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347章

作者:肥鸟先行

这之后祖咏蹉跎多年,最后好在他确实有才,到了开元十二年他才考中了进士。

要知道唐代距离现代太远了,唐代进士科考试的资料,历代考题和考生佳作都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可以说在考试作诗赋这件事上,玩家们和土著是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不如那些研究了古诗十几二十年的土著。

不少玩家考生都打起了退堂鼓,进士科一次录取二三十人,这录取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很显然只需要考贴经和实务策的明经科,对玩家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已经有的玩家默默做了选择,王成伟继续说道:

“除了进士和明经之外,这一次朝廷还开了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不过这些考试都不是科举正途,日后能做的官也有限,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考虑了。”

众人纷纷点头,大唐以进士为贵,明经次之,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都被视作走的歪路。

在大唐做官,也只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能走的最远,这十七名从陇右来长安赶考的玩家们,终于到了选择的时候。

在去礼部报到之后,王成伟在内的七名玩家,最终选择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剩余的十名玩家,则选择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等到所有的玩家都选择完毕后,朝廷开始封锁贡院,这场万众瞩目,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终于就要开始了!

对于从长安百姓过来说,这一次科举考试同样的热闹。

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朝廷再开科举,确实让长安百姓看到了天下平定的兆头。

长安的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一次科举的结果。

按照往日来说,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士子,能够占到录取士子的三成。

这除了因为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让两京士子的能力比其他州府的士子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京师参加科举的权贵子弟很多,这些权贵子弟要比寒门士子更容易考中。

长安的百姓还有骄傲的,他们都在讨论这一次长安的进士能够有几人。

甚至有的茶肆都开出了赌局,讨论这一次的科举里,京师的考生能有几人考中进士。

贡院之中,礼部的官员正在清理考场,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这些差役中有不少都是长安光复之后才招募的,那些熟悉科举考试流程的老吏,不少都失散在了长安失陷的时候,所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比起从前潦草了不少。

贡院也只是简单的修整了一下,至德二载的考官们住进了贡院的厢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裴冕亲自担任知贡举,这在大唐科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也显示了朝廷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让一位现任宰相担任知贡举,同时也是抬举了这一次中举考生的地位。

往届的知贡举也就是礼部的侍郎担任,这等于让考生们中举之后就有了一位宰相的座师。

贡院中点燃了烛火,裴冕对着其他考官交代最后注意事项。

裴冕是当朝宰相,又是主考官,他当然是不会亲自阅卷的。

负责阅卷的,是从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抽调的年轻官员,这些阅卷官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每一份考卷要经过五名阅卷官的手,进士科最先考察的就是诗赋,只不过阅卷官并不考察诗赋的文学性,只是判断考生做所的诗赋,是不是符合考试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只有五名阅卷官都在考卷上画了圈,考卷才能进入下一轮,送给同考官阅览。

同考官是礼部的主事,国子监的教授等一类的中层官员,同样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同考官会考察所做诗赋的优劣,同时五名同考官阅卷,每一个同考官认可的考卷,会在卷子上用朱笔画一个圈。

一般情况下,只有三个圈的考卷,才能进入第三轮,也就是送到主考官裴冕的面前阅览。

最后能够决定是否中第的,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个人了。

除此之外,只要是进入第二轮的考卷,就算是没送到主考官的面前,主考官也有权从黜落的卷子里提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考生在参加科举之前要行卷的原因,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即使没有过第二轮,那也能够被主考官将考卷捞出来,多一次中举的机会。

裴冕交代了一下诗赋考试的要点,将贴经考试的题目下发之后,咳嗽了一声说道:

“本次科举,是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实务策的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

在场的同考官和阅卷官全部跪下来,只听到裴冕说道:

“陛下说了,这一次科举,诗赋和贴经的标准可以放的低一些,最重要的还是实务策的部分,朝廷要选拔一批能通实务的人才。”

裴冕清了清嗓子说道:“本次实务策的题目是——‘文质再而复’。”

第四百四十八章 释题

大唐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发展到后世明清那种变态的地步。

王成伟报名参加的是进士科的考试,贡院门口的兵丁只是认真的搜查了一下的身体,确认他所携带的笔墨纸砚没有问题,然后就放他进了贡院。

大唐是科举制度的初创阶段,科举考试虽然已经是上下关注的大事,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高级官员不是走的科举这条路。

大唐有三分之一的宰相是进士出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宰相不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

如今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成为普通人阶级跨越的唯一通道,换句话说还没有卷到那个地步。

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很粗糙的,不仅仅场外操作因素很多,场内作弊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不过再怎么反作弊,对于有游戏系统的玩家来说,这些都是没用的。

