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这个数量和历史上的大明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却别,毕竟两者都是同样的制度。

因为修造黄册的时候,相关的官员大多抄照旧册,甚至胡乱填写的。

例如金陵附近的吴江县。

太祖朝该县的黄册人口就有三十六万余人,兴献朝重新统计后,竟然只有九万五千人。

将近百年的太平年景,人口竟然锐减了七成,可见当地官员是胡乱填写的。

实际的民户,很多家里一户十余口,甚至六七代人都不分家。

按照原来的历史,后世的史学家,不少人给出的结论,明末清初之际的人口谷底,约1.2亿左右,美国的普林斯顿学者则指出万历朝巅峰有3.42亿人口,英国剑桥大学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认为大明万历末期是1.51.75亿人口。

唐清安在金陵的所见,以及到辽东一路的观察,更加倾向于后者,估计在1.51.75亿人口。

这个较为准确的数字,整个大周,估计也就自己知道吧。

而军户

整个东海堡军户不到七十户,人口也只有三百七八十人,比民户一般人丁数少了一倍有余。

如果调了正丁过来,这七十户不但要承担卫所的开支,还要再养百余人,如何养的活?

这也是为何一两年了,前屯所各百户都闷头不语的原因。朝廷最好一直都不要调人来,众人都省心。

只不过形势变化的太过,谁也没想到辽东都司竟然从辽东卫所抽人,不但违背了旧制,也令诸百户叫苦,手里没人。

“我所里实际有六千多亩军田,被总旗小旗还有本人,甚至千户瓜分了两千亩。

剩余的三千亩,除去上缴的,只够军户们湖口,还有一千亩被卖给了地方”

“你可别打这个主意。”不等唐清安说完,陈凯武当即挥手打断唐清安的话,语重心长的劝戒唐清安。

“这些田实际上已经是别人的了,算不上军田,你如果要动这件事,辽东上下都不留你。”

陈凯武认为于公于私,自己都要打消唐清安危险的思想。

“这些田主都是本地乡绅,谁家没有个十亲九卷的做官,都是本地的坐地虎,井水不犯河水,你可别小瞧了别人。

而且你做的事情,是犯众怒的事,就算你有贾府的关系,能护得住你,但是哥哥很肯定的告诉你,辽东这块地方,你是呆不了了的。”

唐清安明白了,于是改口问道,“如果我把我名下的田拿出来呢?”

陈凯武摇了摇头,仍然否决。

第二十二章 妒忌

不知不觉中,两人聊到了下半夜。

原来,陈凯武只是看上对方的背景,如今晓得了,眼前的小老弟有大抱负。

虽然念头有点吓人,竟然有想动卫所传统旧制的心思,不过也不是不听人劝的主。

在自己的劝说下,没有坚持己见,而是打消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有点那马玄的影子,不过又不像马玄那般不识时务,太过较真反而落了下乘。

唐清安也重新认识了陈凯武,原以为只是个见风使舵的人物,却是知晓进退,恪守底线的百户。

“你背靠贾府,又和京营节度使的关系,应该骑驴找马。”见唐清安还没转过弯,陈凯武指点道。

“像这次抽调各卫,我能逃过这份差事,走的是我姑舅的路子和往日与千户的情分,明眼人看在眼里,履历上终是不好看。

而你却不同,有辽东都司派的差事,谁也说不出二话来,而且做好了这件事反而有功,这才是阳谋。”

唐清安明白了陈凯武的意思。

贾,史,王,薛四大家,盘根错节遮云弊日,涉及的人事太多,和他们牵扯太深,自己也拿不准日后会怎么样。

例如太上皇和皇上的站位,贾府因为当年的错误,如今更像是一个靶子。

十年内可以借势。十年后呢?

所以唐清安即想要占好处,又不想要惹麻烦,谋划着逐渐自力更生,以免日两家难以分离。

陈凯武没想到自己这么远,得知自己想要补足正丁,则指点自己走上面的关系,不要盯着

虽然两者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唐清安已然通透了。

自己想要学毛龙,但是毛龙历史上才能出众,先是从军十余年,对辽东地势,夷情洞悉于心。

连着名的军事家熊廷弼都夸赞其人,熟知地理,善兵法攻守奇正之术,实乃武将中有心机,有见识,有胆量,有作为者。

自己胜在于信息,想要和毛龙拼才能,确实是以短击长。

明明自己的优势在于贾府,却又顾虑其结局,想要另辟途径,实在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等自己顺利建立“东江镇”,成为一镇节度使,还怕不能改变贾府当家人的决定,乃至改变历史的走势吗。

见唐清安脸色轻松起来,陈凯武笑道,“如今可想通了。”

