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434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真没什么。”钱程摆摆手:“就是刚才突然想起夏洛特和让娜罢了。”

“哎?”

莫德雷德左思右想,也没弄懂他什么意思。最后只得感慨,随便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如此有哲理,有学问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

“那你觉得,我们怎么回应艾林岛人呢?”莫德雷德问。

“你们和他们不是要联合么?”钱程说:“凉州离这里太远了,我不想掺和太多。可以应邀去拜访一趟,不过其他的,也管不过来,随你们便就行。”

“联合没什么用啊。”莫德雷德抱怨道:“我们两个岛的人,加起来也打不过北海人的。王上在位这些年,已经好了很多了。只是这回……谁知道呢。”

“你们历史上,有成功驱逐过外敌的么?”钱程问。

“没有。”莫德雷德果断地说:“都是一批一批进来。我们自己其实也是外面进来的。”

“呃,那,不成功的也行。至少能参考下。”钱程提醒道。

“那倒是有。”莫德雷德想了想:“梅林之前给我讲过很久之前的故事。那时候,大陆上,古帝国还存在。”

“我们这个岛上,有一位王后。因为国王死后,帝国总督试图破坏契约,借机霸占更多的财产,和摄政的王后发生了冲突。冲突中,王后和她的女儿,遭到了逮捕和强*。之后,她们就起兵反抗了。”

“虽然最后也没打过人家,不过我觉得她也是尽力了。”莫德雷德评价道:“她是个勇士,也是这里少有的敢于反抗不义的人。所以,也是值得敬佩的吧。”

“上当了。”钱程略一思忖,说道。

“啊?”

“这个王后上当了。”钱程笃定地说:“总督和官员们,明显是有意为之的。”

“边郡官吏看上了哪个蛮夷邦国,就会主动派人挑起纠纷。等到蛮夷忍受不住,纷起作乱,就趁机派出大军,消灭他们。之后,蛮夷的领土就归了朝廷,官吏有了光彩的政绩,边军有了实打实的首级,军中上下,也都能获得战利品和赏赐。”

“这种事情,我们那边也经常有人干。毕竟,这是对付蛮夷的常用手段。”钱程不以为然地说:“我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发展,实在是太熟悉了。”

“原来是这样。”莫德雷德想了想:“那你说,这个王后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没办法。”钱程直截了当地回答:“从被盯上的时候开始,结局就注定了。她怎么行动,无非就是完蛋的速度快慢,有点区别罢了。”

“要是底蕴厚一些,有点独特的出产,可以提前给朝廷进贡。只要皇帝高兴,身家性命起码是没问题了。大不了,自己那个小国就不要了。内附之后,朝廷肯定有赏赐。在京畿当个富家翁,不比在蛮夷之地混日子舒服?”

“就怕那种连这点东西都拿不出来、朝廷都看不上的。”他摇摇头:“这种蛮夷……我也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结局。”

“哎,总觉得有些……”莫德雷德想了半天,嘟囔道:“算了,好像也没用。这种事情,也不会有人主持公道的。”

“蛮夷么,朝廷不太管的。”钱程说:“朝廷也不见得真喜欢这种事情。因为这种行动,经常破坏朝廷的长期规划。赢了,也不会减少朝廷的负担,万一输了,更是要朝廷给他们收拾残局。”

“但擅开边衅之事,一直屡禁不绝。边军里一向不缺抗拒上司命令、私自挑起战争的案例,就是因为利润实在太大了。”他摊摊手:“再加上朝廷内部,也经常有人因此得利,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为主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故事里的官吏,手法也确实太粗糙了。”钱程想了想,说:“虽然,我们那边很多人,也没比这好多少。但至少,如果让我来,肯定不会这样的。”

“别的不说,只要挑起他们之间的冲突,让蛮夷自相残杀,就比自己出场当恶人,方便太多了。”他随口说道:“至于煽动有野心的头人叛乱、劝诱有疑心的部众归降,这些都是基本的套路了。”

“蛮夷一旦争斗起来,各方为了保命,都会争相依附朝廷。居中调解,打击不听话的人,就可以从中获利。这样做,开销会减少很多,效果却更加显著。不明白你计谋的蛮夷,会感激你;明白你计谋的蛮夷,也会畏惧你。何乐而不为呢?”

“那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莫德雷德问:“是因为哪里有问题么?”

