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6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心结解开,心态也好了许多,母子俩来到后堂,几个媳妇等着他们落座,这才坐下照规矩给杨母问了安之后才开饭。

杨家的伙食非常好,杨怀仁就是个极度挑嘴的人,家里的厨娘都是杨怀仁身体力行调教出来的,那手艺绝对都是数一数二的。

就算放到随园,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外头不知有多少人准备了厚礼高薪准别把杨家的厨娘挖回自家酒楼的当大厨。

可惜杨家的待遇本来就不错,家里主人也都是和顺的脾气,从来没有把仆子当奴婢呼来喝去的,从来都是当自家姐妹一样的对待。

杨母又是个细心的,不知给家里仆子丫鬟当了多少回媒人,不仅按照最初的约定给他们脱了贱藉,还出钱出力帮他们成亲组成家庭。

就连他们有了孩子,也和主家的孩子们一样,愿意读书的也一起送到家里的私塾里读书识字,愿意学本事的,也送到家里作坊里学手艺。

这样的主家,天底下也就这么一个了,但凡是进了杨家的,就没有自愿离开的,这年头能当人,谁愿意当狗?

只是因为刚才找杨怀仁的缘故,厨子按饭点准备好的一桌菜都已经凉了,现在是已经热过了一次的,样子还是没什么变化,可味道确实会受影响的。

厨娘怕家主挑嘴,本来打算从新做一桌的,韵儿觉得不愿意浪费食物,这才没让,就是让厨娘重新把菜热了一下而已。

杨怀仁本来因为心情的缘故,其实今天就没什么胃口,看着老婆孩子们围在一起吃饭,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所以也没动了几次筷子。

杨母和韵儿她们几个都发现了,杨怀仁平时胃口还是很好的,吃不下饭的时候就很少,而且在他心里,食物如果不被人享用,那是对不起食物的。

韵儿心里有些愧疚,担心是因为菜被重新热过的原因,也没打算再支使厨娘,准备自己亲自下厨。

虽然她厨艺不算很好,可也是有几样拿手的小菜的,杨怀仁喜欢吃什么,她也心中有数。

她刚站起来,杨母便摆摆手示意她坐下,“还是娘来吧。”

杨怀仁没打算跟母亲和老婆客气,也不用说什么我已经吃饱了这种瞎话,笑着起身,准备和母亲一起再加几道菜。

不过母亲没打算炒菜,而是神秘兮兮地看着儿子笑着说,“娘给你做一样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

杨怀仁有点懵,那是他来到大宋之前的事情了,小时候她喜欢吃什么,他还真是没有一点记忆。

又不好表现出来,只好对母亲前报以微笑,回头示意老婆不要起身跟着了,然后便和母亲去了厨房。

厨娘见老夫人来厨房准备亲自下厨,脸红的不行,就差发誓说什么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的话了。

杨母笑骂她们几句,说不关他们的事,是自己亲手做的红豆糕才是儿子最喜欢吃的。

厨娘们看和母慈子孝,这才开心地拍起了马屁,当然也不好直接退出去,便自告奋勇地给老太太打下手。

反倒是杨怀仁被赶到了门外,只让看,不让进来帮忙。

杨怀仁笑眯眯地看着母亲和厨娘们忙活,洗干净的红豆蒸软了之后加入红糖白糖捣成了豆泥,再用油炒一下便成了豆沙。

细面用温牛奶和面做成面剂子,擀成薄皮,里边裹上一大团豆沙做成包子的形状,最后是上油锅慢火煎熟,红豆糕便做好了。

准确的说,这种糕点后世叫做红豆饼,一般也是按成小饼的形状的,不过在这年头就叫红豆糕。

油煎的红豆糕外皮薄而酥脆,还散发着浓厚的微微发焦的奶香味,光是闻着就非常诱人了。

一口咬下去,奶香的酥皮里边是甜腻又软糯的红豆沙,红豆沙含在嘴里还有些烫嘴,但那股子红豆的甜香味确实那么醇厚悠远。

快乐的把豆沙大嚼的布满了整张嘴,甚至有些粘牙,那才叫一个舒服。

第1852章 舌尖和心尖

杨母看着儿子吃的狼吞虎咽的,心情大好,微笑里似是回忆起当年,便笑得更甜了。

“你慢点吃,也不怕烫着舌头,小时候见了红豆糕就这个样子,没想到都这么大了,还是这个样子。”

杨怀仁嘴里含着满满的红豆沙,口齿不清地答着,“就喜欢这一口,娘做的红豆糕,是他天下最好吃的糕点了,比皇宫里做的还好吃。”

杨母更快乐了,回头忙着从平底煎锅里把几个已经微微焦黄的红豆糕铲出来,又重新倒油在锅里抹匀和了,又放了几个包好的生豆包下去。

豆包在锅里遇到热油发出来“滋滋”的声音,听着就显喜气,随着红豆糕的加热,奶香和红豆的香气又飘散了起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已经来到了杨怀仁身后,看着爹爹嘴里吃着什么东西,也跟着又跳又叫起来。

“爹爹吃的什么?我们也要,我们也要!”

