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413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克劳斯是个好面子的人,他不想让今后的日子里,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更多境遇相同的人,都无处找面子。

他想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大概会很漫长,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会社里的那些东方人说,他们从祖师爷开始,少说都试了几百年了。

东方的教友说到曾经的努力,就变得絮絮叨叨。从上古圣贤,一直讲到如今。克劳斯怀疑,不去打断,他们能讲到自己饿晕为止。

他们数百年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大概能专门写一套书。

克劳斯也总结了下实际的收效,大概可以归纳为“屁用没有”。

克劳斯给他们留点面子,没明说——当然,那些人自己应该也知道。

寂静的林地里,传出几声犬吠。

克劳斯摇摇头,合上册子,按住细长的配剑,下了车。

他现在的身家,其实不太需要自己动手了。不过他还是习惯性地保持着习惯,挎着这柄他第一次发财时,戳翻了三个人的剑。

也许哪天,自己就得用这把剑,维持最后的面子了。

几个东方人从灌木丛里钻出来,和他碰头。

混得像狗一样。

真没面子。克劳斯想。

第431节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平天国”计划

车上,几个新来的人倒是没显得紧张。有人还拿出把琴,一边等,一边自己拨弄着玩。

这几个人,克劳斯也不认识。不过看起来,都是东边来的、靠得住的人。

东方人的称呼,他自己是不太用了。因为这个称呼的界限很模糊,有时候大家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谁是东方人。

最开始的时候,汉帝国使者那种,才是东方人;后来和匈奴人打了不少仗,匈奴人也被叫东方人了;远征军进入总督区,发现当地胡人和汉朝、匈奴人都有区别,一开始觉得他们是单独的种类,但例行的屠杀之后,幸存的胡人,也变成没事儿就袭杀远征军小队的善战东方人了。

现在,北方诸侯把接受了凉州授田的乌尼亚农夫叫东方人,说他们背叛了誓言和信仰;南方诸侯把女王叫“东方人”夏洛特,说她和东方人勾结,欺压贵族;巴里希领主们,把自己的国王也叫东方人,说他整天就学着东方皇帝敛财,还一个劲地要加强自己的权力;艾博罗诸侯把其他所有人都叫东方人,觉得他们都是不虔诚的异端。

总之,只要有人发了财或者占了便宜,让大家眼红,却又没什么办法,就可以叫他东方人了。至于他住在哪,反而不太重要。

反过来,别人也在观察和研究他们。克劳斯认识的东方人,就时不时让他帮忙找书、调查。

最典型的,就是双方的接触增多之后,出现的那些许许多多的杂糅学说和异端理论。总督对此,一直是默许甚至支持的。

按西洲人的观察,东方的学者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对皇帝尚有信心,认为时机到了,就能劝皇帝按正道行事,解决现在的各种问题;另一派要悲观些,他们认为皇帝乃至王朝,都已经没救了。想让世界变得更好,至少得换一位圣王出场,力挽狂澜,才能拯救这个局面。

前者据说之前比较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悲观。

既然皇帝劝不来,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偏偏他们学派,并没有从头开始自己进行组织的经验。到底怎么去做,大家都说不清楚。

可以参考的对象,只有教会和墨家。所以,他们表面不说,但实际上十分看重。

教会能在西洲这种混乱无序的背景下,从不知名的小团体开始,渐渐经营起一个横跨整个大陆的势力,哪怕问题很多,也是有不少成功经验的。而墨家作为仅有的、曾经有过严密组织的一派,自然也值得效仿。

他认识的儒生们自己都承认,自己其实很缺乏组织和引导普通百姓的能力。如果能吸取这二者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是肯定大有益处的。

儒生本来并不在乎鬼神对朝政的作用,而且从孔子到荀子,越来越不把这些当回事。但现在,最有名的经师董先生,已经写书论述鬼神之事和朝廷应该如何应对了。

墨子当年认为,需要借助鬼神来制约国君,儒生对此不屑一顾,觉得无德无能之人才会用这种歪门办法。然而现在,他们自己也不得不去走这条路了。不知墨子和荀子若是知道现在的情况,会有什么感想。

借助鬼神和宗教,已经成了尚存的儒道各派的共识。他们自己原本就已经开始寻找新的道路,回到民间,教书、治病、指导百姓对抗灾祸。以往是以打着老子和道家旗号、却不见得太道家的组织为主,现在有了新的启发,当然就更好。

