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2章

作者:张九文

  于志宁颔首点头,低声道:“虽说他们都是大唐的外戚,可这些人都是当初晋阳起兵一直跟随至今的,治理家国,官吏调遣陛下还需要这些人的能力。”

  他忽然一笑,继续道:“现在也说不清是当初的高士廉那双招子毒辣一眼看中了那时候的与长孙无忌布衣之交的陛下?还是说陛下早就看出了长孙家的不凡。”

  徐孝德低声道:“要论家族势力,长孙家,包括高士廉,现在都是朝中的最庞大的外戚。”

  “看来孝德是担心太子与外戚走得太近。”

  徐孝德没有否认,而是无奈一笑,“于先生不担心吗?”

  “担心呀。”于志宁叹道:“那就要看往后我们如何辅佐太子了,不过老夫身在中枢,倒也听说了一件事,也不知是真是假。”

  “与太子有关?”

  于志宁重重点头,道:“不止如此,还与长乐公主有关,陛下延后了长乐公主的婚期,传闻太子见了一面李淳风,李淳风再去见过陛下之后,婚事就延后了。”

  徐孝德蹙眉道:“你是说这件事与太子有关?”

  于志宁笑道:“老夫记得以前太子从未对这件事有过表态,那是去年入夏时的事。如今殿下一场大病之后好似变了许多,若长乐公主婚期延后的缘由真与太子有关,那这件事就很有意思了。”

  一时间徐孝德感觉到教导东宫责任重大,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闲差,而是要教导太子成为陛下想要的模样。

  可要说对太子的了解,还仅限于在东宫的唯一一次谈话。

  徐孝德灌下一口酒水,“可现在你我对太子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了解太子了,你我虽是东宫属臣,可太子深居简出,甚至都不召见你我,讨论学识也好,讨论治理之策也好,似乎……”

  “似乎太子对这些都很怠慢?”于志宁接过话讲着。

  “嗯。”

  徐孝德重重点头。

  夜色已经深了,外面的夜风还在呼呼地吹,酒意有些上头,于志宁抚着额头道:“孝德,说句不中听的,殿下似乎对你的女儿……”

  徐孝德摇头道:“小女才八岁,殿下怎么可能会看中她。”

  话语顿了顿,虽有醉意,徐孝德的神色又坚定了几分,道:“绝对不可能的。”

  于志宁讪讪一笑,“或许吧。”

  翌日,天还未完全亮堂,天边的朝阳还没出现,抬眼看去刚刚破晓的天空灰蒙蒙的。

  宁儿脚步匆匆走入太子的寝殿。

  殿内,她低声道:“殿下,早朝听政不能像平时穿着那样,现在应该隆重一些。”

  李承乾任由宁儿给自己穿着衣裳,套上还有些不合脚的靴子,低声道:“孤也在长身体,这靴子穿不下了。”

  宁儿笑道:“男儿到了十五确实还在长个,过两年殿下会更高大的,殿下忍一天,晚些时候奴婢去向立政殿禀报。”

  说罢,她又仔细检查了一番。

  李承乾道:“怎么样?”

  “嗯,很好。”宁儿又叮嘱道:“虽说陛下还未给殿下赐字,可按照礼制上朝是要穿冠服的,在太极殿内的言行也一定要注意仪态。”

  听着宁儿又像个姐姐一样念叨着,李承乾一一应下。

  今天的早饭是小福做的,东宫的宫女在宁儿带头的言传身教之下,她们的手艺正在飞速进步。

  早上吃着一碗馄饨,简单应付了两口,就要快步去上朝。

  眼看时辰差不多,脚步匆匆出了东宫,从承天门到太极殿的路上,有不少文臣武将走在路上。

  大家都是沉默不言,昏暗的天空下,更有些看不清这些人的面容。

  李承乾走入人群也默不作声地走着,耳边都是密集的脚步声,没有人说话,众人神色也很严肃。

  李承乾跟着这群穿着红袍子,蓝袍子,紫袍子的人走向太极殿。

  这座皇宫中最宏伟的大殿,是大唐权力的中心,一项项改变天下格局,治理家国的政令也都是在这里定下的。

  这是第一次,李承乾迈开脚步进入了太极殿。

  当然,有着严密的思想武装的李承乾对那些礼制没太多兴趣,顶多只是好奇而已,要说真有兴趣,只对如何坐在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感兴趣。

  “皇兄!”李恪脚步匆匆而来道:“怎么才来?”