杨怀仁笑着把手里盘子里的红豆糕分给了孩子们,也不忘嘱咐他们,“一个个的都是小狗鼻子啊,慢点吃哦,小心烫掉了你们的舌头!”

这话说完,杨怀仁不自觉地扭头去看母亲,发现母亲也正冲着他慈爱的笑着,原来当父母的给孩子吃东西,心情是一样的。

这时候的杨怀仁也不再是什么大将军或者国公爷,而仅仅是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

就像其他许许多多的平民父亲一样,出去打拼赚钱,无非是向着给家里父母和老婆孩子赚一口吃的。

有时候有了点富余,便开始想着给孩子们弄点什么好吃的,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给自己的孩子吃却非常大方。

特别是很多时候自己亲手做的美食,也许只是一道小菜,或者是某样小点心,不一定多么贵,但却是最真挚的父爱。

给孩子们吃的时候,也担心孩子们吃的太急了噎着,或者因为食物刚出锅还太烫,怕孩子们烫着嘴巴。

总是把孩子们当成需要自己保护和照顾的对象,这就是父母最真实的情感寄托。

杨怀仁的孩子们虽然也是养尊处优里长大的,可奶奶亲手做给父亲的食物,他们还是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机会也不多见,自然要抢着尝尝那个味道。

其实杨母做的红豆糕,不一定比的上京城里那些高档的点心铺子里做的好吃,而且今天要做红豆糕也是临时的,制作上也只有简单的步骤,并没有复杂的技巧和处理。

味道上来说,严格的来说也只是一般,只不过因为糖放的多,所以吃起来特别的香甜罢了。

可是目前这种简单而传统的制作方法做出来的红豆糕,杨怀仁是越吃越欢喜,甚至吃着吃着,心里就有种莫名其妙的感动。

所以说,食物也是有情感的。

再好的食物,再金贵的食材,包括再高超的手艺做出来的美食,或许用品鉴的方式来讲,它一定是非常美味的。

可是简单而淳朴的食物,最普通的食材和最简朴的手艺,做出来的就不一定不好吃。

母亲给杨怀仁做红豆糕的最初目的,就是知道儿子今天不开心,有些事让他烦恼,所以平常喜欢的菜式,今天也吃不下去了。

作为母亲,杨母自然能第一个感受到儿子的状态,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儿子小时候不爱吃饭的时候,她亲手做的那一样儿子最喜欢吃的红豆糕。

这就是淳朴的母爱了,和杨怀仁对他的孩子的父爱一样,都是最简单而真实的。

被爱的人是幸福的,爱别人同样也能感受到最深切的满足感。

人在享用富含爱和真情的食物的时候,其实已经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就像杨怀仁嘴里的红豆糕。

即便豆沙的糖放的过多了有点太甜腻了,即便母亲煎制的火候掌握的也不是多么好,牛奶和的面也并没有饧到最好的时候导致煎熟的面皮略微发硬。

可就是这样的红豆糕,吃在杨怀仁的嘴里,让他感受到的却是人间的极品美味。

也许这就是这副身体深层次的记忆里那个熟悉的味道,这就是母亲的厨艺的味道。

对下一代的孩子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红豆糕的味道也并不一定是他们生命里曾经吃过的糕点里最美味的一样。

但因为这一份红豆糕是奶奶亲手做的,又是父亲爱吃的,所以在他们心里,这就是他们也应该感到美味的那种味道。

这就是家庭里亲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或者说是一种传承的可以成为家庭传统和家庭习惯的东西。

而这样的传承,源头便是亲人之间的情感、包容和爱。

食物的味道,原来也不仅仅是依靠舌尖来品位的,心尖品味出来的那个味道,也许更加美好,也更加隽永。

孩子们很快也吃的一个个的跟大花猫似的,红豆沙沾了一嘴和一脸,吃完了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犹如在比赛一般。

