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剑问明月 第257章

作者:今令冷泠

  有着你一个疯子就成了,难道还有别的疯子不成?颜聚古怪的想到,只是,这样的狂人又是谁?想到这里,同样是出身兵家的颜聚已经多出了一丝好奇来,于是问道:“那人是谁?”

  “我们的敌人,秦国护军都尉杨明。”在李牧的话语间道出了一个名字。

  “当年东郡一战,他与时间为敌,以一种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歼灭魏军,击退我军,其间用的正是类似的方法,现在我们也只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是彼身而已。”李牧接着道。

  在李牧与颜聚已经在谋划着如何痛殴李信所部的秦军之时,李信也正在秦军的西线大营之中思索着如何进攻赵军。

  在李信看来,杨端和终究还是年龄大了,进取心已经弱了太多太多,虽然来自咸阳的军令是让他们拖住南境长城的这十万赵军就行,但杨端和与赵军主将之间堪称默契的静坐战争,在李信看来还是太过消极了。

  他本以为杨端和只是因为年龄大了的原因,不想再去拼命了,但屠睢作为杨明的心腹,手中又有着龙虎禁军一部的他总应该会主动寻找战机,只是,事实上与他想的却完全相反,屠睢一点也不像他这个年龄的人,明明有着最精锐的龙虎禁军一部在手,却选择了与杨端和相同的方式。

  “战机是要主动去寻找的,如此被动的等待,天上还能掉馅饼不成。”李牧自语着打量着面前的沙盘,这阴阳家与公输家琢磨出的东西用起来确实不一般,要比舆图来的方便多了。

  李信看着面前的沙盘,哪怕他已经看了无数次了,依旧不损耐心,他要在其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找到赵军必然存在只是还未被发现的破绽,然后发动攻击,建立自己的功勋。

  在李信的冥思苦想之中,时间缓缓地流逝了,当善于进攻的李信遇到更擅长进攻的李牧之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秦王政十五年六月初,一直龟缩在长城的赵军突然对西线秦军发动了进攻,数万兵马倾巢而出,放弃防御,呈现出全力进攻的态势。

  而秦军扎下的营寨本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以至于在防御方面的功效差强人意,一日之间,西线秦军前锋大营就被赵军给攻破了,其速度之快,甚至没能让李信反应过来。

  当李信连忙做出调整以防御赵军的进攻之时,赵军已经彻底踏着秦军的前锋大营站稳了脚跟。

  “怎么可能?赵军这是疯了不成?竟然出动如此多的兵马,他们的西线有这么多兵力吗?”李信听着哨骑带回来的军报,一时间只觉得梦幻,赵军出动的兵力竟然是四万,难道他们连中线对阵秦军主力的兵力也给抽调到了西线了不成?

  难道他们就不担心中线秦军直接推到长城城下吗?

  还是说他李信的名声已经大到赵军不惜冒着中线被突破的风险都一定要吃下的地步了?

  李信虽然狂妄,但却不傻,他自问自己还没有那样的资格,若是此时站在他位置上的是杨明,那或许还说的过去。

  经过初时的措手不及后,李信很快对麾下的军队做出调整,一时间倒也勉强稳定了阵线,虽然先头吃了大亏,但终归反应及时。

  只是,很快李信就发现了异常,赵军竟然几乎寻常的凶猛凌厉,这些年来,他与赵军交手的次数并不少,自认对赵军还算了解,赵军战力不俗,但攻势的凌厉与否还要看赵军的主将,在赵军之中,除了李牧之外,其余者包括司马尚、颜聚在内,都只算是合格而已。

  难道是李牧来了?但赵军边骑明明还没有到啊。在纷乱的战场之上,李信心中的疑惑更多了。

  在李信正在遭受来自李牧这位堂叔的毒打之时,中线的杨端和也在第一时间都到了来自西线的军情,在经过初步的分析之后,杨端和果断放弃了救援李信的决定,而是挥军直指赵国长城,只不过,他并不是像李牧与颜聚商议之中的那般是为了突破赵军防线,而只是为了行当年孙膑故计,围魏救赵而已。

