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966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放到此时,也是一样。

皇帝这一次南巡,除了程廷祚说的那些“旧天下”逻辑下的举动外,还有一个程廷祚此时所不能理解的“新天下观”下的逻辑。

纵然程廷祚等人,已经隐约感觉到了此时的天下概念,与过去的天下概念已然有所不同,但他们终究还是不能把握到不同的关键。

此番皇帝南巡,要引精锐京营护卫、要在松苏大阅海军,在新的天下观下,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对外扩张做准备。

一场从欧罗巴到美洲、从美洲到吕宋、从吕宋到印度、从印度到非洲的全面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即将打响。

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重点不同。

如大顺科学院的那群人,江苏改革的这几年,被列为头等大事的,是在北美洲的土地上,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证明”了闪电也是一种电,和摩擦的电没什么区别。

之所以用“证明”,是因为大顺这边的新实学教科书的通识教育中,将这个说法作为一种“常识”,只是填鸭灌输而没有任何证明。

随后,罗刹国的第一个本土籍院士罗蒙诺索夫,和提出了错误的热力学公式的另一位院士李赫曼,重复了这个实验……然后罗蒙诺索夫活了下来,罗刹科学院则当场损失了一位物理学院士。

由此,引发了一波“去证明大顺科学院那些奇怪理论”的实验热潮,各种大胆的、不要命的实验,在各地上演。

大顺的决策圈,关注的重点则当然不是这件事。

他们关注的重点消息,还是欧洲的局势、印度的局势、法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争斗。

以及,英法在北美正式宣战。

起因就是“人参”战争之后,大顺在江苏的改革,使得东西方贸易的奇葩状况严重加剧。

原本唯一能够用香料换取货物的荷兰,和大顺合作。

大顺快速发展的纺织业,仿造的钟表业,使得欧洲几乎没有任何货物可以进入到大顺。

本来也不多。

现在只是加剧了这种奇葩状态。

而法国在北美挖人参、捕貂皮、抓鹿角,忙的不亦乐乎,一船船的货物穿越万里航线,来到大顺,换取法国丝绸纺织业急需的东方上等丝。

法国人骄傲的说,他们再也不需要派船,去南美走私来获取足够的、与中国人交易的白银了。

人参战争看似结束了,可实际上并未结束。

尝到了甜头的法国人,支持印第安人南下俄亥俄谷地。

而法国人则沿着河流,修筑了诸多的堡垒,以法国人的堡垒、印第安人盟友的人力,不断挤占英国的北美殖民地。

这是在为“独占人参貂皮”贸易,创建缓冲区,但又不想和英国全面冲突。

因为……贸易上,法国人占据优势,他们只想保持现状,并不想扩大战争,之前的元气未复,此时又已经得到了对华人参貂皮珍珠贸易的优势。

英军的年轻军官乔治·华盛顿,为了升迁,带兵伏击了法国的一支小股部队。

法国军官朱蒙维尔,带着法国人在欧洲特有的傲慢,认为法国是欧洲的宫廷语言和外交语言,用法语高喊不要开枪,我们是来谈判的。

华盛顿当然不懂法语,但他也不是很有胆量独走,他也不是很想和法国人正面冲突。

即便听不懂法语,他也不想搞事。

但英国人的易洛魁盟友领袖哈夫·金,不但懂英语,而且非常懂法语。

几乎是一瞬间,哈夫·金就做出了一个很难说聪明或者不聪明的决定,他冲上去用斧子把法国军官朱蒙维尔给砍死了。

砍的原因,基本上大顺这边熟读史书的人,都能明白。

挑动英法开战,从而让英法两败俱伤,易洛魁人趁机做大。

《易》曰: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浑水摸鱼之策尔。

不能说不是一招妙计。

可问题是这种类似于挑动狗咬狗的计策,有个前提,得是自己足够强。

如果自己不够强,反倒可能让一家做大,彻底失去发展的时间。

人都被砍死了,那华盛顿这边也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把这支法国小队全灭。

但不久之后,法国人就卷土重来,且靠着印第安盟友的帮助,把华盛顿给抓了。

因为法国驻俄亥俄谷地的统帅,是被砍死的那个倒霉的朱蒙维尔的亲哥。

于是华盛顿被抓。

之前就说了,华盛顿不懂法语。虽然法国人认为,欧洲人、尤其是尉官级别以上的中上层不可能不懂法语,但这只是法国人自己认为的。

于是逼着华盛顿签下了一份认罪悔罪书。

认罪悔罪书,是用法语写的,内容很明确:是英国军官华盛顿,“刺杀”了法国的外交官朱蒙维尔。今后英法在北美的一切冲突,均由英国人负责。

随后,签下了法语认罪书的华盛顿,被释放。

如果只是到这一步,大顺决策圈又不是傻子,自然能看懂:法国人怂了,根本不想和英国人开战,否则外交官被人砍死,就这么把人放了?

