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20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跟这些同行比主角已经非常温良恭俭让了……)

*

PS1:汉代矫制事件很多。按当时规定,“矫制大害”腰斩,“矫制害”弃市(实例中有赎罪的),“矫制不害”罚金四两。

(罚金的数额从二斤八两到一两,四两属于罚金类中偏轻的。)

PS2:都护府的目标很明确:“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汉书的记载)

那句“可安辑,安辑之,不可者诛伐之”是资治通鉴的记录。时间上更接近的汉书里,连这个先后逻辑关系都没明说。

*

把之前忘了放上去的补上了。

主要是匈奴人的武器。

这种长得像镐头的东西出土很多,是很普遍的造型了。(学名叫鹤嘴斧)

鹤嘴斧

从顶上看是这样的。

鹤嘴斧

另外还有各种锤子,类似这样的

锤头

各种形制一样有很多。带刺的,带棱角的……应该是很普遍的武器了

锤头们

还有各种流星锤头。(鄂尔多斯出土的。同样很多)

链锤头

这东西可以砸人,另外也可以拴在绳索头上套敌人或者各种东西。总之用处很广。

有这种头盔。

青铜头盔

此外匈奴人也会步战。实际上画像石中表现汉胡步战、短兵相接的并不少。经常有这样的场面:

细节(戴尖帽子的是胡人)

交战

按出土还原的步射场景

步射

PS:匈奴人的弓很长,比其他草原人的复合弓大不少。那种弓能做到1.3米长,长到必须做成不对称形状(下面弓身更短)否则马上不好用的程度……

这些人喜欢一种牌饰。铜的比较多,有钱人可以用金的。(有钱人的金勺子都出土过)

当地一直有使用这种饰品的习惯。纹饰随着时间推移变化很大。

甚至有些这样的:

牌饰

这些应该是佛教传入后的了(有些图案现在看比较233)

第134节 请假条和题外话

马上有考试了,先请个假。

大概14号开始能宽松些,希望圣诞节左右能恢复日更。

*

另外后面等有空准备画张地图出来。之前这方面没有集中设定过,套现实世界的话问题又太大,所以准备魔改下。

作者水平有限,气候洋流之类估计会出一堆bug,不过这书也不是严肃推演,还请见谅吧。。

现实世界的距离……举几个形象点的例子吧,(好吧就是地图上搜一下……)

如果你从柏林的国会大厦出发,走将近1800公里,就走到莫斯科红场了;

如果你从长安城外渭水边(主角送别的地方)出发,走1800公里,还没出玉门关。

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走到波斯泰西封,比这个距离长一点。

大宛在费尔干纳盆地。他的都城贵山城,到长安和到君士坦丁堡的直线距离是差不多的。

贞德成名是在奥尔良。此前巴黎被英国人占领很长时间,但奥尔良一直没打下来。这两座城市的距离大约等于北京到天津。

……

另外关于后勤,顺便提一句,就不再专门说了。书里现在这个阶段,西洲远征军的后勤已经问题很大,但还不至于到士气崩溃军队垮掉这种程度。

(现实历史里十字军饿到吃人肉,还能继续攻城野战。何况书里这个世界,战斗力和士气是真有神灵和魔法加成的。(打安条克的时候十字军饿死了七分之一的人))

(现实历史里,十字军的食谱中,人肉比狗肉还靠前些……)

第146节 作者的圣诞节碎碎念

一、接之前的弓箭

首先道个歉,之前有条资料可能有问题,就是关于英国人的弓箭数量那部分。

我从书里翻数据的时候原文用的单位是shea/ves(捆),一个sheaf应该是24支箭,我是按这个数据算的。

(这敏感词已经神经病了吧。。。)

但后来有大佬告诉我这个标准形成的比较晚,我查的数据是14世纪的,这个时候一个sheaf可能只有一打(12支),也就是说之前贴的那个英国人拥有/消耗的箭矢数量,部分数字可能还得打五折。