第438章 不使杨明专美于前

  李信确实很猛,面对四万赵军的猛攻,哪怕是已经输掉了第一阵,依旧死顶着,丝毫不考虑撤退的问题,在不专于防御的营地之间,亲眼看着一座又一座的营寨赵军攻占,依旧巍然不动。

  “将军,我们还是撤吧,赵军的攻势实在太猛了,再这么坚持下去,我们的伤亡只会更加惨重。”在李信身边,是一个狼狈逃回的校尉。

  “撤什么撤?现在撤退只会让赵军的气焰更加嚣张,况且,我就不相信,赵军在西线调集这么多的兵力,发动规模如此大的攻势,他们的中线还能有充足的兵力去防御,杨将军那边知道我们的情况后,必然会挥军攻向赵军中线,我倒要看看,是我李信的骨头够硬,还是他们赵军中线的防御更强。”被赵军的一路突袭而打得狼狈不堪的李信依旧坚定着自己的信心道。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打的就是意志,秦赵两军之间,就看是他李信先被吃掉,还是赵军中线先被突破了。

  “将军,杨将军那边不是说让我们尽快撤离吗?他只是为了给我们争取时间。”面对李信的执着,校尉几乎都要哭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自家的将军竟然还是这么莽,还想着在颓势之中拼杀出一个机会来。

  “你丢失营寨的罪责我还没有追究,又敢在这里动摇军心,莫非真以为我杀不得你吗?”李信不耐间杀气腾腾对喋喋不休的校尉斥责道。

  赵军好不容易主动走出的长城防线出击了,他们若是不能趁此机会击破赵军,等赵军再次龟缩到长城内部,再想攻破长城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又要付出多少伤亡?

  眼前,虽然他李信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对于秦军整体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弱者在逆境之中才会自怨自艾,真正的强者,在逆境之中是会迎难而上,从逆境中寻找常人难以察觉的机会,进而逆势而起,完成常人连想象都不敢想象的壮举。

  被杀气腾腾的李信一瞪,校尉果然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李信还是一块硬骨头了?”赵军之中,站在一处山岗之上登高而望远的李牧看着远方的战场,神色间闪烁着莫名的意味。

  “李信此人本就不凡,此时杨端和又率兵进攻我军中线,恐怕他还想着能够在西线这里拖住我军,进而为杨端和的中线创造机会啊。”李牧身边的副将扈遗道,他是赵国大将扈辄之子,数年前秦军攻赵国武城,扈辄率兵救援,却兵败身死,可以说扈遗此人与秦军、秦国之间是有着家恨在身,因此,在对秦国的战争中,身为人臣,身为人子,扈遗作战想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的确是很大胆的计划,在危机之中还能如此镇定,寻找破局的机会,可称一声良将。”李牧沉吟道,对于李信这个堂侄还算满意。

  “只是可惜了。”李牧又说道。

  “大将军此言何意?”扈遗诧异道。

  “李信终究还是年轻了,太过想当然,他只想到了秦军在眼前的局势中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却没有看到我们赵军能够做到什么。”李牧道。

  “我本以为只能击败李信所部的三万秦军,现在看来,连杨端和中线的四万秦军我也不是不能吃下了。”李牧说着已经笑了起来。

  在李牧原有的计划中,李信在遇到败绩之时会选择退军,而赵军则会直接压上,对秦军穷追猛打,进而彻底击溃李信麾下的三万秦军,但那样一来,赵军的无疑要更加深入,拉开与长城联系的距离,在大胜之后,自然要留下足够的时间撤军,而没有精力去做其它的。

  但现在李信却死守着,使得秦军在击溃李信所部的秦军之后,根本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追击,而这节省下的时间与精力,则可以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移师东线,截击杨端和,可再胜秦军中线所部四万秦军,若是有足够的时间,甚至可以自西一路攻进东郡,也不是不可能。

