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辛弃疾询问了南宋临安的冷饮价格,做了一下对比,发现大明朝冷饮的价格比南宋临安的冷饮价格还要低廉一些。
冷饮价格普遍降低乃至于流入民间,起因就是火药时代的来临。
从唐末开始,军队对火药的需求量猛增,以及火药制造技术的发展,工匠们逐渐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非常惊奇。
久而久之,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他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溶入水后,工匠们又逐步开发了配套使用的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降低了冷饮的昂贵属性,让冷饮有了进一步进入民间的可能。
苏咏霖麾下的明军对火药的需求量尤为庞大,熟练的火药工匠们在制作颗粒火药的同时也会生产出大量的冰块作为副产品。
这一副产品有两个用处,其一是被苏咏霖投入官方夏日福利当中,给炎炎夏日中还需要辛苦工作的官员们提供冷饮以消暑,受到广大官吏们的热烈欢迎。
而官员们无法消耗那么大的产冰量,所以第二个用处就是投入民间。
苏咏霖在财政部下设水冰司,专门负责承接火药制造的副产品,除却官方所需要的福利冰块之外,其他的冰块全部纳入水冰司。
由水冰司专门负责研制冷饮产品,并且投资建立工场专门批量生产冷饮,然后投入民间发卖,赚取额外的经费,所获利润直接纳入财政部的公账之中,归为国帑。
第0728章 臣谢大明国皇帝陛下册封
黄河整修特别支出费用决定之后,林景春是穷疯了。
蚊子肉也是肉,水冰司固然不能成为财政的主要供给对象,但是因为一年四季不间断提供冷饮,以至于部分中都民众养成了冬天吃冷饮的习惯,于是水冰司一年四季都能提供给财政部一笔不菲的收入。
所以林景春死死盯着水冰司的账目,还要求水冰司研制更多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冷饮投入市场,尽快打开冷饮方面的销路,让广大民众都熟悉冷饮,认识冷饮。
总而言之能赚多少赚多少,穷疯了都!
除此之外,因为当前水冰司赚钱的范围只能局限于中都和燕云中直辖地区,所以林景春并不满足,他还要求开辟除了中直辖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市场。
他打算把水冰司的冷饮工场开到大明国其他地区,比如关中和山东、河南地区,加倍投资,扩大生产,扩建工场,征召更多的人手制冰。
看这架势,这家伙颇有垄断大明冷饮市场的准备。
当然了,面对民间的冷饮价格较为低廉,就算是官方的福利在成本上也控制得很到位,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比起南宋这种又是牛乳又是蜜糖还有水果的权贵专供高档冷饮,明国的冷饮当然是远远不如。
这种等级的冷饮,辛弃疾只能说自己没吃过,也不太舍得吃,因为水果蜜糖这些东西在民国依然算得上是高档产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上的。
早前在军队里的时候,军队里就有直供冰块。
为了防止士兵在炎热时节训练太辛苦以至于中暑,苏咏霖特批了一批冰块给军营提供冰水,那个时候辛弃疾就很喜欢和士兵一起喝冰水咬冰块,没化掉的冰块咬在嘴里嘎吱嘎吱的,非常有感觉。
哪怕是现在,他也很迷恋这种感觉,有时候天气热了,他就弄一杯冰块放在面前的桌上,一边处理公务写文章,一边捞几块冰块嘎吱嘎吱的咬,感觉非常爽。
当然了,他也绝对不是不喜欢南宋提供的这种高档冷饮,有的吃,还免费,他当然开心了,白嫖可是人类快乐的重要来源之一。
抵达临安之后,辛弃疾作为上国使臣,居住到了和之前相比更加高端奢华的专供驿站,据说这还是南宋方面为了迎接大明上国使臣而专门修建的,用料都和皇宫是一个水准。
南宋官员是那么说的,辛弃疾未必就相信,但是不得不说,的确是极尽奢华,很多东西辛弃疾在苏咏霖的皇宫里都没有见到过。
说起来,苏咏霖继承完颜亮营造的宫殿之后就没有另外营建宫殿的想法,最多只是把他留下来的宫殿修理翻新了一下,接着就把皇室建设经费都投入了中都的扩建和外城墙维修的方面。
苏咏霖说要在十年内把现在的中都扩大两至三倍,吸纳更多的人口,建设为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以此为起点,南承中原,北启辽东、大西北,盘活北方经济。
他要在黄河修缮告一段落之后修建大量优秀的驰道,用中都做枢纽,把中原跟辽东、西北草原连起来,促进三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三方面愈发融合为一体。
他说这叫国家认同,必须要让这分离很久很久的三方面完成这一认同,才能够让大明长治久安。
然后还要在此间充分开辟海运航道,让中都跨越大海直接和岭南、南洋相连,乃至于让辽东都可以和岭南相连,让双方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从时间和空间上缩短南北差距。
