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第157章

作者:七月新番

这根本不是什么土地革命,只是军功爵、授田制、名田宅的老三样,据第五伦这几年读书识史所知,这玩意,是战国、秦汉推行过至少三遍,屡试不爽的冷饭了。

虽然冷饭炒了一次又一次,但只要火候对了,用料合适,还是香喷喷啊,总比甘心于舔食豪右牙慧管饱。

唯一的不同是,秦汉推行授田制时,地广人稀,可现在,第五伦却是要从豪强的手里抢食,利益纠纷很大。这亦是冯勤担心的地方,就怕人人心怀忧虑,觉得第五伦在针对他们,迟早会对其他豪右动刀,因惧而叛。

“土田布列在豪强,率而革之,并有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所以这授田制度不能公然铺开,仅限于安置有功士卒。乖乖合作的,决不能动,只能靠打出头鸟来分其地,对郡中诸姓仍要安抚,甚至还得分积极协助者一点利益,分化他们……”

第五伦手上有好几个宰、丞的位置,门下吏们资历短浅,没资格做,正好提携几个豪强出身的曹掾,回到邺城再宴请诸姓宽慰其心。

但魏成这个蛋糕切来切去就这么点,肯定会有人不满,如冯勤所言,若有豪强自此对第五伦离心离德,甚至勾结外地反叛……

“那就让他们离心离德!”

为政者不需要所有人喜欢和支持,只需要一支死心塌地的铁杆,便足以成事。

第五伦明白,自己选了一条注定艰难的路。

“但也是唯一适合我的路!”

……

与冯勤坚决反对不同,马援也是大姓出身,但他本就是个豪强中的奇行种,放过马做过贼,常行于民间,混迹于行伍,故知其疾苦,对第五伦的举措举双手赞成。

“秦汉皆以名田宅立国强军,用在魏成有何不可?”

“我也赞同,此举可让士卒们安心留在魏地。”

万脩带了猪突豨勇们近两年,知道他们的辛苦和渴求,亦颇为支持,还带头表示,自己不需要土地,先分给士卒要紧。

第五伦颇为感慨,只在私底下低声对万脩说道:“君游藏匿真名,为我统领猪突豨勇,又得我书信,不远千里赶赴魏地,使士卒人心不散。取涉县,夺武安,你的苦劳功功,百顷土地哪里足够,若是可能,都足以封侯了!”

至于另一位攻克武安的功臣耿弇,他对此事漠不关心,人家本就是来玩的,就算第五伦众叛亲离魏成原地爆炸,也不关他事。

马援最关切的还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猪突豨勇分了地,开了头之后,三千流民兵也眼巴巴看着呢!

“过去他们吃一口饱饭就满足,可如今却也多了一份指望。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伯鱼可勿要顾此失彼。”

对此第五伦也没办法,总有个先来后到,急不得:“门下吏粗略查看了田亩契约,武安多山地,李氏所有藏匿的土地加一起,大概四万亩,只够猪突豨勇分。武始县那边大概能度出万余亩来,可从三千流民兵中挑选士卒立功卓著者先分之,做一个表率。”

每人起底就二十亩,不求多,只求利益均沾,把众人都绑到战车上来。

往后征召的士卒只会越来越多,他们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若要想让手下数千人都得授田,只怕还得打掉一两家大豪强才够。

第五伦觉得吧,元城的几万亩皇庙庄园就不错……他派人守护元城勿使赤眉迟昭平部袭扰,可不是白白打工的。

但只要大新一天还在,元城就暂时动不得,不过……

“岂能将目光局限在魏成一郡之内。”

第五伦前去武安铁矿巡视,登上山头时依依东望,从这儿看去,平川阔野的邯郸平原一览无遗。

“说起来,赵刘,才是河北最大的地主啊!”

……

第182章 福报

“世上之事,往往是上位者脑子里设想、嘴上宣布时容易,真正自上而下推行落实时困难。”

虽然得魏望赵盯着邯郸,但第五伦明白,以自己的体量能力,能把武安拿下就不错了。

他听说,二十多年前,汉哀帝时,因为天下田地兼并、百姓沦为奴婢问题太过严重,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程度,遂推行了一项《限田令》,宣布列侯至吏民名田无得过三十顷,而拥有奴婢按照等级递减: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超过数量的,田产也好,奴婢也罢,国家没收。

汉哀帝初继位时倒也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觉得身为皇帝权力是无限的,不止于睡睡董贤那么简单。结果限田诏书已经发布了,因遭大臣、贵族反对,搁置未行。

