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677章

作者:御炎

隋唐固然辉煌,但是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

苏咏霖既然看到了一条更为坎坷但是注定正确的道路,就不可能走回中古时代,哪怕那是中华帝国的巅峰。

第0974章 推进集体农业

苏咏霖未来的计划,主要还是通过推动大明社会需求的增长而拉动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强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哪怕是一只脚踏入工业革命的门槛,也足够大明华丽转身,摆脱历史的桎梏了。

而需求,除了目前对于压迫和剥削的接触而释放出来的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来自于征服。

另外一个来自于大海。

征服很好理解,大明国对外的征服和建设就是庞大的需求。

随着军队的进攻,随着南宋等诸国的相继覆灭,随着大明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建设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内需。

大明国覆灭敌人之后,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建设发展新近占有的领土,建设和发展需要物资,这便是很大的需求,非常非常大的需求。

这部分需求将极大地促进工场的生产,这部分需求足以支撑未来一二十年的工场生产。

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苏咏霖觉得大明在未来二十年内都不会停止征服的脚步,大明军队不会停止征战,不会停止对外扩张,直到把大明国的版图扩张到最合适为止。

现在才哪到哪儿?

大明国的国力还没有恢复,战争机器还没有全力开动,军队的强大力量还没有彻底释放。

一旦释放,对于周围全部的政权将是毁灭性的降维打击。

说穿了,当前的东亚实际上就是战国的分裂态势,非常多的民族区域性政权建立起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秩序。

而这是苏咏霖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未来,征服与革命、二次建设将是主流,这也将产生极为巨大的需求,这部分需求会狠狠的拉动大明国内的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但是这并不是可持续的。

军队征服和国家建设带来的内需是有限度的,如果无限度,那就不是正常国家了,那是军国,远远比封建更加可怕,会把大明带到无底深渊之中的。

所以军国之路绝对不能走。

内需不够,外需来凑,南宋靠着外贸的繁荣就能拉起一个虚假繁荣的商品经济假象,靠着外贸愣是拉起了一个虚假的市民阶层,足以证明这个时代外贸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中东、北非和欧洲的巨大需求能够拉动南宋的经济发展,能够给南宋续命数十年,让他们硬生生抵抗蒙古进攻数十年。

大明要是能把外贸份额给抢到手,把外贸都给拉到自己这边,就能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如此就能给科技发展积累足够的资金。

所以苏咏霖在这段时间里也在想着该怎么抢夺外贸份额。

单纯用竞争力去抢,以北方现在正在缓缓恢复的状态,现在这个农业重于商业工业的情况,除了军火拿不出什么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状态,是无法和南宋方面竞争商品的。

不过好就好在苏咏霖并没有什么必要和南宋进行正当竞争,在商言商这种话是永远也不会成为铁律的,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美好幻想,尤其是国与国之间。

苏咏霖甚至想过出动水军直接攻克南宋各大重要港口城市,封锁南宋对外联络的水上路线,直接锁死它的外贸。

但是苏咏霖随后又想了想,觉得这会造成南宋政局的激烈动荡,会造成南宋地方的大量叛乱,会极大影响南宋社会的稳定,会把南宋社会经济打烂掉,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在他的计划中,明军灭宋是摧枯拉朽的,是一鼓作气击溃南宋军队主力之后以横扫千军的态势将南宋快速吞并的。

整个作战过程可能都不需要一年时间,一年之内,他就能把南宋整个吞掉,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这场战争,最大限度保存南宋的经济元气。

如果事前造成南宋社会经济的巨大损伤,使得南宋陷入处处烽火、处处叛乱的境地,不符合他的利益。

就算是江南西路的赵玉成,现在也已经开始土地方面的工作,开始建设农会和新农村,开始恢复社会生产了。

可想而知的是未来明军南下,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有生产力的不需要怎么投入就能拿来使用的江南西路。

这才是格局。

而一般的造反者根本没有格局,只是打打杀杀烧烧抢抢,把社会生产摧毁得一塌糊涂,打下来还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才能有产出,那就很不合算。

作为一个格局打开的领导人,苏咏霖一直都认为江南已经是他的领土,对待他的领土,要温柔。

所以暂时还不能对南宋下狠手。

算来算去,苏咏霖感觉目前唯一能推进的就是集体农业了。

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两股大气流控制的中国气候大约每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旱灾、水灾、雪灾等等,总而言之,这片土地上是多灾多难的。

中国的土地没有南美洲一些国家那种躺着都能丰收的绝佳环境,必须要精耕细作累死累活才能换来果腹的口粮。

这种困难的气候处境让中国人自古饱受磨难,却也锻炼出了中国古人强大的适应力和不服输的精神。

上天不给,那就自己创造,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思议的人造工程在这片土地上出现,某些特别大的工程甚至可以造福千百年以后的后人。

精耕细作的传统根植在这片土地上,古人创造出的大量水利工程让一些看似不可能耕种的土地都能长出粮食。

尽管如此,自古以来因为自然灾害而饿死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多到让人心碎的地步,究其根本,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古人也进行过一些有集体经济某些要素的尝试,比如国家庄园经济和地主庄园经济,这一类庄园因为其聚集性,对自然灾害和政治灾害的抵抗力远强于一般小农。

