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62章

作者:随轻风去

至于说新春佳节,对于准备应考的举子来说,哪还有多少心思在过年上面,毕竟马上就要开考了。

拜年这种事吧,秦德威让随从去各家扔了一圈名帖就完事了,本人还是不出门。

名士自有逼格!不屑于俗礼和趋炎附势!

主要也是小心使得万年船,万一路过霍韬家门口时,被霍韬放狗咬伤了怎么办?

一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节气氛才渐渐开始稀疏,官员们开始上班,此时距离万众瞩目的会试只剩二十来天了。

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若想青史留名或者实现抱负,首先就要考中进士,全大明每三年也就二三百个名额而已。

到目前为止,大体上风平浪静。

有些暗中关注秦德威的人也十分惊讶,此子居然有如乌龟!

十六岁少年的锐气呢?南直隶经魁的意气呢?四铁义士的豪气呢?

不过朝廷大事是大人物们操心的事情,小人物们依然要各自为生活而奔波。

比如年满十六,正式袭了锦衣卫指挥同知官位的徐妙璟,去锦衣卫南镇抚司注册登记了一下,然后就没事了。

不对,其实也有事。祭祀大典的时候,徐妙璟被拉去充人头了,户外顶着寒风站班一天,欲仙欲死。

天黑时,穿着官服的徐小弟打着哆嗦,小跑进家门。

姐姐徐妙璇却拿了身平民布衣,催促道:“秦德威找你!你快换身外衣,然后喝碗热汤,就过去吧!”

徐小弟无语,这大晚上的真不想再出门了,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

徐妙璇却又说:“秦德威还说,务必让你天黑后悄悄过去,不要让别人看到!”

徐妙璟只好嘟嘟囔囔,万分不满的又出了门。不过他还抱着一分希望,也许是秦德威兑现承诺送婢女?

借着天黑人静,徐妙璟悄悄摸进了秦德威房间。

“给!你抄一遍,然后上书!记得烧掉原稿。”秦德威塞给徐小弟一份文书。

不是送婢女啊,徐妙璟大失所望,接过文书来,扫了几眼,又大惊失色!

“你竟然让我去搞事?这会试与我有什么关系?”

原来这文书上写的内容是,近日京师举子里流传一份五人名单,传言本科会试主考官必将从这五名词臣中点出。

另外,还听说有举子成群结党,各自分头揣摩五人之一。并约定好,以后无论谁能成事,皆要互相守望相助。

会试是何等敏感,又是何等重要,徐妙璟万万没想到,姐夫居然让自己在会试问题上搞事。

秦德威就打气说:“你怕什么,锦衣卫本来就是天子亲军,还有密探的职责!

你好歹是个锦衣卫指挥同知,侦探到一些流言并上奏,不算越权,还是尽职尽责!

而且这是白给你的功劳,让你在天子那里刷脸面,谁能说你不是!”

徐妙璟疑惑的说:“真有这些流言?”

秦德威又道:“不管真有假有,只要你上书后,就肯定真有了!不过你可以先给厂公过目,免得让厂公不悦。”

如果这样关键而敏感的流言被徐小弟直接捅上去,而东厂却完全不知情,很可能会让东厂被看成失职。结果反而平白得罪东厂,并不值得。

徐小弟只觉得好刺激,姐夫果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秦德威行礼道:“一切拜托!别说会试,就是殿试成绩,也看你这一下了!妙龄美貌婢女,大大的有!”

徐妙璟更不理解了,这跟殿试又有什么关系?

那些翰林词臣也只管会试啊,而殿试最终名次是朝廷阁部院大佬的博弈,和翰林词臣就没关系了。

第四百二十五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及到次日,秦德威将陈凤与许谷喊过来,痛心疾首的说:“我们掌握的五人名单,已经泄露出去了!”

陈凤与许谷对视一眼,都很不好意思的。秦德威这两个多月基本上足不出户,但他们两个可没少出去交游。

谁又没个知交好友呢?所以就发生了类似于“我有个秘密告诉你,你不许转告给别人”的情况。

不过两人又不是身份敏感的大佬,传播范围没有那么广,问题也没那么严重吧?哪次考试前没有点流言?

而且秦德威当初没强调过保密,他们也很懂事的没有说明来源。

又听到秦德威说:“关键在于,听说这个名单被锦衣卫官校获知,上奏天子了!”

雾草!陈凤、许谷这才吃了一惊,如果名单捅到天子面前,那问题可就复杂了,很可能五人全都弃而不用了。

但秦德威却转忧为喜的说:“但我想过后,这反而是好事啊!”

陈凤许谷:“……”

作为南京士子,早习惯了跟不上秦德威思路的感觉,所以什么也不用想了,等秦德威自己说明吧。

果然听到秦德威解释说:“当初我们一开始,拿到的是最有可能的八人名单,后来缩减成了更有可能的五人。

如果这五人都被排除掉了,那么剩下的三个人里,岂不是肯定要出现主考官了?”

陈凤和许谷两人又不傻,听到这里,立刻恍然大悟。

五人变成了三人,范围进一步缩减,似乎真是好事啊!

再回想起来,莫非你秦板桥当初就是故意的?

难怪有了八人名单后,你秦德威又要缩减成五人,还不想保密,原来是进一步的排除法!