“问题?没问题。硬要说有问题,也是他们自己,这里有问题。”钱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这需要动脑子的。”

“那群没文化的武夫,整天就知道砍砍砍。脑子里全是一时的私利,见了首级跟见了宝贝一样。”钱程看起来很是不满:“你让他们学我这一手,他们也得有眼光、够聪明,能学得来啊。”

“你们这边也管我叫总督,但我在西洲这段时间,你听说过我去强暴哪个女贵族、绑架谁的女儿了么?”钱程不屑地说。

“好像也是啊。”莫德雷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v

PS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PS2: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阙特勤碑的突厥文部分,了解下传统中央帝国的外交方式。篇幅太长就不贴了。

PS3:按塔西佗的记载,和布狄卡的决战中,罗马人投入了14军团和20军团的一部分,不到1万人。布狄卡手下参展者有23万。

战斗中罗马军队损失了400人,不列颠人留下了8万具尸体后溃散。布狄卡本人死因不明。

(这个数字应该夸张了,而且蛮族打仗喜欢全家老小一起上,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战士。)

罗马人最大的损失是死了个军团长。第二军团没赶上这场战役,士兵因为丧失了发大财的机会,极其气愤,军团长被迫自杀。

实力差距就是这么大……

(当然,不列颠人在蛮族里,应该也就是杂胡水平的战斗力吧。。)

PS4:按中世纪记载爱尔兰人确实有致敬就要露出胸部还要掀裙子的传统。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有夸张就是了。。。

PS5:“英格兰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淫乱的生活。”

——圣卜尼法斯(把基督教传入英格兰的圣徒)

o

v

第465节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多收了三五贯

敦煌郡的集市,是与别处不同的。都是当门一群士兵,在查匈奴的探子和逃亡罪犯,核验一番,才把人放进去。

集市里倒是卖什么的都有,家有积蓄的人,每每花点钱,买点西域的新奇东西——这是几年前的事情。现在最流行的,已经是西洲的货物了——更有钱的,便可以带着随从,在市场里细细挑选珍奇玩物。而普通农人,只能三五成群,背着行囊或是赶着车,贩卖自家产出。

三浦是背着行囊而有随从的唯一的人。

几个精干男子挎着刀,一直跟在他后面,看起来就是有来头的人。但他自己背着包,就显得很奇怪。周围的人见这架势,纷纷避让,免得触了霉头。

三浦自己,其实也没什么办法。

河西陇右一带,盗贼越来越多。三浦最近身价见长,他要来采购东西,老东家不放心,专门雇了壮士,一路护卫。

先前,这里是对付匈奴的前线。但现在,匈奴本部都跑去西洲种田了——最能种田的那伙匈奴人,恰好也是最能打的那伙匈奴人。他们离开后,对峙的压力就骤然减轻了。

原本这里要随时备战,还要时常进行小规模的战争,很影响收成,这里的居民,也大多不太富裕。现在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各类产出很快有了提高。再加上这里是往来西洲的要道,商旅频繁经过,也让郡里渐渐繁荣起来。

很快,朝廷也注意到了河西可喜的变化。

皇帝当即提升了这里的税收。

皇帝选用官吏,也非常简洁直白。选拔的标准,并不看诗书学问,也不在乎出身贵贱,只看此人能力如何。

——简单来说,就是越能捞钱,提拔地越快。

河西官吏敏锐地嗅出了风向的变化,开始争相设法,敛聚财富,以求超过同僚,求得重用。

然而往来的商人,同样反应迅速。发现情况有变,以往最顽固的商家,也匆忙改变了出入渠道。一时间,大量钱财,都涌入苏白芷先前设置的兑换渠道。往来运输的商队,也纷纷投入她的商会下,以求躲避官吏的盘剥。

当地官吏也四下想办法,甚至四处搜查商人的票券。只要找到,就罗织罪名处罚。运气不好,能罚没到倾家荡产。于是,商人索性连票据都不携带了,只通过苏氏的通信网,把西洲的账目转发回中原——苏氏违约的概率和收取的费用,比起被官吏捉拿,风险要小太多了。

另一方面,走私也日益猖獗起来。

有些货物和银钱,不方便通过苏白芷那里往来,只能另找办法。有门路的豪商,争相收买关卡吏员。没有门路的,就去铤而走险。一时间,当地集市很是混乱。

官吏没法从这里稳定地获得税收,就转而设法向农民加税。

河西这边,和关中、山东的情况又不太一样。这里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耕作的编户民。

