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中之马的魔王
他们眼前被矛尖刺着的是一个比巴掌还要大一圈的生物,以蓝绿色为主,色彩斑斓。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捕鸟蛛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只是略有差异,但身体背后和所有的脚爪上都有着一层厚厚的刚毛,甚至还有两排沿体表对称分布的棘刺状结构,看上去十分恐怖。
钱伟从身后拔出军刀,轻轻地拨了一下它身前的螯肢,那对可怕的东西足有两厘米长,绝对可以轻松地咬穿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
“好在它们不太可能以我们这种体型的生物为食,它应该只是偶然落在你身上的。”
“靠!”高辉后怕地深吸了一口气。“要是以我们为食那还了得?!”要是钱伟没有看到这东西,他无意间的某个动作刺激到它,那他说不定就壮烈了。
“所以说,小心无大错。”严烨说道。
“要吃吗?”钱伟问道。“这东西应该能吃,以前我在网络上看过,有些热带雨林的土著人把这当作美食的。理论上把头和毒囊切掉,烤一烤应该会和螃蟹差不多。”
“你留着吧。”高辉毛骨悚然,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第272节 第25章 事故
几个人说话间,头顶上传来金属的摩擦声,装了第二批探索者的吊篮又缓缓地落了下来。
这次吊篮没有再撞在地上,这是因为之前那次钱伟发出信号之后,人们就已经在钢绳上喷上红漆做了记号。
吊篮悬在距离地面大概十厘米的地方,人们拉开门,把更多的物品搬了下来。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更多的草木灰填实这块登陆场,然后用从上面运下来的干燥的柴火在这块平地的边缘点燃了几堆篝火。
跃动的火焰带了光线和安全感,烟雾和温度多多少少也能驱散更多的昆虫。
人们开始向周边进一步扩张登陆场的面积,但那几棵已经被他们从上方砍断了一大半的树木却挡在了他们前面。
“这么大的树把根挖出来不现实,齐根锯断。”钱伟说道。“剩下的平台还能用来当桌子用。”
“那就弄更多的人下来。”王永军说道。
钱伟重新回到地面去和张晓舟沟通情况,同时也再检查一遍绞盘、滑轮组和钢绳的情况,他们手边没有条件来测定这组升降机的最大承重是多少,同样也没有办法知道里面盛放的人和物的重量有多大,一切都只能靠估计,风险很大。好在钱伟在队伍里找到一个在工厂里工作多年的老起重工,按照他的说法,可以从钢绳吃力的情况大致判断出受力大小。于是钱伟便专门把他安排在这个地方,负责升降机的安全。
“要是有对讲机就好了。”他忍不住再一次对张晓舟说道。
习惯了手机通讯便捷的人们总是难以忍受现在的通讯手段,他们努力地想找几个懂电子和家电维修的人出来把那几个坏掉的对讲机修好,按照钱伟的想法,即使是专门耗油给它们充电都值得。但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找到能修好对讲机的人。
“可以专门做一套装置用来传递信息。”吴建伟说道。“用细绳子拉铃铛或者是钟就行,给下面的信息可以装在篮子里直接放下去,下面的人要是有什么信息要送上来,拉铃让上面的人收绳子就行。轻一点的东西也能通过这个装置来运。”
“也只能这样了。”张晓舟说道。
“吊运重物只能通过旗语了,好在这些手势和旗语本来就有,拿过来用就行。”钱伟说道。“老吴,一会儿我下去指挥他们锯树,你们在上面看好,以我们下面的旗号为主,一定要配合好知道吗?”
