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383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羊乐天激动地两眼泛红,猛然起身跪在杨怀仁面前,“师父对徒儿恩重如山,师父的恩情,徒儿没齿难忘!”

杨怀仁又一次把他拽了起来,“给你说多少次了,哪里来的那么多礼数,你要再这样,师父可就真觉得你见外了啊。”

“嗯嗯,徒儿知道了。”

杨怀仁想起方才羊乐天的话来,又问道,“那你那位老家的堂叔,可知道你爹爹如今在中京大定府做什么?又是住在哪儿?”

“这个……堂叔还真没说,好像是当时他们见面比较匆忙,我爹爹行为非常小心,好像是害怕什么一般,他们只聊了几句话,他便匆匆离开了。

堂叔自然不可能知道他在谁家里当了奴仆,更不知道他是做什么活计,只记得当时他腰间缠着跟咱们后厨里厨子们做饭时穿的那样式的围裙,胳膊上还挽了个菜篮子,那一日,他应该是去出门去买菜的。”

杨怀仁疑惑地又问,“嘶,总不能,你爹爹,也是个厨子吧?”

羊乐天忽然睁大了眼睛,“师父,徒儿想起一件事来,虽然那时候我还很小,可记忆里还有些印象的是,当年我们村里不论哪一家娶了媳妇,或者长辈们过大寿,都会来家里请了我爹爹去给他们做大菜。

也就是那时候,我爹爹总是带着刚会走路的我一起去,他做了什么菜,总是先忘我嘴巴里塞一块,让我尝尝。

他的样子我都记不清晰了,可那个味道,现在想起来竟然还记忆犹新。所以我讨饭讨到了开封府,便想着进一家酒楼当伙计呢。”

原来羊乐天想成为一个厨子,是他爹爹给了他最初的启蒙影响,杨怀仁安慰地笑了笑,“你放心,你爹爹可能在中京大定府某家酒楼里当厨子呢,等咱们到了地方,师父立即派人去打探他的下落。”

第955章 再会卢进义

翌日使团再出发向北,沿着永济渠行了半日,来到一个土地富饶的村庄。

此时北方还未开春,但永济渠两岸的庄户们已经开始在田间忙碌,大致是先犁了地,然后在用农家肥养地,一看就是为春小麦的播种做着准备。

庄户们干活干的累了,便停下来唱些地方特色的小调子,调子杨怀仁倒是不熟,可内容却是极其有意思的,从汉子们口中唱出来的嘛,总是要带点色彩的。

一曲唱罢,汉子们扶着犁耙哈哈大笑一阵,不远处的大老婆小媳妇的总要红着脸笑骂几句,气氛朴实而热烈。

杨怀仁也忍不住哈哈笑一阵子,心中好似有什么期待,不时地往远处望,果然远远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骑马跟在一旁的黑牛哥哥也看到了那人,面露喜色,情不自禁的催马赶了几步,向那人迎了上去,杨怀仁见状也催马赶上。

等两匹马跑的近了,站在路边的汉子忙侧过身来,抱拳弓身施礼道,“卢进义见过两位哥哥,许久未见,不知哥哥身体可好?”

黑牛哥哥早跳下马去,一把把这人揽了过来,抱了一下,才笑呵呵地答道,“好,好的很,两年未见,师弟你又长高了不少呢。”

看这人的一身白袍,便是冀州卢进义了。卢进义说来也是大名府人氏,家住大名府以北五十里的卢家庄。

杨怀仁这时也走近,翻身下马,跟卢进义见礼。卢进义还是一身干净白袍,比起两年前,确如黑牛哥哥所说,貌似又长高了不少,高度恰好在黑牛哥哥和杨怀仁之间。

他的身体也比之更加强壮了,这一刻看上去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看来当地主的日子确实是很养人的。

杨怀仁道,“知道今日要路过卢家庄,从今早出发,黑牛哥哥就一直念叨着卢进义兄弟呢,这一望无际的沃野,便都是你家的土地了吧?”