还有就是运河河道。
黄河修缮成功之后,就要疏通运河,利用运河进一步增强大明东西部的交通联络,并且通过运河把关中和华北、江南之地联系起来。
这么多的交通手段,就能在前蒸汽机时代大大增强一个大国内部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的实现与维护。
讨伐南宋的战争结束之后,苏咏霖同时规定了大明国的多京制度。
以目前的疆域,暂时以中都为国家首都,以开封府为南京,以长安府为西京,以辽阳府为东京。
这些地区都属于中书省直辖地区,归属中央直接管辖,是中央在地方的权力象征、力量辐射。
辛弃疾看得出来,苏咏霖的眼睛里全是对未来美好向往的光芒。
他的眼睛里没有自己,只有整个大明,他在竭尽全力让大明国变得更好,让大明国的子民生活的更好。
他在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发展民生,他把【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挂在嘴边,让财政部和工部把这句话写在部门办事大厅上悬挂起来。
所有部内官员进入大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到这句话,然后知道目前国家的建设主要方向就是在搞交通,交通搞好了才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除了黄河工程之外,很多地方上的一些小的筑路工程也在同时发展。
这些小的筑路工程或许只是村庄到县城之间的道路,甚至可能是两个村庄之间的道路,但是有了路和没有路是完全两码事。
这些小路工程并不需要多少钱,地方财政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工程技术并不复杂,工期也很短,本地劳动力足以负担。
可是过往根本没有官府会去重视这样的事情,没有意识到一条可以让商旅来往的道路对于一个人口聚居区来说的意义有多大。
进进出出之间,就能把一个地方的经济盘活,因此而产生的衍生业务如饮食住宿等也能养活一大批人,让一大批人获得额外收入,让不断增加的人口有生存下去的所需要的工作和收入。
或许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根本就从来没有想过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过得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
他们生怕这些人过的日子好了,就会威胁他们的地位,就会动摇他们的特权,让他们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他们担心这些人的日子一旦过的好了,有能力了,就会清算他们过往的罪恶。
在这样无尽的黑夜之中,第一缕光终于出现了。
大明国正走在全然不同的一条道路上。
辛弃疾非常高兴,他正沐浴在阳光之下,即使他吃的用的没那么奢华,可是他的精神无比满足。
赵昚会见辛弃疾是在六月十五日,这一日也是辛弃疾正式代表大明皇帝苏咏霖册封赵昚为南宋皇帝的日子。
本来按照明国方面的要求,赵昚需要“跪受”册封,就和赵构对待金国册封的时候一样。
当时史浩是没办法,只能全盘答应,但是张浚和陈康伯回到临安接掌权力之后,对这一侮辱性质的条款提出了强烈抗议。
辛弃疾来到临安的当天晚上就被这两人联袂拜访,然后提出了抗议,与辛弃疾就大宋国格与尊严的事情和辛弃疾展开辩论。
辩论到后面,辛弃疾不想与他们呈口舌之快,也不想在这种无聊的地方和他们产生争执,为了跪与不跪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吵来吵去,一点也不值得。
所以他沉默了一阵子之后,答应了。
赵昚为此还很高心,嘉奖了张浚和陈康伯,认为他们保护了大宋和皇帝的尊严。
于是宣布册封诏书的时候,赵昚就走下皇位,站在辛弃疾面前弯腰行礼,心里MMP,嘴上高呼【臣谢大明国皇帝陛下册封】。
辛弃疾私下里感觉喊出这句话的时候赵昚一定非常痛苦。
看他的表情,可以说差点就没带上痛苦面具了。
第0729章 苏咏霖并不关注商业
这一次来到临安和上一次来到临安不同。
这一次来到临安,辛弃疾明显感觉到南宋朝廷上下的氛围和上一次不同。
看来更换一群主战派的硬骨头掌握权力真的对一个朝廷的氛围有很大的印象。
对此,辛弃疾暗暗警惕。
之前和张浚还有陈康伯会面的时候,张浚对他说的话更让他记忆犹新。
“我来到临安之后,被陛下接见,陛下握着我的手对我哭诉,说当时北朝大军围城的时候,他并不想放弃抵抗,但是没办法,满朝文武皆竖降旗,陛下无可奈何。
他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辛总长知道这句话对我有多大的冲击吗?我当时就哭了出来,我说我很对不起陛下,陛下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他的身边!
