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320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是加斯东主教——就是那个巴里希主教,他卖给我的。”钱程回答。

“巴里希教会能在乌尼亚卖赎罪券?”夏洛特一脸无语:“乌尼亚的教会一直受圣城领导,而不是归巴里希教会管辖。他们怎么想的……”

“巴里希的教士们好像一直不太尊敬圣城——连我都发现了。”钱程说:“帮我做这笔交易,既赚了钱,又增加了影响,所以他们挺乐意的。”

“我还请主教和他的助手们去给乌尼亚人发赎罪券,办了个挺正式的仪式,好让那些农夫安心。当然,他们也顺带着零售了些其他东西,所以工作起来很热情。”

“那本地的主教呢?”夏洛特追问道。

“本地没主教了。”钱程说:“剩余的教士,我把他们都带来,集中管理了。”

“当地人不反对么?”夏洛特还是觉得奇怪。

“没事,我告诉他们,把教士集中起来,是为了增加祈祷的效率。”钱程解释道:“农夫也知道,通力合作比自己单独行动,效率更高。所以把教士们集中起来,明显会效果更好。”

“那他们平时遇到麻烦,去找谁呢?”夏洛特问道。

“看是什么麻烦了。”钱程说:“我们在县以下,有三套系统。”

“第一种是乡、里两级的官吏。乡一级设立有秩、啬夫、乡佐,他们要带领属吏,管理辖区。里一级有里正、田典,还有从事、监门之类的职位,各自都有负责的工作。”

“这是多大的辖地?”夏洛特问:“他们的封君是谁?”

“十几户到百余户都能设里,千户左右可以设乡。”钱程说:“也没有封君,这些都只是官吏。里一级的小吏是县里任命的,乡一级的官吏由郡里授职。当然,也些乡官职位重要,甚至和县吏一样,得报到朝廷那里去。”

“这些官吏还是很重要的。”钱程说:“户籍,赋税,征召……反正你能想到的管理所需的工作,他们都得干。”

“完全没分封给当地贵族么?”夏洛特有所了解,但还是很惊讶:“这得多少人啊……”

“人数的话——”钱程想了想:“在中原那边,百万人口的郡,大概要两千多大小官吏。不过这是定额,实际的官吏数量甚至可能多出一两倍。”

“从文景以来,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深入,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更改官职、增加名额的工作进展太慢,各地只好在名额之外,多养一批人,协助工作。有些是按惯例允许增设的,有些是特地请上级批准增加的。要是还不够,只能自行增加非正式的临时吏员了……”

夏洛特沉默了一会儿。

“真是项伟大的制度。”她摇摇头,感叹道。

“有么?”钱程倒不太信:“你是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问题。”

“基层官吏收入微薄,工作却很繁忙。需要上下应付,整天往来奔波。有时俸禄和奖金不够,甚至越当越穷。总之,这些其实都是很折腾人的职位。”

“而且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也就是这么回事。”他承认道:“名义上,里一级有众多官职,分工很是明确,但这只是看着好看而已。平日里,朝廷能管到的,最多也就到乡一级。再往下,就无能为力了。”

夏洛特不知怎么回答他——这就像比武第一的骑士非要说自己武术不好一样,让人有种很是无语的感觉。偏偏钱程的神色和语气又很认真,怎么看也不像是故意的。

她想了想,钱程好像说过,这些还只是一个系统。

“你说的另外两类,是什么官员啊?”她问。

“还有一个是邮亭。”钱程说:“在县以下,有亭长、游徼。他们不属于乡里行政体系。”

“亭长除了管理驿亭,还有个更主要的工作,就是抓捕犯人,捉拿盗贼。游徼则往往派到各乡,维持治安。当然,再往上还有其他职位。比如督邮,一开始就是监督巡查邮亭的官职,但现在也负责巡视郡中,监督官吏了。这些人,又形成一个系统。”

“最后一种是管教化的人。不过他们算不上官员。”钱程继续介绍道:“原先这是三老的职责,从地方上选择有德行,能率领民众的担任。不过从先周开始,三老就渐渐弱化了。”

“到秦朝的时候,依然保持三老职位。但秦人不喜欢乡贤郡望,他们的系统里,也不需要这些人参加。所以三老虽然是秦官,但基本没什么工作,也没什么权力。”

“本朝初年的时候,主张无为而治,三老的职能就增加了一些。不过等到景帝之后,乡、里官吏逐渐增多,三老又渐渐淡化了。”

