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63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说到这里,杨怀仁也听出来老戴头的道理了,起码和他做菜是有类似之处的。

虽然说一个好厨子,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很好的味道来才显示一个厨子的手艺,但实际上呢,手艺再好也不能决定一切,材料才是一道美味的基础。

也许一些取巧的手段能把普通的食材加工出某些珍贵的食材的那种味道来,可在营养价值上就没法跟珍贵的食材相比了,毕竟食物不只要追求美味,营养价值才是根本。

做菜也是什么料出什么菜的,造船看来也是一样,不能光看外表,用什么料什么工,出来的是什么船。

杨怀仁端起碗来给老戴头敬酒,老戴头赶紧也笑眯眯地去端酒碗,岑孝年也听懂了老戴头话里的意思,所以没有阻拦,只好悻悻地一同端起来陪酒。

老戴头喝酒很讲究,先把鼻子放在碗沿上尽情嗅了够,才庄重的把酒碗放到嘴边,不敢大口往嘴里倒,而是卷着舌头吸了一口,让酒液顺着舌头流上一遍,才缓缓流入喉咙。

一小口酒喝下去,竟缩着脖子闭着眼睛一副十分享受的样子,搞得岑孝年都看不下去了,撇着嘴嘀咕着,“这老头,还是个酒鬼。”

老戴头不理别人怎么说他,痛快地叫了一声“好酒”,然后放下酒碗给杨怀仁行礼,“多谢王爷赏的美酒,老汉尝过了随园春,就是今日让老汉死也值了。”

第1399章 真正的战船(中)

老戴头吃了酒,人也变得健谈起来。

“咱们造船这一行,老祖宗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要求,就是简单的就地取材,有什么木头就用什么木头。

造些一般的渡船或者渔船,就地取材简单便捷,是绝对没有错的。

可是后来船越做越大,船只的用途也越来越有了精致的细化,结构上便有了不同,打鱼的渔船一个造法,运输不同货物的货船也有不同的造法。

外行人只看外表觉得船除了大小其实都一个样,其实内部结构和船体强度完全不同。

哪怕是一模一样的两条货船,运盐船和运粮船就不是一个造法,一斗粮食才多重?同样一斗盐又是多重?

一斗米大概十三四斤,一斗盐要二十几斤,用运粮船运盐,装满了会沉的。绝对不是看看大小就能看出来一艘船实际的载重量的。

私人的造的商船,比如五千料的船,那就算是最大的大船了,满载可载六千石粮,实际上一般就装五千石,总要有百十名船工驾船操舵的。

可同样是五千料的战船,满载能达到一万石粮,实际可以装在八千石,这就是战船和普通货船的运载量的区别。”

虽然老戴头说的和杨怀仁之前预想中计算的不太一样,但人家是专家,说的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照这么计算的话,同样五千料的大船,普通货船的载重量大概是六百吨,战船的载重量大概是一千吨。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想来应该就是老戴头前边说的造船的时候用料不同,制造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同样规模的大船,应为结构强度等原因造成的载重量的不同了。

杨怀仁笑问,“那就按照战船的规格来造船啊。”

老戴头笑了笑,“王爷想的简单了。按照战船的规制来造船,造出来的船只确实更结实耐用,载重量也更高。

但这世上的事情都是平衡的,要造好船,就需要更好的手艺,需要用更好的木料,别光看载重量似乎高了近一倍,造价更是要高出一倍的。

手艺单是说也不好说的明白,老汉就只是拿材料的事情来举例,王爷自然就能明白。

如今造船的工艺,已经不能简单用就地取材的古老方式了,不同的木料有不同的特性,根据木料不同的特性,造船的时候把木料用在不同的地方,这才是造好船的正确方法。

比如桅杆要用上好的杉木,杉树树干端直,质地挺拓,想来就是用来做桅杆或者建筑物的立柱和大梁的最佳选择。

杉树长得快,所以寻常百姓用来做大梁的木材,用十年生的杉木就足够了,但用作船只桅杆的杉木却不同,最少要二十年生的杉树才算合格。

那些私人的造船厂制造货船,一般取十五年生以上的杉木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造战船,必须要二十年生,甚至是三十年生的杉木才最好。

可木材这东西,越是年岁久的材料,数量就越是少,价钱便越是贵,一根四丈长的长梁材,十年生的杉木也就五百文,十五年生的也用不了一贯钱。

可同样长度的二十年生的梁才,价钱就上去了,起码要三贯钱,三十年生的,要七八贯钱,越是好的材料,价钱就越是贵的不像话。

但总的来说,是一分钱一分货的,那些普通的货船为什么离不开岸边百里,那是因为怕海上的风浪!

