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820章

作者:御炎

所以这个时候正是发起大革命,趁着成都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候掀翻他们的时候。

但是亲身参与了江南西路革命全过程的徐通对此予以了坚决的反对。

第1204章 米骚动的失败

对于现在就参与到这场米骚动当中的意见,作为川蜀分部主任,徐通表示反对。

副主任周蔷对自己的老搭档的判断感到些许疑惑,但是在长期的合作工作之中,他认可徐通的能力和眼光,所以他并未反对徐通的意见,没有支持川蜀分部内部的激进意见。

于是徐通的建议得到了通过。

当前不要莽撞出动,现在正是充分了解川蜀社会和民间的时候,通过这场动乱观察川蜀民间和官方,找到介入进去的突破口,那么要不了多久,真正的机会就会摆在他们前面。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徐通没有明说。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判断就被证明是正确的。

吴璘真的很强悍,他统帅的军队也比川蜀分部一些同志想象中的要能干,宋军的确拉胯,但是其中精锐只有面对明军精锐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拉胯的一面,面对起义,他们相当强悍。

而川蜀分部的成员们因为生活在明国,自然而然把明国军队和乡村的村民自卫队给带入到了川蜀社会之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误认为川蜀民间百姓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对抗军队。

任何一个时代,平民都难以和经过训练的军队对抗。

更别说是数量稀少的城镇工商业失业者们发起的运动。

这场抗争运动在吴璘的攻势下很快落入颓势,吴璘感到十分轻松,甚至还有闲心思把刚刚训练没多久的新兵蛋子们送上战场好好磨练了一下,见了血,杀了人,培养了杀气。

同时,吴璘也通过这场战斗把新兵蛋子们平时遭受压迫产生的怨气好好的释放了一下,给他们杀人放火劫掠当地的机会,使得军队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

这场米骚动没有成功,反过来却让宋军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强化。

抗争者们虽然十分勇敢,但是一盘散沙的他们也完全没有联合起来,每个州每个县的抗争者抢到米粮之后几乎都没有想要联合其他地方的反抗者,安于现状,大口吃饭,只想着做一个饱死鬼,没有更多的想法了。

宋军往往只用一个营数百人的军队就能把一个县的【米贼】剿杀殆尽,顺便烧杀抢掠屠戮乡村,可谓是“威风凛凛”。

在吴璘的凶狠攻势之下,洪武六年八月中旬的时候,波及成都府周边七八个州府的米骚动算是基本上结束了。

这一波米骚动虽然人数不少,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和吴璘抗衡,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这场米骚动带来的影响就是对成都府及其周边七八个州府的城镇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正常发展,更让这些地区前前后后死了五万余人。

有死在骚动里头的大户人家,但是更多的还是平民。

一波杀戮之后,成都朝廷算是在整个川蜀地区亮相了。

只不过这初次的亮相给人的印象就是那么的别致,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他们用血腥钢刀彰显了自己的存在,让不少地主大户们看到了成都朝廷的力量,意识到成都朝廷还是拥有强悍武力且可以维护统治的秩序,如此一来,他们对于成都朝廷的疑虑和轻视也被打消了不少。

至少他们对吴璘的畏惧是真实的。

威势已经彰显过了,成都朝廷就开始着手进行善后工作,把被军队破坏得一塌糊涂的地方稍微整顿一下,然后宣布募兵命令。

所有生活没有着落的壮丁都可以加入军队,进入军队可以吃粮食,虽然不至于吃的多么好,但至少不会被饿死。

保守破坏的地区那些生活没了着落的民众也没有多余的选择,拖家带口加入了军队,成为了“大宋”军队的一份子。

尽管不久之前他们还遭受了“大宋”军队的进攻和杀戮,但是转眼之间,他们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