远离边境的郡县,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但要提供大部分财税和粮食,还得征发民夫和士卒,不断投入远征。

和匈奴的战争,烈度很大。原本短暂的服役期被无限制地拉长,官府的补偿却没有增加。战利品虽然丰盛,皇帝的赏赐也很慷慨,但绝大部分都是被将领瓜分,士卒很少有能获利的。

郡县官吏,却不会因为有人出了力、耽误了农活,就少收点钱。反而是真正受益于战争的勋贵将吏,不但发了横财,还有足够的势力和官吏勾结,躲避当地增加的苛税。普通农人实在受不了,就和商人一样,整家整户投靠勋贵去了。

还在死撑着不想当家奴的人,就承担了所有的赋税。每年算下来,倒贴几贯钱都是正常的事情。而且,逃亡和破家的人越多,剩下的人分摊的压力就更大,破产的速度也更快。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朝廷渐渐征召不到合格的士兵了。最善战的人,要么逃到荒野中自立营寨,要么被豪强高价招揽。有点远见的人都怀疑,这样下去,郡卒早晚连豪强的护院家丁都打不过。

按三浦听到的说法,这里编户民的比例还很大。这些人普遍比中原更贫穷,榨不出什么油水。但因为常年作战,对户籍的管理依然很清楚。官吏就把重点,放到徭役和土地上。

河西到东凉州一带,有还未大规模开采的铁矿。郡里于是频繁征发吏民,开凿矿脉,兴建工坊。边郡法令严苛,官吏趁机大肆搜捕,把抓来的刑徒,全都塞进铁官工厂,当免费的劳力。

而收回和荒废的刑徒田地,很快被官吏勾结豪强瓜分。这里比不上中原,人口稀疏,豪强也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去耕种。正好西洲那边,对精铁和羊毛的需求很大,豪强纷纷把闲置的土地空出来,甚至派人去草原上抢占地盘,放养牲畜。

三浦经常在两处往来。他总觉得,这个情况有点熟悉。

三浦来这个世界之前,家境很一般。他当年对画画有点兴趣,但也没钱去找名师,就跟着个住在附近的老头子学画画。

老师匠是社区里的怪人:在扶桑人的文化里,这种有点手艺、却“不合群”的人,地位一向不高。当然,三浦自己,其实也好不了多少。

老师匠闲着无聊,就时不时给他吹嘘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有时还会没来由地发表些感慨,讲几句大道理。

——当然,现在的漫画家想要把作品卖出去,就不能这样了。老师匠如今用来糊口的主要工作,是画些可爱的女孩子,注明“性别男”,用来给软质厕纸或者硬质厕纸做包装。

不过现在,哪怕三浦自己当年只听进去些只言片语,也能预料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了。

他估计,再过不久,铁官徒就会拒绝工作,要求公正对待。如果闹大了,甚至会破坏工坊,向朝廷施压。到时候,郡里恐怕也不会太平。

一个月后,数百名铁官徒盗走了库房里的工具和铁器,杀死了监工和看守,逃进南边的山里去了。

当地驻军追着匈奴人,去更西边驻扎了,这里的士卒数量并不充足。郡守临时征发人马,也没追到逃亡刑徒。又害怕朝廷追责,索性不管他们,当做此事没发生,继续回城里过日子了。

此后,这里一天比一天混乱起来。没人保护着,三浦都不敢出门了。

v

PS:西汉的铁官徒属于造反大户,能干掉太守郡尉这个级别的。

起码是匈奴这个级别的战斗力了……

o

v

第466节 第一百九十七章 尊皇讨奸

这次,三浦需要采购原料,用来调制颜料。

新型颜料的配方,现在还不算非常成熟。以前印的册子,有些初看还好,过段时间,就会出问题。西洲的客户,对此怨言很大,频频给书社反映,要求赔偿和改善。

但印书的时候,除了颜料本身的色泽和牢固程度,还得考虑印刷方便和成本低廉,实则是要求颇高的。三浦没办法,只能不断琢磨,怎么去改良配方。连原料的采购,也得亲自盯着,免得又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件事需要顺路处理:协会告诉他,在敦煌这里,又发现了一位第一纪来客。然而当初找到他的人,有要事在身,碰头之后就匆匆离开了。现在附近一带,只有他离得最近,众人就拜托他先去和对方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