克劳斯联络的刺客里,就有不少是这些组织的成员。他们的行事方式又类似于当年的墨家,经常接受任务或者主动出手,解决遇到的不平之事,宣传自己的理念。西洲的土匪、怪物、领主,好些都是死在他们手里。

教会内部,也有人对此很感兴趣。有些教士甚至认为,他们才更像使徒时代的先贤们。

理想派的教士其实一直有,有人还偷偷参加了总督的实验。

大家的愿望,如果说到最深处,其实是很相像的,所以也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不过如何实现愿望,就众说纷纭,没人知道哪种行得通,甚至是不是所有的都行不通。

大家就想试一试。

东方的先贤说,贯彻礼义,施行教化,并不需要很大的地方。贤王从一块田,一个村落开始,就足以影响天下了。所以,完全可以专门建立几个聚落,试一试先贤一直希望、却一直没机会实践过的学说。

钱总督把这个设想,做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他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君子国”计划。

然而其他儒生更喜欢天天提太平世,教士则每天念叨地上天国。他们合作的时候,都想保留自己的名字。总督起的名称不是不好,但没法满足大家的要求。于是众人强行把这个行动,改叫“太平天国计划”了。

据说,总督似乎开始怀疑自己的起名字能力了。

村落的组织,是按凉州常有的方式进行的。因为村民之间的活动大多在社里进行,订立契约,合作耕种、经商,都是以社为组织,西洲人就管这些叫公社。

计划需要土地,但总督认为这种实验声势做得太大,怕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不能在凉州进行。最后,还是玛利亚·夏洛特在自己的领地里帮忙找的。之前的混战中,不少贵族覆灭或是逃亡,留下来大大小小的无主之地,被女王收走。她分出一块,不会有什么异常之处。

实验花的钱,也是总督和她努力凑出来的。

她自己和总督一样,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贵族们时不时嘲讽她看书看傻了,她早先也确实显得幼稚。不过克劳斯觉得,这两人倒是挺像的。和总督一样,女王显然也不傻,只是某些方面有些执拗吧。

这两人都不富裕。有成员建议他们,去找最有钱的苏白芷寻求支持,但总督认为这样不好。苏白芷的身份太敏感,亲自掺和这种事情对她来说风险很大。而且,她也不是学者,没法专门来研究此事,估计也提不出太好的建议。

其他人其实也差不多。第一纪来客大多对皇帝过于忠诚,不喜欢这些百般尝试、搞出一堆麻烦的儒生。再说这次的实验,他们根本就没人能猜想到,显然这不是他们了解的事情。

而且,大家也觉得,这次不该再依赖别人——这种事情,原本就应当自己解决的。

唯一一位积极参与者,是东夷人三浦。他印书的时候,恰好了解到消息,就一直想着参加进来。

三浦认定,这是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现在真有人准备尝试,自己一定要全力帮忙——而且这家伙说到做到,甚至比其他人热情还高。

三浦的圣女系列最近在西洲各地,惨遭教会查封。然而他并不在意,还画了写神父特供的册子。教会恼怒异常,但神父们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大家便把它叫做“黑暗圣经”,极言其对神职人员的诱惑力。

他把新书的收入都砸了进去,还帮忙安排人手。只要求如果有什么成果,就带回自己老家去——他在那边,似乎是常年受气,积累了很大的怨念。

剩下的钱,总督也不是没有办法。之前的战争中,玛利亚·夏洛特也抓了好几个来当雇佣兵的巴里希贵族。这些人的赎金,就够填补缺口了。

算来算去,公社想要自己赚钱,最好的方法,居然是组织民兵出动,多抓些巴里希人。

社员们来自西州各地,有时难免会有矛盾,但每次提到这个,大家都忍俊不禁。

连他们盟誓的社坛——现在也兼职教堂,都是巴里希人的钱修建的。有好事者干脆管它叫“巴里希公社”,取代之前古怪的拼接名字。

公社运行了几个月,大大小小的事出了一堆,但也不是没有收获。现在参加行动的几个骨干人员,就有那里的社员。

第432节 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口号

加拉西亚,一处庄园里。

午后的阳光下,白芷在草地上给一群狐狸喂食,旁边,她姐姐眯着眼睛,翻看着桌上的文书。

狐狸们对白芷显示出天然的亲近和服从,争先恐后地凑过来索要食物。白芷看着它们,心情也恢复了些。

群落里,几只正在抢食物的狐狸,显得比其他同族大了一圈。

“大家都一起吃,就你们几个胖。”白芷拍打了下它们:“要多活动啊。”

胖狐狸们一边摇尾巴,一边继续啃吃的。

“别玩了。”姐姐说:“来帮忙处理点正事吧。”

“没心情。”白芷罕见地表示拒绝,径直仰倒在地上:“你说,我现在是不是根本帮不上钱程啊?”

