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113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文辞大气,有理有据,论证严谨。

凭此,便可以在武德宫这群人里点为魁首了。

然而……

到这里才不过千二百字。

真正的东西还是在后面。

后面的转折实在有些大,这就让在场的人,包括皇帝在内,全都懵了。

不知道算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

还是凤头豹尾、画龙点睛?

这千二百字之后,文辞一转,用了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转折,直接跳到了更深的一层。

也正是这一层跳跃,让在场的人都可以确定这是刘钰的策论。

因为他跳出了传统的天下的概念,而是站在更大的视角去看,把天下的概念扩展到八万里周寰。

站在一个更大的天下的角度去看待西域问题,就引出了一个完全出乎人意料的结论。

从蒙古西征到奥斯曼崛起,再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人开拓美洲银矿,说到了明朝导致大量白银流入,加之滥发纸币导致信用货币失信,这才导致了前朝隆庆年间白银正式成为货币。

之后一条鞭法确定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然而推广之后,紧接着又遇到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日本的闭关锁国。

天朝本就少银,全靠欧洲和日本的银子。税法一改,又导致很多地方出现了收获的时候粮价极低,但缴税又得用银的情况,更加重了底层的负担……

这也只有短短的不到三百个字,却把之前三百年的壮阔,囊于期间。

包括李淦在内,所有阅卷的人读到这,都有一种震惊之后、狐疑不信、恍然大悟的连贯心态。

他们从未想过白银为什么会成为货币,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白银天然是货币。

他们出生的时候就是。

他们父亲、爷爷出生的时候也还是。

就像是热了穿纱、冷了批裘一样自然。

读完这三百个字,他们才明白,原来就连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而是因为种种的因素。

如果奥斯曼不崛起,或许欧洲人就不会大航海。

如果西班牙没有在南美发现大银山,那么白银的数量也不够偌大的诸夏完成白银货币化,没有足够的银子,就只能再想办法用交子纸币。

这些因素这才导致了白银成为了隆庆年间之后的货币。

之后的三十年战争和日本锁国,更是他们完全没想到的一个点,谁也不会想到四万里之外的一场战争,竟会影响到中国。

几乎只是这一句话,便让这些人加深了刘钰想要灌输的印象:天下的概念,变了。

真正的天下,周寰八万里。

不再是之前的九州加朝贡藩属了。

外部的变化也能极大地影响到了天朝的统治安稳。

只有天下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样了,后续的刻舟求剑的说法才能站得住脚。

但众人都没有再继续往下读,只读到这,一个个都停了下来。

或是皱眉苦思其中的逻辑,或是深吸一口凉气暗自认可这其中的关联。

本朝银矿缺少,他们是知道的。

白银之前,铜钱和纸币是法定货币,他们也是知道的。

似乎,上面说的这一切,真的就是这么回事。

天下的概念,不再是以往的那点天下了。

西风亦可降东雨。

这三百个字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大。

不想信。

却又不得不信。

李淦放下卷子,叫众人先停下,忍不住问道:“你们觉得,刘……呃,这个考生说的白银一事,可有道理?”

皇帝可以确定这是刘钰写的,在场的人也都可以确定这是刘钰写的,但此时总不好说出来。

几位平章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晌才道:“或有道理。天朝自古缺银,如今铜钱也缺,所以明之前多用交子。而宋之前,或如此人所言,人口不多,买卖不广,多收粟米为税,钱币是够用的。之后人口增多,货殖交汇,又收白银为税,若是没有足够的银子,肯定是不能做钱的。”

“日本多银,西洋的阿美利加按其所言,更有大银山。天朝物博精美,皆可易银,是以白银流入,足够多,才能做钱。”

“只是其所言日本锁国,西洋新旧教争,竟能影响到天朝?这……这此之前,从未有人谈及。听起来似有道理,但真的如此吗?”

讲究引经据典的,一时间难以理解,似乎圣人从未谈论过这件事。

可这短短的三百字,条理清晰,逻辑通顺,又着实难以反驳。

众人还在考虑这件事的时候,左平章事却眉头紧皱,奏道:“陛下,若此为真,那就有个大问题了。”

“流入天朝这么多的白银,能够使得天朝以白银为税币,或从日本,或从西洋流入,总要以物换银,要走海关。”

“自前朝隆庆开关,到甲申年,不过八十年……如此多的白银流入,入港缴税。”

“这税呢?怎么不曾见?”