咱们大宋的东南沿海,到了夏秋两季,总是有风暴的,离的海岸远了,那些货船根本就扛不住任何风暴,桅杆随时都可能被折断的。

但如果用三十年生的杉木做桅杆,起码一般的风暴还是可以抵御的。

除了桅杆,船上其他的结构柱梁,可以用松木,有一种油松木,是专门用来做侧板和底板的,因为油松含油量大,不容易被海水侵蚀。

栈板呢,最好用柏木,柏木耐磨,同样因为树脂量大耐腐蚀;

侧板用樟木,而且是用冬季砍伐的樟木,原因是不会被虫蛀,春夏两季采伐的就相反了,容易生蛀虫。

桨橹最佳是选用柚木,柚木伸缩性强,材质坚质耐久,又富含一种特殊的油树脂,可以防止海水腐蚀。

船上的舱板门窗之类的,要求就不大了,不过最好用轻木,占重量小,可以为船只腾出更多的载重量空间。

王爷应该听明白了,老汉说的这些造船所用的木材,看都是贵价货,那些私人的造船厂,是不会用这么好的材料的。

还有,普通货船的主体侧板,都是两层木料的,可战船,最少是三层木料,甚至四层木料。

海上战船如何打仗老汉虽然没见过,但也是听老人们说起过的,那就是简单直接上去撞,那么船自然是越大越皮实越好。

就说用战船和同样大小的货船相撞,战船能把货船撞散架了而自身依旧安然无恙,也只有用好材料好手艺,才能造出如此结实的战船来。

如此说来,大概王爷也应该明白老汉为什么说昌国军的战船算不上是真正的战船了吧?

所以说要造真正的战船,同样大小的船,造战船的用度最少是普通货船的两倍,有时候甚至能达到三倍。

商人走海上贸易,用不着造多么结实的货船,而且咱们大宋的造船技术比那些番邦蛮子们高明多了,就是货船和他们的撞,他们也撞不过。

也只有大食人的货船能跟咱们大宋的货船勉强能相提并论而已,但如果咱们造出战船来,他们的船就不够看了。

咱们大宋的水军呢,反正也不用出海去和谁作战,所以花费高价造真正的战船不合适,朝廷也不会把钱花在这上边。

所以当时昌国军的那批战船,当时在利丰监船厂制造的时候用料也是非常节省的,匠户们心系国家,这才尽量用自己的手艺把船造的结实了些。

昌国军的战船维护也不见得多么上心,能用了四十多快五十年都这么破旧了还能用,就算是不错了。

王爷你听完这些,还觉得你要造真正的战船吗?”

第1400章 真正的战船(下)

杨怀仁咂摸着嘴,寻思着人家老戴头说的有道理,这世上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

不过钱对他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钱花出去,而不被人说出什么来。

当然,至于按照他的计划造足够的战船要花多少钱,他还是要问问的。

“老丈,我想知道,造你说的这种真正的战船,需要花费多少钱?”

老戴头有些吃惊,本来以为杨怀仁这位年轻王爷也许只是一时兴起才动了造战船武装武德军的念头。

他这么想,或许只是好面子而已,如今已经把造战船的难度告诉了他,他就应该知难而退了。

但杨怀仁竟然继续打听战船的造价,就让老戴头有点惊讶了,因为他知道造战船的花费不是一笔小数目,以朝廷以往扣扣索索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出这个钱的。

所以总不能是他自己出这个钱,先不管合不合规矩,一个王爷自己出钱武装军队,这种赔钱买卖谁会干呢?

不过杨怀仁既然问了,老戴头还是认真的仔细算了一下,才答道,“若是普通的小型战船,三五百料的那种,其实也用不着多么好的材料,造价也就比普通的货船高出个两三成。

若是中型的战船,一千料,一千五百料或者两千料的,价钱就应该是普通货船的两倍了。

因为很多年都没造过这种战船了,老汉也没法说一个死数,只能大致的估算一下,一千料的战船最少需要六千贯;

一千五百料的大约需要一万贯,两千料的大约需要一万五千贯,价钱也都是随着船的增大而增长的。”

杨怀仁想了想,觉得这价钱还算合理范围内,于是又问,“那老丈所说的这些战船,大致能装载多少兵马?我的意思,不是说装多少人,而是装载全副武装的将士。”

老戴头按照一个全副武装的将士载重顶两个普通人计算,稍稍算了一下便答道,“战船的话,一千料的船满载应该可以载千名军士,两千料就应该载两千名军士,大致可以以次类推。

至于其他马匹、粮草、辎重等后勤物资,其实也可以用随行的货船装载,没必要全部用作战用的战船装载的。”

杨怀仁点点头,“那么是不是说,五千料的大船,可以装载五千将士?”