具体应该用哪种,我有空仔细查一下,有结果了再详细说明吧。现在先告知一下……

另外英国人的箭在那边不算少的。他们有法规征集材料和工匠。比如每只鹅要提供6根毛,国王下令需要箭羽了,全国农民都要去拔鹅毛……

鉴于英格兰那个时候的贫穷程度,这已经不容易了,欧陆国家还不如他。

和其他文明对比的话,不太好说……英格兰加威尔士有山东那么大。

同样是中世纪,早一点的宋代,中央的弓弩院一年生产弓弩配件一千六百万。

因为弓箭实际上不便宜,太穷真射不起。

不同箭价格差距也不小,但有一份英格兰军队出征携带武器的数据,37163捆箭价值3538英镑16先令9便士。而贞德值一万图尔里弗尔。那个时候1英镑大约等于5图尔里弗尔,一个贞德大概值21000捆箭。按24支算也就是50万零一点。

(够李陵部和匈奴人对射一天的)

(当然也不少了。按现代人估算,出土箭簇的重量至少在17g,也就是说只算箭头的话,他们一天也至少射了8.5吨钢铁出去。)

*

二、关于婚姻

前面提到一次年龄的问题。周礼里有男三十女二十才能结婚的说法,但实际上这个是有争议的。鲁哀公问过孔子,认为男16女14就可以了。孔子反对,但也只说至少要男20女15。

但汉儒确实认为就该是这个数字,虽然没什么实际效果,也没见几个真做到的。当时的风气就是早婚,汉简里十三四岁当妈的都不少见……

(传说中大禹到真是30岁才成家……)

除了正式的订婚许嫁,每年有段时间是允许私奔的。另外按《周礼》,二十岁还没嫁人的也可以自行私奔,不算违礼。

(这个确实是正经封建礼教的规定)

孔子父母的“野合”被人说非礼也不是指地点问题。(实际上地点就不是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孔子他爹年纪太大了,这个才是违反周礼的部分。对此古人是有所论述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和他母亲一直不被家族承认。

另外关于娶蛮夷,这个很难说。真要算起来,周的王后就有不少是戎狄……

至于西洲的原型,也没法说。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有一起勉强搭边的,就是蒙古人试图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联姻过。不过教皇等人都竭力反对,也没成功。

这件事和蒙古人击败匈牙利不知道谁先谁后。反正最后国王输了个干净,逃到海上去了。

(那个时候中东蒙古人反而有不少信景教的,按理说是基督教的一支,但教会和十字军宁愿和阿拉伯人联盟,也不愿意和蒙古人相处。有十字军国家试图和蒙古人交好,结果被开除教籍。)

蒙古汗国的文化很原始,没法直接比较。虽然另一方面,欧洲人自己也是够奇葩的……

实际上欧洲人的态度一直很高,通信的时候是教皇在训斥、吓唬蒙古人,说上帝要惩罚他们什么的……

这帮人是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天生高人一等的。

他们和阿拉伯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边指责对方妨碍传教,一边禁止对方来传教——他们真的认为这二者都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那个时候的欧洲文明水平也就那样……

总之真要有人通婚的时候,这帮人搞出什么都不奇怪。

当然了,也有比较实际的人。

东罗马的皇帝米海尔八世·巴列奥略和蒙古人作战过,结果惨败。军队覆灭,自己乘船逃走了。

(一个个都喜欢坐船逃跑,大概是欺负蒙古海军鶸鸡……)

不过之后他选择了和亲。把一个女儿嫁到伊尔汗国,一个女儿嫁到金帐去了。

原本东罗马的威胁之一是塞尔柱人的罗姆苏丹国,蒙古人直接打爆了罗姆苏丹国;

北边的威胁是保加利亚人,蒙古人打趴了保加利亚沙皇(沙皇这个词是保加利亚人最先用的)

还有一支力量是十字军,他们当时还在控制君士坦丁堡,蒙古人把十字军也打的头破血流……

最后巴列奥略王朝成功夺回君士坦丁堡,一直延续到1453年灭亡。

(记住欧洲是片神奇的土地就行了。各种意义上的……)

(当然,从多寡对比看,或许咱们才是那个神奇的……)

(顺便人家一直叫罗马,拜占庭这个词是后来有良心的神罗历史学家捣鼓出来才传播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