世间的事情真的是不好说,真的是很奇妙。

川蜀之地发生米骚动的消息以及徐通领导的川蜀分部对米骚动的看法很快被天网军密探送到了京湖之地,再从京湖之地送到中都。

这期间花费了一些时间,差不多二十多天以后,这件事情就被身处中都的苏咏霖知道了。

苏咏霖拿到手的消息是米骚动发展壮大,且扩展到成都府周边七八个州府,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是徐通的意见却是这场米骚动注定失败,不能成功,刚刚进入川蜀之地的川蜀分部不能过早介入进去,以免他们的存在被成都朝廷察觉,以至于影响了大局。

对此,在复兴会中央日常会议上,苏咏霖认为徐通的意见是对的。

“发起这场动乱的人群群体是城镇内原本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失业者,虽然江南地区的商业很繁荣,但是农民才是绝对主体,工商业从业人员相比之下只是九牛一毛。

我看报告,就算这场运动发展到了七八个州府,但是一来没有统一指挥和领导者,二来没有农民的参与,在华夏大地上想要反抗暴政获得成功,若是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苏咏霖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把手上的情报放了下来:“这场运动终究会被成都朝廷给镇压下去,会死不少人,会给成都朝廷带去一定的威胁,但是并不能动摇成都朝廷的统治。”

辛弃疾对此的看法和苏咏霖差不多。

“这场抗争虽然显示成都朝廷的腐败和无能,也显示了川蜀已经有了革命基础,但是这种基础尚且薄弱,川蜀分部刚刚成立,刚刚进入川蜀,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和一支武装,贸然介入,并不正确。”

中央会议基本上达成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即支持徐通的意见。

对于徐通在报告上提出的【更大规模的暴乱正在酝酿之中,届时才是复兴会介入的最佳时机】这一点,苏咏霖表示支持。

“工商业从业者是经济危机下最难以支撑的群体,农民尚且有土地,而他们没有,所以不存在退路,等于经济危机下他们是第一批被剥夺财富和生存权利的人群。

但是这场危机还远远没到尽头,他们的价值被剥夺干净了,那么接下来成都朝廷又要对什么群体下手呢?没能恢复蜀锦和正常的商业贸易,成都朝廷的财政危机就无法解决。

且这场抗争后续必然引起成都朝廷的军事镇压,残暴的军队一旦出动,会给这七八个州府带来更加巨大的破坏,后续需要成都朝廷投入更多成本恢复这些地方的生产和秩序。”

成都朝廷缺钱,很缺钱,非常缺钱,缺钱会缺到快要疯掉的地步。

城镇工商业从业者被榨干净了也没用,那么接下来又要从什么地方搞钱呢?

是从有钱人那边挣钱,还是从穷鬼身上榨出所剩不多油水呢?

成都朝廷会从有钱人身上挣钱吗?

当然不会。

所以,答案是很明确的。

第1205章 唯有农税可救时局

苏咏霖可以明确的推演出成都朝廷下一步的行动。

成都朝廷会对自耕农群体下手,加征税收,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剥削获取足够的资源来应对经济危机,而这必将引起农民群体的强烈反抗。

随着他们残酷行为的持续和冬天的到来,会有大量农民失去生计,一旦农民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失去了一切希望之后,揭竿而起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复兴会中央总部很快对这件事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苏咏霖亲笔写信给川蜀分部,告知他们要有定力,要善于观察,不要盲目冲动,一定要找准机会再发起行动。

中央支持徐通的看法。

事实也正如苏咏霖所预料的那样。

米骚动从发生到平定的时间很短,吴璘坚决贯彻执行了成都朝廷的命令。

他一边杀戮米骚动的积极分子和领头人,一边又将数万失业者拖家带口纳入军队,吴璘手底下军队的人数从六万余扩充到了九万余,眼看着就要达到十万之数了。

米骚动很快平息了,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也没能威胁到成都朝廷的统治,失败的速度之快超乎了很多川蜀分部会员的想象。

他们惊讶于徐通对于局势的准确判断。

这一次成功判断让徐通拥有了切实的威望,一些加入复兴会比较早的资深会员也因此意识到徐通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善于军事征战的年轻人。

