决海盗之根源,都是对金江镇有利处的。

至于辽东能不能收纳数千万人口,唐清安内心不肯定,但是千万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清末最后的时期。

没有化肥,没有机械,没有官方的组织,更没有鼓励的政策,也没有官方出面兴修水利。

辽宁省,也就是现在的辽东,人口达到了一千余万人,奴儿干司分出来的吉林为五百余万人,黑龙江为近两百万人。

到了民国初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东三省的人口又翻了将近一番,达到三千万人口。

这些历史可以借鉴不提。

光如今东江镇占领的地盘,加上渔政,就可以养活三百多万民众。

如果又收复全辽东,其他山区不提,平原就比现在金江镇所占领的平原地区翻了三倍。

官府大力兴修水利的情况下,至少养活七八百万人口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吸收福建各地的无地之民,既能增加金江镇的实力,又能解决海盗之苗头。

因此,唐清安才想要用海船去福建各地运兵,以提前摸清楚门路,为日后移民打下基础。

至于开发台湾,现在还不到时机。

首先朝廷就会大震,绝对会和金江镇立马翻脸,其次也会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

所以开发台湾,至少要在金江镇解决身侧所有潜在敌人后,才是合适的时机。

看完金江镇军司的意见,以及唐清安所解释的话。

贾雨村心中升起了一个想法。

如果真的达成了唐清安的计划,那么金江镇完全有入主中原的潜力,可以和大周抗衡。

“此计甚妙。”

贾雨村很兴奋。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不光是福建之民,我估计云贵的百姓,也会赶来坐船。”

只要不是旗帜鲜明的造反,贾雨村是希望金江镇实力越强大越好的。

真要是到了造反的那一步,贾雨村会根据双方的实力,来决定的自己投靠到哪一边。

但是目前的金江镇,还是朝廷的金江镇,所以贾雨村内心没有负担。

“如此就请世叔替我上言朝廷。”

唐清安笑道。

“善。”

贾雨村当着唐清安的面,写了关于请调国内乡兵,以及海运福建各地兵的事宜。

奏疏到了朝廷。

内阁关于此事,慎重的商议了一番。

北方的兵已经无法调,南方的兵也疲惫,调乡兵,民兵去金州,本来就有御史提议过。

不过内阁和皇帝,担忧会引起平辽侯的误会,凭白生出事端,因此没有采纳。

贾雨村得知朝廷的担忧,主动上疏请命,写到他会向平辽侯晓以大义,说服他认可此事。

“我估计平辽侯认可这件事。”

刘一儒又不傻,很快就看穿了贾雨村卖巧的心思,得出了结论。

不过他也不会反对。

因为此事对朝廷来说,的确是省力的好事。

“对于金江镇,还是需要警惕一些,贾雨村此人和平辽侯关系太深,难以承担重任。”

他向皇帝建议。

皇帝想了想,没有反对。

“明年大战后,就把贾雨村升调回京城,另派人去金州。”

“皇上圣明。”

第三百零四章 奸雄

朝廷的事,贾雨村的奏疏,有时候比起自己的奏疏要有用,因此唐清安拜托了贾雨村。

关于国内调兵,以及登来物资等等方面,本来就是贾雨村的职责,贾雨村没有因为自己是巡抚,而觉得自己高一等。

面对平辽侯,私下里以长辈自居,当众则平等对待。

贾雨村的能力是不错的。

脂砚斋称其为奸雄,面对外人的诽谤,面临削职为民,他可以不动声色,冷静的面对发生的变故。

内心渐恨,却不表现出来。

穷书生,一举登科,县官,贬为平民,私塾,知府,大司马。

贾雨村在甄家教书,见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立刻就离开甄家,毫不留恋甄家的富贵。

最后又被请到了林府,然后抓到了机会。

一生的经历,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品性嘛,脂砚斋也已经有了定论。

奸雄。

从穷书生到大司马,每个时期的贾雨村,性格都是不同的。

精心狠心,无情无义等等都能体现。

贾雨村又不是金江镇内部的人,唐清安只看重的是他的才能,目前双方合则两利。

以贾雨村的能力,能为金江镇在朝廷获取更多的好处。

他在小事上指责金江镇,大事上帮助金江镇。

不论是朝廷,还是其他的官员,都无可挑剔他的错处。

甚至让登来,把物资提前运送了一部分到金州,以提供给金州大练兵。

“此人的能力是不错的。”

厅内。

唐清安,正和金江镇的几名头脑商议大事,提到了此人。

贾鉴健全的从草原回来了,几个月前他入草原,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

唐清安当即招来朝鲜的刘兴祚,听取贾鉴从草原带回来的消息,还有谢友成,冯胜之,顾应时,徐辉。

“是的,雨村兄上任不久,诸事就一一推行,即让朝廷满意,也让金江镇满意,殊为难得。”

冯胜之连连点头。

他现在最为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林如海,见识渊博,处理事务能力强。

还有一个就是新来的巡抚贾雨村。

“明年要和蛮族大战,以金江镇本身的实力,我只有五分的把握。”

唐清安说道。

众人听完没有反驳。

这也是军司的结论,分析了多次,也不敢保证能打败蛮族,在唐清安看来,不就是五分的机会么。

“朝鲜的支持是一分,朝廷的支持是一分,草原的变化,又是一分,如此金江镇才是必胜之局。

草原之行,辛苦贾鉴兄了。”

唐清安边说,边看向贾鉴。

对于将军如此大赞,众人也没有意见。

出行草原,的确有很大的危险,贾鉴这一趟的行动,不光是证明了他的才能。

也让金江镇上下,对于这名外来人员,一跃成为金江镇内部核心大员,没有了意见。

谢友成,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包括徐辉,陶杰等等人士,哪个不是随着金江镇的发展,脱颖而出的人才。

包括姓屯田。

凭什么贾鉴一来,就能取得谢友成原来的职位,成为金江镇的奔走,不服气的人很多。

对于这种情况,唐清安并没有意外。

不论古今都是存在的。

例如刘兴祚,唐清安想要重用他,也是把他派去朝鲜,既让他立功,也让他熬资历。

冯紫英,唐清安也准备用。

让他熬了几年的资历,明年就准备大用,可惜临了临了,此人选择了家里,那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各有各的缘法。

还有柳湘莲。

唐清安也是准备大用,未来用在日本,可以说是他极为重要的储备人才之一。

哪怕是如此,也先送回国内熬资历。

他在乎的不是熬资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