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8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听到将军的要求,陶鏴和大小长山岛的官员们沉思起来,思考其中的利弊。

制造更大的渔船,所消耗的精力,与未来的收获相比,能不能合算。

现在大小长山岛的船厂,制造的渔船都是载重两千斤左右,百料渔船。

舵水人少则三名,多则七名。

“制造大船更费时间,且船厂经验不足需要尝试,而这些消耗用来制造旧船,可能会收获更多。”

有官员试探的说道。

唐清安闻言点点头,并没有因为人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而不快,见状,众人才松了口气。

随着这官员的开口,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你一言我一言的争论。

最后得出结论。

从未来半年的时间里,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超过了半年,则会逐渐赶上。

一年后各船厂制造大船越发的熟练,收获将会远超过现在。

而又决定制多大的渔船才为合适?

即不超过船厂的能力,且又最大效率的发挥出船厂的能力,众人最后商议出。

制造着重六千斤的渔船为稳妥,至于万斤以上的渔船,可以放在一年后开始尝试。

“现在各地的田亩之数,可以勉强养活百万人,但是如今各地人口合计一百六十万。

还有六十万的缺口,是指望不上田亩,且到了年底,人口还会增加。

这么大的缺口,凭商贸是弥补不了的,唯一的只靠就是你们。”

唐清安等众人商议完,然后开始对众人笑道。

听到将军开始发言,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是的,金州,镇江,长白山东岸,朝鲜各岛,合计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万。

这还不包含前方各游击区的人口。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承重的压力,又同时升起一股自信,都感受到了荣光。

“现在一船,一月五趟往返就是一万斤,比原来的一月两三趟翻了一倍。

我闻之此消息,激动的彻夜难眠,辽民要感激你们啊,我也要感激你们。

这都是你们日夜辛劳,才有了如此的大功。”

将军笑道。

众人各自欣喜不已。

跟随将军来参观的官员们,也深感有幸。

“这回我来感激各位,同时我也很不好意思啊,因为我要向各位继续加担子。”

唐清安继续说道,一脸的真诚。

“其实各位已经办得非常好,我也知道船厂上下都很辛劳,可是如此的局面。

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口的口粮,我思虑各地上下,这个重担也只有你们才能扛得起来了。”

唐清安当然可以直接下命,但是作为领导人,这是最下策的方法。

陶鏴和众人互相看了看,直接站起来。

“将军信任我们,我们很感激将军,请将军尽管下命,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完成将军对我们的期望。”

唐清安感激的看了渔场的各官员,每个人都停留了目光。

“到年底时,渔船每月渔获要达到三千万斤。”

这个数字一说出来,果然,渔场的官员们都笑不出来了。

各渔场的渔船,虽然这两月下水的数量增多了,也才合计不到六百艘。

每月的渔获,可以勉强养活二十万人。

将军这一回开口,是把一百万人的需求,都压在了他们身上,直接翻了五倍。

“现在离年底还有半年,六个月按照现在的速度,倒是整个渔场合计有船一千艘。

每月的渔获将是一千万斤,离将军的要求,差两千万斤。”

陶鏴带众人出头说道。

唐清安明白陶鏴的意思。

一万斤到三万斤,十万斤到三十万斤,乃至百万斤到三百万斤,难度是几何倍的增加。

同样,一千万斤到三千万斤,更是天方夜谭。

“我还是一句话,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整个金州,镇江各处,武官员,都以渔场所需为第一要务。

同时,我会派人去山东,金陵招募更多的船匠。”

匠户,又如船匠这种,都是严格控制在官府手里的,是没有自由的。

将军要从两地招来匠户,这其中他的手段不提,众人还是感到为难至极。

第一百七十七章 谈论局势

今年不提,金州发展了三年余,收复了镇江,长白山东岸,年底前人口高达八九十万。

这个成就让人震撼,谁当初得知孤悬海外的将军治下,人口竟然达到了八九十万。

最令人惊叹的是,竟然眼看着能自给自足了。

背后的含义令人沉思。

可是。

无论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的时间,治下人口竟然还要要翻一倍,将军治下发展的速度就令人无语了。

这可是一百万变成两百万。

不是十万变成二十万。

令人恍忽的同时,又升起一股忧虑。

如今的大周,因为食物缺乏蛋白质和油水,成年壮丁每日需要一两斤才能算填饱肚子。

作战的士兵更是需要提供近两斤。

真要是放开了吃,吃个两斤也不算稀奇。

算上老幼妇孺,平摊下来一日至少也需要一斤。

又要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些个后生的食量,吃的比成年人都还要多。

当然,少吃点也能活。

例如一日一干一稀,或者一日两稀。

又如当天时不好时,青黄不接之际,以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么。

可是不管如何,两百人口需要的粮食,是极其恐怖的需求,整个蒙古,那么大的草原才能养活这些人。

而唐清安虽然至今大盘大了,可是对比这两百万人口,还不值得一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普通一斤鱼,去掉内脏,鱼刺,鱼鳞等,剩下的鱼肉能有四两左右,但是能提供更多的蛋白质。

鱼骨头鱼头还能熬汤。

捕鱼需要船,船需要优质的木料。

辽东什么都多,老树大树同样也不可计数,随着各地开垦田亩,不少砍伐出来的林子,大木都完整的保留下来。

这也是对官员的考核之一。

虽然渔场造船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但是先提前做好准备,各地阴干了两年以上的大木真的很多。

唯一受困的,就是船匠。

哪怕因为开始了流水线,放低了对船匠工艺的需求,加快了学徒们出师的速度。

可到底是一百万变成两百万,不是十万变成二十万。

如果能有一万条渔船,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掉了,甚至远比内地百姓都过的富足。

不过整个大周,境内估计也就万余条各色船只。

而真有了一万条渔船,只靠沿岸的渔获就跟不上了,会导致空船率增多。

不是担忧此地渔源枯竭,这才哪到哪,后世一船上万吨,现在连零头都比不上。

要求开始造大船,为未来逐渐远洋捕鱼做准备,是因为要提高效率,以及避免损害此地渔源的元气。

这不过是唐清安的远谋,就是不如此办,十年内也影响不到这里的渔源。

但是既然他负责此地,就要多一些责任。

如果能凭空多出三年时间就好了。

这是唐清安,乃至在场官员们内心生出来的想法。

因为三年后,各地田亩不提,光船厂下船数量,将会达到质的变化,远足以完成将军的要求。

偏偏在现在这个节点,不上不下,所有人都难受。

放权。

给权。

这就是唐清安对渔场官员们的承诺。

晚上。

谢友成,陶杰,坐在将军下方。

三人坐在一起,谈论未来的谋划。

和其余的官员不同,谢友成一早就负责各地机密事宜,后来因为对朝鲜的需要,派去了朝鲜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