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394章

作者:青衫取醉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会甘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被架起来做一个远离权力、每天无所事事的太上皇。

更何况秦王府的众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他们可不能预知未来,预知到梁高祖就会这么简单地接受这一结果。

玄武门之变是谋反,是稍有不慎就要灭九族的大罪。

那么,他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会留下如此巨大的漏洞,让自己顶着灭九族的风险去执行吗?

想到这里,整个视野中的画面也快速拨回了秦王府密谋的那一夜。

在谋划中,秦王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临湖殿的位置。

“这里是伏击太子和齐王的绝佳地点。

“但是,这里已经是宫中腹地,有许多禁军在护卫、巡逻。

“我们要将数十骑兵埋伏在这里,禁军不可能看不到。禁军的人数不足为虑,但如果他们去通知父皇,又或者他们大声呼喊,让太子和齐王警觉,都会让我们的计划功亏一篑。

“万一被太子和齐王跑了,等太子府的将领带着长林兵赶过来,与禁军里应外合,我们的处境就危险了。”

秦王环视众人,显然,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们,也全都很清楚这一点。

但要怎么处理呢?

这件事情,就只有秦王才有资格下决断,其他人甚至只是给建议,都算是大罪。

稍微沉默片刻之后,秦王下定了决心。

“我们的人进入宫中之后,先派一支人马去皇宫,将父皇和大臣,全都控制起来。

“凡是有敢阻拦的禁军……

“杀无赦!”

看到这里,李鸿运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对劲了,对劲了!

如果不控制梁高祖,而只是伏击太子和齐王,那是严重的军事冒险行为,是把所有人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上面。

秦王和手下的将领打了那么多的硬仗,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如果先控制了梁高祖,然后再伏击太子和齐王,那么不论结果如何,大局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这就不再是冒险,而是表演。

一场给梁高祖看的表演。

如果没有做这些事情,那么梁高祖在盛怒之下,他的行为其实很难预估。

万一他没有因此而放弃,没有接受现实,反而不顾一切地发动所有禁军去围杀秦王呢?

但按照这个计划,如果让梁高祖在海池泛舟,让大臣们陪着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接受现实,身边大臣的规劝也能让他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

这样等他看到太子和齐王的头颅时,内心中的情绪就不再是愤怒,而是恐惧。

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他会很清楚自己不禅位的后果,理智逐渐压过情绪,强迫他做出唯一的选择。

迷雾被瞬间拨开,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但此时,画面却卡住了。

秦王府中的时间仿佛瞬间定格,所有人都没了进一步的动作。

“嗯?卡住了?

“……难道说,是在让我确定去执行这一计划的人选?”

李鸿运愣了一下之后很快反应过来,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

谁去执行这个最为重要,不,应该是第二重要的任务?

第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配合秦王亲自出手伏击太子和齐王,确保这两个人必须要死掉。否则即便控制了梁高祖,太子府邸的长林兵赶来,局势还是很难说。

而控制梁高祖,则是第二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难度,其实比伏击太子和齐王要低一些,毕竟太子和齐王是充满警觉的,也有很多私兵,反而是梁高祖完全没想过自己的儿子敢将自己作为目标,疏于防备。

而且,秦王府的绝大多数人手,主要还是用来干掉禁军、控制梁高祖了。

尉迟敬德追杀太子和齐王只带了数十骑,其他人手安排在哪了?之前李鸿运一直有些迷湖,现在完全确认了。

那么,具体是谁去执行了这个任务呢?

李鸿运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之前一直忽略的人物。

“侯君集!”

在秦王事后总结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尉迟敬德,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论是事先鼓动秦王下定决心,还是在事变当天亲自率骑兵救下秦王、射杀齐王,又把太子和齐王的人头扔到宣武门让太子府的人一哄而散,最后亲自到梁高祖面前逼宫,都在整个事件中刷足了存在感。

但是排在第二位的人,是侯君集。

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侯君集具体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什么,只是说他是整个行动的核心人物,并且献策颇多。

但问题是,具体是怎么“献策颇多”?而且,侯君集是武将,他献策颇多能排在第二位,让房玄龄、杜如晦等真正的谋士怎么想?

作为武将献策颇多,却在最后的实际行动中没安排什么特别重要的任务?

这都不太合理。

虽说后来侯君集参与了梁太宗时的太子谋反桉,导致此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但梁太宗是个比较宽宏大量的人,即便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臣子,该记载的功绩也还是都记了的。

那么,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功劳第二,却没有什么明确记录下来的事迹,就只有一个解释了。

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干的事,压根就是不能记的。

在李鸿运念头通达的瞬间,眼前的画面也再度动了起来。

“侯君集!

“你率五百勇士,去请父皇和大臣们……去海池上游船。”

秦王看向侯君集,而侯君集则是激动地领命:“是!大王!”

