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山海画妖 第210章

作者:拉不拉得多啊

  这其中的“土釜”为无形无象之“真土”,正如紫阳真人《悟真篇》中所云:「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五行无土不生成,水火无土不交合,此为“坎离纳甲之戊巳之土”。

  而“土釜”过后,便是最为关键的“媾丹”,而此序中的媾阳丹之法便是让坎离交会、神气交合、从而阴阳交媾。

  凝聚者,不仅是要神炁聚合为一处,还需收视敛听,息心澄虑,不动不泄,则身心合一,神气混融,自然丹成!

  ……

  ……

  九序之七,曰: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前所谓内其身而胎息之,有为法也,可得而言者也。

  从此所谓外其身而虚空之,无为法也,不可得而言者也,学而至此自有没口。

  功夫造化于七序,则精纯无为矣。

  乃能心天地之心,气天地之气,而身独不为天地之身乎?

  夫身既为天地之身矣,斯可以脱离母胎生身之处,而生死焉我者了不相关也。

  有诗曰:“复形全气归天地,自然生死不相干。谁知充塞乾坤内,只在吾身一粒丹。”

  即曰一粒丹者,即人之真心,儒之真人是也。

  天地若无此仁,亦流形死物,了何足尊为天地。

  人身若无此仁,亦与草木俱腐,了何足贵为人身,安能天地广大之凝结我之阳丹乎?

  可见,前六序功夫只能算是九序心法中的入门功夫,属于“有为之法”,以意守窍,以意引气,采药结丹,这些行功步骤全凭心意下功夫。

  尽管行功过程中用意不可太勤、太猛,也不可太着意、太着相,只能若有若无、杳杳渺渺,只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但实质上,用意无论强弱,毕竟都是在用意。

  从修“性”的角度说,完成了前六序功夫,其业便已做到了“了我心”,此时心神寂然不动、湛然常静、心不为物役,不会被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不会受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的诱惑,摆脱了七情六欲的束缚,做到了超脱于常人的“自在之境”。

  从修“命”的角度说,完成前六序功夫,就可以做到神闲气清、身体康泰、气脉通畅、无病无灾,但是尚不能做到“了生死”……

  虽然此时阳丹已结,但是仍然需要存贮于土釜之中不断温养,失去土釜这个盛阳丹的器皿,阳丹也就无所依托,则药消而丹灭。

  换句话说,一旦失去了人的肉体形骸,那么阳丹也就随之消失了。

  而进入第七序功夫,则是“无为之法”的开始,这个时候,阳丹已经结成,并且放置于土釜之内不断温养,温养既久,就可以达到身同天地的境界。

  天地,以及天地之间的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有形质的实体,虽然形质有大小强弱之别,寿命有修短寿夭之分,但是本质上都是阴阳二气。

  只要做到人身的阴阳二气与天地阴阳二气混融为一,人体的气机与天地同步,心同天地之心,气同天地之气,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也就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但,因其是“无为之法”,非人力所能为,也就没有“人为”的方法,没有“刻意”的修功手段。

  ……

  ……

  九序之八,曰:超出天外,以身太虚!

  夫既身天地,谁曰广大,然而犹属天地之内也。

  又并天地而尽忘之,始自太虚,无形无气,无天无地,非惟不囿于三界,而且超出三界之外,浑浑沌沌,自与太虚同体,故曰以身太虚。

  工夫造化于八序,则纯粹自然矣。

  乃能虚太虚之虚,体太虚之体,而身独不为太虚之身乎?

  夫既身为太虚之身,斯可复归未始减音之前,而虚空而我言故如是也。

  有诗曰:“养就元神貌如愚,不依形气自如如。乐处太虚为同体,本来无欠亦无余。”而曰本来者,即人之真空,儒之真惟是也。

  身同天地,寿同日月,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就像只会在树梢扑棱的蜩与学鸠无法理解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无法理解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一样。

  然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世界毁灭消亡的那一天终究是会光临,此于常人而言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而对一个存志体道的人来说,却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天地之外是太虚,何为太虚?似乎是无人能解释得清的一种存在,天地有形气,太虚则超出天地之外,则太虚无形气可言,无形无象,无内无外,是清虚空寂之境。

  进入太虚之境,也便摆脱了天地生死之束缚,不受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之约束,也便是“了生死”,进入无生无死、不生不灭的清虚之境!