  “传令,放缓攻势,我们要坚定李信的判断,而不是吓跑了他。”根据事实,实时地对机会做出了调整的李牧对身边的传令兵吩咐道。

  中线秦军,在杨端和的指挥下,秦军对赵军防线发起了进攻,仅仅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彻底拔出了赵军在长城外部的营寨,随即直攻赵军长城。

  这时,来自李信的信使也来到了杨端和的中军之中。

  “李信将军要用自己为诱饵拖住赵军兵力,为我创造可以突破赵国长城的机会?”杨端和看着手中李信亲手所书的信简,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信真的能够顶住吗?”杨端和沉思着,脑海中却是不受控制地想到军势如果真的如同李信所说的那般,他率先攻破赵国长城,那赵都可就在眼前了,二十多年来让秦军束手无策的赵国长城若是被他亲手攻破,那他杨端和可就是灭赵之战中的第一功臣了。

  一想到那种可能,杨端和的呼吸都粗重了几分,谁还没有一份雄心壮志呢?而且人都是贪婪的。

  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杨端和终究还是没有顶住建立不世之功的诱惑,对自己初时的计划已经产生了动摇。

  而且……在这个时候,杨端和不由想起了自己那个出身同族,却没有什么来往的族侄杨明,想到杨明当年在东郡的极限用兵,一战而威震天下,杨端和就无端的生出一种渴望来。

  心中的决心渐渐坚定的杨端和飞速的写下一道书信,交给了李信的信使,说道:“此次若能戮力攻破赵国长城,李将军当居首功。”

  赵军长城防线,中线大营之中,颜聚看着李牧传回来的信简,目光之中也多出了坚定。

  “既然大将军你都如此说了,那我就陪你搏一把,因为你是战无不胜的武安君啊。”颜聚沉吟间,脸上的神色已经没有了一丝迟疑。

  武安县境内,五万赵军边骑一路南下,行军至此。

  “扈将军,大将军有何军令?”赵军边骑之中临时的主事偏将袁朔问道。

  “大将军有令,不惜马力,在最短的时间中驰援我军西线战场。”扈遗从怀中掏出李牧的兵符与信简道。

  “不惜马力?”袁朔闻言一楞,连忙接过来扈遗手中的信简,边骑的战力有一般都在战马之上,不惜马力驰援西线战场,这样的命令无疑是要对于边骑来说是相当残酷的。

  看着信简中熟悉的字迹,又比照了一番兵符,袁朔虽然还是有着不解,但还是选择了坚定的执行李牧的命令,这就是来自赵国武安君的威信。

  赵国边骑在不惜马力的赶路之下,速度果然快上了不少,原本还有三天的路程,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

  “情况不对劲啊。”处于在艰难中依旧顽强抵抗着的秦军防线之中,赵国边骑的出现已经让李信感觉到了一丝丝的不安。

  赵国边骑的出现实在是太快了一点,而且赶来的赵国边骑到底有多少人?不过,赵国边骑有着如此速度,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即使赵国边骑赶到,他们还能有多少战力?

  就在李信还在迟疑不定之中,在赵军大营之中,李牧却已经果断下了发起最后的进攻的命令。

  最先赶来的一万赵军边骑,在马力几乎被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全部下马,化作步卒,与四万赵军编为两部,一部两万五千人,分先后悍然对秦军防线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第一部在攻击了秦军防线一个时辰后,第二部随即补上,以替换下体力消耗大半的赵军第一部,而在赵军第二部的进攻之中,更多的赵军边骑赶来,依旧被李牧下令,化边骑为步卒,在快速的整合之中,休息了一个时辰的赵军第一部再次攻向秦军,替换下了赵军第二部,这时,赵军第三部差不多已经整合完毕,并从第二部赵军中结果了用以攻坚的铁盾重甲,将大阵推向了前线。

