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韩彬点点头,认可指挥使的想法,的确是烫手的山芋。

到了他们这个层面,朝廷的一些忌讳,大致能得知一二,知道哪些事情不能碰。

贾府祖上原籍金陵,两兄弟乃大周建国的开国功臣,分别封为宁国公和荣国公。

风头一时无两,金陵系的领头人物。

后来周太祖在京城建都,召各勋贵入京赐府居住,随后在边陲之地赏赐土地。

变相的割裂勋贵和内地的联系,把勋贵的力量牵出腹地,置换到边地。

一则削弱勋贵的实力,二则巩固边境的安危,三则边军监视,三管齐下连消带打,成果很是见效。

到了太宗皇帝一朝,各勋贵在边地的力量发展了起来,又和原地有所牵扯。

贾府最为兴盛,联合三家世代结为姻亲,互相交错影响,结成一张牢不可破的大网。

不但重新笼罩了金陵,在当地恢复了往日的影响力,而且越发的坚实。

更为震撼的是,贾府在辽东也发展出不可小觑的势力,一南一北交相呼应。

其余勋贵也或多或少如此,不过都不如贾府强盛。

太宗皇帝后,朝廷开始重视勋贵的危险,连续打压勋贵力量,一直到太上皇登基。

太上皇少年登基,后来因为无子嗣,三十年前发生了立储风波,宁国府又站错了队,牵连了不知道多少人。

只辽东的武官员,就去职了几十人,太上皇借此大开杀戒,从此勋贵衰落,再也不复当年的威势。

任高是辽东世官,如何会不晓得贾府的称号。

只不过这么多年来没有听到贾府的信息,乍然得知有点不知道如何应对。

这真的是要命的山芋啊。

贾府到底是何意?想要卷土重来吗?

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自己不沾不惹,绝对不要惹祸上身,瞅了眼韩彬。

这同僚胆子真大。

任高立马岔开了话题,不再提这件事,彷佛刚才问的人并不是他,提起一个月后的操备之事。

韩彬也懂事的转移话题,和指挥使谈了卫所里的公事,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

任高送到厅外,让长子送出去。

韩彬从指挥使家中出来,没有去其余地方,直接回到家里,没有打扰儿子读书,默默的回到书房。

打开一封书信,是辽东都司户科司务陈策写给他的。

看着信的内容,韩彬久久无言。

唐清安整理了行李,牵出百户所的骡子,驾辕套上大车,车上装有一些干货,刘承敏在一旁相送。

“二弟,所里的事情就都交给你了,我这一番出去,估计至少小半个月才能回,我不在的时候,你的脾气可要收敛些。”

唐清安不放心的交代。

“你的事要紧,放心吧,我有分寸。”

大哥要去司里拜访同知,然后去他舅舅家拜年,年前就说好的事情。

人活着就离不开人情世故,为官更是如此。

自己现在能在东海堡站稳脚跟,跟自己的才华无关,跟这些人情有关。

再者别人帮了自己的忙,知恩图报也是做人的底线,自己想要成大事,更要懂得感恩,更何况对方还是自己的亲舅舅。

“你一路上要照顾好百户,也要把自己照顾好,这番百户带你出门,你可要多听多看。”

刘承敏回头对已经十五岁的李如靖教训道。

第二十五章 坏事

这一趟出行的目的,不但是要去舅舅家认门,以及去辽阳城拜访陈策。

人家帮了这么大的忙,无论如何也得亲自上门感谢。

还有一层想法。

大黑山小黑山属于北镇,北镇以东有镇远堡,靠近小黑山,堡外是蒙古。

按照原来历史的话,边境镇靖,镇边,镇远三堡,三百余里外属于蒙古部落的草场,兀鲁特部在此游牧。

蒙古左翼东迁后,在达赉逊汗的带领下,率察哈尔左翼,好儿趁,罕哈各部,瓜分了此处原来的朵颜三卫。

兀鲁特部属于蒙古左翼中一部,在察哈尔蒙古大部落中,属于末尾的部落。

虽然垫底,但是实力并不小,带甲空弦之士约满万。

蛮族崛起了,不光大周受到了威胁,蒙古左翼同样也感受到了威胁,历史上沉辽失陷后,两者没有继续敌对,转变为相互利用。

镇远堡则成为了互市的地方,蒙古左翼终明一朝想要的互市,以没想到的方式达成了。

互市啊。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生,但是唐清安准备提前铺路,为日后在皮岛各岛建立东江镇夯实根基。

