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461章

作者:御炎

但是他却参加了苏咏霖率领的造反义军,还是主动加入的,杀掉了金国的一名县令作为投名状加入了光复军,从此踏上了造反之路,然后得到了如今的尊位。

时至今日,辛弃疾不过二十三岁,却已经是一国参谋总长,军事上的高级指挥官,地位非常重要。

王纶大为感慨。

“辛总长何等英雄!”

“过奖,过奖,不过是追随陛下,侥幸而已,若无陛下信赖与提拔,我又如何能有今日呢?”

辛弃疾呵呵笑道:“我们这群人之所以可以走到如今,全赖我国皇帝陛下的栽培,这一点我可万万不敢居功自傲。”

王纶当然不会觉得苏咏霖是个没有本事的人。

相反,带着这样一群年轻人打天下却还打成功了,只能说明苏咏霖牛逼的程度远在他的想象之上,比他想的还要牛逼的多。

两人一边南下一边聊天,聊明国和宋国的社会风俗话题,聊风景名胜话题,聊南方北方的习俗差异,还有美食之类的。

等到最后,王纶才貌似不经意间问起了辛弃疾南下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谈。

辛弃疾本来以为南宋真的很有定力,面对他那么高位的官员南下都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还真以为南宋作为大国的底蕴很不错,结果到头来他们还是心里没底,露了怯。

不过这件事情早说不如晚说。

“出发之前,陛下再三嘱咐我,这件事情只能最先告诉贵国皇帝陛下,事前不能透露,王枢密还是容在下卖个关子吧。”

辛弃疾的表情和语气让王纶觉得这件事情或许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辛弃疾这样说,那就说明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告诉自己了,王纶也不好继续追问,只能陪着辛弃疾慢悠悠的踏上南下之路,并且在沿途的一些大城市进行了短暂的游览。

在他们抵达建康的时候,正好下了一场雪。

辛弃疾赶上了好时候,望着漫天飞雪,看着落到手上的雪花,感觉内心作为文人的那一部分开始躁动不安了。

“南国的雪,是这样的吗?”

“嗯?北国的雪有何不同吗?”

王纶站在辛弃疾身边询问他。

辛弃疾点了点头。

“北国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风一吹,甚至可以扬起来,就像是飞沙走石一般,叫你一个不小心从脸上到嘴里都是粉粉的雪,江南的雪却不是如此。”

王纶听了后,缓缓点头。

“或许江南的雪更加水润一些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也能成就一方的雪,北国的雪如粉如沙,南国的雪倒是滋润美艳之至了,真好啊。”

辛弃疾穿着厚实的皮袄,又紧了紧衣领子,开口道:“但是话又说回来,本以为江南温暖,冬天不冷,结果一过大江,反倒觉得冷风一吹,冷的锥心刺骨,比北国更甚。”

“哈哈哈哈哈哈。”

王纶看到辛弃疾一副吃瘪样,大笑道:“江南号称温暖,但是冬日里的冷风裹挟水汽一路南下横扫,所到之处,行人没有敢于敞开衣领子正面相对的,都是紧紧裹着衣服抓着领子,这都不够,还要戴上围巾才算是保暖。

我在南国多年,却又怕冷,每一年冬天都甚为难熬,那冷风裹着水汽吹来,真就好比刀剑,直直的往身子里扎,又冰又疼,有些时候若是雪下大了,能没过小腿,稍不留意就会冻伤。”

辛弃疾听着,想了想,又哈了一口热气在手上,使劲儿地搓了搓。

“是啊,本以为温暖,却冷的锥心刺骨,这就是南国的冬天吧。”

“是啊,说是温暖,其实冷得很。”

王纶似乎没听出辛弃疾的言外之意。

第0644章 彰显大宋之诚意

迎接并且护送辛弃疾的队伍一路从楚州边境直往建康,过了建康之后再一路南下,直直的往临安去。

这一路上,整个队伍碰着三天下雪,积雪颇深,道路难行。

为了让辛弃疾更快的抵达临安,王纶决定能走水道就走水道。

若是水面结冰比较厚,实在是走不了水道,那就叫沿途诸州县的官员征发劳役前来扫雪,把官道上的雪全部解决掉,力求让护送辛弃疾的车队畅通无阻,不至于受阻于风雪。

看着那些衣着单薄、浑身雪花且冻得瑟瑟发抖的劳役,辛弃疾心有不忍,提出不用让他们那么费劲,自己下来走一段就是了。

“这是正常的劳役,是每年当地人都要承担的符合大宋律法的劳役,不让他们来扫雪,也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或早或晚,总归少不了。”

陪同官员如此笑着说道。

辛弃疾听了默然无语。

陪同官员还以为辛弃疾对此不了解,所以还特意给他解释了一些内容。

南宋民众不仅要承担沉重的赋税,每年还要承担一段时间的免费劳役,负责为官方做一些工程项目或者其他的事情。

官方只负责管饭,不给钱。

当然,这饭的质量如何,那也是可想而知的,能让他们吃上东西不至于饿死就可以了。

负责这一部分的相关官员有点良心也就罢了,没有良心的才不管劳役们的死活,自己从中克扣费用捞钱才是正理。

原本官方给劳役们的伙食费是相关官员捞钱的重灾区,他们想方设法搞些便宜货应付劳役们,自己中饱私囊大发其财,赚的盆满钵满,非常高兴。

而大明国不是这样的。

虽然大明国也有征发民众参与劳动的规定,但是不仅管饭,也给钱,要是地方财政紧张,一时间拿不出钱来,就仿照之前光复军时代的旧例,给白条。

这个白条不仅可以在官府经费充裕的时候换钱,不想换钱的,还可以用白条抵税。

当税吏前来征税的时候,就把这个白条交给税吏,就能起到抵消相应税款的作用,那一部分税钱就不用给了,总而言之,不让百姓吃亏就是。

这一规定从光复军时代开始就已经实施很久了。

就目前来看,很多地方都有农民拿之前为光复军办事得到的白条抵税的事情,税务部门也照单全收,没有不收白条而一定要收钱的事情发生。

所以这白条在民间很有信誉。

官府提出用白条支付给参加劳动的民众的时候,民众也都愿意接受白条,甚至有些时候在市场上做交易的双方若一时间拿不出钱来,就用官方认证的白条代替钱货用来交易,也能被承认。