汉哀帝的土地改革,连朝廷殿堂都没出便已夭折。

王莽上台后,虽然但凡汉哀帝支持的他就反对,但对土地、奴婢问题,也试图加以解决,居然整出了土地公有制来。

新朝宣布天下土地皆是王田,归属国家所有,不得兼并,又叫停奴隶买卖。甚至还打算损有余而补不足:恢复古时的井田制,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此制于始建国元年颁布,三年时在一片反对声中作废。王莽的土地改革比汉哀帝强了点,好歹出了殿堂,却根本无法落实到郡县,只能无果而终。

王田私属令是王莽最后的倔强,但也名存实亡,关中尚能压制兼并,其余各州,早就无视法令,各行其是了。

时至今日,天下纷乱,中央失柄,像王莽期盼的那样,一道行政命令简单解决土地问题已是做梦,既然如此,第五伦就只能采取更不讲理,更简单粗暴的办法。

“解决掌握土地的人!”

但这件事的困难程度远超想象,光是打着“以功授田,安置旧部”的名义,只盯着解决已经被打跑的李氏一家,第五伦就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全郡文官、武力全体上阵,才勉强拿下。

李氏的死忠大多跟着一起逃亡赵地了,但也有大量徒附、宾客被俘虏,第五伦让人辨认甄别,外围的释放打发回家,死硬的铐起来,押赴武安铁矿去做刑徒——铁官徒们起义响应第五伦,翻了身,可苦活累活总得有人干。

虽然第五伦宣布赦令,表示对受到蒙蔽从逆,但在最后关头投降反正的富户及李家小宗既往不咎,只抓主犯首恶。但黄长及门下吏们为了表现自己,仍费尽心思扩大打击面,抓奸细,短短十余日,身陷囹吾者数百,去铁矿干活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看着他们,冯勤颇为不忍,几度欲劝,觉得这是无故树敌,第五伦却只让他做好自己的事。

冯勤作为上计掾,被第五伦委以重任,虽然他对此事心中颇有微词,但干起活来还算认真,还如此宽慰自己:“若让黄长等人来做,只怕会以多度田为善,让更多无辜者破家亡田,此事我必须做好才行。”

整个八月份,冯勤带着数十名门下吏,在热情高涨的猪突豨勇武装保卫下,分散深入武安县各庄园、里闾。一边驱逐李氏残党,同时对上百年来,郡吏从没真正厘清过的李氏田产进行测量划分。

从武安县交上的赋税薄册,李氏只交一万亩的租税,第五伦估计他家肯定有藏匿,可能高达四万亩。

最终测量清算后,发现终究还是小觑了李家,光李能兄弟控制的地,一共多达五万七千多亩。

这些地靠他家的田奴徒附都种不过来,依附于李家的佃农,足足有一千多户!

第五伦早年作为列尉户曹掾时,曾走遍各县,调查当地人地关系,知政事得失,故知关中的佃农比例,大概占了户口的40%—50%。

而因为王田令在冀州名存实亡,兼并未禁,魏成郡的人地矛盾,比关中可厉害得多,土地更加集中于豪强手中,自耕农寥寥无几。

但精确的数据,第五伦这一年来,在郡中根本不能也不敢查,否则豪强都要纷纷跳脚,如今只借着兵威,才能对武安县来一次彻底的清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武安县编户齐民七千余,其中光是佃农,就占了四千户!”

……

猪突豨勇中的小伍长秦禾走在武安县的陇亩头,他不关心本县佃农有多少,只关心自己的地,终于分下来了。

“再走一里地就到了。”

给他们引路的门下循行会说简单的关中话,和士卒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众人亦然携带着甲兵,保持队形前进。李氏根深蒂固,虽然家主跑了,但每一片山林都可能有其残党,甚至连本地小农佃夫,看他们的眼神里也颇多敌意。

军中有令,若非必要,士卒不准单独下到乡里,一来害怕他们滋扰当地百姓,二来也担心被袭击丢了性命,连续好多天,就有几个外出的猪突豨勇在里巷被人割了喉咙,倒在了分到胜利果实的前夜。

“就是那!”

门下循行指点着前方一片广袤的田土。

这一带背靠小山,右边是一个里闾,叫做“小河里”,左近就是一条小河,有简单的灌溉沟渠,田地连绵成片。因为刚割完粟麦,秸秆捆了堆在田里,老农们正准备将它们运回家,望见有兵卒过来,都警惕地逃走了,也有几个胆大的佃农蹲在阡陌上指指点点。

门下循行对照着手中花了十多天时间划清楚的陇亩图,一一指明众人的分地。

他们分到的田,是按建制挨在一块的,普通士卒三十亩,立功的四十,因为是伍长,秦禾得了五十亩,就算种得再差,也足够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了。

若想得百亩以上,那得士吏、军候级别,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猪突豨勇一千余人瓜分了四万七千亩土地,还剩下一万亩没分,作为公田留着,平素士卒们得在公田上屯田,他们自己的地,则交给昔日依附于李氏的佃农来种。

“总不能将彼辈全驱赶了,让他们沦为流民吧?”

