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1169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法国人的奴隶贸易,本身也是官方授权的半垄断状态。荷兰虽然管的松,也虽然之前几次对英战争一败涂地。

但伴随着大顺下南洋,与荷兰商业资本合作,这几年荷兰的奴隶贸易也“蒸蒸日上”。

于是,北边,北美民兵和英国正规军,正合中、法、印第安人部落、天主教徒民兵打的热火朝天。

南边,歌照唱、舞照跳,法国人的奴隶船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南方州的欢迎,以补充因为英军海上贸易被切断之后的奴隶不足。

费城正在开会。

南方的种植园主嗅觉灵敏,知道大顺肯定要把英国的航海条例干废。由此可知,他们的种植园产业即将大发财,不再有一口通商的《列举商品法》限制,意味着他们即将迎来在南欧和中欧市场的大发展。

于是南方的种植园主,都在迅速扩大种植园规模,增加奴隶数量。

不只是在赌未来,更是因为这是在争夺奴隶的“定价权”。

一开始打起来的时候,两边互相伤害……虽然说,北美这群人和非洲那群人,没读过正儿八经的经济学教材,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清楚物价走向。

北美、加勒比等地区的种植园主,一开始都琢磨着:你看啊,这两边打的热火朝天,打成世界大战了。奴隶贸易肯定受影响。那么,是不是很容易得出结论?奴隶的价格要暴跌?

因为两边打的热火朝天,奴隶贸易受到影响了,大量奴隶积压,那不是说明价格肯定得跌价吗?

这个道理,不用读经济学教科书,也是完全可以知道的。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非洲那些卖奴隶的,虽然也没读过经济学教材,但是居然也知道联合起来涨价!

大量的奴隶供应商、酋长们,居然没有选择卷、互相降价,而是联络起来,减少奴隶的供应,提高奴隶的售价。

这些奴隶供应商发现,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粮食的价格节节走低,虽然很反常识,但现实就是如此。

北美的大量商品粮,因为英国地主保护粮价和中法劫船的缘故,导致北美的商品粮无处可去。

而北美急需的,是货币、是奴隶、是糖。

新英格兰地区、中部地区、尤其是康涅狄格等种小麦苞米的州,他们也没啥别的产业,种别的玩意儿也不行。

大量的自耕农,或者是那种带有家庭奴隶的小农场,动辄三四百亩地。他们要把粮食换成他们用的东西,当然,换成钱就行。

这使得大量的粮食在寻找出口方向,西非的奴隶贸易是个重要的市场。

而当地的奴隶商人、供货商,发现粮食价格一低,跟养猪似的养着奴隶不卖,控制出货量,抬高价格,利润更高啊。

比如说,弄一船粮食,让奴隶们自己用芭蕉叶子弄几个破草房子。吃饭的时候咚咚咚的敲敲盆,把粮食扔进奴隶圈里,死亡率也不是很高。算一算涨价的话,其实比原来的收益率还高呢。

顺带着还能生小奴隶,小奴隶也能卖钱,跟大顺这边卖老母猪和猪崽子似的。

如今,大顺海军、法国海军、英国海军,蹲在海峡南北对峙比定力。

真比私掠船的话,法国本来就不差。

而葡萄牙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奴隶贩子,前些年巴西金矿的大发展期已经过去,金矿的产量开始萎缩。即便现在葡萄牙正在和法国、西班牙开战,但奴隶贩子们依旧主动和法国联络,希望法国帮着卖卖奴隶。

这种情况下,法国迅速获得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主动权,于是也就产生了这样的魔幻场景。

北边正在和法国厮杀。

南边港口大开,欢迎法国奴隶船来卖奴隶。

而奴隶贸易背后,还有一个法国产业的更大的问题。

如果有人思考的话,就会考虑,法国是靠什么完成奴隶交易的?

法国也产酒,但产的是白兰地等葡萄酒,西非会需要这么大量的白兰地吗?

西非要酒,但要的是朗姆酒,可是朗姆酒在法国是打压生产的,因为要保护本国的葡萄种植业。

火枪换奴隶?法国的确是产火枪,可是这么多奴隶不可能只靠火枪交易。

如果思考到这一步,就很容易想到,法国,多半是用中国的棉布,作为奴隶贸易的主要交易商品。

的确,法国是有棉布禁止令的。

但是,法国也是有买办集团的,也是有奴隶贸易集团的。

通过他们的不屑努力,这些人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当然,历史上,这个缺口从1729年就打开了。允许在南特,建立一个仿制棉布的工厂。

只不过,由于技术太次,以至于【非洲人不需要验证,只是通过鼻子闻,就能分辨出南特的拙劣仿制棉布】。

历史上到1759年,因为开战的缘故,从荷兰英国流入到法国的棉布减少。

而当时,北美的新英格兰地区和法属加勒比群岛之间的糖蜜贸易大发展,使得加勒比地区对奴隶的需求急速上升。

法国的奴隶贩子们,无法用新英格兰的朗姆酒,换奴隶;也因为开战封锁的缘故,无法用棉布换奴隶。

于是,历史上1759年,由法国财政部牵头,批准生产棉布,但要以“仅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因为外部的封锁,使得法国的棉布制造业,从59年的大封锁开始,飞速发展了起来。