卢进义谦逊道,“小弟也是知道两位哥哥要经过此地北行,昨日不敢去大营叨扰,今日一早,便在这里恭候多时了。

说起土地,这地方地处永济渠两岸,灌溉十分便捷,加之地势平坦,又是黄河故道,所以土地比之其他地方,是要肥沃了不少,只要上游黄河不泛滥,每年的收成都是有保证的。

不过这里叫卢家庄,可不都是我家的土地,家父在此地也只有六千余亩旱地而已。”

杨怀仁笑骂,“凑,你小子说话也不怕闪了舌头,六千余亩,还而已?比我家杨家庄子可大多了。”

其实要论总面积,杨家庄子可一点都不必卢家庄少,细论还要大上一些,只不过杨家庄子是依山临河,山地丘陵和河滩占据了太多的地方,真正的能种粮食的好地占总比例较少。

而卢家庄则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几乎全都是肥沃的土地,也确如卢进义所说,只要上游的黄河不泛滥成灾,地处下游的卢家庄就年年都是大丰年,怪不得卢进义官都不做,也宁愿在家当一个逍遥小地主了。

卢进义不好意思的笑笑,神色却很轻松,虽然他们近两年未见,但兄弟的情谊却从不曾变淡,随意的开些玩笑,也并没有什么要紧。

而卢进义也只是把杨怀仁当做是个年长了一岁的哥哥,并不会刻意觉得他身份多么高,而失去了原有的亲近。

杨怀仁本以为卢进义早早再次迎候他们,是要邀请他们去卢家庄一叙,不料卢进义从仆子手里接过了他的白马,马背上还驮着些行礼,说要跟着杨怀仁他们去辽国。

“小弟在家呆的实在是闷得慌,知道官家命仁哥儿为使出使辽国,便决定跟着哥哥去辽国看看,顺道也能领着几位哥哥在冀州寻找些好吃的美食。”

黑牛哥哥对此毫不怀疑,只当是卢进义在家呆的烦闷了,所以决意出门去见见世面,跟他问过了他这次出门已经经过了卢太公的同意,便没有怀疑什么。

杨怀仁从细微之处的观察里,觉得卢进义肯定心里有事,便不动声色的把他拉到身边,悄悄问道,“你小子可别诳我,一定是有别的事吧?”

卢进义一下就羞红了脸,尴尬道,“哥哥还是那么慧眼如炬,一眼就把小弟给看了个通透。

实话实说,是……家父给小弟说了一门亲事,小弟实在是不喜欢,这才偷跑出来,想跟着哥哥去辽国见见世面。”

杨怀仁笑道,“说来你也一十又九了,也早该成亲了,都这岁数了还玩逃婚,也不怕下次见了卢太公,他不得拿鞭子抽死你?”

卢进义一脸满不在乎,“抽死就抽死,哥哥可知道家父给小弟说了个什么媳妇?那是家父的一位故交,早年间还没成家的时候就给未来的子女们定下了这门亲。

可家父有小弟的时候早,而他那位故交有孩子却相对晚了几年,如今虽说家父这边是有个儿子,而对方那边也是个女儿,但年龄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多么大?”杨怀仁听的有趣,便如此追问道。

“呃……”

卢进义脸忽然露出了些羞红,“小弟几年十九,而那位小娘子,今年才九岁,整整差了十年的年纪。哥哥你说,人家才一个九岁的小丫头,家父就要我跟人家定下亲事,这不是胡闹吗?”

杨怀仁听罢也一时语塞,想到这年头这种事也不鲜见,老一辈的人就喜欢给孩子定娃娃亲,杨怀仁自己都是父亲那一辈定下的娃娃亲,如今小七也是整天算计着把女儿许给大官,风俗习惯就是如此,杨怀仁也不能说什么。

只是这事放在卢进义身上,杨怀仁就觉得他爹卢太公有点不靠谱,你定娃娃亲也得是两家都有了孩子再定啊,没成家没孩子的时候就瞎定,如今两边孩子差了十岁,卢进义今年十九了,那边的女娃娃才九岁,又如何成亲?

不过这也是人家的父母之命,杨怀仁也不能干涉,便安慰道,“其实这也没什么,定亲又不是成亲,你等上她几年,说不定人家的女娃娃就出落成俊俏的小娘子了呢?”

