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291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这个嘛,真不好说。”

杨怀仁自然是知道未来历史的走向的,完颜阿骨打将会统一女真各部,而且会征服白头山其余各个小部族,让他们融入到女真部之中,很快就会在人口上壮大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部族。

原本这个过程也许走了十年,但是在杨怀仁的鬼主意促进下,也许加快了这个进程,当女真人提前壮大起来之后,无疑是一支辽国内部的强大力量,会不断的威胁契丹人的统治。

对于未来才发生的事情,杨怀仁还不敢如今就下一个非常笃定的判断,跟章惇也不敢太挑明了,只能隐晦地表达一点,不说透了,让他自己去琢磨。

“假如大宋对西夏开战,辽国这一边,我们自然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杨怀仁想了想,“契丹人不是喜欢玩挑唆嘛,咱们也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们派了使节来吊唁太皇太后,年后我估计官家也会派人回访辽国。

到时候大宋可以暗中挑唆契丹人和女真人之间的关系,让契丹人认识到女真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控制。

如果后院起火,恐怕契丹人也就没有工夫和心思分出更多的力量去应对宋夏战争之中的变化了。”

杨怀仁这样的说法,有点太坏了,不过章惇似乎并没有因为杨怀仁的坏主意而对他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

甚至他跟杨怀仁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对自己人要善良,对番邦外族的人,没必要正大光明一身正气,有时候玩玩阴谋诡计,并没有什么不妥。

至于杨怀仁并没有详细说出计划,章惇看来也不过是当下两个人只不过是吃酒谈天,一些事情可以有个主导的大方向,没有详细的计划也是正常的。

以后如果真要去做这些事的时候,再坐下来一起去制定详细的计划和主意,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两个人说了很久,杨怀仁觉得能跟章惇说的话,基本都说了个遍,不该说的话,他自然也没有耍酒疯去乱说。

有些事说的层次很深,恐怕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让对方理解,也许需要章惇回去之后慢慢回味慢慢咀嚼,才能琢磨透杨怀仁话中的深意。

天色不早,庆祝学院落成典礼的人也散去了大半,章惇喝了不少酒,自知自己不能跟杨怀仁这样的年轻人比,开始推醉告辞。

杨怀仁也起身送客,想起章惇刚才非常喜欢随圆春美酒,便命人去准备了几十坛上好的随园春让他带回去。

章惇为人清廉是名声在外的,对于杨怀仁馈赠的美酒,自然不会接受。

虽然人家没给面子,不过杨怀仁似乎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章惇的为人,一些事可以跟他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谈论,但是不能触碰他的原则。

将人送出学院大门外的车驾之上,章惇似是想起了什么,忽然回头对杨怀仁说道,“杨郡公经天纬地之才,何不进入朝堂呢?相信官家也一定会欢喜的。”

杨怀仁听了这话不仅莞尔,别章惇这样的人欣赏,自然是值得他骄傲的,只不过他的性格,真上了朝堂,怕是不出三天就会被气死,要么就是要惹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麻烦来。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一定非得身处庙堂。”

章惇听了这话立即怔住了,仔细回味了杨怀仁这句话,不但能听出杨怀仁此人文辞练达,这一句诗词精妙之处,更能察觉到他那颗胸怀天下之心。

章惇也立即感受杨怀仁身上一种不凡的气质,好似戳到了他心底最深处的那个地方。

两个人虽然年龄和性格差距很大,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比如此生理想,竟然是一样的了。

章惇见杨怀仁实在不愿进入朝堂,也不好再说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也会有各自的活法,他是不好强加干涉的。

“那……”

章惇凝视着杨怀仁的双眼,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殊途同归,也许就是你我接下来要走的路了。”

说罢施礼告辞,回身便上了马车。

杨怀仁看着章惇的马车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道,“殊途同归,呵呵,有意思。”

黄昏里起了风,天边的云似是燃烧了一般随着风摇摆着,日暮里回望学院的建筑群,杨怀仁感觉这样的景色很美,好像梦想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已经加速驶上了快车道。

第704章 清照妹子来京城了

府卫的将士们大都有了家庭,杨怀仁也为他们开心,订好了开学的日子,杨怀仁要给大家放个婚假,让他们也度一下蜜月。

旅游当然是没那条件了,将士们成了亲,给他们每人分配了独立的小院,让他们可以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不过学院开学前这几天,倒是有成了旅游景点的迹象。