一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弄傻了。

李淦也是皱着眉头,心道:对啊!税呢?

这银子既是从外面流入的,多到能让天朝用白银为税币,这么大规模的数量,海关税呢?

前朝的市舶关税,根本没收那么多啊。

要么,是刘钰的推断有问题。

天朝银子自古就有的是,只是前人傻,不知道用银子加铜钱,非要用交子去弥补货币不足。

要么……就是这税收,大有问题。

第129章 暴论

钱,对朝廷来说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打仗要用钱,赈灾要用钱,赏赐要用钱,办学还是要用钱。

左平章事的这个问题,太过敏感,顿时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岁入三千万,天下的存银至少也要在三十倍以上。

如果这些银子有一半是从外面输入的,那就是四亿两。自隆庆开关到甲申年,八十年时间,平均每年入银五百万两。

可是,税并不曾见到。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在场的人都会算。

不管是十抽其二也好、十抽其一也罢,这都对不上。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抠出来钱的地方,哪怕每年能抠出来五十万两的税,也能缓解很大的财政压力。

几乎是一瞬间,刘钰之前说过的一些话,瞬间响彻在李淦的脑海里。

平日里并不会在意,可此时被这话题一引,就无比清晰。

齐国公在奏折上,转述过刘钰在和罗刹谈判时候说过的关税问题。

生丝、瓷器、茶叶这几样,都是西洋人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产的,所以可以课税,哪怕课十分之三的税,西洋人一样会来买,相对于运回去所得的利润,贸易成本的十分之三根本不是问题。

外来货物的征税,就要考虑是否对本朝的手工业者造成冲击。

再联想到刘钰之前说过的皇室参与对蒙古和罗刹贸易的事,想钱想疯了的李淦脑子里已然是转了好几圈。

皇室垄断贸易,这是与民争利,但西洋人每年输入这么多白银,若是能够掌控,岂不是每岁增加数百万内帑?

这诱惑实在太大。

然而这个念头一转,李淦也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想的容易,实施起来必然彻底走样。

而若收关税呢?

现在每年海关的关税,数额根本不多。

可是西洋人的贸易确实频繁,也确实有钱,那岂不是说明逃税的走私严重?

本来是一篇关于西域的策论,本来刘钰只是想借此施加一点“天下观”的影响,哪曾想这短短的三百字竟然让李淦等人想到了钱。

这个问题太过敏感,李淦心想此时最好还是不要提及,遂道:“此番策论问的是西域事,这个就先不用考虑了。咱们继续往下看吧,这也不过是个引题之语罢了。是真是假,待评了优劣,殿前问对再议。”

避而不谈,其余人也都顺从,继续往下看。

果然如李淦所言,这三百字只是个引子,这三百字之后,便引到了下一个问题。

时世易也,贸易路线的改变,西域大国的荒废,西洋银矿的开发,海船远航技术的进步,都使得汉唐时候有利可图的西域,变成了如今彻彻底底的赔钱货。

曾经的西域不再是现在的西域,如果大顺自比汉唐,那么大顺的西域,应该在南洋。

而地理上的西域,因为准部、罗刹、英法、绿教等等因素,更像是前朝的辽东。

汉唐的西域,是有收益的。所以要经营,而且乐于经营。

前朝的辽东,是负收益的,但若不经营,前朝可是有大祸的,这个经验不能不吸取。

所以地理上的西域,必须要经营,而且要赔钱经营。

钱从何出?

是否能做到王安石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

引出第一个问题。

若是国朝平定了准部,雪山也不再是曾经的吐蕃,辽东犁庭扫穴基本都是汉人了,西南只是改土归流,喀尔喀蒙古已经彻底完蛋,罗刹国不可能动用太多兵力在东北,那么国朝的威胁在哪?

也就只剩下了东边,虽然历朝教训,北疆、西患才是威胁,但时代变了,再这么想就是刻舟求剑了。

国朝可能的威胁,就只剩下了东边。

要么是日本。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