第956章 驴肉火烧(上)

卢进义苦着脸,“等?让我怎么等?她才九岁啊!六七年之后,那丫头长成个什么样还不一定呢,万一长成了……”

杨怀仁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卢进义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要他为了父辈定下的亲事而苦等一个九岁的小丫头六七年,无异于灭人欲,也太没有人性。

于是他想到当时的一些习俗,是可以未娶妻子先纳妾室的,便又劝慰道,“也不是要你一直干等啊,你也可以先纳一房妾室啊,想来这一点,无论是令尊还是未来岳父,也不会反对的吧?”

“咳!”

卢进义叹了口气,红着脸道,“也不是为了这个,小弟就是不甘心就这么接受了这门亲事,但是姓贾的那位伯父跟家父催得太紧,小弟实在是招架不住,这才想了这么个法子,离得远点躲个清净,也正好跟着哥哥们去辽国闯荡闯荡。”

“哦,原来如此,既然你愿意跟着,我心中也是乐意的,多了你这么个帮手,到时候和契丹人闹的不愉快,万一打了起来,我也多了你这个好帮手不是?”

卢进义这才开怀笑了起来,“哈哈,哥哥说的是,别的小弟不行,打架一个顶仨。”

杨怀仁也笑了,可笑着笑着,忽然想起了什么,脸上笑容又僵住了,他追问道,“你说的你那个九岁的未来媳妇儿,叫什么?”

卢进义随口答道,“她叫什么名字我哪里记得清楚?她爹姓贾,那她也就姓贾喽。”

杨怀仁脸上表情风化了一般硬住了,姓贾?不会就是那个和李固暗度陈仓,给卢进义带了一顶大绿帽子的贾氏吧?

看着卢进义脸上轻松的笑容,杨怀仁心里划过一阵冰凉的寒意,心说事情也许就是这么巧了,若不是他的出现,又阴差阳错的被官家派遣成了使节出使辽国,恰巧又经过了卢家庄,让卢进义刚好可以躲避了这门亲事……

那将来卢进义的这顶大绿帽子说不定是如何也躲不掉了,杨怀仁心里为他原来的命运哀叹之后,忽然又有点庆幸,也许正是因为卢进义遇见了他,才躲过了这等对男人来说是一生中难以释怀的奇耻大辱。

杨怀仁觉得不管将来如何,他一定要阻止卢进义和那位姓贾的丫头成亲,办法嘛,一路上可以慢慢再去细想,现在肯定是不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直接告诉他的,那就太诡异了,他也不能信。

卢进义也没必要去知道这些,自从跟着着杨怀仁上了路,一路上都非常开心,黑牛哥哥拉着他去见了其他几位兄弟,也见识了禁军将士们如今的飒爽风姿。

特别是见了他师弟龙武卫枪棒教头林冲如今的意气风发和潇洒生活之后,便开始心有所动。

等整个出使的队伍转了个遍,卢进义看样子也开始羡慕黑牛哥哥他们如今的军旅生活了,言谈举止里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如果杨怀仁愿意接受他,他也可以加入到禁军里来,安逸富贵的日子虽然舒坦,可他早就过够了。

杨怀仁一直很欣赏卢进义的武艺和才华,更欣赏他的豪放和义气,便同意他留在身边,只不过要先临时充作他身边的一名亲卫,等将来再慢慢给他安排职位。

卢进义知道军中的规矩,他虽然也是中了武举的,但是毕竟没有任何从军的资历和功劳,乍来就给他个官衔,他也怕旁人说闲话说他是靠关系上位,不光是他,连杨怀仁脸上也不光彩。

他更乐于接受杨怀仁的安排,自信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将来是一定能建功立业的,到时候再升他的官,也就名正言顺了。

卢进义就这么心情大好,作为冀州本地人,又知道杨怀仁和身边的那些兄弟们都是爱好美食的吃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热情的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

说起冀中大地上古往今来最出名的美食,那不得不说非驴肉火烧莫属了。

即便到了后世,驴肉火烧也是冀中平原广大百姓最喜爱的一道平民美食。

只是外地人听说过驴肉火烧的大名,却不知驴肉火烧,在冀中还有两大分支。

一支是发源于保定漕河流域的保定驴肉火烧,另一支是扬名于河间的河间驴肉火烧。

追溯这两大驴肉火烧的起源,多是民间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唐朝初年一个“杀驴煮秫”的民间故事。