李如靖第一次赶骡车,得知义父要带自己出门,即高兴又紧张,怕自己做不好。

听到刘承敏的话,他连忙回应。

“二叔,我省的。”

这声二叔,叫的刘承敏头皮一阵发麻,好一会才反应过来,这小子倒是会顺藤摸瓜的攀关系。

大哥虚岁十九岁,收了别人十五岁的孩子做儿子,有脸皮这么厚的吗?

两人都是光棍,媳妇还没有着落,大哥却先有了儿子,果然是大哥,什么事都是先兄弟们一步。

对于大哥的操作,刘承敏实在被惊了一把。

李如靖竟然识字。

他说是他娘教的,不过唐清安更看重这孩子的机灵。

没有得到二叔的回应,少年红着脸低下头。见状,唐清安嘴角笑了笑,坐上了骡车,和二弟告别。

牵着骡车来到宽阔的地方,少年动作生疏的跳上来,紧张的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握着木鞭子。

当车把式不是那么简单的,要熟悉牲畜的习性,像骡子就要定期钉掌。

要熟知牲畜的“脚力”,哪些坡能过,能走多少路。

熟练的操纵缰绳,手里的鞭子,以及各色口令。自己请教老刘叔,他说好的车把式,总能躲开道路上的坑窝,赶着牲口越过泥塘如履平地。

而在平整的地面上,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驾驭自如。

像自己要跟着百户出门,难的是在繁华的地方,人员密集的街道上,如何不慌不忙的架着骡车,从人流缝隙中平缓穿过。

要是不小心碰了人,不但要赔钱,还为百户惹麻烦,耽搁百户的事,最怕的就是得罪了大人物。

老刘叔的一番指点,李如靖越发不敢粗心,刚出发就全神贯注,大气不不敢出。

路边还有残雪,李如靖额头上却开始冒汗。

“有时候你越是用力,反而越不能办好,试着放松些,可能还会有惊喜。”

听到干爹的话,李如靖点点头。

这一趟出门带上干儿子,唐清安准备摸清楚干儿子对那些方面有喜好,好因材施教。

前世作为小学教师,教了半辈子的书,就像自己亲弟弟们,以及结拜的弟弟们,他都教的很好。

对于自己的眼光,唐清安自认为不弱于人,颇为自负。

看孩子看他们的眼神。

这孩子的眼神很好。

嗯。

和二弟三弟比起来都不弱。

不过到底十五岁了,比不得他从小教二弟三弟,所以更需要言传身教。

终于到了卫城,唐清安没有去司里,因为数次拜见指挥使大人,都没有成功,已然知道对方不想见自己。

所以直接去了同知的家中,出来招待自己的是同知家中的老仆,告诉家里老爷出去拜访友人,不知道几时能回。

唐清安看了看日头,说愿意等一等碰碰运气,老仆遂引了他到大厅去坐,奉送了茶水。

刚坐了一会,进来一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

唐清安不认得他,那年轻人微笑的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竟然是同知的公子。

和同僚们闲聊的时候,有谈起过同知家的公子,此人颇为自傲。

同知的公子一心学业,没多久就要动身去京城赴考,如今是不见外客的。

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唐清安连忙见礼,说道自己是东海堡的百户,能顺利落职,多亏同知大人的情面。

“我知道你。”

简短的一句话,唐清安明白了,此人知道自己的来历。

“请坐。”

闻言,唐清安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先等年轻人坐下。

不谈眼前人的父亲是自己的老上司,只论他举人的身份,就足以让自己以礼相待。

如果在京城他有幸中第,那就更不得了了,按部就班的情形下,日后自己见到他得磕头。

“听说阁下从金陵来?”

“是的。”

摸不清楚对方的来意,唐清安比较拘谨。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年轻人憧憬道,“真是个好地方啊,等我日后有机会,一定去领略一番风景。”

“公子前途广大,定然有那机会。”

年轻人笑了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这种类似的话他听了好些年,已经听疲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