老戴头笑道,“老汉说的是大致,不过王爷有一点需要知道,五千料说的是船的体积,不是载重,五千料的大船载重量其实差不多是一千料大船的近十倍。

若果将士们愿意挤一挤,七八千人也是装的下的,不过真这么做,到了海上将士们怕是适应不了的。”

“哦,原来如此。”

杨怀仁笑着端起酒碗了请老戴头吃酒,心里却开始重新按照他新知道的知识来来盘算。

如果他要去攻打交趾,为了保险起见,怎么也需要三万精锐将士,就以一千料的船大致可以装载一千全副武装的将士计算。

那么他需要组成的舰队,最少需要两艘五千料的大船,其余一千到三千料的中等战船十余艘,另外还要十到二十艘货船来装载粮草辎重。

货船的话好解决,市舶司这边可以出面从那些大海商那里租用,但战船的话,就必须现造新战船了。

然后再以战船的价格计算花费,五千料的超级战船造价约七万到八万贯,其余中型战船按平均两万五千贯一艘来计算,十艘就是二十五万贯。

加上战船上的其他装备以及其他所需的小型战船配备,那么要组建一个舰队的话,起码需要五十万贯钱。

这个数字确实比较大,怪不得朝廷不肯在这上边花钱,昌国军当年的那些不入流的战船,估计当时也就花了十万多贯而已,就这都算是朝廷下了血本了。

这就是北宋文人治国的短视行为造成的弊端了,钱都花在了文官们的俸禄上边,对于军队的建设,是不舍得花钱的。

比如一位宰相的月俸就高达三百贯,这还只是正职的薪水而已。

算上其他诸如服装、禄粟、茶酒厨料的补助、冬日取暖的薪炭钱、职田收入、仆从补助、添支、公使钱、出差的补助以及节日皇帝的恩赏等福利,每年收入就高达七千贯以上。

朝廷中枢机构的参知政事,各院判、大学士及各部尚书,每年也有四五千贯。

每年不用多,从这些高品秩的大员嘴里挤出一成来,就够组建一支装备优良的舰队了。

更不用说北宋官员冗余,数量庞大的地方中低级官员的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福利最好的。

于是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税赋收入等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府库内帑却没有多少盈余,每年朝廷都能把这么多收入花个差不多。

好年景还好说,万一遇上灾年,朝廷立即就会出现赤字,给军队花的钱吧,还基本没花在地方上,属于乱花钱不办事,所以皇帝和朝廷也不愿意打仗。

还有个更有趣的现象,根据正史记载,北宋的战争打的不多,但胜率还颇高,比武备强盛的汉唐还高出不少。

但大家都觉得宋朝武弱,是因为宋朝输的都是关键战事,而汉唐则是把握住了那些影响国运的关键战事,这差距就明显拉开距离了。

杨怀仁之所以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跟后世的认识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

陆地上的对手,目前来看硬打是打不过的,步军素质亟需提高,但海上的对手,不管是东南亚各国还是东边的倭国,都不算强,倒是可以欺负欺负。

杨怀仁也是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先用水军练练手,军力不行,军人素质提高是需要长期的培养的,但装备的增强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还说不好。

如果可行的话,倒是可以用水军上的经验转移到陆军上来,火药的优势如果可以在真正的战场上发挥出预想中的效果,杨怀仁觉得赶在那次汉人的大灾难之前先消除威胁,并不是没有可能。

第1401章 造船的工期

老戴头偷偷瞅了瞅杨怀仁思考时的脸色,忽然觉得王爷好像真的想造战船,可这又让他有点想不通了。

造他说的那种真正的战船,那就是用来打仗用的,可大宋在海上向来没和谁打过仗,现在造战船毫无用武之地。

如果王爷只是为了武德军或者单纯他自己的面子,那么也不用造好的战船,造一些比商船结实一点儿的船充作战船就可以了。

那样的船稍稍改造就能当战船用,成本也就多出两成,而且也根本不用利丰监的造船厂,那些私人的造船厂就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