起重在任何工厂和工地都是风险最高的工作之一,以他们现有的装备和通讯手段,一个地方没有配合好,七米的高度掉下去什么重物就是群死群伤,这是不能有任何疏忽大意的事情。
“钱伟最好是调出来专门干这个。”在他下去之后,抽空过来看情况的梁宇说道。
他和张晓舟一起去看那些负责试验未知植物的老人,今天他们弄上来的植物很杂,看上去差不多,但实际上已经有七八种之多,老人们已经完成了之前的步骤,正在小心地嚼着那些来自未知世界的植物。
“他手上的事情太多了,而且都是急事。他名义上是执委,但你看看他到底管了多少辖区里的事情?我觉得你最好是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对丛林的开发,让钱伟负责,安澜这个区交给别人管。”
“王牧林吗?”张晓舟问道。
“你觉得还有更好的人选?”梁宇反问道。
张晓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请老常负责这个事情吧,下次钱伟上来以后和他谈谈,看看他的想法。如果他同意,那就请老常把安澜这个区的人集中一下,大家重新推选一名执委出来。毕竟其他地方的执委都是选出来的,我已经直接任命了一个蒋老五,再直接任命另外一个不太好。”
“当然。”梁宇点了点头。
一名老人的身体突然抽搐了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张晓舟急忙丢下梁宇向那边跑去,帮着那名护士把木炭粉和温开水灌到他嘴里,用勺子压迫他的舌根让他吐出来。
旁边那些老人都紧张地站了起来,脸色苍白地看着他们。
他的情况终于稍稍好了一些,也恢复了神志,只是因为曾经摔在地上,头上破了一个口子。
张晓舟抓起他的手腕,那里有几个小小的水泡。按照试吃陌生植物的规则,任何植物一旦能够在人体表明造成不良反应,就不可能再继续试吃下去。
“怎么回事?”他有些生气地问道。
“张主席,刚刚还没有的。”那个负责照顾他们并且负责记录情况的护士急忙辩解道。
“你怎么样?”张晓舟对老人问道。
他皱了一下眉头,轻轻地摇了摇头。
“来两个人,把他送到急症室去!”张晓舟说道。
好在医院就在不远的地方,催吐也及时,否则的话,他也许将成为丛林的第一个牺牲者。
张晓舟抬起头,远处的树木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着,似乎是在得意地微笑。
这是丛林的反击,它似乎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们,想要征服这个世界,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温情脉脉。
要从这里索取?可以,拿命来换。
但第一起伤亡事故的到来依然快得让张晓舟无法接受。
下午的时候,用来吊运那些被锯成一段段的树干的绳子突然断了一根,本来由三组绳索配合向上吊运的树干便失去平衡,随后从绳套里挣脱了出来,翻滚着向悬崖下面重重地砸了下去。
为了减轻重量,人们已经把它们锯成了小段,但这一段的重量仍然有将近三百公斤,高度和速度给予了它更大的威力,一名正在附近伐木的工人被从侧面击中头部,当场身亡。
另外一名在树上配合吊运的工人则被断裂后猛然弹起的绳头击中面部,打得鲜血淋漓,一只眼睛也肿了起来,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我不知道该怎么治。”段宏无力地说道。
伤者的家属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而真正让张晓舟感到难受的,还是死者的家属。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平抚和安慰他们,好在老常以前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吴建伟也处理过不少工地上的事故,他们俩主动把这个事情揽了过去。
“是怎么回事?”张晓舟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追查事情的原因,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上。
“绳子是旧的,吸过水,沾过油,已经没那么结实了,里面有一些小的断股,使用之前检查的人没有发现。他们在吊运木头的过程当中又绊在树枝上,被他们用力地拉扯过。”事情一发生,钱伟就和那个老起重工一起去追查事故的原因,但限于技术手段的落后,没有办法还原整个事情的经过,只能根据绳子断裂的地方和之前的工作来进行分析。“因为地形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没有严格执行起吊的安全规程,重物下方的人虽然按照规定清开了,但周围的人却没有清开,也没有考虑到绳子断裂的威胁……”
钱伟的脸色十分难看,而那名老起吊工也是如此。
两人都清楚起吊重物的安全规程有些什么,在工厂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新工人正式参加工作前必须要学,必须要懂,必须要考试合格的内容。有些管理严格的单位,新工入厂后的安全培训甚至长达一个月。
非但如此,有些危险性大的工种,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持证上岗,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至少一周甚至是更多的时间。安全规程考试每年都有,每个月都有安全日停工学习,每周都有安全活动,甚至是每天上工前工长都要反复提醒安全注意事项。
但即便是这样,工人们也往往会不以为然,习惯性违章,事故总会发生。
而现在,情况更加糟糕。作业面比工厂里更复杂,更加受限,手边的工机具和条件却更加简陋,安全用具也不足,而进度要求却要紧得多。而那些正在努力工作着的人们,大多数却都从来没有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都是边干边学,对很多威胁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概念,喊也喊不过来。
