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好一会,缓过来的乌进孝发出了一声长叹。

“你们这里不是招募人手吗?我把我两个晚辈送来。”乌进孝开着玩笑。

“这两人是你庄里的刺头?”

“我亲外甥啊。”乌进孝一脸的纳闷。

“那就更奇怪了,如今的形势你还不知道?多少人走关系往关内跑,这般想要你外甥送死?”

“唉。”

乌进孝叹了口气,详细解释了一番。

司务听闻后不置可否。

他家和乌进孝家算是世交,世代在辽东居住,两人关系深厚,去年乌进孝卖贾府的庄子,送了他一个大礼。

经过他的操作,很是赚了一笔。

“我是没办法走,根子在这了,我要是你,绝对不把自家人安排过来。”

“应该没这么险恶吧,我家老爷特意把他们安排在锦州那地界。”乌进孝怀疑道。

“哼,经略大人早就下发了公,调辽东各卫入伍,你家老爷可是失算了。”

“啊?

乌进孝惊愕的看着老朋友。

“这坏了规矩啊?辽东各卫的军户,要服役也是去山东,或者陕西,怎么会留在本地?”

“你不懂。”

陈策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前番全国各地调兵来辽东,损兵折将十余万,哪里还有余力再去调,又还能调多少来。

因此都司大人,辽东节度使,和辽东经略大人商议后,向朝廷奏请辽人守辽土,朝廷已经同意了。”

听完后,乌进孝愣住了。

因为来的路上,侄子就向自己说过,辽东卫所的军户,可能不会继续异地服兵役,而是留在本土。

当时他还不信。

军户异地服役,一直以来都是大周继承大明的国策,防备武将尾大不掉的制度。

乌进孝突然笑了起来,自己家的外甥果然厉害,竟然能预测到这么大的事情。把侄子的事情向陈策解释了,等着对方的夸奖。

“能审时度势,的确有才能。”

等到了老伙计的认可,乌进孝更高兴了。

“不过,老乌头你还没搞清楚形势啊。”乌进孝到底只是地方的豪强,不是衙门中人,抓不住重点。

“你们北镇的百户,连同你侄子所在的广宁卫的百户,大多都会征调入营,驻守沉辽前线重镇。”

乌进孝懂了。

怕什么来什么。

外甥有大志向,还能获得老爷的赏识,乌进孝很欣慰,不过作为舅舅,眼睁睁看着外甥入险地却是做不到。

沉辽前线的重镇,在乌进孝看来就是险地。

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可不愿外甥成为那枯骨,自己百年之后无颜见妹妹。

“你我两家非同寻常,我外甥也是你外甥,你到底要用心思关照他,赶紧帮忙想个主意,千万不能征调咱们的子弟。”

陈策闻言翻了个白眼,这老庄头,把衙门当做他家的吗。

“这件事情已经定了下来,如今连都司都改不了,你让我一个户科司务去想办法,真的是高看我了。”

“衙门里面的勾当我的确不熟,毕竟我不是衙门公人,但是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你的本事我却是相当的熟,你绝对有办法。”

看到乌进孝赖上了自己,陈策哭笑不得。

乌进孝两边瞧了瞧,缩头缩脑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钱袋子。

“这是?”陈策问道。

“你们衙门的规矩我懂,我外甥没有了大人,我是他唯一的长辈,所以一些事情就我来替他操心了”

衙门到底不是好说话的地方,陈策让乌进孝今晚先去他家住一晚,等他处理完衙门的事情回去。

唐清安两个人有户科的人带领,一路畅通无阻,在吏部办了手续,又去兵部挂了名,先后不到一个时辰。

果然是衙门有人好办事啊。

回到了户科,乌进孝领着两人出去衙门,七转八绕来到处一进的宅子。

敲了门等了片刻,走出来一个年轻人开门,看到乌进孝,露出笑容喊了一声“乌叔。”

司务的儿子是个话痨,等和乌叔的两个晚辈熟悉了,抓住唐清安两人问金陵的奇闻野趣,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富得流油之地。

再得知唐清安世袭了东海堡的百户,且不是流官,表现的越发热情。

等到司务回家,其家人已经准备好了一桌酒食,乌进孝这才命唐清安和刘承敏向司务磕头。

“这是你们策叔,以后你们求他关照的事还多着呢。”