但是往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我会留在陛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我绝不会再让之前的事情发生,我决不允许再有人欺辱大宋,欺辱陛下!”
当时张浚对辛弃疾说这话的时候,满脸严肃,满脸不甘示弱,感觉他不想一个刚刚打了败仗的国家的高官,倒像一个来催债的债主。
辛弃疾出使之前就知道了南宋朝廷发生巨大变动的消息,这一消息是苏长生通过自己的情报渠道送到中都的。
情报显示南宋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大变动。
因为赵构出逃不在临安的缘故,赵昚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发起了自己的改革行动。
原先主和派主导的温和朝廷已经倒台,赵昚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更换,更换了一大批之前被排挤出朝廷的主战派官员担任他们的职位,夺取他们的权力。
这些被排挤的臣子重新回到中央执掌权力不仅帮助赵昚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还让南宋朝廷从温和性质转变为激进性质。
这一剧烈变动也是之前明政府没有预料到的。
苏咏霖认为赵昚上位初期因为没有根基的缘故,必须要依靠赵构和他的亲信们的支持才能执掌权力,平稳执政。
就算可以有限的更换一些臣子掌权,也不能从实质上改变主和派主导朝廷的性质。
但是现在不同了。
因为明军的进逼使得赵构逃遁,一直到现在都没回去。
而在那场战争中,主和派臣子的胆怯懦弱深深地刺激了赵昚,也让赵昚产生了极强的危机感。
于是抓住赵构不在临安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赵昚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清洗。
主和派高官被他一把撸掉,无缝衔接为了主战派高官。
以张浚和陈康伯为代表的主战派高官火速登位执掌权力,并且大规模排斥主和派的党羽鹰犬们,又把他们欣赏的主战派年轻人提拔上位。
这一突发状况使得苏咏霖高度重视起来。
“我没有料到的是赵构逃跑的那么干脆,反而给了赵昚提拔主战官员以绝佳的契机,如此一来,赵构就算回到了临安,也不可能对赵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今后这个南宋朝廷,必然是一个不安分的朝廷,他们不可能满意现在的状况,必然会想方设法予以更改,而且就我对张浚此人过往的了解,长则三年,短则两年,他一定会起兵戈。”
辛弃疾出发之前,议事大殿内,苏咏霖和群臣一起商议起了南宋的全新一届政府。
往后数年间对于明帝国来说主流都是建设,是黄河改道工程,是各地上马的水利工程,明帝国正在全力建设恢复之中,战争不是主流。
而南宋政府一旦转变了性质,一定会想方设法改变现状,寻求战争。
对于这样的情况,武臣一方多不在意。
尤其刚刚打了胜仗,连辛弃疾都对南宋甚为鄙视。
“南宋军力孱弱,主动出击也好,被动防守也好,皆不如我,若是敢于起兵戈,无非是为大明增加岁币罢了。”
连文臣一方也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觉得南宋被大明多方压榨,就算想要恢复经济也非常困难,更别说是军事了,五年之内都不能重建他们损失的军队,更何况是主动进攻?
但是苏咏霖不这样看。
“之前说的五年之内不能重建,是在南宋内部斗争不断的情况下判断的,而现在,南宋朝廷全是主战一方的官员,加上皇帝赵昚一雪前耻的目标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