许多人甚至从来都没有在工地和工厂里呆过,对于他们在工作前交代的那些安全注意事项和安全规程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听。
新增的七百多人和联盟自己内部那些面临断粮的团队都在等待着从这些树干上剥下的内皮磨成粉救命,这让联盟同时开辟了六七个点在伐木,两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盯着。
种种原因综合之下,发生事故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停工两个小时。”张晓舟压抑着怒火说道。但他能怎么办?把一切归结在谁的头上?那么多人嗷嗷待哺,停一天就是几百公斤甚至是上吨粮食的亏空,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给人们上几天的课,慢慢培训,考试合格之后再持证上岗。
事故也许无法避免,但他却希望,人们不要在同样的地方继续跌倒,也不要在前人已经总结过,提醒过的地方跌倒。
他曾经听过一句话:安规的每一条都是用血淋淋的生命换来的教训。但却他不希望,他们用鲜血和死亡来重新梳理和编制属于自己的安全规程。
“你们俩花半个小时考虑一下安全注意事项,然后给他们上课。两个小时之后复工。”
第273节 第26章 发展
事故仍在不断发生,唯一能够让张晓舟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摔伤、被重物砸伤这样的事故无法完全避免,但随着人们在一次次的事故面前学到教训,随着一次次的停工学习和整顿,事故的发生频率在经历了一个高峰值之后,终于开始慢慢地减缓,而这个过程中,有三十几个人因为骨折等原因不得不入院治疗,但却没有人再因为事故而死亡。
更多的资源和人力被投入到这块桥头堡,钱伟回到安澜大厦去制作第二组升降机。在老常找他谈了一次话之后,他欣然辞去了安澜片区执委的职位,而在经历了一次激烈的竞争之后,王牧林凭借微弱的优势击败其他四名候选人,艰难地成为了安澜片区的执委。
随着人力和物资的不断投入,远山到丛林的登陆点周边迅速清理出将近一亩的空地,数十棵大树变成了树皮粉、燃料和储存起来的木料,无数的蕨类、铁树类、桫椤类和棕榈科植物被砍倒,分解并且进行简单的之后吊运到远山去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其中大部分都成了人们的食物,只有那些实在是不能吃的部分才又被分解,长纤维编织成为遮阳网、绳索、容器,剩下实在无法利用的部分则成为了燃料。
人们把一些木头的端头削尖,在火上碳化,然后扎成拒马放置在空地周围防止危险动物的突然袭击,并且继续点燃篝火用烟驱赶蚊虫,大量投撒草木灰填平水坑、消毒并且驱逐昆虫。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深入丛林,只能在丛林边缘区域活动,对树木的砍伐也总是遵循这样的原则,逐步地扩大他们所活动的空间。
这片丛林里,生物的多样化令人感到诧异,蕨类和苔藓植物仍然是优势植物,但大量的乔木和开花植物却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在付出三名老人牺牲的代价后,人们记录下将近四十种有毒植物和真菌,而证明无毒的植物则多达将近两百六十种。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依然是嫩芽、嫩枝、花朵、果实、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系,随着登陆点的扩大,同时可以展开的工作面变得更多,食物的补充也变得充足起来。
虽然粮食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但如果不挑不拣什么都吃,热带雨林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绝的宝库。张晓舟不得不感叹人们的智慧,虽然条件极其有限,但植物的各种部位却都被人们不厌其烦地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吃法,其中一些甚至已经可以说口感不错。即便是最难下咽的树皮粉也被玩出了新花样,人们把树皮粉熬煮之后用纱布把其中的木质纤维和杂质过滤出来,然后将剩下的饱含淀粉和糖分的溶液继续放在火上熬干,做出了类似粉丝的食物,甚至做出了更精致的类似藕粉的食物。
不得不承认,在吃这一点上,国人的确是有着满满的种族天赋。
但与此同时,肉类的缺乏却又变得严重了起来。
中型恐龙在城北渐渐占不到便宜,新洲酒店的顶层长期有将近二十名哨兵在监视各方各面的情况,而高速公路则成了天然的隔离带。他们一旦发现有恐龙越过高速公路进入城北,就会马上通过旗语把它们的大概位置和数量告诉分驻在城北各个区域的新洲队员们,让他们就近赶去驱逐和狩猎这些动物。
这让恐龙很快就意识到城北是个危险的区域,它们的行动渐渐停留在城南,到后来,甚至很少会再翻越高速公路到城北来了。
人们唯一的肉食变成了在开发丛林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虫子。
因为他们的活动,更高级的动物已经被吓得离开了这个区域,飞虫也已经被烟雾驱赶或者是直接熏死,但各种各样的爬虫却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依然在它们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着。
白垩纪的丛林中不缺乏体型巨大的昆虫,但更多的,却是同未来世界相差无几的相对较小的虫子。这些东西在饥饿面前已经不再是令人感到恶心的生物,而是好吃的食物和重要的蛋白质、脂肪来源。较小的那些放在容器里,直接加热烤干以后,把那些坚硬的外壳除去,碾碎后就是不错的脂肪和蛋白质的粉末,而较大的那些,切除了有毒的部位之后放在火上烤熟,简直就是美味佳肴。
