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啦圈大神
只是二人有个共性,就是对读书没那么感兴趣,反倒痴迷武学,所以身上没什么功名而已。
杨怀仁是知道两人是什么水平的,平时说话就能听的出来,像天霸弟弟和柯小川他们,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夹杂着不少民间的俚语和脏话。
卢进义和林冲就不同了,平时就相对斯文,甚至有时候还能拽上几句诗文,若是换了一身文人的装扮,说是个士子也不是没有人信。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文人和武人之间,终究是有隔阂的,如果单纯派一个纯粹的武人去给那些士子们当教官,他们心中肯定有些排斥。
如果是和他们能聊得来的,那感觉就不同了,起码可以减少不少不必要的摩擦。
别以为这是一件不足为道的小事,其实用人这方面,从来就没有小事。
杨怀仁便越来越有种被老李头利用了的觉悟,在说服士子加入军队的过程中,老李头就很卖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换了是别的事情,杨怀仁是不觉得老李头会出这么大力的,连自己的老脸都拿出来四处卖了,可见他对这件事也是非常急切的。
其中理由杨怀仁明白一些,但现在再看,他也有点搞不懂了。
后来想想,往深了想,他便越来越觉得有意思,杨怀仁忽然间觉得老李头是个懂他的人。
也许人家早就看透了他是个干事的人,是个对权力没有多少野心的人,所以才会帮忙。
这种忙帮了对自己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好处,所以老李头帮的理所当然,还带着很大的慷慨。
杨怀仁感觉上就有点奇怪了,说舒服呢,有点那么意思,但毕竟被人看的透彻,又感觉不太舒服,生怕他最后的秘密也被人掀开了看的明白似的。
现在呢,大和尚是个知情人,他是十分有原则的,所以不用担心他会多嘴。
廉希宗比他还明白,可廉先生就更超脱了,自然也不会揭他的老底。
朱世儒老先生似乎也察觉到点什么,但受限于时代的思想束缚,他可能觉得奇怪,看不懂,但应该不会看清楚事实的真相。
至于李清臣,他看懂了杨怀仁这个人,但看不透他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性格,而杨怀仁的过往,他就更不可能看的明白了。
或者说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结果。
最后是杨怀仁的几个老婆,大概能从杨怀仁偶尔的梦呓里听出一些什么。
不过那些梦话很凌乱,她们听不懂,只会以为杨怀仁是太疲劳了,压力太大所以做了奇怪的梦,当然更不会往外说,还会更加关心他。
杨怀仁也去学院里挑人,这几年开的关于军事的课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只是这批人本身的底子不算太高,还有些是某些王公贵族家里没什么地位的庶子之类的人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最有本事的人,还是在走读书科举的路线,学院的吸引力,也只是因为当初赵煦很重视,进学院能得个天子门生的名头,才吸引了一批人而已。
所以说那些大家族往学院里送人,也不会送自家最有前途的孩子,大多数情况是把那些庶出的子弟送来学院镀金,然后回去给家里出一点力是一点。
现在杨怀仁给他们找了条路可以去军中当官,别管这些官职大不大,但起码比他们以前的人生道路要好得多。
杨怀仁当然会把学院的学生当做自己人看待,能力上强弱现在也不能说的那么死,将来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本事,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所以他能划拉的便尽量划拉,果然凑出二百多人来,甚至有些学厨艺学建筑的也想过来凑数,被杨怀仁给骂了回去。
术业有专攻,这一点杨怀仁还是非常有原则性的。
龙武卫的旧营地也不用翻新,打扫一下即可使用,原先用于将士们跑越野的那条路还在,大槐树也在,体能训练这一点还要继续执行。
杨怀仁也会告诉卢进义和林冲,现在训练的这帮人和以前龙武卫的将士们是不同的,不能一上来就用原来他用的那一套。
新人毕竟大多是文人,身子骨不行,最开始的训练量要适当降低一些,但最终的目标是不会变的,当这些人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训练,也必须达到将士们的一般水平。
其实这些事杨怀仁不用说,卢进义和林冲也明白,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去展开训练,杨怀仁也就不打算说更多去干涉他们的思路了。
挑完了人,杨怀仁本打算跟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聊聊学院这几年的成果和未来发展的事情。
可杨怀仁一提到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学院的规模,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就笑眯眯的告诉他,书院现在不仅能自负盈亏,还能创造不少的利润,花钱的事情,早就不用杨怀仁操心了。
杨怀仁又惊又喜,眼神里冒金光,看的两位先生贼不舒服,好像自己也成了奸商一般。
再继续追问下去,柔石先生才缓缓道出了原因。
学院最初收的只有学习厨艺的学生,其他的专业,是后来根据实际情况慢慢增加的。
最早的一批毕业的厨子,很快被东京城里的各大酒楼名楼的抢了个干净,当然,本来这里边就有不少人是这些名楼派来学艺的。
到后来第二批第三批的毕业学生,才开始被其他大州大县的大酒楼分走,这些学生也确实不负众望,去了那些酒楼,几乎都很快成为大厨,给那些酒楼带来的名气和经济上的效益。
再后来的学生脑子就开始越来越活泛了,给那些名楼当大厨,确实可以名利双收,但职位毕竟有限,而且自由度不高,所以他们开始琢磨着如何自己创业。
