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第263章

作者:七月新番

第308章 只有新军在挨揍

被这场试探性进攻吓一大跳的不止是景丹、第七彪,还有对面的将领王常及其麾下将校。

王常麾下兵卒数量较多,多达两万,一大原因就是,他参加了昆阳之战,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波肥!

不止是收编了一大批投降的新军,也因王常缴获大量新军甲胄,足以武装全军,绿林小渠帅望风而投,遂使得他实力暴涨。

此番王常以五千兵守黄河岸边,以防备河东窦融利用舟船之利袭击后路,自将一万大军向西进发,前锋与魏军守卒发生了数次交战。

王常派去的可是打过昆阳之战的精锐,士气高昂,甲兵也精利,按理说仗打到这会,若是新军,应经早已崩溃才对。可对面却败而不馁,反而顽强地与前锋在山塬上缠斗,看来魏军将领颇知地利,明白这一战的重点,在于谁能占领高塬!

得到回报,说第四次攻击被击退后,王常站在黄河与丘塬之间狭窄的道路上,恨恨地锤了一下空气。

“大意了,不曾想新旧函谷关之后,居然还有这等险地挡在华阴与渭口京师仓之前!”

秦函谷关在弘农城以西,汉武帝时为了扩大“关中”的范围,将旧关废弃拆毁,往东移至新安——就是项羽坑秦卒的地方,基本卡在崤函之险的一头一尾。

故而王常入主弘农后,新关落入他手中,旧关已无城隘,加上黄河水位降低,南岸部分河道露出,大军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西进,昔日的险隘只能眼巴巴看着。

按理说天险已越,往前就畅通无阻了,然而景丹却颇具眼光,也靠了第五伦在军中推广的“地形图”,在选择迎敌地点这种“小事”时,特地挑了华阴以东,一处名叫“潼水”的地方扎营布兵,构建了简易的工事土垣,以阻绿林。

王常是颍川人,不熟悉地势,直到抵达跟前才暗觉不妙:黄河南下而东折,逶迤而流去,渭河自西而来,恰好在黄河拐弯的那个拐点处汇入黄河,将这一区域分割为三块。而南北两岸,则是华山和中条山,两山夹河而立,将黄河约束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

而在这个区域内,没有山岭的地方亦非坦途,而是布满了各种大小丘陵和高塬,高十丈到百丈不等,这种台状高地顶部较为平缓,且面积很大,但四壁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道路与河流就在塬间。

景丹先前想在沿途的塬上设伏兵,在绿林一字长蛇进入狭窄道路时袭击,被王常前哨发现并扫清,但景丹也不急,不主动出击,而让军队稍稍后退,王常就没辙了。

王常麾下带来了当地人,这些农夫兼猎户,常年在山塬里谋生的土著哆哆嗦嗦给他讲述了本地山沟的名字。

王常这才摸清了敌人所在,他手下没有制图之才,渠帅们就蹲在地上围成一圈,看王常用土块来比喻双方局势。

他将一个大土块重重拍在一条小沟水畔:“樵夫说,这个塬叫做潼塬,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在大塬东侧,是一条叫远望沟的深沟,沟里有流水,吾等前锋便受阻于此。”

“大塬西侧也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沟中也有潼水,东西两侧深沟冲刷之下,使得南塬东西峭壁陡立,难以登顶。”

“而魏军就驻扎在此塬之上!”

“这塬南边呢?”有渠帅才出口就后悔了,自己站起来看一眼就知道了,塬南侧,就连着峻峭异常的华山余脉,森林密布,大军难行,让人望而兴叹。

就是这道高达六七十丈的巍峨大塬,成了让绿林如鲠在喉的死结,将道路阻断,形成了天堑。

渠帅们急了:“此地乃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总有路罢!”

王常目光看向北边道:“有倒是有,在大塬以东,黄河边上,开了一条小路,直通塬顶,名曰黄巷坂……”

看其名字里有一个“巷”字,就可以想象形势,紧靠着黄河南侧河岸,是突兀崛起的一条高崖,在旁边就是南塬塬壁。这条路宽仅数丈,长却有足足15里!当地人称之为暗道,意思是走在其中,不见天日,可见遮天险峻之状。

王常虽然兵力更多,但走到这里后勤也难以为继,颇有些头疼,纵他有再大本领,也不能超越这鬼斧神工的限制,过去与新军交战,他从不关心对面是谁,反正过程、结果都差不多,望风披靡罢了,可现在却憋屈地受阻于斯……

“才过函谷,又遇‘函谷’!敌军将帅是何许人也,眼光当真毒辣!诸君,勿要再将彼辈当新军,吾等,遇到强敌了!”

……

而在潼塬之上,不同于沟壑纵横的河边,上来后却颇为平坦,广袤达十余里,别说几千人,甚至都能盖座关城了!