秦德威又从内室搬出了一叠本子,“剩下的三个大翰林分别是董玘、蔡昂、姚涞。

会试也没几天了,这里有三位翰林的文章和讲义,我们起抓紧时间一起揣摩剖析!”

从嘉靖十一年开始,徐妙璇利用邻居张学士关系,一直在帮秦德威抄写翰苑内部资料,重点肯定是那些资深大翰林的本子。

陈凤和许谷也喜形于色,时至今日,终于看到了中式的希望,不愧是算无遗策的秦德威!

著名金陵隐士许隆私下里对儿子许谷说过,其实秦德威最擅长的就是带人躺赢,只要当好工具人不捣乱就行。

老人的智慧果然没错,去了京师跟着秦德威混就行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秦德威纵然是天纵之才,以后一样需要乡党帮衬的。

却说徐妙璟从秦德威这里领了任务,次日就去了东厂。

厂公秦太监阅览着手里的奏疏草稿,沉吟不语,他一看就知道,这手笔根本就不像是徐妙璟的。

在徐妙璟的交际圈里,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只有一个!

还以为你这小儿安安分分当了两个月乌龟,真打算老老实实考试了。

结果临近考试没几天了,突然又甩出这么一件幺蛾子。

虽然秦太监因为信息不足,没明白其中具体思路,但隐约也能看出,某人必定是为了圈定主考官人选作文章。

这样敏感的情报,东厂是绝对不能隐匿不报的。所以秦太监犹豫的是,在上报的同时,要不要帮忙发挥一下?

他同样知道,今年对某人来说未必是好时机,主要原因在于,殿试最终名次是由阁部院大臣来操纵的。

而当前张孚敬还是首辅,霍韬汪鋐那些人还都在朝,某人就算过了会试,殿试上也不会有好名次。

痴儿何苦啊,要是真被打成三甲末尾的进士,可就太鸡肋了。

想到最后,秦太监叹一声“儿孙自有儿孙福”,就下定了决心。

然后对徐妙璟说:“你这封奏疏不必经由通政司了,我亲自择机呈交给皇上,该你的功劳也少不了你的。”

此后又过了几天,日期已经到了嘉靖十四年的二月二日。

春天正式到来,皇帝的经筵恢复了。

所谓经筵,简单的解释就是翰苑词臣给皇帝讲课,这也是翰林官为什么地位尊贵的原因之一。

然后内阁、六部、科道的重臣也会列席,在旁边一起听。但相对于翰林官,阁部院大臣在经筵上只能算配角。

青少年时期的嘉靖皇帝,还是很勤奋好学的,对经史都有浓厚的钻研兴趣。

不然的话,在大礼议问题上,他拿什么跟大臣吵架?

所以嘉靖二十年以前,皇帝经筵制度还是比较正常的进行,没有荒废,还有翰林因为讲课质量不行被嘉靖皇帝处分的。

嘉靖十四年二月二的这次经筵,尤其重要,因为二月初九就是会试开考的日子了,而主考官还没有定下。

也许在这次经筵上,皇帝看谁顺眼,就点谁当主考了呢?

翰林们谁不想当会试主考官?一下子收二三百名进士门生,官场上还有几件能比这更美的事情?

所以在本次经筵上,文华殿里的翰苑词臣们都格外卖力气。

无论是负责讲课的,还是负责答疑的,亦或是负责翻书的,全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当然,这一切和张潮张学士没关系,他只是站在人群里打酱油的。天子面前露脸的事情,轮不到他这个冷板凳老扑街。

在文华殿列席的其他大臣们冷眼旁观,也在心里默默的做着评估。

不过嘉靖皇帝向来心思难测,他到底会选定哪个翰林当主考,谁也不敢说能猜准。

一个时辰后的中场歇息时间,皇帝暂时退下休憩,大臣们就三三两两的闲聊。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霍韬找上吏部天官夏言,试探说:“听说那姓秦的金陵小儿侥幸中了乡试,这次也来赶考了,你说他能否连中?”

夏言轻笑几声道:“你一个部院大臣,为何如此关注一个小儿?”

潜台词暗指霍韬心胸不宽,还在记仇。

霍韬也半是讽刺,半是威胁的说:“哪像你夏桂洲啊,江西来的大才太多了,所以对于别人,你就关注不过来了吧?”

潜台词就是,你夏言如果想顺利关照江西老乡,那其他闲事就少管了。

夏言不以为然的道:“会试也不是你霍韬说了算。”

霍韬冷哼道:“那就再看看。”

其实霍韬在私下里,曾经向皇帝推荐了左春坊左谕德江汝璧,但霍韬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一样没把握。

中场休息完毕,嘉靖皇帝重新出现,端坐在宝座上,而讲官江汝璧站在对面的讲桌后。

但还没有开讲的时候,御马监掌印、总督东厂秦太监施施然的登殿而入。

可以说,秦太监出现的很突兀。一般在经筵上,只有司礼监太监列席,秦太监还没入司礼监呢。

但作为一个厂臣,突兀出现必定是有紧急事情了,所以又不突兀了。

秦太监从袖里抄出一份奏疏,给嘉靖皇帝呈上。多余的话不用说,这必定是皇帝应该立即御览的东西。

嘉靖皇帝看完后,递给旁边随侍太监:“念给先生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