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667章

作者:御炎

这还不算,刘清之接着开口道:“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中华文化传承不绝,生生不息,躲过秦火,躲过晋灾,躲过唐末大乱,是因为谁人之功劳?难道不是吾辈士人吗?

没有吾辈,中华文化早就断绝,吾辈都要披发左衽,都要做蛮夷之辈了!而之所以还能束发为冠为华夏人,全赖吾辈不辞危险保全典籍、规章,没有吾辈,何以有今日?

他居然将这一切都归咎于愚夫蠢妇!他们根本不识字,对于中华文化有何贡献?华夏之所以为华夏,难道不都是吾辈士人之功吗?亏他曾经还读过经典书籍!呸!数典忘祖欺师灭祖之辈!

明国今日罢黜儒学,所作所为一如暴秦,苏咏霖行为之恶劣,数倍于秦始皇!明国之暴虐不仁,数倍于暴秦!堪称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暴明之末日,就在眼下!中原豪杰必将群起而覆灭之!”

刘清之用脚跺了书本还不算,还要啐一口,这才算是表达了心中的愤怒。

而他之后的这段表述更是引来了满堂喝彩。

很多士人站起来鼓掌,为他欢呼,为他喝彩,让他感到强烈的成就感。

真爽。

随后,张浚的儿子张栻也站了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为张浚过世不久,张栻还穿着素服,看上去颇为伤感。

“家父因为国事而亡,我本不该抛头露面,奈何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忠孝两难全,我实在不能坐视不理,我相信若父亲在天有灵,一定也会理解我。”

张栻说着便跪在地上向大门口无人处跪拜,做足了姿态,而众人也对他表示了理解和宽慰。

姿态做好之后,张栻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

“这本《洪武政论》我读过之后,心中唯有四个字,一派胡言!身为一国君主,居然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实乃居心险恶,我甚至怀疑此人根本不是汉家苗裔。

其言论通篇都在讲述生民之苦,讲述生民之苦是因为吾辈,是因为吾辈才使得生民凄苦,这纯粹是胡言乱语,吾辈为民请命之时他根本就看不到!

生民苦,是因为四时不正,以至于谷物未能丰收,而为什么会四时不正呢?很显然,先贤有言,四时不正是因为有恶人作祟。

恶人居于君王之侧,残害忠良,引得上天震怒,降罪于吾等,于是四时不正,遂使粮食歉收,生民遂苦!

吾辈立德立行之人一直都在与奸佞小人殊死拼搏,劝诫君王,亲贤臣,远小人,从而上天自然会降福于世间,使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民之苦自然而然便消解了。

众所周知,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窃以为苏咏霖身为一国君主,罔顾事实,看不到身边宠幸的奸佞小人,远离了贤臣,这才使得上天降罪!

更因为他狂妄无知,自称人皇,不做天子,由此触怒上天,于是上天降罪,使得明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国百姓罹难,民怨沸腾,苏咏霖惶恐之余却不反思自己,反而想出了此等恶劣之法,将所有罪责推给贤臣,只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身边的小人,如此一来,明国怎么能长久呢?

正确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劝诫君王怜惜民力吗?难道不该勤政爱民,不要大兴土木,不要增添太多的苛捐杂税吗?难道不该是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吗?

苏咏霖不做这些,使得明国从上国堕落为小人之国,一群小人围绕在他身边,而他不进行反思,却把罪责推卸给吾等,其心可诛!”

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张栻一波言论输出,居然直接揣摩出了苏咏霖些这本书的“真正用意”,还说的相当符合儒家的思维模式,成功形成了思维闭环。

好家伙,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随后大加赞赏,大力鼓掌叫好,集体为张栻的一通分析加油鼓劲,大大的支持他的看法。

孔搢也表示他非常认同张栻的看法,亲自出面给张栻背书。

他认为张栻经过分析,已然找到了苏咏霖思想的来源和他些这本书的真实目的。

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

因为他亲近小人远离贤臣,从而使得国运不济,上天降罪,而他对此无能为力,为了转移视线,不失去权势,这才写书推卸责任,污蔑士人。

士人何辜?