两人相视一笑。

第二日,从千户家中出来,两人告别。唐清安回到了自己的百户所,老远就见到一群人在操练,衣甲旧破,武器杂乱不成阵势,

不想打扰刘承敏,他绕了个弯回去公房。

公房的里的差夫见到百户回来,提着炉子里的水壶,随后进来置换了热水,见百户没有吩咐安静的退下。

昨晚喝了不少酒,又和陈凯武聊了半夜,只睡了两个时辰,只感到身子疲惫,去了炕上躺下歇息。

“你当初没有想到,如今又怨恨起我来,怪我不跟你走门路,便宜了你表弟。”

乌进孝指着次子喝骂。

乌忠梗着脖子满脸的不服气。

得知表弟竟然成为了世袭的百户,还有辽东都司户科陈策世叔的关照,在广宁稳如泰山,他立马就羡慕了。

“我以为会是入营当兵做个小将,谁晓得会是成为世袭的百户,还是在广宁那块地方,比我们离沉阳都还远。”

“那是老爷的赏识,花了大力气帮他。”乌进孝解释道。

“老爷能认得他是谁?总不是看在我们乌家世代忠心的情面上。”乌忠越说越怨愤。

“早知道老爷会给这么大的恩情,爹你当时就应该改口,而且本来就是我乌家的东西。”

“你懂个屁。”

乌进孝看着次子不要脸的模样,气的要动手打他。

见状,乌忠躲开到门口,乌德挡住老爹,回头向乌忠说道,“你看把爹都气成什么样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再多还有什么用。”

有大哥在,乌忠并不畏惧老爹,知道他大哥会帮忙拦着。

“大哥,你是我大哥,我不和你争,乌家的东西给你,我不埋怨,但是凭什么给外人?”

这也是实话,大哥对他们一向大方,虽然有时候也比较较真,但总体上对弟弟们都很关照。

见大哥不说话,乌忠又开口道。

“世袭的百户啊!咱们北镇的百户,哪家不是上百亩田?咱们乌家这些年,统共也才攒了不到三百亩地。”

乌德也听得心疼,内心颇为惋惜。

“咱们家的地租给别人种,收租后减去家中口粮,一年也才七八十两银子,哪像那世袭的百户,虽然才百余亩地,但是有军户可以白白使唤,吃住不愁,就算扣去公中用度,每年至少还能存下六十几两银子。”

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北镇百户哪家做事他们家没去过,都是知根知底的。

乌德听得连连点头,竟然也开口埋怨。

“爹,帮衬表弟理所应当,我也赞同,但这回您老人家的确是大方过头了。”

听到长子都埋怨起自己,乌进孝这回真气了,指着门前的次子。

“你进来,我不打你,我好好跟你们掰扯掰扯。”

乌忠犹豫了一番,才慢吞吞的走了进来,见老爹没有骗自己,才站到大兄身旁。

乌进孝坐回炕上,乌德坐到另一头。

“咱们家的能力,你们都清楚,世袭百户的事肯定是办不到的,对也不对?”

乌德点点头,这话没错,乌忠想要辩解,被乌进孝瞪了一眼,到底忍住了。

“我一开始求老爷,老爷并没有应承什么,我原想着自己在辽东走关系,豁出去一张老脸,替你们表弟打点些银子,在北镇军营中为你们表弟谋得一个小职位。”

“那为何?”乌德好奇了。

“后来还是老爷见了你们表弟,考较了你们表弟一番,是老爷被你们表弟的才能所打动,因此花了心思,还专门托了王家的老爷出面,这才有了你们表弟得世袭百户的军职。”

“原来如此。”

乌德信了老爹的话。

这几年他当家管事,很清楚家里的家底,以及与各处的关系。乌家吃穿用度的确是不用愁,和北镇各方面的官面人物也有所交际。

求办点事情不难,但是想要运作百户这个层面,的确是不可能的事。

“以前姨母信中所言,薛家大爷都很赏识表弟,看来的确是真的,不是虚言。”乌德叹道。

乌忠还是不信,想到那世袭的百户职位,心里就犹如老鼠在抓挠。

第二十三章 鞭打

“老二,我是你亲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又怎么会不把好处给你呢?而且我也知道你的为人,眼高手低,让你去军中你敢去?小心最后白白丢了性命。”

“今年北镇抽调了那么多军户去沉辽防线,多少百户一路上哭丧着脸,你都忘了?”

乌进孝苦口婆心

“让我去做那世袭百户我就敢去。”

“我看你是魔怔了,那是我能决定的?都说了是老爷的安排,你有什么能耐让老爷高看你一等?”

“您别瞧不起我,明年我就跟你一起入京见老爷,我还就不信了,我难道比别人差不成。”

“好,你记住你自己的话,往年你都是怕路上辛苦推脱不去的,明年你可别反悔。”

乌进孝的话音刚落,乌忠心里就犹豫了。

一路千余里,路上餐风饮露,这滋味可真不好受。

见到次子的模样,乌进孝内心暗叹一声,无可奈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