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453章

作者:肥鸟先行

蔡文景正带着士兵巡逻城墙,他治军非常严格,手下士兵都对这位铁面将军十分的畏惧。

蔡文景向斥候首领询问道:“平卢那边有什么动静吗?”

斥候首领说道:“平卢节度使王玄智志大才疏,得到平卢节度使旌节之后,整日都在节度使府中玩乐,军政事务全部都交给手下侯希逸和庞举处理。”

蔡文景点点头说道:“侯希逸本将认识,这庞举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斥候首领说道:“庞举是平卢人,原本只是军中一普通士兵,在推翻前任节度使的叛乱中立下功劳,从此被王玄智重用,如今担任平卢节度使府参军。”

蔡文景点头说道:“背主幸进之辈罢了,这王玄智重用这些人,平卢镇当真没有人才可用了。”

手下听到蔡文景这么说,脸上都露出笑容,不过蔡文景治军严格,属下也没人敢笑出声来。

蔡文景对着手下说道:“少帅说了,让我们早做准备。”

这会儿蔡文景身边的都是他的亲信手下,他直接说道:

“我已经接到了少帅的命令,这个月中就要起事!等到少帅起事后,我们就要出榆关直捣平卢城,铲除王玄智这个弑主自立的叛徒!”

众将士纷纷激动起来,终于又有仗要打了。

北方三镇的藩镇体系,是一个一切以军功看齐的军国体系。

普通士兵打仗才能得到赏赐,军官打仗才能升迁,将军也只有打仗才有机会升任节度使。

可以说从下到上,军队所有成员都期盼着打仗。

这一套安禄山建立起来的军国体系,从下到上都是狂热的追求军功。

这样的体系一旦走向了扩张失败,或者上层无法兑现承诺的战功奖励,自然就会走向崩溃和解体。

安禄山叛乱,虽然有安禄山自己和朝廷中枢的矛盾,也是这种军功体系需求扩张的必然性。

自从史思明父子投降大唐之后,太原和范阳的士兵们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内部积压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蔡文景自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他靠着纪律和自己的威望,压住了这些骄兵悍将,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

史朝义让蔡文景带领重兵囤驻在榆关,这也是向自己集团内释放吞并平卢的信号。

平卢镇在河东三镇中一向游离在两镇外,因为关外酷寒也和范阳太原两镇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

吞并平卢镇,这在范阳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只有打下平陆镇才能给范阳士兵更多的军功,才能有更多的赏赐给士兵。

蔡文景巡视完毕,却又感觉有些心神不宁的。

榆关天险,自己这一万士兵都是范阳精锐,从榆关攻打平卢是可攻可守,就算是战事失利只要退回榆关就好了。

蔡文景不到自己到底为何心神不宁,他巡视完南北两道城墙之后,又来到了东面靠海的矮墙前。

榆关依山襟海,西边是连绵的山脉,东面则靠着海峡。

海峡下方只有一片小小的海滩,都被这座矮一点的城墙挡住了。

说是矮墙,这座城墙也要比一般关隘的城墙高一些,只是没有南北两面城墙那么厚实。

榆关设计的时候,是为了防备高句丽的进攻,而高句丽也有舰船,为了防备敌人从海上袭击,在海岸拉上了铁索。

这些铁索可以挡住舰船靠近海岸边的城墙,如果用小船向城墙靠近,就会收到弓箭手的袭击。

而浅浅的沙滩根本放不下攻城的器械,这样的设计断绝了从海上袭击的可能。

蔡文景看着海上低空掠食的海鸥,将心中的这点不安压了下去,自己是不是老了,怎么疑神疑鬼起来了。

蔡文景再次寻路完毕,他返回了自己的营房,而蔡文景并不知道,在靠近榆关的海上,一支舰队正在安静的航行着。

安熙予费劲力气凑齐了一万民夫,再加上从新罗北道凑齐的两千士兵,全部聚集在南浦港口上。

就在安熙予忍不住要问苏行,到底大唐要怎么将这些人运走的时候,手下斥候跑到了安熙予面前跪着喊道:“船!执政!船啊!”

