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25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有骑兵的骚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

才两年,金州南部不少百姓已经忘记了疼痛,居安思危啊!

现在还远没有到太平的时候。

唐清安带着亲卫营,没有出海,而是走的陆路。

有的地方已经有了城镇的雏形,有的地方还散成村落的形势,因为有金州供应铁器,农具,粮种。

虽然还缺少耕牛,但是金州以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对比两年前的金州和各海岛,起点已经好了不少了。

就是关内,也不是所有民户家里都有耕牛的,仍然很多农夫,也是把自己当耕牛使。

“你这里治理的不错。”

唐清安对长山分巡道陈恒笑道。

长山以散落成村庄的形势,并没有建大城,因为地理不同,这里山多。

“先屯田,聚人口,等食物充足了,人的需求就多了,最后在建城镇。”

陈恒被将军认可,虽然满心的高兴,却仍然平静的说道,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在选派官员的时候,顾应时曾告诉他,起点越低,出的成绩才越醒目。

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来长山一带

“目前看来不错,能根据形势而做出安排,而不是墨守成规,我对你有信心,尽管放手去做。”

读书人就是这种德性,喜欢端着。

唐清安不以为意,指了指一处木场,里面山高的木头,堆积了好几处。

“这里堆这么多木料做什么?”

陈恒看了顾应时一眼,见他没有要出声的意思,知道对方打定主意,要把功劳全让给自己。

“这一带林子多,为了屯田砍伐了很多的树木,除了留下来当柴火,打造家居,制作房梁等,还能剩下六七成。

这些大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极为难砍伐,浪费了倒是可惜,因此我写了公,联系了长山岛渔场。

把砍伐下来的树木,由我们去掉枝叶保留主干,然后和他们换鱼虾贝类。”

唐清安点点头,十分的满意。

“又要经过船厂,还要渔场的配合,要花不少力气,你的确是个勇于办事的人才。”

“不过是尽职尽责罢了。”

闻言,唐清安笑了。

“尽职尽责说的简单,做起来可难了,朝廷里的官员,要都是尽职尽责,哪里还有我等在这苦寒之地过这般苦日子。”

唐清安又指了指远处劳作的百姓们。

“这些人也不会受许多的伤害,远离家乡,忍着悲痛,来这里重新安家。”

顾应时,陈恒等官员,见将军谈兴大发,都嘴角翘起,顺着将军的话附和。

“好好干,明年等着看你的结果。”

唐清安拍了拍陈恒的肩膀,带着人离开了长山。

各地不管快慢,都在发展,一路鼓励,听取困难,给出意见,走走停停,过了一个月才到了镇江。

本来他还想进入长白山脉,去山里的兵堡转转。

结果不管是顾应时,还是后来赶来的冯胜之,以及亲卫营都不同意,唐清安这才作罢。

入了城,和陈凯武等将领见了面,听取了汇报后,最后才见了谢友成。

“朝鲜怎么还没有动静?”

谢友成在朝鲜呆了几个月,朝鲜话都说的十分的流利了,出行连翻译都不用带。

“他们仍然在争执推选谁当新的朝鲜国主。”

“几个月了还没定下来?”

唐清安不可置信。

本来就是机密紧要的事,却迟迟不能决定,难怪朝鲜成不了什么气候。

“你觉得谁最有希望。”

“绫阳君李倧,此人是朝鲜先王嫡孙,又深受其喜爱,推举他的人最多。”

和历史上一样,最后的确是此人登了朝鲜王位。

“其实将军能一锤定音。”

谢友成笑道。

唐清安恍然了一阵。

“不少人隐晦的向我打听,将军支持谁,可见还有很多人在乎我们朝廷的态度的。”

醒悟过来,自己自作多情了。

“就绫阳君李倧,你去告诉金瑬,让他来见我。”

历史上此人做的不错,而支持怀恩君李德仁的朝鲜大臣,哪怕说的多么甜言蜜语,谁知道最后面对蛮族的压力,李德仁会不会改变态度。

李倧面对后金大军的入侵,几次下来才被迫和后金结盟,而私底下却仍然称大明的名号。

毛龙时,多次被后金打败,仍然获得了他很多的支持。

虽然有唇亡齿寒的道理,可是能认清道理的人却不多。

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过了三日,汉江边上,几名穿着蓑衣,戴着箬笠的人,紧张的登上了一艘小船。

乌云阴沉,正是商谈阴谋的天气。

小船顺着汉江到了出海口,才见到了几艘海船,上面挂着金州的旗帜。

“金兄,这金州将军真的会支持绫阳君吗?”

层层鳞光的汉江,入了大海就变成了波浪,驾船的船夫十分的吃力,而有人一脸的担忧。

“既然联络我们,那就没有什么差错了,我现在担心的是,金州将军会不会狮子大张口。”

“唉。”

李贵叹了口气,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了,最近各地抓了不少叛党,相信很快就会牵扯到他们。

事到如今,只能孤注一掷。

小船靠近了海船,船舷上放下了梯子,几人顺着梯子爬上了大船,唐清安早已在此等待。

“见过上朝将军。”

两人恭敬的说道。

“你们就是金瑬和李贵了,常听谢先生谈起,两位乃是朝鲜的大贤,可惜朝鲜国主昏庸,放着大贤不用,任用小人。

不但把朝鲜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还大肆坑害清官。”

进了船舱,里面的房间布置的整洁。

干净的被固定的木桌上,连茶盘也固定了,上面有凹处,可以放茶壶茶杯。

李贵默默的观察年轻的金州将军,这位连败蛮族的,上朝的后起之秀。

并没有目中无人的傲气,反而显得温和有礼,只不过开口就指责朝鲜国王的不是,让他有些不快。

又想到登船以来所见军士,皆兵甲精良,士气高昂,暗自和朝鲜国内的军队比较了一番。

李贵早年还是跟随现在的朝鲜国主,当年的绫阳君一起抗倭的。

如果不是因为政治上和北派斗争失利,国主又重用外戚,作为西派的领袖人物,为了挽救西派,他只能选择和金瑬等人结盟。

“听闻朝鲜西派很多贤才被打压,甚至流放,屠杀,我得知当年我国入朝联合抗倭,西派出了大力,如今却落得这个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这话说到了李贵的痛处。

当年西派支持绫阳君李倧,谁想李倧上位后,却偏袒大北派,重用外戚。

不但冷落西派,还打杀西派,自己多少的门生故旧因此销声匿迹。

“将军,我们准备推翻无道之主的统治,另选贤明之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李贵沉声说道。

“好。”

唐清安痛快的说道,目光坚定的看向两人。

金瑬和李贵从政多年,知道该来的始终要来的,迎着金州将军的目光,等待他提出的条件。

“我没有条件。”

两人一脸的错愕。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美的目的

唐清安的确没有要求,只不过双方通力合作。

蛮族残暴,是大周,朝鲜双方共同的敌人,且朝鲜作为大周的属国,道义上理应与宗主国联盟抗蛮。

镇江是朝鲜的门户,镇江有失,则朝鲜危矣。

所以朝鲜应发兵一万,和大周共同防御蛮族,而且镇江离中原数千里之远,因此粮草不济。

每兵每日三档,每马每日用豆一杩,共兵三万,一日共用米六百包,马骡五千匹,一日共用豆三百余包,合计一月需要十五万石。

金州将军的计算一道,有些惨不忍睹。

金瑬和李贵面面相觑。

“将军,如今朝鲜全国的田亩才五十四万一千余结啊,如何能供应每年一百八十万石粮豆?”

唐清安看向谢友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