落成典礼的时候,学院似乎也没太有名头,毕竟离城里有将近四十里路,寻常的百姓人家,也是在没有闲工夫来参观。

而那些达官贵人们,仿佛对学院非常感兴趣,秋天树叶黄了,漫山低矮的枯树丛原也没有什么看头,但总有人喜欢看看,然后发上一通感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悲天悯人。

吟咏秋天的诗歌是肯定作了不少的,那些读多了书没出发泄的学子们用吟诗的方式来哀叹春去秋来。

只不过感怀一番之后,依旧寻了熟悉的酒家开怀畅饮,或者去看望他们在某个青楼勾栏里的相好的小姐儿们。

只是当他们见识了山谷中的庖厨学院那一片壮丽的建筑群的时候,还是受了不小的刺激的。

号称大宋最大的两座高等学府的国子监和太学,也没有庖厨学院的排场,单单是占地面积,一座庖厨学院就是国子监和太学加在一起也比不了的,就更不用说那些硬件条件了。

于是便有了不和谐的声音,老学究们听了学生们说,起先还不信,等自己亲眼看到庖厨学院的时候,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叫嚣着杨怀仁这是本末倒置,一座教授厨艺的学院,建设的比正统的书院还要气派,这是侮辱圣人。

杨怀仁也不跟他们置气,就反问一句,“这地是我的,我要盖什么那也是我个人的事情,和你们无关。

建筑也没有僭越,花的也完全是我自己的钱,你有什么道理来指责我?再说官家都没说什么,你一个老顽固,难道比圣上还明理?”

搬出赵煦来,就没有人敢说话了,仔细琢磨琢磨人家杨怀仁说的也有道理,地是人家的,钱是人家的,人家要干嘛实在和他们没有关系。

再说了,那些国子监和太学的老学究们,论起来也不过是些末等的小官,跟一位通远郡公叫板,实在是鸡蛋碰石头了。

老学究们不服气,也只能私底下骂几句,杨怀仁寻思着你们愿意骂就骂吧,反正我也不会少一块肉,骂声听得多了,也不痛不痒。

直到有个熟人上门拜访,那些对杨怀仁不满的声音才少了些。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格非。

杨怀仁原也不太清楚李格非在政治理念上属于什么派别,不过高太后在位的时候他被贬去一个小县当学正,而赵煦掌权之后他却能被召进京来做京官,就说明他是新党了。

尽管被李格非被调到京城只不过是在国子监担任一个七品的院正,不过从地方到京城,这也可以说是他仕途上一次飞跃了。

杨怀仁见到老熟人,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李格非主动为那些老学究们的言论和做法向杨怀仁道歉。

杨怀仁觉得没有必要,那些人根本没有道歉的心,李格非的道歉在杨怀仁这里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两个人聊天,自然少不了说些家乡最近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齐州老家的书院也已经建设起来了,中秋的时候就开始招生授课。

老家的书院能顺利建设起来,李格非是帮了不少忙的,书院里的先生们,很多就是李格非依靠自己的关系和面子请来的。

只是李格非不太明白的是,既然杨怀仁愿意出钱在老家建设书院,为何不能在京城的庄子里也盖一座书院,而是建设了一座教授厨艺的学院呢?

对于李格非的疑惑,杨怀仁心中只有苦笑。对于李格非这样的读圣贤之书的人,实在没法跟他解释自己的想法。

大宋的书院多了去了,不差一座半座的,但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学府,却一座都没有,杨怀仁这样创新的举动,也许工匠们很容易理解,可对一个正统的读书人来说,就有点另类了。

杨怀仁也只好稀里糊涂岔开了话题,问起廉希宗的事情来。

从李格非那里得知,廉希宗学父亲隐居了大半生,似乎老了之后,忽然产生了一个云游天下的想法,说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半年之前,就离开家乡一个人出去云游去了。

杨怀仁对廉希宗这样的做法还是很理解的,也许是受了他的学生们跟杨怀仁来到京城见识世面的影响,他想从山中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也不足为奇。

最让杨怀仁高兴的是,李清照跟着她爹爹进京了,一年没见,似乎那个绑着两个双丫髻的小丫头长高了不少,眼看着就到了发育的年龄了。

那个……杨怀仁还真没有邪恶的想法,只是联想到李清照后来受父母之命嫁给赵明诚,实在是有点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感觉。