时间再度来到玄武门之变的当天,只不过这次李鸿运看到的场景,却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负责镇守玄武门的常何打开城门,秦王的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

而在秦王和尉迟敬德开始在临湖殿附近埋伏的时候,侯君集则是带着主要的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入皇宫中。

一路上凡是有敢阻拦的禁军全都杀死,确保从玄武门到临湖殿周边的广阔范围除了安静之外,没有任何异样。

而后,他直接杀到深宫中,找到正在与大臣们议事的梁高祖,将他们全都“请”到了海池上划船。

而后,侯君集就带人守在这里,一直等到尉迟敬德杀死太子和齐王之后过来。

史料上记载,尉迟敬德浑身浴血、披甲持矛见到梁高祖的时候,“高祖大惊”,还问:“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和齐王引兵作乱,秦王和臣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故而派臣担任警卫。”

但此时的情况,梁高祖“大惊”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之前应该就已经惊过了。

于是梁高祖就问身边人,应该怎么办。

此时跟着梁高祖一起泛舟的大臣不少,其中宇文士及、颜师古是秦王党,封伦、窦诞、封德彝属于两面派,在秦王和太子之间两头下注,萧瑀、陈叔达惯常为秦王说话开脱。

此时在场的众人之中,真正跟秦王不对付并且绝对忠诚于梁高祖的,就只有裴寂。

而在梁高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裴寂的脸色比他更苍白。

因为当年晋阳起兵的时候,裴寂、刘文静、秦王和梁高祖是起兵的四元谋,梁高祖称帝之后,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宰相。

只不过裴寂坚定支持梁高祖,而刘文静坚定支持秦王。

然而,裴寂和梁高祖悍然杀了刘文静,这件事情,是足以被秦王记恨一辈子的。

此时梁高祖如果不同意交权的话,只有一半的可能会死,而裴寂是百分百要死的。

在强烈的求生欲驱使下,裴寂自然也只能附和。

于是,萧瑀、陈叔达提议梁高祖交权,封伦和窦诞表示本来就应该如此,宇文士及表示陛下早就该将秦王立为太子,而颜师古表示臣连墨都已经磨好了。

在场的所有人一致同意,请梁高祖把大权交给秦王。

而梁高祖也只好讪讪地说道,这个提议很好,朕其实早就想把大权交给秦王了。

很显然,梁高祖此时多半也在想,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来的可能就不是秦王,而是一杯酒或是一根绳了。

于是,整个玄武门之变就这样结束了。

后续的插曲,是秦王来见到梁高祖抱头痛哭,紧接着梁高祖一日内连下两道诏书,分别是《立秦王为太子诏》和《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将军国大事一并交给秦王。

之后秦王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封赏功臣,除了少量梁高祖的旧臣象征性地拔高位置架空实权之外,用秦王府的一干文臣武将替换了整个朝堂,于是贞观之治的朝堂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件事是斩草除根,将太子和齐王的后代全部杀死。

第三件事是安抚天下,对魏征礼遇有加之后,让他去各地招降太子的残余势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国家恢复安定。

封赏功臣和安抚天下当然都是毫无疑问的,但斩草除根,将自己的十个侄子全都杀死,却显得过于残暴,也在后世留下了不小的骂名。

但代入秦王的视角想一想,这么做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秦王自己考虑,而是为了跟他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这些功臣考虑。

现在的秦王如日中天,但谁敢保证之后呢?

等梁太宗驾崩之后,如果有一些人想要趁机搞事情,那么太子和齐王的这些后人,就是最佳的工具人。

更何况不杀这些人,太子和齐王的许多旧部也不会死心,很难拉拢,终究是个巨大的隐患。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玄武门功臣集团,需要秦王去杀这些人。

未来秦王的子孙仍旧会是皇帝,所以即便出点事情可能也坑不到他们头上。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在本朝位高权重,但他们的子孙不见得能守住这份家业。

到时候一旦势力衰落,而太子、齐王的后代想要报复,很有可能通过一些阴谋诡计,将他们的后代全都干掉。

毕竟太子和齐王的后代再怎么样也是皇室宗亲,想找个办法杀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的后代易如反掌。

所以,秦王自己背负这些骂名,既是为了自己考虑,更是为了手下人考虑。

这不是秦王唯一一次给手下人背锅。

比如,史料中记载,秦王射落了太子,但在他和齐王缠斗的时候,尉迟敬德才拍马赶到,那么之前尉迟敬德去干什么了?很有可能是去补刀太子了。

整个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手下的功臣们确实给秦王出了死力,而后世说起玄武门之变,所有的锅都是秦王自己果断地背了,没有功臣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受到牵连或是留下“蛊惑秦王”的骂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