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金老五
而且还有历史上的各大美女。
嫦娥妲己都出来,还有什么不会有!
第1312章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说心里话,扶苏对秦始皇十分地佩服。
但是没有办法,他更想成为秦始皇。
成为千古一帝。
如果不是他从后世穿越而来,而且还带着召唤系统,对于扶苏来说,是怎么也不可能媲美秦始皇的。
秦始皇是九州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
他是九州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九州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九州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
他一生战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九州之大一统、对于九州政制之创建、对于九州版图之确立、对于九州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九州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扶苏只想成为“千古一帝”,而不想成为“千古暴君”。
他要的是贤明,伟大,而不是暴虐,残酷!
但是不论秦始皇多么地残酷,在扶苏的心里,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九州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九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九州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除了政治上,秦始皇使九州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万国,商朝千国,周朝八百国,西周后期还有二百国左右,春秋时期一百几十国,战国后期形成“七雄”。
这些国中之国书不同文、币不同形、度不同尺、权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风。而秦始皇则前无古人地在九州大地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的大一统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秦以后,九州子孙使用的文字源于秦人,九州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融合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九州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无不打有秦始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自此始终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秦始皇在政治制度的最大创建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
应该说,正是由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古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古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和文化上的建设和统一,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九州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九州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有人认为,九州虽然经历过长期的内乱分裂,不同地区的语言也差别很大,却一直拥有同样的文化,并且在数次分裂后又一次次地统一,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九州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期的古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后来罗马帝国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人,一开始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所以扶苏这一方面要向嬴政学习。
第1313章 功过是非后人断 扶苏野心
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
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九州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特别是“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成为千古绝唱。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非圣人意也,势也。”
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九州、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
不过有贬就有赞,秦始皇被某些人评价为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的君主,成为九州文化中代表“暴君”的符号。
先秦以前“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情况自秦之后灭迹。
秦朝以高度组织化的政府机构来管理人民和资源,而且使用严酷的刑罚来保证政令的实行。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九州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筑工程,包括秦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均极为庞大,动辄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
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防卫基准界线,始皇仍遣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