第2018章 学院楼的良好示范
杨怀仁也觉得年轻人自己创业,这个想法很好,但也想到另一件事,最初的几年招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穷学生,他们哪里有钱能自己开酒楼呢?
看着疑惑的杨怀仁,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笑得更开心了,利水先生接着解释,说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学生可以创业,学院也能通过投资,得到相应的分红,从而实现自负盈亏。
杨怀仁当然也能想到这个方式,看来学院的两位山长也是为了学院自负盈亏的事情操碎了心。
利水的办法,是最初期学院这边出钱,学生出力,占股的比例大概是七到九成,学院这边占大头。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学院出了开店的起始资金,便压榨学生的劳动力,此后每年都按一定比例把股份转让给学生,直到学院最后的占股比例下降到三到四成。
因为学院只出了钱,其他几乎都不管,全是学生们在经营,完全给他们绝对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倒是有点像后世的融资方式,杨怀仁觉得也就柔石和利水先生这种廉先生的门下才能想的出来,当然也免不了惊叹连连。
学生们感激学院,也感激杨怀仁,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竟统一把新开的酒楼名字叫做“学院楼”。
名字很直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家酒楼是庖厨学院的学生开的,信誉上和声望上都有了极大的保证。
学院里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授他们厨艺,在经营方面,也有一些涉及,这导致从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不光厨艺精湛,经营能力也相对突出。
学生们三五成群,竟在那些小州小县里打出了一片天下,如今分布在大宋各地的学院楼,已经超过了一百家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学生们赚了钱,得了股份,也很仁义,尽管学院的股份只占三到四成了,在年终分红的时候,他们依然把超过一半的利润交回了学院。
柔石先生曾经也说让他们按照股份来分红的,但学生们自己就不允许,坚持把利益的大头交回了学院,还说这是对学院建设以及未来学弟的一种支持。
因为差不多都是几个学生一起经营一家学院楼,所以学院反倒成了最大的股东。
杨怀仁以前没想在全国开分店,一是因为当时没有那样的条件和经营能力,二是因为他自身觉得太麻烦,三就是无法保证食物的质量。
现在看来,三个条件当时满足不了,现在能满足了,学院楼倒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杨怀仁倒不会觉得学院抢了他的生意,反而觉得这样挺好,有些事不一定非得他自己亲自去做,通过学院来实现他当初的想法,这也是让他感到满意的。
这会儿想起学院前几年需求的资金那么大,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
现在学院有了资金来源,每年的分红就足以养活整个学院,还能有多余的钱不断扩建学院,最后剩余的还可以继续这个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可谓多赢的局面。
学院楼遍布天下,监管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虽然现在的学生们极力维护学院的名声,也相当于维护自己的名声,酒楼经营的都不错,还没出现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以次充好败坏名声的地步。
不过杨怀仁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下两位先生,既然这个项目要做大,做成学院未来自负盈亏的基础,那么监管也必须完善起来。
这一点杨怀仁提一提就行了,具体怎么做,怎么执行,制度如何,他其实不用操心,能轻易把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做起来的两位先生,自然心中也早有了监管的制度。
杨怀仁再回想这件事,越想越是觉得有意思,他当初就曾经想过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享受更多的美食,现在看来,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学院楼名气虽然响亮,但听说消费水平真的不高,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创建学院楼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大州大县。
学生们也懂得分析市场,与其和那些大州大县的名楼竞争,不如去小一些的地方。
倒不是担心自身的厨艺不过关,怕竞争不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名楼,而是学院楼从最初设立开始的定位,就不是高档酒楼。
高档酒楼消费高,面向的还是那些富足的阶层,而学院楼的消费水平更接近普通的百姓,以薄利多销取胜,所以普及性就决定了学院楼必然会成功。
第二点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穷苦人家,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质量并不算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学院楼经营成高大上的名楼。