“往后确实可以在此修一座关隘,以代替已失效的旧函谷啊。”

景丹眼光不错,选此地作为战场,数日之内,他就通过行军、扎营、选退校尉、与兵卒同衣食等一系列“小事”,现在已经成了这五千军队的实际控制者。

“敌军来犯,除非直接攀爬数十丈之土塬,否则只能走黄坂巷,这便是我请将军守好河边窄道的原因。”

景丹与第七彪说了不能主动出击的理由:“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再加上河东军驻扎在风陵渡对岸,王常敢冒险来击,前阻于将军,南遭我塬上弓弩齐射,北有河东军舟楫死士登岸之迫,进无可进,就算绿林欲‘狭路相逢勇者胜’亦不容易。”

“而若是久拖不决,王常军多达万余,从弘农城运粮过来颇为不易,还可能为河东军所袭,我料他撑不过十天!就得下决心来做出进退取舍了。”

而第五伦在送景丹来时也讲明了,他们的任务不在于歼敌几何,只要挡住王常十天半月,让他这支偏师没了用处,就完成了战略目标。

景丹侃侃而谈:“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这潼塬,就是险隘之形也!”

若是第五伦在此,就会说这才不是什么险隘,而是“挂”!

二话不说,将后世潼关所在占了,不是挂是什么?

一来二去,景丹将这场战争讲得极其轻松,看向听得一脸发懵的第七彪笑道:“将军,拥有如此地利,对付敌军,如居闲耳,难道还不是‘小事’么?”

第七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当初对景丹非要挑这种山塬备敌不解,现在算是明白了,现在不管王常如何派人过来挑衅,他们都不能怒而出击。

“我明白了,就跟二人斗殴一样,能将其堵在巷子中,抄起砖瓦劈头盖脸砸,岂能放他出到大街上正面对决!”

第七彪不是仁义豪侠,而是恶侠,这一套倒是颇为熟练,欣然接受了这种打法。

但彪哥盯着地形图左看右看,这个过去也经常上山狩猎的家伙,也指出了潼塬的一处致命缺陷。

“景君,这潼南边虽有山脉阻隔,但东西两沟间,却也并非无法攀爬。”

确实,若论形胜,潼塬是不如昔日秦函谷关的。一塞函谷,则东西交通顿时阻断,任你有千军万马,也不能越一步,除非绕远路。

然而潼塬不然,东西侧的深沟虽然阻断了交通,但却是南北天然通道,倘若王常通过抓本地人搞清楚路况地形,不走黄巷坂杠正面,而是沿着东沟往南,然后翻越山岭进入西侧的禁沟,再沿禁沟北上,就正好绕过了潼塬,从而使得他们的守备失去作用。

“守塬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

景丹让第七彪带三千人守黄坂巷,又点了一千人去禁沟扎营。

果不其然,是夜,确实有绿林小股部队沿着东沟绕远道爬山林,欲袭西沟,他们中不少人出身草莽,跟新军在绿林山打了好几年游击,钻老林子最是熟练,若非景丹早有防备,还真着了彼辈的道。

“如此一来,此地之险要,一在黄巷坂,二在塬上,三在黄河,四在禁沟,已完备了!”

看上去他们已经无敌了,但景丹却知道,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且此患发作的主动在敌,不在己!

“若关中为我所有,则我有把握以五千御十万于此!”景丹已从初掌大军的仓促中,恢复了昔时带小股部队在上谷与乌桓、匈奴角逐的自信。

但问题是,占据渭南的是刘伯升,倘若他派出一支偏师来接应王常……

景丹也顾不上嘲笑刘伯升无谋,王常少智,才过了一天,一支三五千人的军队,果从西而来!

华山以北、渭水以南这道狭长的地域,分布着沈阳、郑县、华阴等县城,刘伯升先前为了集中兵力没派人来占领。如今却遣了麾下邓晨将兵来击,邓家军亦是与新军角逐经年的老兵,景丹安置在那以备不测的民兵原本还心高气傲,号称要以一当十,交战后发现绿林果非新军那般草包,挡不住,匆匆撤往河西。

邓晨一路顺畅,取华阴县城,一路冲到渭口京师仓,然而这几个县仓库里的粮食,也早就转移到了临晋。

但这也足以让景丹的“险隘之地”大打折扣,邓晨军进入潼塬西沟是迟早的事,王常也频繁袭扰,腹背受敌的,反成了魏军!

景丹提前在塬上军营留了半月粮食,吃饭倒是不缺,水……他也有办法。他又看向黄河北岸,敌人有援兵,魏军其实也有,河东军旌旗布于风陵渡对岸,舸船穿行在河中观察敌情,就看窦周公如何操弄,能不能像事先商量好的那般行事,并能默契配合了。

“险隘之地,已经成了争地。”景丹嘿然,绿林果非新军,看来注定没法赢得那般轻松啊。

第七彪问道:“景君,争地又是何意?”

景丹道:“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也,这意味着,吾等注定要在这,打一场大仗啊!”

他如此叹息着,故意朝第七彪拱手:“敌军是我三倍,不日将东西夹攻,这确实是大事了,将军可要接手?”