  然而,有形有气之人身,如何能身同太虚?

  答曰:“有形气而无形气者,忘其形忘其气也,有心身而无心身者,忘其心忘其身也。”

  此为庄子所谓之“物我两忘”者也。

  ……

  ……

  九序之九,曰:虚空粉粹,以证极则!

  虚空粉粹,则虚空俱无,何况天地?

  盖身无其身,惟有元神浩气,腥腥存存,以此为证极则,微乎神哉,蔑以尚矣。

  由身同天地,进而身同太虚,此时,修行之步伐依然不能停止,还需继续向前。

  至少,在“三教先生”看来,“太虚”还并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惟有虚空粉碎,就连虚空也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元神浩气、绵绵若存,那才是最高准则,也就是最高的境界!

  由此来看便可得,三一门之丹法修炼中的意念活动最忌着相,一着相,也就没有了“虚灵不昧”的特性。

  既不能着意于有,也不能着意于无,着于有,即有色相,着于无,空即是色,空即不空,若能在体道的过程中无所着、没有任何依凭,那么色即是空,不空即空。

  第八序功夫,以身太虚,虚太虚之虚,体太虚之体,便意味修炼者心中还有“虚空”这一实体,也还不能完全摆脱“虚空”这一实体,还需要依托“虚空”这一实体,这就是着相了。

  便如庄子论《逍遥游》,指的是没有任何凭借、依托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御寇,都是有所依托,都需要藉助大风的力量才能飞行,没有了风力的帮助,也就不会有这些异于常人之表现。

  鲲鹏万里,对常人来说已经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了,而对修道的人来说,却尚未进入最高的、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

  虚空粉碎,则身无其身,也即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无物无我,在内无我,在外无物,内外皆空,这才是“真空”。

  《性命圭旨》上有一首诗诀,算是恰如其分,诗曰:“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然,到了虚空粉碎之境界,则无物无我,但,既然已经达到无我之境,那么自然也就无思无虑、无意无为、无声无臭、湛然而静、寂然不动。

  那么,又何来“以证极则”?

  有“极则”,而且需要去“证”,这些纯粹都是有思有虑的思维活动,那岂不是与“虚空粉碎”自相矛盾了?

  甚至可以说,既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那便是有为法了,就已经有了“色相”,不能称之为“虚空”。

  对此,“三教先生”有解:“岂其有则也,而必曰则者,何欤?岂其有证也,而必曰证者,何欤?极之一字,且不得而言矣。而曰则曰证,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

  便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可以说,“以证极则”,乃是勉为其难,强解玄奥。

  而“三教先生”之门徒林贞明说得更明确:“到此地位,非惟一法不立,且无法可说,而说亦不得矣。”

  这是三一门的确切修行法,逆生三重的来源,也是现实三一教的修行法门,实际篇幅很长,此作总结归纳与说明,从此起便是主角要一步步通过印证,从“有为法”走向“无为法”、且补全逆生三重的开始。

  (本章完)

第183章 道境论道,逆生之漏!

  “……”

  当《九序心法》的所有内容都在脑海中浮现过一遍后,游方的眼皮动了一动,只觉那种“异样”感更强烈了,原本无漏的功法似乎有了缺失。

  这一种感觉,非是单独以他自身修为及悟性所能察觉,而是借助了“紫阳道果”的帮助,作为同样融合了“儒释道”三门之精华的无上内丹法门,两相对比之下,原本隐藏得极深的“缺陷”便顿时浮出。

  首先,纵观这《九序心法》之修行,“前三序”对应的是“逆生三重”第一重,是对“性”、“炁”、“命”的打磨,也是对成道之根基的锤锻加固。

  中三序则是对应的“逆生三重”第二重,是为“结丹”之境,当“阴丹”与“阳丹”双双结成、且阴阳相合,也便将第二重走到了尽头,彻底完成了“由神化炁”的过程。

  至于后三序,就连当年创出《九序心法》的三一门祖师——“三教先生”都没能修成,能“悟”不能“修”,只这一点便足以说明其中的问题。

  对此,《九序心法》中虽也有描述,将一切归在了后三序属于“无为之法”,无法可依、无迹可寻而只能靠“悟”,但世间“无为法”并非只有《九序心法》后三序这一种,从其他来看,只要悟性足够便都有可能修成。

