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白垩纪 第357章

作者:林中之马的魔王

  但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日子。高温酷热的天气,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而最让人们无法忍受的,还是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劳作。没有人逼你,但你要想活下去,就得一刻不停地干活。

  “我们大力推广的玉米和番薯的种植方法也许根本就错了。”李雨欢迟疑了一下,把存在于自己心里很长时间的一个想法说了出来。

  张晓舟果然非常不解。

  “现在人们感到极端劳累,最大的问题就是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一次次地拉网,撤网,清理排水沟,否则的话,就很容易腐根、倒伏,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但这样做的劳动量太大,长期执行下来,几乎没有人承受得了。”

  其实最适合他们所处的这种高温多雨环境的农作物是水稻,但经济开发区能找到的都是已经被碾过之后损伤了胚芽的米,找不到没有碾过的稻谷。

  番薯和玉米在之前那个世界都被称作耐旱耐涝的农作物,但所谓耐涝也是有限度的,他们现在所生活的这种环境,已经不是耐涝能够解决,而必须是水生植物才有可能适应的范畴了。

  为了让番薯和玉米能够活下去,他们不但采取了起垄种植的办法,还用在农田上方拉网的方式将水滤掉,简单的形容,就是人为地搭起一个个中间高四周低的棚子,用塑料或者是其他不透水的东西编织成密密的网,利用坡度和这些东西的不透水性让大部分雨水流入排水沟,少量落入田间。

  从网眼撒下的光线能够保证农作物最基本的光合作用,但要起到防雨的作用,这些网的必须保证一定的密度,如果不在雨停之后及时把这些网撤掉,就无法保证足够的光照,影响产量。

  但他们所处的这个地区的气候非常恶劣,正午时如果不下雨,炽烈的阳光足以把番薯和玉米的叶子烤焦,这又逼得人们必须再一次把网拉起来。

  当然也有人承受不了这样的劳动量,直接挂着网不撤,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因为严重缺乏光照,产量还不足正常水平的十分之一。

  远山周边的区域有时候一天要下三四场雨,这也意味着,从事农业的人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不停地拉网和撤网。大多数人其实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劳动量,一天当中顶多挂撤两三次,但这也已经是很大的劳动量。

  过去农田的面积小,人手多,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大,这样的日子大家还能坚持下来,但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已经让很多人都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了起来。

第664节 第41章 农本(2)

  李雨欢所说的情况是张晓舟从来没有意识到的。

  他不止一次地参加过田间的劳动,事实上,他对联盟所有的高层都有要求,在空余的时候决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喝茶偷闲,只要有条件,每周都应该找一个殖民点参与劳动,借此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避免工作与基层脱节。

  但这样的话却没有人对他说过。

  在他看来,拉网撤网虽然麻烦,劳动量其实并不大,一两个人做这个事情当然不太容易,但三四个人配合的话,做起来其实是很快的。人多的话,拉开或者是收起一亩地上的网,总共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也正是因此,当更多的事情压在他的头上后,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对这样的现状进行修改。

  “事情当然不多,但每天都要来上这么三四回,有时候甚至是五六回,而且是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要这么做下去,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小事情了。”李雨欢本来也只是随口对张晓舟说说这个事情,但说着说着,她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了。

  “现在城北普遍是一个人一亩地,有些生产队工作做得好的,甚至已经到了每个人两亩地。做这个事情一个人干不了,至少得要三个人。就算是手脚麻利的那些人,把一亩地的网铺开也要将近十五分钟,收的时候当然要快得多,但加上来回走的时间,起码也要五分钟。那来回一次就算二十分钟,三个人就算是三亩地,弄一次就是一个小时。一天就算是来三次,那就是三个小时了,可地里的活又不止这些,还要修整排水沟,锄草,捉虫,积肥施肥,现在还要自己做土农药,再加上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你算算看,一天下来有几分钟可以休息的?可大部分人的手脚没那么快,弄一亩地起码要花半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干这个,有时候这边网还没收完,那边雨又下起来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对人的心气影响太大了。”

  “这个事情你得让我想想。”张晓舟最终说道。

  结果他又是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他就把联盟各个部门,尤其是与各个生产队和殖民点接触多的那些部门的负责人都集中了起来。

  “这事确实存在。”好几个人都承认道,但他们也都没有把这个事情当做一回事来考虑,毕竟,整个联盟都没有几个人懂怎么干农活的,即便是有一些农民,他们也没有在这样的气候下种过地。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做出过改进的尝试,但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联盟出面,受损的代价不是个人能够承受的,那几个人捣鼓了一番之后,自己家的地不同程度地减产,结果他们也就放下了这样的念头。