接下来再开口说还要吃,甚至催着奶奶赶紧再煎一锅,让杨怀仁乐得笑开了花。

杨母最是开心了,儿子喜欢自己的手艺,连孙子孙女也爱上了自己做出来的红豆糕的味道,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欣慰,还有温暖和满足感。

厨房里人越来越多,韵儿他们见孩子还不回来,便也找到了厨房里,当她们看见厨房里祖孙三代把红豆糕吃的乱七八糟的时候,摇着头也笑了。

于是韵儿首先加入了消灭红豆糕的战团,仿佛不把红豆沙吃的满脸都是,就不是杨家人一般。

莲儿她们几个本来还有些矜持的,可见大姐都不在乎仪态了,她们也便没有了顾忌,厨房里一瞬间便变得更加混乱了。

也不知道一家人吃的红豆糕多还是脸上抹的红豆糕末子多,一家人玩的畅快淋漓,直到杨母都看不过他们浪费食物的时候,才不再煎了。

“你们几个记得把厨房收拾出来!”杨母佯嗔训斥了几句,才笑眯眯地拉着几个小的准备回去休息。

厨娘早就退出了主家人的闹腾,杨怀仁这才憋着笑意板着脸,四个老婆一人屁股上来了一巴掌,“老子去睡觉了,你们自己收拾吧。”

第1853章 官员冗余

城内的紧张气氛就像初冬的落叶,很快干枯,然后粉碎,一场冷雨之后,便融进了泥土。

冷雨之后的城市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平静的市面上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般,从新忙碌起来。

曾经不满现状的许多勋贵都变得老实了,甚至有人把偷漏的税赋主动缴了上来,然后说自己糊涂了,计算错了数目。

朝中的臣子们也开始检讨自己的言行,官场风气竟也变好了不少,连那些平时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言官们也消停了不少。

文官们心中,依旧在执着于个人的名誉,像那个当着众人面前臣服于赵佖,然后喊出了“万岁”的家伙,没等赵煦处罚他,自己在家里找了根绳子上了吊。

据说他的死状非常惨,舌头伸出来老长,跟个鬼似的。

不过并没有人觉得他可怜,文人最注重的就是骨气,哪怕在朝堂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贬谪到穷乡僻壤的时候,他们也是从来挺直了腰杆子的。

至于临别时还要赋诗一首针砭时弊,也发些牢骚,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但丢了文人的风骨,那问题就大了,历朝历代都是以忠孝为文人最上乘的品德的,失德在文人心中比丢了性命还要严重。

而那个上吊的小官,其实也为了自己的名声,既然自己做错了,那就以死明志,表达自己的忏悔之心。

这样做也确实有用,虽然没有人可怜他,却也为他的妻儿博得了活下去的资本。

官家也没有进一步把他的罪孽强加给他的家人,其他同僚也因为他的死,没有进一步对他的家人做出什么迫害之类的事情。

与之相反的,便是当时不畏死,还指着赵佖的鼻子破口大骂的那位费修撰了。

费修撰原本只是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做的是些写写画画的杂活,没有什么实权,油水就更谈不上了。

不过能进翰林院担任修撰的,那也绝对不简单,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翰林院当差的。

三年一次的大比,也只有进入甲榜前十的进士,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其余的人,大都会分派到地方上去做些基层的小官。

乙榜同进士的,连官职也捞不着,只能在家等着吏部召唤,运气好的等个两三年也能有官当,运气不好的,或者说没有什么关系和门路的,怕是一辈子也进不了仕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宋朝读书人虽然也不多,但比起其他朝代来,读书人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这也就导致了在科举上,僧多肉少,北宋又是历朝历代里科举取士数量最多的朝代了,士子们的水平也相对很高,可现状是官员冗余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确实没有多少职位可用。

而进入翰林院的费尘,便是这些人之中的佼佼者了,换句话说,进了翰林院,能接触到朝廷中枢的很多政策和消息,为他们将来的仕途奠定了很强大的基础。

正常情况,干几年翰林院的职事,然后外放到地方上担任职权职位,只要评价不错,到不了四十岁就会重新回到京城任职,更进一步的话,可能是六部的重要职位,甚至将来会成为某某相公。

费尘底子本来就好,加上这件事给他博得了不小的名气,尽管眼下还没有被提拔,可书都知道,这小子的将来一片光明。

特别是将来新君继位之后,他会扶摇直上也丝毫不会让别人觉得奇怪。

杨怀仁是想偷闲一下的,可惜每次想到大壮的将来,他就忍不住去考虑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