安熙予举目看去,只看到南浦港外海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船只,足足有几百艘船出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安熙予和儿子安守圭都目瞪口呆的看着百舸争流的船队进入南浦港湾,父子两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神中的庆幸。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没有和大唐起争端,要不是自己跪的足够快,这些船队就足以踏平新罗了!

新罗也是海贸大国,仁川港口里的船也不少。

但是这么多船一下子出现在港口外,那种压迫感让人恐惧,也只有大唐才能一下子调集这么多的舰队啊。

只是安家父子并不知道,这些舰船都是渤海国的,完全是方国寿空手套白狼诓骗来的。

苏行看着渤海国的舰队,这么多上好的木料,却只能造出只能在近海航行的船,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能把这些木料给苏行,他有信心再造出一只飞剪船的舰队,独霸东北亚贸易!

只可惜南蒲港船坞里的烘干木料,最多也就只能造上十艘三十米长的标准飞剪船,这北方的木材虽然多,但是想要造出能够远洋航行的大船,还需要对木头进行烘干处理。

也难怪历史上那些木质帆船的无敌舰队,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又或者是荷兰的舰队,在一次重创后就让出海洋大国的宝座,因为木质帆船一旦损失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补充。

等到钢铁船下水之后,才能如同二次大战那样下饺子一样的造船,那时候木质帆船也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木质船依然是最好的技术路线!

苏行准备返回大行城后,就让人去砍伐上好的树木制造堆料场,开始风干木材准备制造大船!

渤海国的舰队上,和方国寿同行的是渤海王世子大宏临站在方国寿身边,渤海国相高洋弼站在另一侧,看着南浦港口上密密麻麻的人群,高洋弼倒吸一口气。

渤海王世子大宏临和渤海国相高洋弼在出发前,被国主拉着手叮嘱,一定要把舰队攥在手里,这一次协助大唐一定要躲在后方,不能消耗了渤海的实力。

原本高洋弼觉得这是一份简单的任务,可却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方国寿这位大唐使者的个人魅力。

方国寿丰富的学识,智慧的谈吐,瞬间让仰慕大唐文化的世子大宏临崇拜到五体投地。

山川地理,历史政治,就没有方国寿不了解的。

而渤海国内的那些问题,在方国寿随手引经据典的解答下,都让年轻的渤海王世子茅塞顿开,这一路上走过来,大宏临几乎要拜方国寿为师了。

别说是大宏临,就是高洋弼都想要去拜方国寿这样的大儒为师了。

除了丰富的学识之外,方国寿好几次纠正了舰队的航行方向,他丰富的航海知识也让旗舰的船长对他毕恭毕敬。

最让渤海人惊讶的是,方国寿还好几次准确的预测了海上的风暴,这下子大宏临几乎认定方国寿是诸葛武侯再世了。

这一路上航行绕过了半岛,方国寿突然找上了大宏临,要求舰队在南浦港靠岸。

在新罗的码头靠岸?渤海国虽然和新罗是贸易关系,但是这么多舰队新罗能让靠岸吗?

很快大宏临就知道自己错了,新罗人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码头和物资,来迎接舰队靠岸了。

唐人的影响力也太大了!就连新罗国都能影响到,大宏临再次产生了不可以和大唐为敌的想法。

他已经将父王的叮嘱抛诸脑后,这一次一定要为大唐冲锋陷阵立下功劳!

新罗也是有商船舰队的!如果大唐支持新罗,和新罗的船队做生意,那渤海国要怎么办?

大宏临坚定了念头,这一次千万不能划水,可千万不能被新罗人比下去!

等到新罗北道执政安熙予,知道这支庞大的舰队是渤海人的时候,心中也是惊骇莫名。

没想到渤海人竟然如此彻底的倒向大唐!竟然将全部的家底都交给大唐了!

不知道为什么,安熙予竟然觉得自己只凑齐了一万民夫是对不起大唐,早知道就不讨价还价了,砸锅卖铁也要凑齐唐使要的两万民夫啊!