要是自己的儿子能早生十年,也许还有机会找李清照做他的儿媳妇的可能。

二丫当然是比他哥哥更高兴的,李清照来了京城,她又有了一起玩耍和学习的小伙伴。

杨怀仁看着妹妹和李清照在一起,两个小孩儿牵着手亲密的说话,还不时的露出开心的笑脸儿,才意识到自己想的事情太不靠谱了。

论起来自己的儿子杨孝天毕竟是小了一辈的,只要他管自己的妹妹喊姑姑,那李清照这个妹妹的闺蜜,也是他的姑姑。

总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学那个本家杨过,也玩姑侄俩之间的忘年恋那一套。

有时候欣赏一个人的才华,喜欢一个人个性格,不一定要把他或她据为己有,记在心里就好了,能时不时的见到那更好,没必要用一种强迫症似的固执,去干涉他们的人生。

送走了李格非父女俩,二丫头就求着杨怀仁,说嫂子们的孩子都生完了,是不是该回到城里去住了。

杨怀仁知道她想天天见到李清照,摸着妹子的脑袋,望了望山后的方向,觉得进城住段日子,也并没有什么大碍。

第705章 初为人师

庖厨学院的学生们这几天也开始陆续进入学院,宿舍里的用品一应俱全,按照规定,学生们个人的东西,除了换洗的衣物和随身的生活用品,其他东西是一概不能带进学院的。

杨怀仁之所以这样规定,也是早想好了的,学院虽然是庖厨学院,但将来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一批厨子出来。

既然将来还要向军事学院,以及包涵了各学科各专业的全面综合性的学府发展,现在就试行一种接近军事化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们对此的反应倒是不大,宿舍里给他们准备的床铺、被褥等用品都是崭新的,而且质量也比他们以前所使用的高出一个档次,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发对的意见。

第一年招收上来的第一批学生,完全是免费的,学费免费,连生活费也不用自己携带进来。

学院会每月发放给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教工等工作人员生活补助,足够每一个人在学院内部的生活和学习的用度。

所以,在学院这个半封闭式的环境之中,金钱是不能流通的,流通是的是杨怀仁特意派人制作的票据,统一称作学院票。

去食堂打饭要用学院票,从学院的便利店购买生活所需的物品也只能用学院票,就算是无聊同学之间打赌,也只能用学院票。

当然,教师们和管理学院的职工的薪水是用银子发放的。

杨怀仁考虑到了很多情况,这种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尝试。

廉希宗的弟子们,除了少数已经得到推荐通过举孝廉等方式入仕为官的,大多数人也都回到了学院里来。

有的担任教授,虽然他们教不了厨艺,但是学院培养学生,本也是本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路,厨艺自然是专业学科,但其他的学科,也是要学一些的。

比如基本的算术,物理,化学,都设置了一些,除了这些学问对于厨艺的深入理解有助益之外,总不能学了厨艺不会算账这么不靠谱吧?

还有思想政治这样特殊的学科,也是有的,教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爱国,想来是非常必须的学问。

开学典礼杨怀仁也没大办,学生们聚集在一起给他们说了些学院的规定而已。

等到校长致辞的环节,杨怀仁也没打官腔似的说些废话,一是因为这些学生们除了从禁军里退伍出来的老兵,就是一些去酒楼里学厨的半大孩子们,文化程度有限,说些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

二是说废话,实在离杨怀仁的办学理念相距甚远,既然学生们来学厨艺,就是为了学一身将来可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可以赚钱吃饭的技艺,并不需要督促他们一些什么。

当然杨怀仁也是挑了一个重点来说的,那就是学厨艺,将来做厨子并不丢人,厨子也不是地位低下的职业,这世上任何凭劳动凭本事赚钱吃饭,都是光荣的。

劳动最光荣的说法也深得人心,看着学生们灼热的目光,杨怀仁也有些激动了,差点把后世做一个大厨非常有面子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开学典礼之后的第二天,第一堂课杨怀仁这个当校长的自然要亲自来上。

杨怀仁当过徒弟,来到大宋以后也收过徒弟当师父,只不过当他站在崭新教室的讲台上那一刻,他还是心情激动地有些紧张了。

以前教徒弟,就是在厨房里,亲自动手做一道菜,每一个步骤都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通过一种模仿的方式去学习。

那时候杨怀仁可能因为是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厨房里,做着对他来说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所以他没有半点紧张感。

而站在讲台上教课,面对着上百名一样神情既新鲜又紧张的学生们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杨怀仁今天也算是初为人师了。第一堂课,按照之前他准备的教学大纲,是让学生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厨艺和厨子。

也许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甚至比他们之前当学徒的酒楼还高档了不少,也许是因为杨怀仁如今的身份是一个郡公大官人,他站在讲台上讲课,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们一种无形的压力。

所以学生们似乎比他还紧张,仿佛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厨艺,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从他们有些茫然的眼神里,杨怀仁似乎看到了他们在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