但,英国那边的反应,就非常微妙了。

眼红与法国和大顺之间贸易的英国公司、试图抢夺人参貂皮贸易的殖民者、确定了印度优先政策但在印度和法国争斗不休的东印度公司、金融资本家,立刻如同当年詹金斯耳朵战争时候那样,利用手里的舆论工具,展开了全面的宣传。

华盛顿自己承认,那场冲突并不大,双方死伤只有二三十人。

但很快,他嘴里的二三十人,变为了弗吉尼亚报纸上的二三百人,然后又变为伦敦街头被资本控制的舆论所描绘的“击毙了九百多名法国人”。

是保卫英国边疆和殖民地利益的年轻英雄。

有意思的是,一些报纸引用了华盛顿给朋友的信的一些细节描写:我听到很多子弹的嗖嗖的飞过,真的!这声音中有种迷人的东西……

而真正上过战场的英王乔治,则吐槽道:扯犊子,当我没上过战场?【他不可能听到这么多子弹声】。

而被资本控制的舆论,一旦发动起来,就不可能停下了,只能互相升级。

第826章 新的天下(中)

既然谁都不想担“赵构”之名,那就只能嘴炮升级。

法国要引渡华盛顿受审,因为那份法语认罪书上,写的清清楚楚,而且有华盛顿的签名。

那英国就只能升级,说是法国人鬼鬼祟祟,像间谍一样,否则人家为啥杀你?

两边的舆论一升级,这些消息便跟随大顺的商船漂洋过海。

枢密院的参谋部也不是傻子,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法国人不想打,英国人想打。

战争,只能在两边都不想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爆发。

法国人不想打的原因,很简单。

既然已经拿到了贸易上的优势,那么法国人只是追求俄亥俄谷地作为缓冲区,保证自己在北部的人参、貂皮、“东珠”贸易即可。

法国人此时占便宜,当然不想打。

而英国资本显然眼红,当然想打。

根据上次人参战争的情况,可想而知,战争的主动权在英国人手里,因为英国人把握着制海权,而且人口更多。

只有握有主动权的人,才有资格决定打还是不打。

既然握有主动权的这一方,很有打的意思,越发高调发动舆论——对此,大顺还是非常熟悉的,前朝的衮衮诸公,的确是可以让一些弱势的皇帝不太好应对舆论。

崇祯皇帝刚上台,还不是很适应皇帝身份的时候,面对朝堂争论,一时插不上嘴,还留下了“容小弟说完你们再说”这样的千古名句。

能发言的人,还是有力量的,虽然不太一样,但大顺这边也能理解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况且,此时的英王还是个“异族”,异族为王,一般来说比较害怕这种发动战争的舆论,以为只能比英国人更激进才能不被骂。

大顺这边眼看着这种嘴炮升级,加上刘钰一直以来都在说,要复刻奥王继承战争大顺下南洋的故事,笃定欧洲一定会打起来。

现在,“曙光”初现。

只要英法开战,估计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

一旦欧洲乱起来,就是大顺夺取印度的机会,也就是皇帝梦想的印度土地税、人丁税、盐税三大税作为内帑银,全面加强皇权统治力量的机会。

皇帝已经老了,他要为儿子留下足够的白银,和稳定的财源。

有钱,有很多钱,未必一定能统治的好。

但至少,比没钱穷的要上吊,更稳妥一些。

是以,皇帝是以这种崭新的“天下”视角,夹杂了旧天下的视角,而又蕴含了新天下的视角,来做这一次南巡之事的。

选定的时间,也非常微妙。

选在了六月中。

按说,六月中,往江南跑,那就不正常。正常来说,六月中应该留在北方避暑,跑江南去干啥?

但六月中,是西洋各国的货船几乎全部到港的日子。

法国的、英国的、西班牙的、瑞典的、荷兰的、罗刹的……

一场盛大的演出,怕的是没有观众。

而一场有着明确政治意义的演出,怕的是希望看到的人没来。

所以,皇帝一反常态,选择了六月中旬这个并不是很适合去江南的日子,南巡松苏。

举办阅舰式。

明明,最适合搞阅舰式的地方,是威海卫、旅顺卫。

但,在那里大阅,人家看不到啊。

大顺决策圈的战略,是刘钰制定的,很标准的“待其两败俱伤,天朝再出兵摘果子,勾引法国出让印度‘上党归赵’,拖延下去直到英国国债崩溃”。

大顺在欧洲组织了武装中立的贸易同盟。

那么,怎么保证这个同盟,能够在战争期间大发横财,而让对方“暂时隐忍”呢?

阅舰。

把大顺海军的家底,全部搬出来,在长江口搞一场大规模的阅舰。

以此,来警告各国,最好不要把大顺牵扯进来。

如果大顺的商船,在战争期间走私什么的,你们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万一大顺下场了,多不好。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