士人明明一直都在为民请命,一直都在竭尽全力让民众吃饱肚子,安居乐业,明明一直都在立下功绩,而苏咏霖假装看不到!

何等丑陋之人!何等失败的君王!

这样的人也配做皇帝?

也配带领明国成为大宋的宗主国?

堂堂大国堕落为小人之国!耻辱!大大的耻辱!

第0959章 明国,小人之国也!

作为张浚的儿子,张栻当然也是秉持了主战的思想,一开始就对明国充满恶感。

而张浚的直接死因虽然不是明国,但也是间接死在了明国手上,张栻不敢怨恨赵昚,只能怨恨明国,怨恨苏咏霖。

于是他怀着满满的恶意阅读《洪武政论》,看后虽然也感到些许触动,但很快就觉得他察觉到了苏咏霖的邪恶用心。

他一边用儒家的思维模式解释苏咏霖的平民政治和平民路线,一边认为这是因为苏咏霖过于亲近愚夫蠢妇们这些“小人”而造成的恶果。

身为君王,不亲近贤臣,居然亲近小人,任用小人,这不是取死之道吗?

诸葛亮曾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苏咏霖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诸葛武侯的话你都不懂?

你怎么能亲近那群浑身肮脏的泥腿子而不亲近我们这些满身飘香的贤臣?

你怎么能任用他们做官而不任用我们做官?

我们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我们才有统治的知识,我们才能治理国家,我们才能让你苏家天下传承千秋万代,这是我们的专业,不是那群愚夫蠢妇的能耐!

你怎么敢无视我们?

他一边怒斥苏咏霖,一边又要宣传明国的罪恶、输出自己的主战思想,宣扬大宋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站起来奋斗,以免被苏咏霖在被雷劈之前弄死。

很显然,张栻的目的达到了。

孔府之会,很多名宿大儒都为他站台,支持他的看法,鼓吹他的言论,公开宣称苏咏霖亲小人远贤臣,明国必然在不久之后彻底崩溃。

而和暴秦一样,明国在崩溃之前一样会拥有强大的实力,一样有灭六国的力量。

所以在天罚明国使之覆亡之前,南宋必须要有足以自保的强大武力,这样才能不被明国牵连,这样才能守护中华文化最后的圣地。

南宋的文人们终于找到了反驳苏咏霖思想的王牌解释法——用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明国政权,解释苏咏霖此类思想的来源。

苏咏霖亲近农民,政权也是农民化的政权,官员也都是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

而农民都是一群小人,目光短浅,胡作非为,好吃懒做,愚昧无知,什么都不会。

依靠这样一群人建立的明国,就算武力强盛,也一定是内部极其不稳定且虚弱的,肯定有大量的天灾人祸。

而苏咏霖没有“贤臣”辅佐,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眼看民不聊生国家动荡,这才被逼无奈写出了《洪武政论》来甩锅给他们这群【国家栋梁】。

苏咏霖根本就不是为了宣扬什么自己政治理念,只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开脱罢了,顺便转移视线,以缓解内部矛盾。

为了应对这样的苏咏霖,大宋必须要自强自重,一方面坚持对圣人的信仰,一方面要劝诫君王亲贤臣远小人,驱逐身边的奸佞之徒,这样才能确保大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此,大宋就能彻底战胜明国了。

大宋最需要的,恰恰就是明国和苏咏霖最不需要的。

明国人暴殄天物,以泥腿子为宝,以儒者大贤为累赘,皇帝亲小人,远贤臣,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

明国固然兴盛一时,也终究会因为那群泥腿子的拖累而覆亡。

他们已经看到那个泥腿子国度的覆亡了!