  在李牧化边骑为步卒,更是将三部赵军完成了不间断的攻击中,秦军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万赵军边骑已经有四万多人赶到了战场之上,再加上原有的近四万赵军,赵军在西线的总兵力一下子达到了八万多人,而这八万多人,更是被李牧分成三部,以衔接的状态,不间断地对秦军防线发起进攻。

  秦军的战力虽然不俗,但终究还是人,在打退赵军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之中,体力被不断地消耗着,当秦军士卒筋疲力竭之时,即使秦军防线被赵军突破之时。

  而此时的李信已经感觉到了一阵手脚冰凉,他知道,这一战自己彻底败了,而且还是不容置疑的惨败,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取胜的可能。

  难道我与他的差距就这么大吗?若是异地而处,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和我一样的选择吗?在这炎日之下,李信却感觉刺骨的寒意席卷心头,在他的脑海中,却是不由想到了杨明,但……

第439章 没有杨护军的本事,却得到杨护军的病

  秦王政十五年六月,赵国李牧大破秦军于南境长城西线。一脑海中想到,在秦国的史书中必将留下这样的记载,李信就觉得心中一片冰凉。

  败了,他毫无疑问的败了,三万秦军只有不到两千残兵逃过了赵军的追杀,而这还是因为赵军并未打算穷追不舍的原因才留给了这些人一条生路。

  这一场惨败,将会伴随我一生,哪怕是在死后,这场惨败也要与李信这个名字连在一起。只是,为什么在赵军赢了?李信复盘着之前数天的战争,无论怎么想他都不觉得自己当时的选择是错的,我唯一错误的,大概只有是不知道李牧的厉害吧?思来想去,李信觉得哪怕上天再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自己恐怕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赵军的主动追击本就是秦军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想到李牧竟然会将赵军最精锐的边骑当作步卒去使用,李信就只能心服口服,战前的规划只是战前的规划而已,想到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还需要战术去实现,而李牧的战略预设不见得有多高明,但他的战术实在是太过凶悍,凶悍在李信所谓完美的计划只是不堪一击。

  三万大军,三万大军啊,回去我又该如何向大王交代?而且,在李信的心中,不安的感觉更深了,西线已经毫无疑问的败了,依李牧的凶悍,他会就此收手吗?若是他再将目标转到中线杨端和的身上,后果恐怕是不堪想象的,一旦中线也出现惨败,那秦国再大河位于赵国与韩、魏两国之间,沿大河两岸分布的领土将会同时暴露在赵军的攻势之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当年桓齮一场惨败,使自己再无复起的可能,我还有机会吗?想到秦军南路军团会因为自己而崩溃,李信心中的绝望更深了。

  “杨将军老成持重,应该能够在赵军挥师东进,切断他们的后路之前撤出战场吧?”眼下局势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李信也只能寄希望于杨端和能够在李牧的速度之下逃出升天了。

  “什么,李将军败了?李牧已经在西线集结了九万赵军?”中线正对猛攻赵国长城的杨端和听着哨骑带回来的军情,在浓浓的震惊之中,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是,西线赵军并未休整,而是直接朝着中线来了,他们边骑的前锋部队,最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来到中线,后续的部队能够两天的时间中赶到。”哨骑汇报着自己掌握的军情道。

  “李牧这是想要吃下我的中线军团吗?”杨端和快速的思索着,眼下时刻危机,没浪费一刻钟,就是在看着生机在离自己远去,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在杨端和的思索之间,心中迅速拿定主意,对左右亲兵吩咐道:“传令后军,留一部就地加固营寨,另一部回师,必须在西线赵军赶到之前,守住我军的退路,中军替换上攻城的前军,让前军退下来,撤往后军。”

  在杨端和一连串的命令之下,秦军迅速的行动起来,眼下对于秦军来说,虽然后路随时都有被赵军截断的风险,但秦军却绝对不能在慌乱间撤军,要不然若是赵军趁势攻出长城,将秦军咬住,进而滞缓秦军彻底的速度,以至于让西线的赵军主力合围上来,中线的这四万秦军可就真的插翅难逃了。

