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706章

作者:绅士东

就在曹操“激动”的和幕僚研究着,如何利用河北冬天的优势时,楚军已经开始配发棉衣……

也不需太厚,“防弹甲”下面穿一层不影响活动的棉衣,基本就可以无视河北的冬天,姬造士兵装备之后,也可以保持八成以上的战力。

哪怕是北人作为兵源的魏军,在冬天作战能力怕是也下降不止两成!

现在楚军的盔甲,主要以圆顶钢盔和“防弹甲”为主,也就是背心板甲——只保护上身,背心一样的冲压薄钢甲。

在一战、甚至二战时候,这种防弹甲也依旧在战场能看到,算是板甲的最后遗留……

冬天的时候,直接穿在身上,的确有些凉,不过有了棉衣则寒意顿减。

寒冬能不能作为天时地利?当然可以!

哪怕是近现代战争中,毛国也被冬天救了不止一次,然而……那是莫斯科的冬天。

相比之下,河北的冬天,即使现在属于相对低温时期,与北亚相比也是宜居的,棉衣就够用了!

陆逊在官渡一带强渡黄河之后,引为前哨,令楚国汇聚在望京路的十六个师,一共二十五万大军,开始以此为跳板,兵出河北。

同时曹操也无视反对意见,准备在邺城以南,黎阳一带就与楚军分出胜负!

魏国国力虽远比不得楚国,但军队数量却并不弱势,哪怕不引入匈奴、诸羌,纯粹魏军也并不比楚军要少。

并且曹操还接受了杨修的意见……

对于执意北迁的世家豪门,在一定程度上妥协,甚至命曹植带着小朝廷转移到易京……

不过离开的代价,是被曹操狠狠的宰上一刀,并以此“雇佣”鲜卑人、乌桓人。

当然,和西晋驭诸蛮一样,写作“雇佣”,读作“打服”,肯定是先打服之后,再给根骨头,吸引些被打散的部落……

主要的开销,也是将他们武装起来!

如此一来,魏国在兵力上,几乎是楚国的两倍,只是……哪怕曹操自己,也不认为这算什么优势,若是正面对决,只怕魏国的胜算连两成都没有。

期间楚国的调兵速度,也是着实令曹操也有些措手不及——说好的前线距离我比较近呢?

原本曹操还想要前线将士尽量拖延,将决战放在十一月末、最好是隆冬腊月!

然而因为楚国的军队涌入速度过快,远远超过预期,十月末就自然而然的被冲破了初步的防线,在魏国没有完全调动军队的情况,在黎阳一带开始了决战……

曹操也不敢再向后撤,否则南皮的“安魏侯”眼看要遏制不住。

之所以现在还能坚持,多亏了吕布对“异族”进入河北的怨念很重,并没有与楚国的中军,一起夹击魏军主力,而是开始截击南下的鲜卑人、乌桓人。

十一月初八,曹操也已经率军赶到黎阳,直面楚国算上前军,一共十九个师,加上张飞所率的原徐州别部的爆锤……

曹操承认,自己有赌的成分,而且魏国的赢面还更小,怕是四六开、甚至是三七开,不过楚魏之间的这场龙争虎斗,必须有一个重创!

然而没想到的是,龙争虎斗没有出现,仅仅是迎来了一顿爆锤……

第六百一十八章 锤爆

楚历九年十一月,楚魏决战于黄河以北、黎阳一带。

双方动员总兵力达到百万,其中七成是魏国所属,战线绵延百里。

曹操原本将这冬天带来的“优势”,作为反败为胜的最后机会,怎料……优势并不存在!

不仅爆锤,而且……被锤爆!

魏国的名臣名将,期间也奇谋无数、巧阵不穷,又是奇袭粮道,又是巧阵破敌,至于因为战线过长,而发挥作用的什么围点打援、声东击西……就更是不要太多。

然而论火力,楚国不仅有魏国没有的真气弹弩,并且火炮的总口径,也是魏国十倍以上……

哪怕魏国突击性的,研发并制造了不少火炮,不过又如何比得上楚国家底厚实?

更遑论同等口径下,魏国火炮的威力也完全落后于楚炮。

在后勤上,楚国更是将简易铁路,一直铺到了官渡,举国粮仓与前线几乎血脉相连……

魏国的计策着实成功了不少,而楚国的将领统帅,仅仅只需要做到一点——大体不崩。

甚至白图能想象到的,楚国唯一会败的可能,就是“无故炸营”,也就是群体性的心理崩溃。

有时炸营是战场溃阵引起,有时……毫无原因,就是全军都精神过于紧绷,由个别人引发塌方式的崩溃。

历史上甚至存在,仗打赢了,结果自己炸营、导致溃败的情况。

不过楚军在这方面,其实有天然优势,一来从江东时期开始,白图就力主打破“古代军队”概念,从军队思想上,就向近现代军队转变,无时无刻不强调“为何而战”,训练方式也迥异古代军队。

二来楚军不仅配有医疗队,而且其中还包括心理医疗方面的配备……

在确保不会输得“无缘无故”之后,楚军的硬实力足以确保胜负的天平倒向自己一方。

绵长战线上的几个大战场上,楚军将领经常会感觉,赢的莫名其妙——自己明明只是确保不败,然而打着打着,对面就或崩或逃!

原因很简单,时时刻刻交锋中,楚军的硬实力确保了绝大部分时候,都在血赚……

如果这是一场掷骰子的游戏,魏国拿的是“1-6”的骰子,楚国拿的是“5-30”的骰子,本钱还是对方好几倍,而规则是输光之前不许下桌。

故而楚国不需要多高明的赌术,只要学会永远不梭哈,就可以保证自己一定是赢家!

作为客座参谋的诸葛亮,也跟随在白图身边,共享着总指挥部的信息,一开始的时候,诸葛亮还对得起自己的“客座”,的确在做着查缺补漏,免得楚国阴沟翻船,令天下重陷战火——汉室不可能复兴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希望尽快结束的。

不过诸葛亮几次不成熟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的确也都不是什么大事情,诸葛亮也就没有坚持。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也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楚国比自己还稳,是真正的一点风险都不愿意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