别看司务只是七品,但是在辽东都司负责户科,权利甚至超过了卫所,更不提唐清安才是个百户,哪怕百户是正六品。

一个是官,一个是武官,天差地别。

这番磕完头,也算是认了亲。

陈策亲自扶起唐清安,年纪轻轻的世袭百户,主要是有贾府的关系,他很看好眼前的年轻人。

两人关系又不同寻常,自己和他舅舅是老伙计,心里其实已经愿意帮助他一把。

“已然来了就好好做事,日后有你舅和我帮衬倒是无碍。”司务陈策底气十足的说道。

下午他们走后,在衙门里他就思量妥当了。

去年跟着乌进孝卖庄子发了一笔财,一直寻不到报答的地方,如今正好借这个机会还了他的人情。

陈策向两人介绍辽东官场上的形势,一顿饭的功夫,唐清安和刘承敏对辽东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们广宁右屯卫的同知韩彬,和我关系匪浅,我写一封信,你们去卫指挥使司报道前,先去拜访他。”

唐清安和刘承敏白日在辽东都司,吃足了没有人关照的苦,现在竟然有这个惊喜,都面露喜色。

“我明日就安排人送你们去广宁右屯卫,你们就不要去老乌头处逗留,赶紧去广宁卫报道,我趁着年关前,跟你们落实份差事。”

见两人不太懂,陈策详细的解释。

“经略大人正从辽东各卫调兵入伍,要在清河,抚顺,柴河等地建立防线防御蛮族。

你们广宁卫所也在征调之列,百户甚至千户都有可能会被抽调来沉辽处任职,此事凶险避之不及,万万不能沾上。”

“听你们策叔的没错。”乌进孝连忙交代。

第十六章 论略

唐清安连连点头。

这真是意外之喜,算是解决了自己的一个大麻烦。

自己结合前世的历史,估摸着辽人辽土的事情会发生,担忧的就是刚到辽东就被派到前线。

又没有三头六臂,才来辽东几天,当然不会自大的以为自己就能打败蛮族。

靠天命吗?

自己又不是刘秀。

历史上萨尔浒之战后,得胜的后金趁胜出击,第二年就轻松夺得了沉辽。

如今虽然还没有发生,但是一路所见士气低迷,皆无战心,更甚至辽东高层还在互相对付,结果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以前的历史上是经抚不和,如今是太上皇和皇上暗中争斗,形势反而更加严峻。

“今年蛮族打服了几个鞑靼的大部落,没有来骚扰我们,明年极大可能会向沉阳动手,不然经略也不会这么着急,急催各卫军户入营,就是防着明年的战事。”

“沉阳都有危险,你这里?”乌进孝关心的看向老伙计。

陈策叹了口气,忧心忡忡。

“先瞧着吧,如果形势不对,我会把家人送到你的庄子上避难,还要靠你关照。”

“这你放心。”乌进孝一口答应。

连辽东都司的一科主官都没有信心,可见形势的确不乐观。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如果自己能掌控辽东,加上获得朝廷的支援,然后发挥出辽东上下的实力,学习历史上名臣熊廷弼的方略,自己有信心保住沉辽。

可惜时不我待,自己如今连东海堡在哪里,军户都是什么情况都不清楚,已然是来不及了。

刘承敏听后,闷闷不乐的喝着闷酒。

进入辽东后,所闻所见之事,全是衰败之相,丝毫感觉不到希望,自己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

大哥的决定,真的是正确的吗,愁眉不展多喝了两杯竟然醉了。

唐清安无奈,扶着他去房间躺下,乌进孝跟着进来,等唐清安安顿完其兄弟,才语重心长的开口。

“你信心十足,只怕你这结拜兄弟内心已经后悔。”

舅舅说的并没有错。

换作是谁都会后悔无疑。

百姓逃离,军户没士气,连将官都想着要跑,而朝廷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辽东。

就说那辽东经略。

前番十余万精锐败于蛮族,已经证明了其无法应付蛮族的攻势,而为了争权夺利,竟然还留他在原位。

如果不是自己知道同样的情况,有毛龙将军的履历可以借鉴,他并不会表现的比二弟有多好。

不过他对二弟有信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