但是其本质并不是为造福人民的集体经济,而是满足私人欲望的剥削手段,所以终究不能改变什么。

究其根本,集体经济的意义在于集合大家的力量,大家抱团取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可预知的其他各类灾害。

这不能直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却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组织度,间接创造利于农业生产的环境,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集体经济的操作方法就是以农会为主导,把一个村庄的土地集合在一起,农民以土地入股,作为主要分配标准而不是唯一的分配标准。

分配标准还应该有劳动量和劳动时间作为考量。

另外就是要加入工程需求的考量。

比如一个国家要求建造的工程需要用到土地里的劳动力,若是小农经济状态,各家顾各家,那么劳动力多的家庭就比劳动力少的家庭占优势,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劳动力多的家庭派一个劳动力去参加工程,并不会影响自家土地收成。

而劳动力少的家庭派一个劳动力参加工程,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土地收成。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少的家庭就会产生抗拒和不满的心理,从而对农会产生怨念。

而如果是集体经济,就不会这样,土地是集体的,由集体安排统一耕种,出现工程需求,也由集体安排参与工程。

参与农业劳作和参与工程劳动可以统一计算工分,都算出勤,不会因为单个家庭劳动力的多少而出现纠纷,直接解决掉小农经济状态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0975章 十二世纪下半叶的时间管理大师

事实上,就苏咏霖目前所知道的情况来看,集体经济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始自主诞生了。

因为建国之初频繁的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并且造成农民家庭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很多地方农会已经在实践中开始了集体经济的摸索。

苏咏霖就从一些地方复兴会的报告中得知了一些脑袋灵活的农会指导员采取的办法。

当劳动力多的家庭和劳动力少的家庭出现纠纷的时候,就会由农会出面,请劳动力多的家庭在生产中帮助劳动力少的家庭耕种土地。

然后他们可以从他们帮忙耕种的那一部分土地的收成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报酬。

自己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劳动力少的家庭有足够吃的粮食,不至于损失太多。

但是这种情况依然会损害劳动力少的家庭的利益,他们觉得自己的收成少了。

劳动力多的家庭也会觉得不满意,因为他们把帮别人的时间用在自己家的土地上,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收成,而不仅仅只是获得那么少的一点点【报酬】。

劳动力多的家庭和劳动力少的家庭都觉得自己吃亏了,都觉得不满意。

所以每当出现工程的时候,劳动力少的家庭不怎么愿意出动,而劳动力多的家庭时间长了也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拒绝帮助劳动力少的家庭耕种土地。

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农会就非常头疼,只能农会领导们自己亲自下场帮忙做农活,协调人力物力和耕牛,以此换取更多家庭的出工。

但是这并不能确切的解决问题。

很多地方都因为这种矛盾而出现了民间纠纷,争吵不休,让地方农会非常头疼。

他们无法自主解决,疲于应付,只能多次向上级反映,请求调解。

于是中都复兴会总部收到过很多类似的报告。

苏咏霖最开始是分身乏术,知道解决方法,但是一时半会儿无法推进。

他只能安排一批计吏着手进行集体经济分配方式的运算准备,为之后的集体农业改革做准备。

现在多少空出了一些精力,计吏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他决定开始推进集体经济的建设,把农会升级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让集体经济成为大明国土地生产的主流。

从此,大明国将告别分散的小农经济,建立起彼此合作、互相承担风险的集体农业经济。

而在这个档口,考验计吏们的时候就到了。

这一套操作看上去是不错,但是若要成功运行起来,需要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可靠的工分计算方式,用于集体农业团队在收成之后的统一分配。

关乎到分配问题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了集体经济的生死。

计吏团队需要亲自奔赴农村地方,根据土壤的种类、种植农作物的种类等等不同,为不同地区的集体农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方法。

与此同时,他们还借鉴了在工场内成功运行的半计件酬劳分配方法,试图将这个原则融入农民的生产行动当中,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是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地区的差异性是主要的难题。

好在苏咏霖很早就对手下引入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阿拉伯数字的概念,也非常重视官吏们的数学计算能力,科举考试都把数学计算当做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所以眼下朝廷内的计吏数量很大,广泛应用在朝政的方方面面。

比如火炮部队就在靠着计吏团队进行弹道的科学测算,计吏们会帮助火炮手计算火炮的最远射程和最佳射击角度,并且开始引入照门、准星的概念,以帮助他们确定射击方向,提高射击精度。

这方面牵扯到的数学问题非常多,运算量也非常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

与之相对的,集体经济的分配问题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

苏咏霖从洪武二年开始就安排一批计吏进行数学准备,现在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开始挑选个别地区进行集体经济的实验了。

把计算结果用在集体经济的实验中,花一段时间进行实验,等最后的结果出来,就能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然后向全社会推广这套体制。

这套体制一旦推广成功,苏咏霖就可以相信至少在基础建设方面,从此也就没有劳动力上的难题了。

大量初级的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就可以上马,明国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将大大增强,朝廷对社会的掌控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这在推行社会变革的道路上也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于是就在洪武四年的七月份,南宋因为《洪武政论》而出现大规模思想动荡的时候,苏咏霖单独设立了农部以全面提领农业生产和农业改革的事情。

一部分职权从民政部和财政部分割出来,成为农部的职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