圣人之国大宋的凯歌正在奏响!

洪武四年、隆兴三年的八月初八,南宋的文化界在衢州孔府实现了他们的理论思想闭环,对内统一了内部思想,对外统一了外宣言论。

他们确立了以天人感应思想对抗苏咏霖的政论思想的基本策略,公开宣称苏咏霖身边全是小人,所以才会写出如此欺师灭祖之言论。

而相对应的,南宋君王身边也有小人,所以才会面临危局。

为了挽救国家危难,赵昚应该远小人,亲他们这群贤臣,营造一个众正盈朝的局面,这样上天就会降下福音给南宋,南宋就能获得战胜明国的力量了。

所以只要赵昚亲贤臣远小人,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南宋!

南宋儒学文化界自此有了自己的抵抗方法,面对明国强大的文化思想入侵,通过自我解释,居然还就真的带起了一波抵抗风潮。

所有人统一思想,统一论调,从此以后对抗苏咏霖的言论,就要用这一套解释方法。

明国,小人之国也!

文化界人士进行大规模反抗获得一定的成果的同时,南宋的官方也兴起了一波抵抗浪潮。

比起文化界人士的嘴炮行为,官僚们明显更加清楚南宋的问题所在和苏咏霖思想的可怕之处,也更加清楚明国的国力强大,所以相对于学者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官僚们的反对浪潮更加现实一些。

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在封禁《洪武政论》传播的同时,立刻开始训练军队,厉兵秣马,以随时对抗明国可能到来的战争威胁。

苏咏霖对南宋的战争宣言已经毫不掩饰的送来了。

这种全方位宣战的模式还真是让人感到吃惊,甚至让人感到这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怎么说,南宋已经确定明国对他们就是怀着灭亡的想法了。

苏咏霖不装了,明国也不装了,这意味着统一战争近在眼前。

那还等什么,赶快厉兵秣马啊!

再不厉兵秣马强大军队,明军南下的时候用头对抗啊?

相对于苏咏霖的思想威慑,官僚们更加恐惧于苏咏霖的物理威慑。

于是一大批原先的激进主战派官员齐齐上书给朝廷,要求朝廷进行全面战备,现在准备还不迟,要是等明国修好黄河之后再厉兵秣马,那可就真的完蛋了。

上书的有被贬为安庆知府的胡铨、被贬为庐州知州的陈康伯、被贬为和州知州的王大宝等等,以这些人为代表的被外放的主战派官员大规模上书给朝廷,强烈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而在稳健保守派占据优势的朝廷内部,也因为苏咏霖不留余地的革命宣言而引发了大规模变质。

看不到苏咏霖实行怀柔政策的希望,他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成为主战派,抛弃对明国的一切幻想。

左相叶义问和枢密使周麟之也全面站在了激进主战派的立场上。

他们一边封禁苏咏霖的书,一边顺应百官的请求,开始厉兵秣马,准备作战。

大量官员纷纷上书给宰辅团队和皇帝,提出建议,该怎么做怎么做之类的。

然后纷纷表示当务之急除了封禁言论,最重要的就是厉兵秣马。

一些和军事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小官也纷纷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家乡沦陷在农民军势力范围之内的负责财政工作的吉州官员杨万里便上表,称明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似强大,实则危如累卵,南宋若要对抗明国,唯有“稳”一策可行。

第0960章 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杨万里所说的“稳”,其实就是彻底的防守战术。

在川蜀,利用现有的条件固守川地,相信以大将吴璘为首的川蜀大军一定可以守护好川地,保护大宋的边陲。

在江淮,他主张充分利用长江天险,在每一处适合登陆的地方都建造边防城池,驻守重兵,操练反击战术,防止明军登陆。

而在他的家乡所在的京湖地区,他主张步步为营,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首先以经济封锁的方式封锁江南西路沦陷区,不让一枚铜钱、一粒粮食流入沦陷区,实行严格的物资禁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