“现在他们主要是负责调解矛盾,还有当各种证人。从订立合同到结婚,都经常找三老作证。其他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鼓励民众耕作,现在有专门的‘力田’,就是……劳动模范。”他想了想,解释道:“教育里中子弟,现在有里师。和学堂先生有点像,但里师和弟子都是普通民众,依然有自己的工作,农闲时才聚集起来授课。他们也管宣传的事,包括宣传政策、教育民众懂得法令之类。”

“不过这类人都没有官秩,和前面两类不同。但也不能说不是官吏,所以单独归为一类。”

“怪不得你们不需要教会。”夏洛特又感慨起来:“不过你在这里能找到这么多人担任官员么?之前你还说,这里有知识的人太缺乏。”

“可以从士卒里选人。”钱程说:“士卒提拔需要考核对法令的掌握和文书处理能力,所以军吏有时反而是基层官吏中,考核最严格的。边郡经常把通过考试的退役军吏直接辟用作为民吏。我们这边也可以。”

“这里的驻军不止我这儿一支,直到玉门关外,都有一串军营。”他说:“那里的戍卒从各地征召,但基层军吏中,不少人都是自愿长期待在西北边地的。”

“西北太偏远,朝廷就和他们签下三年、五年的合同,让他们留任,负责管理、整训新兵,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我先前就招了一批合同刚到期,暂时没工作的人,来这边干活。反正只要给够俸禄,他们就乐意出力。”

“不是说这里很荒凉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来?”夏洛特疑惑道。

“荒凉,但是活下去更容易啊。”钱程回答:“很多人的实际情况是,如果留在中原,生计都无法维持。边地是穷了些,但安心生活没问题。”

“不是说匈奴人经常进攻你们么?”

“匈奴人?匈奴人哪有豪强家奴和税吏可怕啊……”

v

PS1:

有些材料中,定额之外的官吏数量甚至能达到近三倍。

可能是改定制太麻烦,郡县官员们都喜欢去招临时工干活。这个属于西汉的典型问题……

PS2:

有些老观点认为官吏是坐曹理事的那种,但现在从出土简牍文献看,汉代官吏在实际工作中,是经常需要出门往辖区跑的。出差算是日常了。

PS3:

“卜宪群先生也认为:“在云梦秦简中我们没有看见三老在政治活动中的迹象和地位,而里父老则身负国家行政执行者的‘重任’,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灾祸,这样的角色很难说他们是纯粹‘地方自治共同体’的首领,更看不见他们与国家权力的对抗色彩。”(《三老与汉代基层政治格局之演变》)

PS4:

西汉人喜欢在基层聚落里,显眼的地方,找面墙,写宣传材料。这类文字称为“扁书”、“大扁书”。主要是法令条文和宣传语。敦煌那边有出土实物。

PS5:

其实史实汉代在边郡就开始从戍卒中直接选拔官吏了。也是因为缺人。

另外西汉的察举是包括考试的,得考过去才算推举有效。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其实不能算线性演进。

o

v

第278节 第二十二章 士民

“当然,更好的方法是招募儒生来。”钱程继续说:“我在这方面倒是有些人脉。”

“雇人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开招募,二是寻访名儒。后者比较困难,但从中原募来堪用的人还是可行的。再说,我们也不需要一群天才,只要招来的人能做好对应的工作就可以了。”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来这里么?”夏洛特表示不解:“他们在更繁华的中心区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吧。”

“因为现在机会根本不够。”钱程如实回答:“很多人是有能力,却找不到工作:官府需要的人员数量,总是比实际有才能的人少不少。原本这个差距还能接受,但自从有人开始印书,受过教育的人数上升得非常快,这个差值就多出太多了。”

“贵族和皇帝不会阻止么?”夏洛特问。

“阻挡也没用。”钱程说:“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完全禁止传授知识,也不从读书人里选拔官员,然后过个十多年被内乱和匈奴摧毁;要么就允许这种渠道存在。但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千方百计地往里挤。”

“第一种是肯定不行的,我们已经有经验了。现在这套讲学的制度,就是孔子觉得原本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情况,才创造出来的。毕竟最早的周礼里面,也没有私学的内容。”

“但那时的环境,迫使人们必须去改变。”他摇摇头:“白芷之前给我看过涂山那边收集来的文档。她是想让我相信西周灭亡不是妇人的过错,但我从里面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西周末年,出问题的是整个制度。远不止昏君祸水这么简单,也不是单纯军事失败就能说清楚的。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建立——周人的根基还是太薄弱,无法建立对蛮夷的绝对优势。”

“而当年我们面对的情况,可能比西周时还危急。天下穷困疲乏甚于商末,匈奴的力量却远强于犬戎。如果还按照那时的制度,长安就该姓挛鞮了。”