而是专注于厨艺,专注于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起的美食,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减少,制作得食物也主要以实惠为主。
也许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决定了学院楼更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能够迅速的铺开并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也就理所当然了。
杨怀仁从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他觉得学院楼的模式,其实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厨艺的学生。
其他的专业,其实也可以效仿学院楼的模式,面向更多的普通大众,以改善百姓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点,在其他行业也进行一定的尝试。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这样的模式,不仅资助了学院的学生创业,在基层也能解决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就更不用说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方便了。
柔石和利水先生觉得杨怀仁的想法很好,也答应着手开始组织,杨怀仁很大方,对这样的好事,他也愿意增加投资。
杨怀仁觉得事情有点出奇的顺利了,以前当然也想过学院会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助益,但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成果。
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大宋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来。
让整个社会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读书出仕这条狭窄的路径上,当各行各业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那大宋的强大,还会远吗?
第2019章 毛纺机的重要性
另外让杨怀仁最关心的,便是毛纺机的研发进度了。
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其实很早就明白杨怀仁为什么重视毛纺机,所以在这件事上也格外上心。
只是这个时代,受到的限制也太多,就说制造毛纺机的材料,就不能像纺麻或者纺棉一样用木头或者竹子作为材料。
毛的特制非常坚韧,这就决定了纺机的材料如果经不起磨损,那毛纺机就不能算合格。
最先被考虑的是生铁,但生铁虽然很坚硬结实了,可又很容易生锈。
接下来考虑的是熟铁,熟铁相对不那么容易生锈,可惜熟铁的硬度又不太够,耐用性也不够强。
杨怀仁说,可以用钢。
柔石和利水对视了一眼,说出了缘由,钢确实是最好的材料,但现在炼钢的方法决定了钢的产量实在没法满足需求量。
这一点杨怀仁是知道的,毕竟今时不同后世,炼钢的生产规模很难提升上去,质量也不敢保证。
练出来的钢铁,也大多都用来铸造武器给将士们使用了,能匀出来给学院这边搞研究的确实不多。
杨怀仁想了想,一方面要增加钢铁的产能,尽管这一点很难,成本也很高,但也要不计成本,尽量去做。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发毛纺机时候有足够的材料,在他心里,将士们的武器非常重要,但毛纺机是否能研发成功,也事关重大。
这好比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现在当然要先强大军队,但在未来,要想把北方的有游牧民族逐渐融入进汉人的社会,强制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多养马、养牛养羊,西北还有不少游牧民族样骆驼。
别的且先不说,光是养羊每年的羊毛产量,就完全没有开发出来,大多数牧民很穷,日子过的很哭,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源,而是守着资源也无法利用。
他们无法用羊毛来纺制成毛料,只能直接利用羊排来制作衣服,而羊毛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擀毡。
擀毡是古代蒙古部落的一种传统手艺,后来在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中都有流传,宋代传入中原。
笼统的说,擀毡就是利用羊毛驼毛等各种动物的毛发为原料,配以豆面和豆油为辅料,用手工擀成结实紧致的毛毡的过程。
据说唐朝中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小范围种植大豆,便促进了擀毡这个行业的成熟,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杨怀仁倒是在大宋见过不少从蒙古商人卖到大宋的毛毡,这种毛毡非常厚实,也非常结实耐用,宋军中军用的帐篷和将士们用的褥子,就大多是用毛毡制作的。
上一篇:重生飞扬年代,从中医开始
下一篇:星际战争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