  别的不说,就单以老天师为例,其“金光咒”与“雷法”虽初习之时皆是“有为法”,但修至深处后,同样也会向着“无为”的方向转变。

  “金光咒”有为的极致便是金光外放、随意凝形、性命坚固,而“雷法”有为的极致则是引天地雷霆降落,但从老天师在贵州的表现便足以看出,这并非是两种术法的尽头。

  毫无疑问,早在数十年前,老天师便已突破了“金光咒”与“雷法”那“有为”的桎梏,以自身之天赋、悟性为推动,使二者进一步升华,达到了“无为”之境。

  这也便说明,“金光咒”与“雷法”作为绝世之法门,从始至终皆是通透而无阻塞,足以使人一路前行,这一点,便是与《九序心法》截然不同。

  而纵观三一门过往,从创派祖师“三教先生”林龙江、到最后一任门主“大盈仙人”左若童,每一任的门主乃至膝下弟子都无一不是惊才绝艳之辈,悟性也都无比高绝、远超同辈不知几何。

  但就是这么多的天纵之才,通过一代代、一辈辈的传承,竟也依然无法将“第三重”的门槛给攻破,甚至到如今门派都已绝灭,着实是令人唏嘘的一大憾事。

  只是,游方虽然能察觉得出其中有缺陷,但以他目前第二重刚突破完成、刚完全结成“阴丹”、都还未曾“采药”的修为,着实是难以更进一步。

  虽说假以时日,等他修为达到了“媾阳丹”的地步,阴阳合和之下、一切或许便能够通透,但那显然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也会浪费掉如今这绝好的感悟状态。

  “嘶……嗯!”

  一念至此,游方稍作思索,随即眼前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

  接着,没有任何犹豫,他再度将整个身心都沉入了“道境”之中,随即以意念发出了呼唤,轻声问出了一句:“老天师,您有空么?”

  “哦?”

  同一时间,远在龙虎山,正上网冲浪的老天师听到这一声呼唤,立刻眉毛一挑,露出意外之色。

  “这小子,怎么这么快就会这招了?”他不禁想着,随即又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道,“嗯,又遇到问题了?”

  下一秒,游方只感觉眼前一闪,本因闭上双眼、一片虚无的视野里,突然浮现出了老天师的影子。

  “晚辈见过老天师!”

  而他见状,也便只好赶紧恭敬出声,却见老天师摆了摆手说:“道境之中无辈分,大家皆是道友,就无需多礼了。”

  “好!”

  既然老天师都这么说了,游方自然也不会多客气,正如老天师所言——“道境之中皆道友”,能够来到此等境地之人,无一不是痴迷于“求道”的。

  也正因如此……

  “看你这样子,是有什么问题想与我讨论?不错,这‘道境’之中便是最适合论道的求道论道之地,说说吧,是又有什么新想法了?”老天师开门见山地说。

  “哈哈,果然什么都瞒不过老天师啊。”游方闻言,也不禁露出了笑容,老天师的表现明显说明其是愿意“论道”的,如此便是最好的。

  因此,他也不多作扭捏,同样也直奔主题道:“老天师,是这样的,我刚刚对我三一门的功法产生了一些疑惑和想法,但奈何修为不足、灵感又稍纵即逝,故想与老天师探讨一二,看能否有所贯通!”

  “哦?”

  听到这话,老天师再度挑眉,随即颇感兴趣地问道:“既然是关于三一门功法的问题,那为什么不去找陆瑾那家伙呢?”

  “这……”游方闻言不由得咧嘴一笑,“不瞒老天师说,晚辈现在身处于深谷之中、手机是没信号的,另外,这一问题不光是关于三一门之功法、同时也与道门内丹之术有关,而如今世间在内丹之道上走得最远的,也就莫过于老天师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