众人颔首,觉得是这个道理,他们主业还是当兵,没太多工夫料理田地。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第五伦还打算给佃农们减租,甚至将这些占了人口大部分的佃户,视为新的兵源:渴望土地的,又何止流民呢?

门下循行带着士卒们抵达里闾旁,让乡吏将准备好的木制契约取出来,按照名字一一分发给众人。

田契一式三份:魏成郡府、屯田校尉万脩、士卒自己各一。

众人像宝贝一般捧着田契,翻来覆去看。他们大多不识字,还得请士吏或门下循行一个字一个字念给他们听,虽然内容大同小异。

上面写了他们各自的田界及数量,还宣布,这些土地不允许买卖,倘若士卒战死了,没有父母子女继承,就会被收为公田。

众人了然:“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找当地女子成婚啊。”

听着听着,秦禾厚实的嘴唇露出了难掩的笑。

得了契约后,他们也不急着走,而是结伴走到田亩当中,相互帮忙找到自己的土地,跺一跺踩踩,亦或是迈着脚步,将属于自己的区域一步步走完,走完了再重走一遍,像极了耕地的老牛。

而秦禾则盘腿坐了下来,愣愣地看着头顶的日头和白云发呆。

秦禾忽然想起了自己那给人做了一辈子佃农,一生都在耕耘别家土地,累得腰再也直不起来的父亲。

想起他曾说过,自家在几代人前,也是有地的。

坐着坐着,他甚至整个人躺在厚实的土地上,深呼吸嗅着那城里人觉得臭,而他觉得香的泥土味,双手深深扣进地里,有泪水从眼中流出,滑落到泥土中。

这一刻,在壮丁营地里的生不如死,在边塞时冻掉的小拇指,赶赴魏地磨出的老茧和水泡,还有作战时利刃迎面而来的恐惧,这一切付出,似乎都值了!

“父,我家从此以后,又有地了!”

众人在田地里耽搁了太久时间,门下循行最后不耐烦地催促他们上来,和乡吏一起,将五十多个本地农夫介绍给了他们,让新地主和佃农打个照面,他们的往来,也就仅限于此了,屯田校尉的官吏,以及第五伦在武安县组建的新官府会包办收租等事。

秦禾也就此见到了给自己种地的佃农,一个头上裹着青帻的褐脸老农。

秦禾不像一些袍泽那般,做了小地主后趾高气扬,还记着自家也是过过苦日子的,恭敬地朝老农行了军礼。

“我叫秦禾。”

关中话,身在魏地的褐脸老农当然没听清楚,只板着脸,不屑地看着秦禾与他的袍泽兄弟,最后拗不过官吏在场,只随便一拱手道:“武安民。”

……

武安是复姓,据说亦是李牧的后人,也有说法,说他们是秦武安君白起的后人。

武安民倾向于前者,在做着李氏佃农那段时日,他对这份渊源是颇为自豪的,将其作为炫耀的谈资。

“许多代人前,我家也姓李,和李公是亲戚呢!”

虽然,现在已经沦为佃农,耕豪民之田,租税什五,日子过得也不好,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但武安民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甚至还对东家颇为感激:“若是没有李公兄弟怜爱,吾等连这几十亩地都没得种,只能做流民,饿死沟壑中!”

所以他卖力种地,鸡鸣就起来干活,不为自己多得点粮食,只为对得起东家,用后世的话说,这就是福报啊!

而与甿隶们做活休憩之余,武安民甚至会指点着周边广袤的田畴,自豪地告诉他们:“从这到那,上万亩地,都是李公家的!”

虽然李能兄弟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一下,甚至都不知道几千名佃农中有这样一位存在,但不妨碍武安民早晚都将自己的血统、东家的恩情挂在嘴边,每逢节庆,就朝李氏坞堡方向稽首磕头,心怀感恩。

直到李家轰然倒塌,被第五伦撵跑。

武安民的世界也几乎塌了,若非儿子拦着,从来没受过李家恩惠的他,差点就要一个人拎着草叉去追随李氏跑到赵地去,好说歹说才留了下来。

“也对,我要为李公,守住这片田畴,等他回来啊!”

上一篇:这个剑修有点稳

下一篇:渡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