王成伟被带进了贡院,他带着笔墨纸砚进入一个小隔间,从现在开始他就要在这里进行自己的考试。

而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也没有后世那么长时间,需要住在考房里。

唐代科举考试是从早上卯时开始(早晨5点-7点),酉时收卷(晚上5点-7点),考试时间就是十二个小时。

考生完全可以提前交卷,甚至对于提前交卷的考生,主考官都会记在心里,如果这个考生的考的不错,说不定还能因此被录取。

和后世明清那种将考生当犯人,考试如同折磨的科举考试不同,大唐需要的是有才情又通实务的读书人。

其实这也是一种门槛,普通寒门子弟能够脱产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对实务朝局发表看法。

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网络,你想要键政也没有任何素材给你,普通读书人连州县的事情都说不清楚,不要说对朝廷大事发表议论了。

所以实务策这道考题,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小镇做题家了。

普通寒门子弟中不缺乏天才,但是他们没有身居高位的父亲和亲戚,也不可能在小时候就耳濡目染朝廷高层的动态,他们甚至对大唐的基本情况都缺乏了解。

这样的情况,又要如何写出一篇针砭时弊的策论呢?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门阀并没有因为科举考试衰落,反而在中晚唐后,五姓七望更加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原因。

王成伟为了这次科举考试也准备了很多,他不仅仅专门学习了押韵和平仄,还搜集了很多古代五言诗,又系统的学习了诗赋的写作方法。

这一次诗词题目非常的简单,就只有“早梅”两个字。

这是裴冕大早上在厢房看到窗外的早开梅花,所想到的题目。

是的,大唐的科举考试就是这么随意,除了贴经的题目是礼部早就已经拟定的,诗赋的题目有不少都是主考官临时发挥命题的。

而实务策的题目则出自皇帝,都是朝廷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这才出给考生们寻求答案的。

甚至可以说这种随意和洒脱,才是大唐骨子里的自由精神。

王成伟研墨完毕,提起了毛笔开始打草稿。

诗赋这方面只需要能过关,满足平仄对仗押韵就好了,王成伟已经从裴冕的仆人那边提前得到了消息,这一次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实务策的部分。

王成伟的诗名已经名动长安城,进士科考试的诗词都是考试文章,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几个人能在考场上写下千古名篇的,所以只要中规中矩,就能进入下一轮。

调整了一下词句,王成伟开始誊抄自己的诗赋。

在距离王成伟不远的考房中,顾况和韦应物这对好友也在奋笔疾书。

顾况和韦应物也都是诗才敏捷的人,他们也知道进士考试最重诗词,但是诗词刷人往往都是刷那些平仄对仗押韵搞错的人,只要中上水平的诗作,就以进入下一轮。

两人也会有些急才的,很快就完成了一首诗,然后飞快的誊抄到卷子上。

就在顾况和韦应物还在作赋的时候,王成伟已经完成了赋的草稿,开始认真的向卷子上誊抄诗赋。

在考场上,和王成伟一同参加进士科考试的玩家也都在飞快答题,他们都准备在实务策上多下点功夫。

正在巡视考场的礼部侍郎颜真卿,先是看完了顾况的卷子。

顾况是李泌的弟子,李泌为了这个弟子也向朝中不少大员推荐过顾况。

颜真卿看了看顾况的诗作,他摸着胡子微微点头,这顾况确实有诗才。

诗作中规中矩,但是依然能够看出才起,只要贴经没有问题,就可以进入第三轮阅卷了。

接着颜真卿又看到了韦应物。

凤翔府的公主府曲水流觞诗会上,陇右十七子做出十七首惊世的诗作,所有参加宴会的士子都无人能做出诗作相对。

最后京畿的韦应物挺身而出,总算是给中原士人挣回了一点面子。

韦应物名声大涨,就连颜真卿都听到不少人推崇韦应物的才情。

看了韦应物的诗,颜真卿也点点头,这诗也算是过关了。

等到颜真卿走到了王成伟前面,这位名镇凤翔府的陇右才子,考试所作的诗倒是中规中矩。

不过平仄对仗押韵都没有问题,颜真卿虽然有些遗憾,但是科举考试中就是为了求稳,王成伟这么做也是明智的选择。

不过王成伟这个字,倒是让颜真卿停住了脚步。

唐代科举和后世不同,对于字体没有强制性要求,不要求考生使用统一字体。

不过大体上要以行书为体,这样才不会因为潦草被扣分。

而字迹和卷面整洁,也是非常基础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在阅卷之前就会被淘汰。

不过王成伟这个字迹,似乎有自己颜体的影子。

有趣有趣,虽然是颜体的影子,但是其中还有自己的特点,王成伟这个字非常的挺拔,仿佛是一个个挺着铮铮傲骨的读书人。

好字啊!

颜真卿忍不住心中赞叹。

只是颜真卿并不知道,王成伟也是最近苦练速成的柳体字,柳公权的书法本就是以颜真卿的书法为基础,他用这种稍显新奇的字体,也是为了能给阅卷考官留下印象。

毕竟王成伟如今的名字,已经是整个长安无人不知的才子了,这样也能帮助他通过前面两项测试。

第一批次的考生,在上午已经完成了诗赋的考卷。

他们举手交卷之后,就拿到了贴经的试卷。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