第七彪看着笑眯眯的景丹,知道此战已经不是他简单的“给我冲”能解决的,那些复杂的算计,对地形的利用和布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这小脑仁的能力范畴。

第七彪遂朝景丹作揖,心服口服地说道:“军中号令当一!不管大事小事,彪悉听将军调遣!”

第309章 磨豆

刘伯升虽然藐视渭水,但在没有足够舟楫的情况下,长达百多步的河道还是得尊重下的。更何况第五伦也做了万全防备,大军布于对岸,就是要跟刘伯升慢慢耗,想打他个半渡而击,所以必须稍加运作,对敌人进行调动。

这才有遣邓晨将五千兵东进之事。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伟卿,你要做的不止是接应王颜卿,与他会师于华阴,以威胁河西,好吸引第五伦分渭北之兵东去。”

他们的方略是声东击西,但东边也不全然是虚张声势,亦是真打,既然如此,阵仗就得闹大些。

在华阴等县的攻略较为顺利,第五伦也不想兵力被牵制在这种地方,该弃就弃,只与景丹在规划方略时选定潼塬作为御敌之处。

如今挡在邓晨与王常之间的,就只剩下这道高高隆起的丘塬了!

邓晨远眺后感慨:“这就是《左传》里的桃林之塞啊,古人诚不欺我。”

也算是歪打正着,在作战排兵及地利上描写颇为详细的春秋左氏传,靠着刘歆的宣传,在汉末新朝大兴,倒是成了让读书人了解地理军争的入门之作。

邓晨也读过,知道春秋时晋国利用此地险隘,卡了秦国两百年脖子,第五伦如今算是故技重施。

当地人也告诉他一句本地的传说:“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

这意思是,潼水两岸是官路必经之处,关东来客历经千辛万苦走过黄巷坂,仰着脖子翻越了潼塬后,天气好时,车马可以直接淌水而过,但若是遇上阴雨天气河涨水漫,潼水宽阔川道变沼泽,人马便无法通行。

如今水流却是不大也不小,勉强能淌过去,亦是一道险隘,但让邓晨没料到的是,景丹竟直接放弃了守潼水,而将兵力统统收缩到了塬上。

邓晨见状大喜:“舍水上山,若我断其水源,则久而久之,魏兵必败也。”

王常因为补给压力太大,所带粮食不多,邓晨虽以战养战,抄掠华阴等县,毕竟第五伦也没法将家家户户都搬光,但也撑不了几天。

不过人的耐渴程度,远不如扛饿,比的就是双方耐力。

一旁却有位年轻小校提出异议:“叔父,此塬广袤,东西十数里,南北数十里,林木茂密,我料想上面必有水源。”

此人名叫邓奉,字奉先,乃是邓晨的侄儿,若非起了战争,邓晨跻身绿林高层,邓奉才应该是邓氏家主。他还有桩经历:当年抢在刘秀之前,向阴氏求婚未成。

当听说刘伯升不愿意用岑彭换阴氏姊弟时,一向直脾气的邓奉还有些不满。

“替刘文叔聘阴氏淑女的是他,如今彼辈被掳为人质,不愿交换的也是他,刘伯升当真是所谓大丈夫么?”

此言被邓晨好一通斥责,但若论行军打仗,邓奉反而比叔父强行,此刻遂指点着潼塬地势分析道:“叔父再看那大塬崖边的器械!”

确实有些器械,像极了煤矿吊煤块桶、筐的吊杆,一群人在那呼呼赫赫地拉着绳子,将一桶桶水从塬底的潼水边吊上来。

原来,是第五伦当年挖煤矿做煤球时,鼓捣出了省力滑轮,这次便遣工匠随景丹而来,制作了吊水的器械,源源不断从潼水取水,除了塬上溪流及凿井外,能保证三军用水供应。

邓奉道:“退守塬上而水源未断,粮食定也储存了几千石,叔父,吾等可拖不起。”

邓晨颔首:“按照奉先之意,应速攻?”

邓奉道:“兵法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若我东西夹击,在魏兵眼里,这塬上亦如死地,败则必亡,定会拼命作战,我军仰攻不利。”

按照他的说法,敌军这一手舍水上山,看似被动,实则确实将主动全占了,不管绿林是拖是攻,都能从容应对。

邓晨让人去询问东来时捕获的俘虏:“这支魏军主将是谁?”

“景丹。”

邓晨过去可没听过此人:“无名之辈,听说是第五伦旧友,没有功绩却做了御史大夫,封侯,如今又独掌一军。”

邓奉冷笑:“叔父,如此老辣的布置,是无名之辈能做出来的?”

对啊,一个不知名的将军就这么厉害,邓晨感到头疼,魏军果然难对付:“那依奉先之策,拖也不是,打也不是,应该如何?”

邓奉作揖道:“这场仗就不该打,叔父现在带着邓氏兵,沿着华阴以南的山道撤往武关,还来得及!”

上一篇:这个剑修有点稳

下一篇:渡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