  反正人人都这么做,而且这样做也证明了是能够在当前的情况下获得最高产出的方式,那照做就行了呗。

  这几个试图做出改变的人甚至成了不跟着联盟脚步走的反面例子,被拿出来批评了好几次。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晓舟只能叹了一口气。

  昨天晚上他想了一个晚上,最终的想法是,这样的做法必须做出改变。

  联盟现在推广的种植办法也许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最高亩产的方法,但很多时候,最好的办法未必就是最合适的办法。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在内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肥料,农药,种子都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条件,现在都可以说是很恶劣。

  气候条件自然不用说,他们之所以采取现在这种繁琐的做法,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弱气候的影响。农药只能用土农药,费工费力不说,效果也只能说是勉强过得去。至于肥料,目前只有农家肥和草木灰,用量大,效果差,远远比不上化肥。

  唯一可以说得上不错的只有种子和土壤条件,但随着一季季的收获过去,土壤的作用显然也在逐渐变差。

  他们目前所用的这种玉米种子的理论产量是八百公斤,按照李雨欢的说法,以前在农药和化肥的作用下,这种玉米种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五百五十公斤,而他们现在的平均亩产是两百六十公斤,最高亩产也只有三百一十公斤。

  各种现状决定了,他们就算是投入再多的精力,再怎么蹦跶,能够达到了最高收入也就是这样了。而要把亩产从两百六十公斤提高的亩产三百一十公斤,其中要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真心让人感到得不偿失。

  而番薯的情况也是如此,番薯在种植过程中要投入的劳动量甚至比玉米还要多,而且番薯最糟糕的一点就是,比起玉米,它很容易因为雨水太多而烂在地里,也很难保存。不管是晒番薯干还是提取其中的淀粉做粉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保存,在这样湿热的环境下,它们很容易就会发霉或者是发芽。

  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为之,干脆想办法尽可能减轻每亩地所要投入的劳动力,广种薄收呢?

  按照现在的办法,一个人照料两亩地就已经是极限了,即便是累死,种植一季玉米的收入也只有六百二十公斤玉米。但如果能够找到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的办法,让一个人能够照料十亩,二十亩,甚至是五十亩土地,能不能让收成变相地提高呢?

  他们现在当然还没有那么多土地,但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穷尽的,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想要开发出多少土地都没有问题。

  一个人如果可以照料十亩地,那每亩地只要能够收六十公斤,他的收入就已经和每天累的精疲力尽精耕细作的那个人的收入持平,如果可以照料二十亩地,那这个标准就降到了亩产三十公斤,而张晓舟相信,他们绝对有办法在尽可能降低人们投入的劳动力的前提下,确保亩产远远超过这个惨不忍睹的数字。

  民以食为天,现在制约联盟发展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不足,不得不把绝大多数的人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

  只要能够解决粮食问题,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资源投入、劳动量、产量,张晓舟在白板上写下了这三个词。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资源投入和劳动量相对最少,而产量相对最高的那个平衡点!”

第665节 第42章 农本(3)

  “在那里再开一个口。”李雨欢说道。

  “好嘞!”赵海涛答应着,拿着剪刀往李雨欢指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也是人们戏称的“张党”中的一员,不过他并非国土学校的学生,而是当初和王牧林、李雨欢、江晓华一起被困在食品批发市场的那个门市里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那时候的绝望即便是到了一年之后的今天他依然记忆犹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把自己从那个地方救出来的张晓舟的感激可以说是发自肺腑,虽然因为能力问题无法像江晓华那样成为联盟的重要人物,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了联盟农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跟在李雨欢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女孩子后面干活多多少少有点丢脸,不过赵海涛一向把李雨欢这个常务副部长看做是张晓舟的附属物,问题倒也不大。

  “这样到底行不行啊?”这块地的原主人却有些惴惴地说道。

  “除了不需要再动这个网,你平时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只是注意加强排水,等这一季收获的时候就知道结果了。”李雨欢说道。

  选择属于他的这块地作为试验田,恰恰是因为最近几次收获中,他的这块地收获都相当稳定的处于联盟的平均水平附近,而且他本身也是勤勤恳恳干活的那种人。联盟承诺免除他这块地的税收,如果歉收,那就按之前几次收获的平均值补齐他的收益,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终于同意了联盟的要求。

  他这块地采取的是开天窗的方式,挡雨网不动,但间隔一米五就开一个用来增加光线的天窗,开窗的部位用网眼比较大的浅色网补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肯定会有不少雨水从开天窗的地方淋进来,有可能造成玉米的根茎泡水腐烂,另一方面,虽然增加了透光的地方,但光照应该还是不够。但好处是,不用再每天把网装上又拆掉,工作量少了很多。