“另外一种思路就是限制学习的方向和人数,不让官府认为没必要的人去学没必要的东西。这是秦人的思路,但结果是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还是那个原因:只要有可能性存在,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尝试。哪怕只有一个名额开放给普通人,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人为了它,去主动刻苦学习。”

“为什么这么疯狂?他们不怕希望落空么?”夏洛特皱了皱眉头,问道。

“我们这边的人就这样。”钱程也不知道怎么给她解释:“大家对通过求学获得提拔,一直是近乎狂热的态度——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没法说他们就是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这个意愿的人原本就很多,求学的门槛渐渐变低之后。提拔的渠道不够用了。”

“天子任用普通人出身的官员,本质是希望他们与勋贵、军将抗衡的。这些人天生就和贵族过不去,反而是皇帝的盟友。这个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在西洲都是一样的。”

夏洛特点了点头。

“不过现在勋贵还把持着很多晋升渠道。而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积压在朝廷之外,无法得到任用。时间长了,就会有怨气。他们还是受过教育的人,对朝廷来说,比愤怒的农夫还危险。”

“皇帝没法开辟新的渠道给他们了么?”夏洛特问。

“皇帝恐怕也不是那么情愿了。”钱程说:“皇帝任用儒生,纯粹是当作工具,压制功臣用的。现在儒生势头很大,要是反客为主,取代了功臣勋贵的位置,不就等于皇帝白折腾了一圈么。”

“这还是战争频发的时候,无论是老勋贵出身的有本领的人,还是新提拔的将领,都能用军功稳住自己的地位。但现在匈奴已经元气大伤,战争不会持续很久了。等天下太平,他们靠什么和儒生竞争?”

“那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呢?”夏洛特问。

“我也不敢保证是不是有效。”钱程摇摇头:“白芷说,现在的情况比她记忆中第一纪的情形,还夸张得多。我觉得,想要让这些人各得其位,肯定得开辟新的领域。”

“西洲这里算是个去处,至少能缓解很多压力。只要皇帝不傻,肯定不会阻止的。开拓和巩固疆土,总归不是坏事。”他说:“另外,就是得有其他职位,而不是单纯的官吏。”

“比如现在,我就尝试着让他们进入军队,代替原本的部分工作——虽然这也是被逼的。”他比划了下军营的位置。

“还有铁官那里应该也可以。郡一级的铁官长,级别是和县令等同的。中原那边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并没有太大问题。西洲这里,从矿产到营造再到商贸,需要的人更多。这也是新的机会。”

“你之前不是说,在这里就职,提拔的空间很有限么。”夏洛特回忆了下,提醒道。

“有限是说千石、二千石这个级别的官员。”钱程回答:“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一辈子下来能做到千石的位置上,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且大家最看重的还是职位和钱。现在皇帝自己都提拔商人子弟当官了,我们还讲究什么。而且大部分人本来就不算醇儒,没那么多规矩约束自己。只要有前途,他们不在意去做什么。”

夏洛特沉思了一阵,表示自己想明白了。

“平民有了提拔的机会,确实是这样的。”她说:“其实我们这边,也渐渐开始有这种势头了。庶民这个阶层正在向上扩展,把原本一部分下层教士和骑士的工作,也收归自己了。”

“我倒没研究过你们的情况。”钱程承认道:“不过我们那边,我觉得是反过来的。是士人这个阶层渐渐向下,兼并了庶人。当初‘士’属于贵族,但现在已经是四民之列了。西周末年,士人、国人间的界限就不再明显。到孔子的时候,士、国人、野人,都渐渐模糊了。”

“其实分辨这个很简单。”他想了想,问道:“你们那些新兴的富裕平民,受教育之后,会关心如何治理国家,怎样处理外交内政之类的问题么?”

夏洛特摇摇头。

“大部分人都不会关心的,因为和他们没关系。”她说:“政治,外交,还有相关的地理、军务,这些都是贵族的工作。”

“我们那边就不一样。”钱程说:“读了点书的人都喜欢长篇大论,还喜欢聚在一起褒贬国事。哪怕是乡村学堂,都不缺这样的人。每年都有人因为诽谤朝廷,被官吏拿去。但依然是屡禁不止,抓都抓不过来……”

“为什么?”

“就是我刚才说的原因。”钱程回答:“他们热衷的这些事情,是士人和国人的本能——野人和奴仆是不会去议政的,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只有士人和国人,才喜欢这种活动。”

“所以区别就在这里。”他总结道:“这些人是国人向下扩展的结果,所以他们身上,依然还有当年国人的遗风。”

“我大概明白,为什么你说中原的人不容易统治了。”夏洛特恍然大悟:“这和公民制度差不多——和现在的农奴、领民比,公民确实难管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