厚厚的腐叶堆、朽烂的树皮和那些大树盘根错节的树根部位成了人们很感兴趣的地方,巨大的甲虫、巨型马陆、蝎子、蜈蚣和巨型蜘蛛总是喜欢在这些地方活动,它们很危险,体型往往是后世同类的十倍以上,而且其中有不少显然有着猛烈的毒性,巨型马陆甚至会向人们喷射一种有着强烈刺激性的毒液。但它们体内堪比虾肉蟹肉的美味却让人们对这样的危险视而不见,在工作之余,总有人会不辞辛劳地带着长长的木夹子和有盖子的桶,跑到丛林周边去寻找这些东西,带回去自己吃或者是和别人换取有用的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张晓舟严格禁止这样的行为,虽然除了极少数在安全区休息的时间外,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浑身包裹起来防止虫子的叮咬,但他们所寻找的这些生物往往都有着巨大的螯肢,足以穿透衣物造成致命的死伤。另一方面,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如果在休息的时候不休息,反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这些事情,那真正干活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情况,带来危险。
他甚至专门制订了一项规章制度来针对这样的现象,收缴他们带来的工具,甚至是扣除这样做的人们的工分。但很快,人们就变得怨声载道。在他们看来,工作间隙的时间应该是属于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用这段时间去为自己和家人去寻找一些额外的食物,无可厚非。有些人直接告诉他,自己来参与这些工作最大的动力就是能够在工作之余给家人需找一些额外的食物。不满情绪甚至带到了工作当中,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不得已之下,张晓舟只能妥协,同意他们只要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能在撤回远山之前,结伴到丛林边缘能够保证安全的地方,在护卫队的保护下寻找这些东西并带回去。这些东西不作为联盟的产出,而是他们自己的收益,但在工作期间不得做这样的事情,任何有毒的虫子都必须杀死之后才能带回去。
工作量的多少成了人们与管理者们争论的焦点,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为自己谋福利,但在张晓舟的严格限制和外部危险的压迫下,这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矛盾,反而有效地刺激了人们工作的热情和效率。
“好像并没有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想象得那么恐怖。”高辉说道。
张晓舟摇了摇头:“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深入丛林,而且能吃的植物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远山城来到了一个热带区域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对于农业来说,这却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些玉米的长势太差了。”一个农民工出身的男子发愁地看着眼前屋顶上的这片玉米苗,按照他的经验,这些玉米早应该进入穗期了,但眼前的这些玉米苗却依然长得不像样子,叶子也稀稀拉拉。
不懂行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些玉米长得还不错,但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温度太高了,雨水也太多了。”李雨欢皱着眉头说道。
玉米是喜欢高温和水分的植物,而他们大量抢运来的秋瑞四号则是一种专门适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早熟种,已经是他们能够弄到的最适合当前环境的品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承受过高的温度和过量的雨水。按照她之前在公司接受培训时的笔记,这个品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二十四至三十五摄氏度之间,低于或者是超出这个温度范围,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生长迟缓。
但他们现在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日出后的温度却普遍在三十五度以上,如果不下雨,正午之后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而这些种植在屋顶天台上的玉米,周边温度甚至会更高。
另一方面,过多的雨水让玉米的根系总是浸泡在水中,无法呼吸到空气,很多苗都出现了腐根的情况。过多的雨水还会把土中的肥料和养分带走,让他们辛辛苦苦施下的肥料就这么随着雨水流走。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玉米地上方搭起架子,覆盖上一层遮阳网,甚至是两层遮阳网,周围通风透气,而在下雨的时候,则要覆盖一层塑料布或者是其他可以挡雨的东西,把多余的水分引走。
这样的技术大家都不陌生,不过是大棚而已,但对于他们当前的物资支持能力来说,这却是一个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