话说太宗李世民还没当皇帝那会儿,被高祖李渊封作秦王,率兵征讨冀中一代还没有归降大唐的窦建德,路过河间的时候,支持李唐的百姓为了犒劳秦王,便杀驴煮秫款待李世民和其麾下的将士们。

李世民单吃驴肉觉得味道不够,便用当地的一种烧饼,从中间横着抛开一分两半,然后夹了驴肉来吃,发现这么吃味道更美,于是便从此有了驴肉火烧这种食物。

但民间传说终归是传说,并没有什么确实的记载可以证明李世民就是那个发明了驴肉火烧的人。

有记载的历史里,保定驴肉火烧的却是起源于北宋年间。说起来这跟大运河还有莫大的关系。

京杭运河虽然是隋朝年开凿,但当时只是供隋炀帝杨广下江南方便,以及从江南调度军粮所用,老百姓并未尝到多少切实的好处。

而到了经济和商业大发展的北宋,朝廷为了南北交通的顺畅,才加大力度重新拓宽和加固原有运河航道,又新开凿了许多支线航道,建设了许多河港码头,才让大运河的运输和商贸逐渐繁忙起来,逐渐成为沟通南北的运输大动脉。

当时的保州漕河区域,便在连接了大运河重要支线――冀中运河的漕河两岸选址建造了码头,借以从南面运输粮食和盐铁等货物。

也正是因此,在漕河码头应运而生了以搬运粮食为生的漕帮和以搬运盐铁为生的盐帮。

两个帮派为了争夺利益,争斗不断,后来漕帮大胜,为了重重打击对手不让盐帮翻身,漕帮便把盐帮赖以生存的用来在陆上运输货物的驴子全部杀掉,做成了驴肉火烧食用。

这也就是保定驴肉火烧的有记载的最早起源了。

第957章 驴肉火烧(下)

而河间驴肉火烧,比保定驴肉火烧要晚一些,具体的起源没有确切详实的记载了,不过有人说河间驴肉火烧也传承自保定驴肉火烧,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要说有关系呢,这个倒是有可能的,但要说传承或者同出一脉,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无论从火烧的做法,所选用的驴肉以及驴肉的烹制方法,以及食用的口味口感上,这两种驴肉火烧完全是两码事。

不知道这里边关系的,因为听了驴肉火烧四个字就认为两者是一回事,那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火烧皮的制作方式上,虽然都是用死面做的火烧,但保定驴肉火烧是用的圆形的火烧皮,是把和好的面剂子抹油之后揉成一团,然后用圆木打成了圆形,再经过先烙后烤制作出来的。

而河间驴肉火烧则是抹了油的面剂子抻成了长条面片儿,再几经折叠,最后擀成长方形的形状再烙制的,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火烧皮不但酥皮爽口,而且层次分明,可谓充满了当地厨师的智慧。

保定驴肉火烧还有一种炸制火烧皮的制作方法,总得来说,两种火烧皮的形状和口味就大有不同。

在驴肉的选择上,保定驴肉火烧多选用肉质肥厚的太行驴的驴肉,而河间驴肉火烧则多选取肉质细嫩的渤海驴的驴肉。

驴肉的烹制上,保定驴肉火烧选用了传统的浓汤卤煮的方式,把驴肉煮熟煮烂,让盐味深深渗透到驴肉之中。

卤煮好的驴肉从锅中取出,切碎成驴肉肉酱,还可以混合其他蔬菜配料夹到火烧皮之中,最后再一小勺热汤浇到火烧里,吃的时候是里外都热的。

而河间驴肉火烧则是较为创新的先把驴肉用酱制的方法先制作成酱驴肉,等酱驴肉晾干晾凉了之后,再将酱驴肉切片夹到新烙出来的方形火烧皮里边,利用火烧的热量二次加热切成了薄片的酱驴肉片食用,一开始外热内凉,然后也变成了内热外热。

正是因为做法的完全不同,所以虽然两地相隔不远,两家也都叫驴肉火烧,但食用起来,两者不论味道还是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了。

保定驴肉火烧,因为是用的肉质肥厚的太行驴,所以把卤煮之后的驴肉,不光要瘦肉,适当添加一些肥腻的驴肉一起剁碎了夹到火烧皮中,再浇以驴肉汤,吃起来肥美异常,也不会口干难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