他有战略眼光。

这是一种很难得很稀有的能力,且基本靠个人领悟,学是学不会的,否则战略家这种存在也不会是一个国家重要且宝贵的资源了。

原本资历深厚的老人不太认可徐通作为川蜀分部的主任,认为他资历尚浅,且只善于军事不善于政治。

但事实证明,徐通不仅善于军事,也有政治能力,更具备战略眼光,徐通算是初步在川蜀分部之中建立了威信。

而与此同时,成都朝廷也陷入了全新的危机之中。

在军队人数将要达到吴璘所期待的数量的同时,成都朝廷的财政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吴璘不负责财政工作,对财政工作也并不太了解、不太热心,他只关注军队的强大和人员充实,他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却并不了解军队人员的增加对成都朝廷的巨大压力。

不是每个人都像诸葛亮一样有强大的能力能够以川蜀之地养兵十万的。

仓促建立的成都朝廷在财政工作上做的比较差劲,以至于财政现金流很快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为此,管理财政的成都朝廷户部尚书陈永言向皇帝赵不息作了报告。

“原先臣等以为把所有蜀锦产业收归国有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足以支撑朝廷运转和十万军队的军费,然而却没想到蜀锦贸易被明国和伪朝掐断。

若是仅仅只靠私下里售卖的方式,而不能正常经营,所获也根本不能和正常经营相提并论,朝廷连续几个月的亏空根本止不住,眼下将近十万军队的军费支出是一笔钱,成都周边七八个州府遭到破坏之后重建和安抚又是一笔钱。

还要算上之前为了防止明军进攻而修缮的各项军事工程的费用,朝廷前几个季度的赋税收入已经全部耗尽,收缴临安朝廷和叛臣产业得到的钱财也基本耗尽,国库眼下已经是捉襟见肘。”

赵不息看了看陈永言的报告,眉头紧锁,面色十分难看。

他是财政官员出身,有十年财政相关工作经验,这方面的问题绝对唬不住他,所以陈永言的报告都是真实的,没有丝毫作假。

“当真到了这个地步?”

赵不息难以置信地询问道:“朝廷才建立四个月,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吗?我来成都之前对川蜀的财政也略有一些了解,绝不至于到了这个地步,怎么会忽然间恶化至此?”

“回陛下,确实如此。”

陈永言无奈道:“川蜀财政在之前的确留有余地,其他的原因陛下也都知道,但是还有一点,之前川蜀之地的群臣只是地方官员,品级不高,俸禄也不高,养官费用尚且低廉。

可是一朝建国,官员数量和官员品级大大提升,朝廷养官费用大增,高级官员的俸禄比起之前翻了好几番,还有为了安抚人心而做出的大量赏赐,于是……渐有入不敷出之忧患。”

赵不息一愣,少顷,面露苦涩之态。

“这么小个摊子,这么大个朝廷,冗官冗兵的大宋顽疾说到底还是解决不了,这却如何是好啊……”

看着赵不息苦恼的样子,陈永言犹豫了一阵子,还是决定开口。

“陛下,当前这种情况,唯有农税可救时局。”

赵不息闻言叹息。

“农税?川蜀百姓身上的赋税担子已经很重了,如何还能继续加税呢?继续加税,恐怕要出大问题啊……”

陈永言低声道:“若百姓不能加税,那么唯一可以加税的目标只剩下川蜀高门大户了,他们掌握大量良田,缴纳税收却非常之少,乃至于偷税漏税根本不交,他们若是能把税交上来,则国用不足的问题立刻就能解决!”

这才是陈永言此番上奏赵不息的主要目的。

既然工商业已经赚不到钱,那么只能把目光投向农税。

平民百姓的农税已经加到了高位,继续加下去怕是要出事。

百姓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那么成都朝廷的目标只剩下一个群体了——川蜀的豪强地主们。

有钱,有土地,有粮食,一旦收上税来那叫一个舒爽,成都朝廷的财政问题立刻就能被解决掉,实乃灵丹妙药。

然而陈永言进言之后,却发现赵不息的面色更难看了。

赵不息虽然不是亲民官,但是他也在一线做过办事官员,又做了那么多年财政工作,他比很多脱离群众已久的官员都明白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到底是多么艰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