  李雨欢安排他的另外一个任务是记录下自己每天在这块地上所花费的时间,以此来估算按照这样的方式,一个人最多能够照顾几亩同样的地。

  李雨欢选取了分散的三块试验田来做同样的事情,以确保结果的普遍性。

  隔壁的那块地采用的是把挡雨网的网眼扩大提高透光率的方式,但显然,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雨水渗入量的增加,对排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试验李雨欢做了两组,另外一组的网眼更大一些,透光率更高,但同时,水量相应地也更多了。

  这两组试验同样各选取了三块试验田。

  歉收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但联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对比,找出最划算的一种方法。

  大家提出的构想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些,在公开征集试验方案的时候,甚至有人建议把城里那些废弃房屋的玻璃都拆下来做成玻璃顶的大棚,或者是在远山城内收集塑料制品,加热后想办法拉成透明薄膜,用来代替现在不透明的挡雨网。

  这些想法都没错,但问题是,要么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投入使用,要么就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

  收集玻璃建设大棚专门用来培育种子这样的事情联盟早就在做了,一些殖民点也开始在木屋上留出安装玻璃窗的位置,从城里拆玻璃过去装上,让屋子里光线好一些。

  就联盟现有的玻璃存量,根本就不可能建成多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大棚,而生产玻璃这件事情,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最起码,也要等他们把纯碱的生产工艺还原出来再说。以联盟现在的工业和技术水平,能够把那些碎玻璃收集起来加热之后重生压成平板都算是不错的进展了。

  但是,即便是联盟已经有能力生产玻璃,这样的建议也只能说是空谈。

  玻璃温室的造价和花费的人工,即使是之前那个世界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以他们现在的生产力,把几万亩地都建成玻璃温室,只能说提这个建议的人心太大了。

  至于塑料薄膜的事情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注塑机和吹塑机他们不是没有,但并不是什么塑料都可以拿去做薄膜,更何况,在没有稳定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机器也根本就开动不起来。联盟的发电和电力输送事业现在依然只是在试验阶段,至少在几年内都不太可能达到可以稳定驱动机器的水平。

  最终通过评审可以选取,具有一定可行性而且花费不多,可以进行试验看有没有价值的方案只有寥寥几项。而张晓舟一一都安排了下去。

  “我们的那些藕什么时候才能大范围推广?”来自安澜大厦的人们私下问道。

  现在看来,这样的水生植物也许才是最好的出路,没有人知道莲藕的产量能有多高,但起码大家都知道,里面的淀粉含量并不算少,虽然不可能作为主食,但起码能作为一种可靠的补充。而且这东西应该也不需要怎么照料,应该也不需要化肥和农药。以远山现在的自然环境,这或许是最有可能大规模种植并且获得稳定产量的农作物了。

  一个人照料二三十亩地也许很困难,但照料二三十亩莲藕应该没什么问题。一亩莲藕哪怕是只能产一百公斤,一年也能收三吨,应该是远远超出一个人的消耗量了。种莲藕的池子还能想办法养鱼养虾甚至是养点白垩纪土生的蛙类什么的,可以说一举数得。

  管这个事情的李雨欢却叹了一口气。

  当初在安澜大厦后面的那个观景水池里发现的莲藕本身数量就不多,还被人偷走吃掉了一部分,好在那些人当时还没有把那些藕芽掰断,后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种在了楼顶的水缸里,终于让它们活了下来。但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过长出了几支子藕,现在分成三份种植在温室里,情况还算不错。莲子也收获了一些,而且也已经成功育苗种了下去,但要向整个联盟推广,按照现在的生长速度,算上莲子一年的增值勉强达到十倍,大规模种植最快也要等两三年。

  “可惜没有慈菇、荸荠、茭白、菱角这些东西。”有人低声地说道。“这些东西应该都好种,而且也好吃。”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白垩纪有没有什么土生的水生植物?”高辉说道,他随后兴奋了起来。“把这个事情交给冒险者工会吧!周围的沼泽里,肯定会有能吃的东西!只要把它们找出来,一切问题说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咱们也就不用在这里头疼该种什么,修什么样的棚子了!”