“人家军法就是这么要求的,这也是为了你的安全。”姐姐安慰道。

“那上次他怎么还愿意带我去——”白芷抱怨了一半,想了起来:“不对,上回也是走到半途,就和那个伊兰瑞尔一起跑了……”

“那姑娘确实会打仗吧。”姐姐想了想:“我之前查问了下,土人说,她父亲当年就是有名的将领,击败过不少土人军队了。她自己,应该也有不少经验,只是没打过大仗而已。”

“死老太婆,抢人家男人……”白芷捡起个土块,赌气地丢了出去:“哦,还有那个夏洛特,不知道为什么儒生们都重视她。我之前拜访几个大儒,想看看有没有人能说媒,结果那群人满口都是念叨夏洛特的好——她到底哪儿好了?”

“儒生怎么可能都一样。”姐姐不以为然:“一百个儒生能有一百二十个政见,其他方面,也差不多。儒生又不是一个单独的团体,各种出身和来路的人都有。这个问题,你倒不需要太担心。”

“来,快点帮我下吧。我这几天头都要大了。”她催促道。

白芷只好站起身来。

“到底怎么了?”她问道。

“凉州人现在频繁盟誓,有不少去了西王母和女娲的社坛。”姐姐说:“我们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和钱程没关系吧。”白芷直截了当地说:“他最近一直就不在州里。”

“是没关系,但不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不是钱程总结出来的。”

“怎么说?”

“他们认为,国人应该清楚自己的敌人是谁。而在凉州,大敌有两个。在西边,是作恶多端的封君领主;在东边,是暴虐无度的皇帝。简而言之,大家的主要目标,就是反帝、反封建。”

“啊……”

“这个口号很得人心的。”姐姐指出:“不止是儒生了。现在连四处活跃的道士和墨者,都在像传播谶文一样传播这些话。他们觉得,这个概括,对于两边,都很是形象准确。”

白芷也给不出好建议来。

由于有第一纪的遗存在,文学作品和词汇语句,难免会受影响。所以很多时候,没法界定某一句话到底是哪来的。第一纪的文学风格,有些时候也会很热门。

第一纪来客也都喜欢背诗。他们背得多了,观众对一对诗集,就会发现,重复最多、也真正最流行的,依然是那几首——无论什么时代,优秀的作品依然是优秀的作品。

而且,这些诗歌里,经常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信息。

从上古三代开始,朝廷就重视收集民歌。巫氏、史氏,也十分注重采集第一纪的歌谣,以此提炼出关键信息。

战国的时候,秦人之间流传第一纪的战歌,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说。秦始皇的时候,这首诗还在诵传。

有个预言也流传开,说“胡”将会灭亡秦国。具体怎么回事,秦始皇自己也研究不清楚。

有人说,是胡人会消灭秦国;胡人似乎正在崛起,可能还有些隐患。

有人说,是公子胡亥会败掉秦国基业;这话太伤人,敢乱说的,都被胡亥等人的党羽干掉了。

有人说,是秦国灭亡和狐狸有关;这话就很牵强,也没见涂山有什么异常。算起来,秦人和涂山还有些亲近关系,这话正经人根本不信。

还有人说,这个秦就不是中原的秦,是西方的大秦国。预言的意思是说,大秦国会灭亡在胡人手里;而且不止大秦国,大秦国的真真假假的后继者,也会灭亡在胡人真真假假的后继者手里。这个谶讳,其实是说他们注定的国运。

这个说法是最详尽的,就内容过于匪夷所思了。秦始皇和大臣们都一头雾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鬼。

总之,最后,秦始皇认定,北方的胡人是罪魁祸首。那么,不管为了哪个秦,总之把他们干掉就行了。

秦始皇派蒙恬出征后,博士们研究第一纪的诗句,突然又得到了新的结论。他们认为,这个胡不止是北方的胡人,也包括西域的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