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5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这不可计数的物资,将会耗尽大周的底气。

如果金江镇真的明年和蛮族决战,乃至于数年战事不平,朝廷愿意支持。

可金江镇如果是欺骗了朝廷,那朝廷损失就大了。

“辽东都司。”

唐清安说道。

忠顺王越发不可置信,震惊的看向平辽侯。

他不知道平辽侯说的,会不会是自己所理解的意思。

因为按照他理解的意思,他是如论如何也不敢往这方面想的,也是朝廷最想的。

“请忠顺王代我向圣人传达,由朝廷在金江镇建立辽东都司,三年里专事金江镇对蛮族的战事。

如果战事顺利,则再三年里,一边监督金江镇扫清蛮族余部,一边核查金江镇。

最后的三年,辽东都司开始逐步管制起金江镇的民政。

十年的时间,朝廷支持我,我愿意让朝廷监督,并还一个太平的辽东给朝廷。

十年后,我则功成身退,请朝廷赐我一处养老之地。”

“可真?”

忠顺王激动的站了起来。

如果平辽侯不抗拒朝廷在金江镇建立辽东都司,那么金江镇的一举一动,都会看在朝廷的眼里。

且任何的计划,都必须按照承诺来做,因为有辽东都司监视。

又因为有辽东都司,平辽侯但凡有不轨的行为,都很难不被察觉,且随着时间的流失,辽东都司的威望也将越发的强硬。

按照平辽侯的计划。

三年大战,辽东都司负责监控,监督金江镇做一步,则朝廷供应一步物资。

此等军国大事一旦步入行动,就很难终止,一旦终止,更是消耗无数的物资,且伤害平辽侯的威信。

朝廷也就不怕被欺骗,更是会向着朝廷希望的有利的局面发展。

“平辽侯果然如传闻般,向来情深义重,如此之人,必定是忠心伟岸之人,不会是糜烂国家之人。”

忠顺王激动不已,拉起平辽侯的手。

平辽侯允许辽东都司在金江镇新建,已经可以击破一切流言,因为平辽侯放弃了最重要的名器。

随着辽东都司在金江镇的建立,名器归于朝廷。

十年。

唐清安愿意给朝廷十年时间。

朝廷担忧金江镇和蛮族媾和,两者结合后,大周将有被倾覆国家的危险。

唐清安则要解决蛮族,需要国内大量的补给和支援。

所以他给了朝廷一个方法,打消两者之间的猜疑。

还名器于朝廷。

大周真要是十年后,还能国泰民安,唐清安掌握枪杆子,就请朝廷封辽东给他做养老之地,也不算违约。

如果大周要是如自己所料,局势如明末一般。

这般的情况下,十年后,大周已经即将倾覆,剩余的时间不过是熬命而已。

那自己愿意遵守约定,可朝廷自己无力,顾不上辽东,也不能算他违约。

“朝廷必定不负平辽侯。”

忠顺王认真的看向唐清安。

“此生所愿唯平蛮,达成愿望后,但求一茅舍安身。”

唐清安恭敬的说道。

第二百九十九章 探春成长

唐清安和忠顺王做了约定。

金江镇接下来的重心,全力以赴的攻打蛮族,为朝廷光复辽东,还以清平。

朝廷在金江镇重立的辽东都司,最初只负责督促金江镇武在蛮族的战事上,不得插手金江镇的事务。

并且朝廷的物资,有辽东都司监控,必须全部花在针对蛮族战事上等等条件。

又为了不给金江镇反悔的余地,双方都承诺了每一步的计划。

每个计划需要的物资,由国内逐步运送到金州,而且朝廷也不可能,也做不到一下子就全部供应到金州。

总之。

忠顺王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金州,对平辽侯的印象大为好转。

坐船而来,坐船而回。

太上皇昏庸,导致国事颓败如此地步,愧对祖宗。

在船只甲板上,忠顺王望着已经看不见的码头,心中思绪久久不能平。

想到太上皇,忠顺王就满心恨意。

此人早就该死了,可偏偏不死。

大周到了这等地步,都是此人的原因。

也幸亏平辽侯心里到底还有朝廷,不愿意掀起大乱。

如今皇帝当政,自己还能为侄儿照看多年,拔乱反正,清扫积弊,不要十年。

不管是辽东,还是国内,忠顺王都十分的自负。

到时候看在唐清安如此忠心耿耿的情面上,把他召回京中圈起来,留他一条性命。

门楣还是留给他,让他的儿子承袭,也算是对他一个善终,朝廷不愧于他。

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如何支持国内商人走私蛮族,为蛮族带去了不少的物资,缓解了一些蛮族的迫切。

其实也很好理解。

这等政治人物,当然以自己为中心看待天下。

君就是天。

京城的皇帝,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忍了多少年了,这些年中,多少勋贵大臣偏向太上皇,以致于他受了这么多委屈。

而且国家败坏如此,都是因为这些蛀虫。

他要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忠顺王不在的日子,他大肆驱赶京城的朝官,提拔自己的人,终于理清了朝堂。

然后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全国各地都人心慌慌,勋贵,臣都胆战心惊,例如金陵的甄家,慌得不得了。

他们当初旗帜鲜明的支持太上皇,实乃有苦说不出。

太上皇的阳谋,勋贵们又如何能拒绝呢。

可是如今也百口莫解,得知皇帝在京城的行为,不少人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

贾赦接待了甄家的来人。

宁国府当年的大老爷贾敬就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虽然那时候皇帝还没有成为太子。

可是贾敬投靠的义忠亲王,对皇帝成为太子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皇帝报复心强,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因此甄家没有找宁国府,而是找上了荣国府。

荣国府贾政在地方做官,府中贾赦出面外事。

甄家告知贾赦,要把一些家资转移到贾府,以免最坏的结局发生后,还能为甄家一族,留下些生计。

虽然贾赦贪婪,可是也当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甄家的家资,贾赦虽然心中大动,却是不敢打这方面的主意。

别人信任贾府,把家产转移部分到贾府,贾府要是敢吞别人的家私,那贾府在勋贵圈中名声就彻底臭了。

红楼原中,贾府抄家,也是抄出了甄家的财产,导致贾府罪加一等。

因此贾赦郑重的告诉甄家,真到了那一天,甄家的后人随时都可以来贾府调用。

有了荣国府的保证,甄家的人才放心离去。

这一回甄家送家资到贾府,和原来贾府甄家等勋贵,各放银钱到对方府中是不同的。

前番贾琏未去澳门前,和王熙凤感情还好,告知王熙凤,贾府在甄家存了五万两银子,用来在南方周转使用。

同样的道理。

不光是甄家,还有其他信任的家族,也在贾府存了银子,都是如此的目的。

这一回甄家算是把贾府当做了最后的指望,不过狡兔三窟,甄家也不会只放一家。

外面的爷们谈事,里头的家卷则谈内里的事。

探春既然负责了大观园的差事,以她不折不挠的性子,当然不会因为王熙凤的不满,就会因此而放弃。

越是这般,她越是要做的更好。

做的不好,不但不受祖母太太的喜欢,王熙凤也不会领情,因此感恩于她,只会更加防备她。

反而做的好,才能让王熙凤正视自己,不敢小瞧自己。

大观园的婆子们,都在探春面前,努力争取自己的差事。

和以往的懒惰不一样,各个争先恐吓,担忧自己的差事被人夺去,越发的勤劳和恭敬。

明明还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婆子,原来各个都奸猾的狠,连公子小姐都无可奈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