然而,现在,此时此刻,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对法国的封锁没有如历史上那般成功,法国的本土棉布制造业,没有被奴隶贩子和商人们支持——历史上他们支持的原因,是他们急需棉布去贩卖奴隶,即便质量次一些,总比没有强,于是几方合力加上财政部牵头,反买办和自产运动才催生了南特、鲁昂等地的棉布生产飞速发展——但现在,奴隶贩子、买办商人们,则不需要发展本土制造业,而是更喜欢直接用大顺的棉布。

事情总是这样的,战争、敌对、禁运……结果往往是摧毁了本国的商人集团,反倒是让本土制造业增长起来。

然而,法国现在却摊上了一个纯粹的商品出口贸易国的盟友。这个盟友并不对法国禁运,而是一直在试图在法国内部寻找伙伴,一点点从1729年的南特出口棉布特许生产令这,打开缺口。

第170章 三角贸易(中)

既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又和经济息息相关。

那么,大顺参战之后,最大的影响,并不是说在军事上攻占了直布罗陀。

而是,伴随着大顺参战,直接重写了整个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体系。

这种贸易体系的重写,看起来并不如攻占一座堡垒那样波澜壮阔。

但实际上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

以英国的奴隶贸易为例子。

英国的奴隶贸易;北美的奴隶贸易,是两条不同的线。北美卖酒、英国卖布。

英国的奴隶贸易,原本半数是靠印度的棉布、半数是靠兰开夏生产的那种混纺棉布。

英国对兰开夏生产的棉布,是有一定的退税补贴的,而且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印度棉布,是加税的。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非洲公司,是英国非洲公司。

英国是个国家,是要征税的,是要管控的。

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东印度公司直接把棉布运到非洲,再把奴隶带回去就行。

真要这么干,非洲公司非要和东印度公司干起来不可。

而且,政府老早就想收拾东印度公司了,最起码不要让他们过于无法无天,是以东印度公司的货物,也必须要遵守规矩,把棉布运回到英国。

加了税之后,再由专门买卖奴隶的公司和商人,运往非洲。

这就是垄断贸易的“好处”。

方便控制。

否则的话,真要是放开了好望角以东的贸易,这么说吧,兰开夏的棉布产业连出生都没机会出生。

现在,英国丢了印度、东印度公司已经死定了。

主力舰队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一场决战把法国海军打废,瓦解了法国登陆的可能,使得英国的海军可以半数监视法国、半数在大西洋游荡获得制海权。

也就是说,即便大顺参战,和英国只打了一场算是大规模的海战。

但是,其战略意义,是盯死了英国海军,使得广袤的大洋不再被英国海军掌控。

就战略意义上讲,大顺已经达到了目的。

登陆英国本土,那是法国的战略目的,不是大顺的。

大顺海军的战略目的,从不是去帮着法国人获得欧洲霸权的,而是打碎英国的航海条例和贸易体系的。

这,未必需要打一场特拉法尔加级别的海战。

需要的,更多的是主力舰队在那比定力,而巡航舰、护卫舰、重装帆船等抢占贸易线。

历史上,拿破仑时代曾经对英国搞过大陆封锁。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国的生产力不足、生产力水平不够,没办法以一人之力,为整个欧洲提供工业品。

而现在,大顺不敢说为整个欧洲提供工业品,但是至少在奴隶贸易、三角贸易中的大部分商品,大顺都能做到把英国赶出贸易体系。

这场有些奇葩的、似乎并不激烈的战争,打到今年五六月份,在贸易上的直观表现,就是兰开夏的纺织业崩了、法国的棉布禁止令在奴隶贩子和商人集团的推动下名存实亡。

因为,历史上西非的奴隶贸易中,交换奴隶的商品比例在那摆着。

纺织品,占55%。

酒类,占18%。

武器火药火枪刀剑等,占11%。

其余金属制品,占5%。

剩余的镜子、梳子、伞之类的破玩意,占了11%。

这个比例,是总比例,当然会根据不同的地区而有所区别。

比如狩猎象牙比较发达的塞拉利昂等地,武器的比例会上升。

比如冈比亚等地,对酒类的需求,更倾向于葡萄酒,而非朗姆酒——这和教义有关,教义问题,葡萄酒可以绕开教义,但朗姆酒就不行。

纺织品中,主要也是棉布。历史上一部分是印度棉布,另一部分就是那些劣质的兰开夏的混纺棉布、以及法国59年财政部牵头的劣质棉布。

只需要看看这个贸易品数据,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在大顺掺和了“一战”之后,三角贸易的贸易体系就要被大幅度改变。

武器火药刀剑等,大顺不会去抢法国人的份额。

金属制品……这个也不好说,很多是瑞典的铁,鉴于外交关系和瑞典中国公司的存在,这个生意大顺也没怎么抢。

酒类更别提,大顺不禁酒,但绝不可能从东亚运酒过来卖。

而纺织品的55%、其余杂货的11%,这个接近70%的份额,大顺是完全可以全部吃下的。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大顺这边的商人不可能贩奴。

和道德什么的关系不是太大。

而是大顺这边不能吃独食。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