这是白条很有信誉度的体现。

至于劳动民众的伙食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工程负责方用经费给参加劳役的民众提供伙食,伙食规定为一日三顿,且至少要有一顿干饭,没多好可以,但是必须管饱,若是饿着参加劳役的民众引发抗议,问题会很大。

辛弃疾南下的一路上经过数个兴修小规模水利工程的工地,亲自暗访了这些工地上的劳役伙食,都没有发现有中饱私囊的情况发生。

但是眼下所看到的这一幕让辛弃疾确定,这些顶着严酷寒风扫雪的南宋百姓一定是得不到足以饱腹的食物的,忍饥挨饿怕是家常便饭了。

而辛弃疾在内的明国使节团在赶路期间每日三顿饭是不曾缺少的。

每一顿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不管在什么地方,哪怕在远离城镇的官道上,只要到了饭点,辛弃疾都能吃到当地官员准备的热汤食。

味道还特别好,食材也很不错,鸡鸭鱼肉一样不缺,菜式也相当精致,完全的餐馆风。

于是辛弃疾提出了疑问。

“这样是不是太破费了?这里距离城镇似乎不近,这些官员和厨子难道早早就侯在这儿了?”

王纶笑了。

“陛下说了,要让北朝来使有宾至如归之感,方能彰显大宋之诚意,区区饭食都不能让北朝来使满意,大宋也太不懂得待客之道了。”

“花销都是?”

“地方官府自有安排,这一点辛总长就不要担心了,大宋难道连几顿饭都请不起?”

王纶笑呵呵的端着碗喝着鲜美的鱼汤,一脸美滋滋的感觉。

辛弃疾又看了看给他们端上鱼汤和热饭热菜的厨子,见他们的脸上和手上都是通红,皮肤上有多处裂口,还有不少血印子。

辛弃疾再看看手上的这碗鱼汤,微微叹了口气,便把这碗鱼鱼汤喝的一滴不剩。

味道十分鲜美,汤汁非常浓郁,特别好喝,这些厨子显然不是一般厨子,这伙食待遇也不是一般的伙食待遇。

辛弃疾不由得想起自己一路从中都南下海州期间,可没有这种待遇。

苏咏霖立国之后,因为各方面支出非常庞大,朝廷财政紧巴巴,所以能省的地方一定会省。

任何可以节省下来的费用他也一定会绞尽脑汁节省下来用在其他不能节省的公务项目上,为此,他还召集财政部官员开了好几次会议,对很多前朝有的支出项进行了整改。

苏咏霖率先开刀的就是皇室费用,把皇室用于衣食住行还有庆典祭祀等等各方面的费用削了一个遍,较于前朝大大减少。

先朝自己身上砍刀,做出表率,然后再对其他部分下手,这样就比较好看。

皇帝都以身作则朝自己身上砍刀了,你们这些做臣子的难道不能跟皇帝步调一致吗?

于是全方位的公费支出缩减计划就开始执行了,被整改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官员出差时的各项费用。

历朝历代官员因公出差需要产生的各种支出都是公款支出的,没有因公出差还要官员自己掏钱垫付的,苏咏霖就算抠,当然也不至于丧心病狂到这样的地步。

他同样规定官员因公务出差可以在指定道路的指定驿馆免费吃饭和住宿,全程不需要官员自己花钱,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被苏咏霖改变过后的出差制度还是有诸多难处。

比如因为各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驿站,比如太早了,或者太晚了,驿站的厨子都休息了,就没人给做饭。

到了饭点赶不到驿站,肚子饿得难受也没饭吃,那是很无奈的事情。

而且就算准时抵达驿站,有人给做饭,苏咏霖也给各驿站规定了详细到了一定程度的公款吃喝标准。

那个标准堪比辛弃疾在军队里吃大锅饭的时候看到的标准。

一板一眼,连用料斤两都给规定了,一个菜用多少料都给规定了一个范围,不准超过,可以说是极为严格的限制了官员和驿站管理者从中谋取私利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节约经费,财政部下还专设驿站管理司,每一条官道的每一个驿站都记录在案,管理者是谁,职员是谁,都记着。

且该司还负责审核各驿站的财政支出,力求每一笔账都要算到位,但凡出点问题,驿站管理者就要面临严肃的审查。

辛弃疾作为二品大员,出差的时候一顿饭也只有三菜一汤的规格,一荤一素,加一个蛋菜,最后一个菜肉汤,营养丰富全面。

其余官员按照各自的品级,也有二菜一汤和一菜一汤的,总归是有荤腥的。

当然了,菜量不大,可饭管饱,无论如何饿不着。

但是最让出差官员感到为难的还是菜式的味道。

第0645章 辛弃疾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的味蕾很挑

照理来说,官员长途出差,舟车劳顿,颠颠簸簸好不容易到了驿站,筋疲力尽,骨头都要散架了,那时候肯定想吃点热乎的、好吃的,然后踏踏实实睡一觉,恢复一下元气。

朝廷当然也是这样为官员考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