  此时,在赵军长城上,身为赵军中线主将的颜聚也已经得到赵军在西线大胜利的消息,这让一直顶着巨大压力的颜聚心中不由一松,西线一胜,九万得胜的西线赵军随时都可以压上来,这一场大战,赵军已经赢了一大半了。

  果然,在颜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秦军猛烈的攻势第一次出现了衰落,秦军显然也已经得到了来自西线的军情。

  “被你们压着打了这么久,我也是有脾气的,这次该轮到我出击了。”颜聚自语着,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只要他能够将秦军拖住,拖到西线的大军赶到,两军配合之下,就足以拿下中线的四万秦军,若是能够歼灭两部秦军,那这一场战争将是继肥地之后,赵军在对秦军的作战中,第二次真正的大胜。

  赵军主动出击之下,果然撼动了秦军的前锋,只是,就在赵军准备一鼓作气击穿秦军前锋之时,却发现秦军的中军竟然直接压了上来,一时间,本是主动进攻的赵军竟然又被反推回去了。

  杨端和在准备逃跑的时候,想的不是尽快撤军,而是加强了最前线的秦军,一下子让赵军碰了一个头破血流,差点被反推颜聚脸色难看的观察着战争的局势,对咬住秦军的可能已经有了动摇。

  “急不得,急不得,眼下优势在我,若是因为一招不甚,让秦军抓住了破绽,麻烦就大了。”颜聚在思索间,却是放弃了直接进攻秦军的打算,秦军的战力不俗,杨端和也是久经沙场的良将,赵军的确有着阴沟里翻船的可能。

  “颜聚啊,还是如此胆小,你若是能够胆子大一点该多好,也许我还有更好的机会。”杨端和看着只是攻击了一阵就退回去的赵军,不由有些失望,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

  “若是你的话,恐怕此时的选择会是诱赵军出长城,然后趁势反攻,在西线赵军赶到之前,一举攻破长城,可惜,我虽然也能想到这样的计划,但我却不敢这么去做,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般在战场之上纵横无敌的,我能做的只有是稳妥一点,稳妥一点将大军带回去。”杨端和看着赵国长城,目光中有着不舍,也有着决然。

  背水一战的故事现在虽然还没有出现,但相似的道理对于专修兵法的人来说还是懂得的,只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极限操作的。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纯粹的在生死线上反复横跳,其间的具体操作实在太过复杂,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直接让自己陷进了死地,哪还有什么后生的故事。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能够将其化作现实的人,却少之又少,好在杨端和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法,而李信却不知道这一点,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那天马行宫的想象力,所以才有了西线的秦军惨败。

  杨端和自知之明的谨慎,让秦军多出了生机,在秦军步步为营的撤退之中,最终前军与后军都在西线赵军赶到之前,撤退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带,只有原来的中军因为殿后而变成的后军,被赶来的赵军给堵住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投降或是死亡。

  赶到中线的李牧看着退走的秦军,脸上浮现出失望的神色,虽然堵住了秦军的后军,但却让秦军主力逃脱了,不能真正的吃下中线的秦军了。

  不过,仗打到这个份上,也可以了,西线赵军虽有九万之众,但长时间的快速行军再加上高强度的作战,已经将军力透支到了极限,再吃下这一万秦军,能够在这一战中歼灭四万秦军,已经算是大胜了。

  随着杨端和率部退回河内,东线的屠睢退回东郡,发生在秦王政十五年秦赵大战,南县战场以秦军的大败而告终。

  “又是李牧?”咸阳宫中,秦王政看着来自前线的军报,因为杨明在赵国北境取得的一系列进展而心情不错的秦王政,瞬间又体验到了久违的愤怒。

  李牧这个名字对于秦王政来说,加上一个刻骨铭心的词也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