不过现在后悔已经没用了,安熙予连忙喊来了儿子安守圭叮嘱道:

“等你去了大行城,一定要好好督促民夫干活,为父在北道继续征集民夫,我们新罗可不能被渤海人比下去,我们才是最忠于大唐的藩属国!”

第五百六十九章 史思明复叛

到渤海的舰队运送新罗民夫抵达了大行城,看着走下船的一万名新罗民夫,庞举也有些吃惊。

本来苏行那边发来的消息,新罗北道只能凑齐一千民夫。

可转眼就送来了一万人,就连临时搭建在大行城边上的营地都不够住了。

没办法,庞举也只能带着这些民夫建造新的营地,而随着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大行城船坞的建造进度也加快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苏行从南浦港口带回来的造船匠,这些造船匠的手艺远远不如大唐的造船匠,但是他们也胜在人多听话,在大唐工匠的带领下能够做好基本的工作。

大行城港口日益繁华,尉迟信也带领一千精锐抵达了大行城。

船坞日夜不停的赶工,给排水量最大的渤海商船装上了火炮。

而几名有航海经验的玩家,则被尉迟信任命为这些舰船的船长。

火炮这种国家重器,自然不可能放心让渤海船长控制,所有的关键岗位都要换上玩家自己人。

张广德也是尉迟信老搭档了,这个退役炮兵如今是陇右炮术总监,也是挂在参谋部任职的高级武官,整个陇右的炮兵训练规范就是张广德亲手制定的。

在陇右刚刚使用火炮的作战的时候,张广德就指挥炮兵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是陇右炮兵第一人。

这一次大迂回战术,张广德也放弃了陇右炮兵总监的职位,亲自带领士兵来到了东北。

这次要将火炮安装在运输船上,这世界第一艘炮舰的历史成就张广德是势在必得。

张广德在大行城码头苦练了半月驾驶技术,终于获得了旗舰指挥官的职位。

坐在渤海国的方底海船上,这种平底的海船也是渤海人仿照大唐楼船建造的,因为平底的关系不能承受外海的风浪,所以只能在比较平静的近海航行。

不过这种船在风平浪静的海上更加平稳,反倒是适合火炮射击。

百工玩家和土著工匠们通力配合,终于几个二十门火炮搬运到了十艘船上。

张广德乘坐的“大秦”号,一共配备了两门威力最大的榴弹火炮,是本次登陆行动的旗舰。

除了十艘炮舰之外,剩余的一百艘登陆舰中,装着三千军将玩家和两千渤海仆从军。

剩余的就是艘运输船,装满了武器和粮食之类的补给物资,以及尉迟信用来维修城墙陇右新建材——水泥。

这一次还是玩家在大唐世界进行的第一次渡海登陆作战,为了这一次登陆行动,尉迟信拉着玩家军队和渤海仆从军搞了好几次军事演习,甚至还拉着部队在一处类似榆关的海峡做了模拟训练。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二月中旬,舰队这才满载了士兵和补给,从大行城港口出发,从海上向着榆关杀去。

榆关守将蔡文景的心情最近有些隐喻,这几日他不断向范阳节度使史朝义上书,请求先发制人占领平卢。

但是史朝义一直犹豫不决,不愿意跳出来反叛大唐。

平卢也是朝廷册封的节度使,擅自攻击平卢镇的领地,就等于向大唐叛乱。

蔡文景也知道,如今河东三镇的百姓其实也很厌倦战争,安禄山攻占两京,却没有给河东百姓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包括追随安禄山打进长安洛阳的老兵,基本上也都是战死沙场,根本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

蔡文景知道史朝义的顾忌,如果挑起战争的是大唐,那么他就可以发动范阳军民誓死抵抗,军心民心就在史朝义这边。

可如果是史朝义主动进攻大唐册封的其他节度使,主动挑起叛乱,那么范阳百姓就会厌弃史朝义,不愿意为史朝义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