第666节 第43章 悬赏

  联盟又一次回到了日常的节奏当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这层窗户纸被揭开之后,有不少人开始按照联盟那些试验田的方式对自己田地的挡雨网进行改进,因为便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采取的都是在挡雨网上开透光孔的方式。

  人们采取的具体手段当然不同,有人把孔开得相对来说比较小,但间隔比较密,希望能够以此来保证在不渗入太多雨水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光照。也有人把孔开得很大,几乎不能叫透光孔而应该叫天窗,当然间隔也比较大。

  还有人想方设法地弄来了各种透明的东西,塑料布,塑料板,有机玻璃,甚至是沉重的玻璃板,然后按照它们的大小开孔并且把它们安置上去。

  这样的办法当然比较保险,于是这些东西很快就变得很抢手,在某些偏僻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针对这些东西的盗窃案,但因为偷东西的把这些东西用在了自己的地里,很快就被失主发现,原物奉还不说,自己还因为盗窃而被判入狱服刑三个月。

  更多的奇思妙想随即出现,有几个心灵手巧的人用从蔓藤上剥下的纤维编织出了又轻又薄可以挡水的帘子,然后挂在了架子上,末端还留了圆形的绳套,可以方便地被特制的钩子勾住,下雨的时候只要用棍子一挑就能用来挡住用来透光的天窗,而天晴之后,同样只要用棍子上的钩子一挑,就能把它们拉下来,一来一去,只要几秒钟的时间。

  用这样的方式,手脚灵活的人可以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五分钟内完成一亩地上方所有天窗的遮挡,而把它们放下来则只需要三分钟,因为这些帘子的重量很轻,时间几乎都花在走路上。虽然依然很繁琐,但比起之前的那种做法,简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而更牛的人则把之前联盟通行的做法彻底推翻重来,他们把自己田地上的木头架子和挡雨网全部拆掉,用结实的细木条重新搭了如同房屋一样的架子,然后分块在架子上安装了用长方形的薄木板做成的活百叶,只要站在棚子中央转动相应的手柄,就能打开或者是关闭周围的四组活百叶,一亩地只需要建八个这样的棚子就能完美地实现遮阳挡雨和光照的转变。这种做法因为要转动手柄,相对来说比较费力,但因为不需要怎么走动,耗费的时间也不多,因为可以把绝大多数空间都打开,光照绝对有保证,堪称现阶段技术和材料条件下完美的解决方式。

  这样的构思和手艺让所有人的叹为观止,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装这样的装置,但这样的装置所需要的人工和材料也让每个人都只能望而却步。

  四个手艺娴熟的木工可以在材料齐备的前提下花一个礼拜的时间完成一个棚子的建设并且完成调试,也就是说,一亩地就得花两个月的时间。因为缺乏铁钉,那些活百叶都是用木制的榫头结合在一起,用木制的手柄联动,这也决定了,安装的过程极为繁琐,对每一片木百叶和骨架的要求很高,这样的工艺根本就没有办法快得起来。

  如果算上准备材料的时间,那一亩地如果由四个熟手来改造,也得花上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联盟现在已经有了将近一万五千亩地,以现在的生产力,大规模推广这种做法根本就不现实。

  张晓舟不得不把自己想要大规模培训技术人员,并且办一个厂专门负责生产这种木棚所需要的各种配件的念头强行从自己的脑海里驱逐出去。

  理论上说,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加上大量投入人手,肯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这种新式木棚的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他们也可以组织人手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让它达到效率和消耗物资的最佳比率。但不管怎么做,基本的工作量摆在这里,不可能改变。

  这种木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和优质的木材,每一片木百叶本身的重量虽然不重,但几百片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量,对于木架的要求很高,所以还得考虑基础的问题。事实上,这个方案就是在田地上搭建出了一个个简化版的温室,成本过于高昂了。

  看上去当然很美好,但对于联盟来说,其实就像是拼命付出努力去把亩产从二百六十公斤提高到三百一十公斤。做到没问题,但付出的代价实在是不值。如果要推广,没有四五年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普及。

  而联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联盟需要的是一种廉价的,在现有基础上就可以实现的,可以快速推广的,能够大幅减轻人们重复劳动的方案,联盟需要的是能够让人们更有效率的利用土地和现有资源的方案,而不是这样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物资,拼命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的做法。

  但张晓舟还是表彰了做出这个设计的人们,并且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联盟也许没有可能采用他们的这种设计去推广到广大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和番薯,但少量地搭建这样的木棚,用来种植价值更高的蔬菜、瓜果和用来培育种子却是很好的选择。

  “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还是找到一种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去照顾的原生植物。”张晓舟对高辉说道。“现在联盟的殖民点和田地铺得太开,而民兵又还没有足够自保的能力,联盟常备军不得不分拆成十几个小队,分散到各个区域去负责人们的安全保卫,再加上盐矿那边必须投入的人力,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安排出探险队去探索丛林。现在能够动用的只有冒险团了。”

  “没问题!”高辉马上说道。“交给我吧!”

  张晓舟却无法像他那么乐观。

上一篇:主神再启

下一篇:别再召唤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