  李承乾不以为然,坦然道:“怎么?孤来晚了吗?”

  李恪眼神示意,见皇兄还是置若罔然,他又使劲努了努嘴。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李承乾见到了体型肥硕的李泰正在和几个文臣谈着话,看他们谈话时还有笑容,看来是谈得很高兴。

  李恪小声道:“皇兄有所不知,这李泰第一个来到太极殿的,就在这里等着群臣到来,每来一个都要上前说两句话,这魏王第一天来早朝听政就结识了不少朝中大臣。”

  李承乾颔首道:“所以呢?”

  “太子不妨与他一样……”

  “呵呵……”李承乾揣着手道:“青雀来得早,孤就要比他来得更早,这样卷来卷去,是要卷死谁呀。”

  要是放在后世也不乏像李泰这样颇有上进心的孩子,可身份上来说作为孤的弟弟他这么上进是要做什么?

  在李泰的身后有一群魏王府的谋士宾客在追着他使劲乃,他李泰还要在一线死命的卷。

  说话间,就听见了咳嗽声。

  李承乾回头看去,见到了一个中年发福的大汉,也没在意,继续对李恪道:“青雀想要表现就让他表现,与孤何干。”

  说话间,身后的咳嗽声又重了几分。

  李承乾又一次回头蹙眉回头看去。

  李恪连忙行礼,“侄儿见过皇叔。”

  这位中年发福的大汉便是河间郡王李孝恭,他看着太子还显瘦弱的身形,道:“太子送了老夫红楼,现在就装作不认识了。”

  “嗷……”

  李承乾这才回过神,连忙行礼道:“侄儿见过皇叔,许久不见差点没认出来。”

  李孝恭挠了挠下巴的胡渣,欲言又止,几度组织语言。

  私下也都是窸窸窣窣的议论声,早朝之前大家都有闲聊对象,从家长里短聊到身体健康,又或者有谁今天鼻青脸肿,正在指指点点,多半是被家中的悍妇给揍的。

  关中民风彪悍,向来是这样的。

  李承乾揣着手作揖道:“皇叔,你想说什么?”

  李孝恭又伸出一根手指,挠了挠下巴的胡渣,铜铃般的大眼瞪着,眼下隐约发黑,看来是这两天没有休息好。

  “你……”他重重一声叹息道:“老夫被殿下害得好惨。”

  “皇叔何出此言?”

  “身为太子,你小子一句话就把红楼送到老夫府上,长安城的那些书生士子纷纷来叫门让老夫将红楼交出去。”

  李承乾好奇道:“交出去了吗?”

  以前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李孝恭就是一口一个小子地叫着李承乾,现在还是这么叫,倒也无妨,河间郡王算是宗室中最和煦最好说话,宗室郡王最放浪的一个。

  当年天下大乱,李渊自晋阳起兵,自那以后就有了宗室四将之名,其中李道玄,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

  宗室四将独具个性,可如今就剩下了李孝恭与李道宗还在世,实在可惜。

  而如今,李孝恭也早就没了兵权,在宗正寺内做个宗正寺卿,提前进入了养老状态。

  “原本,老夫就想着将红楼丢出去一了百了,可谁叫那些士子不晓事,老夫便喊价三千贯一卷,那些书生士子骂得更凶了,老夫如今在坊间已是臭名昭著。”

  三千贯一卷?说是曹先生的原本,可那都是宁儿姐书写的,如果她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宁儿姐会作何感想?

第十八章 彪悍的早朝

  如果只是卖书的话,那么东宫距离脱贫致富也就不远了。

  “辛苦皇叔了,不知红楼后续的故事……”

  “东宫还缺什么?老夫一应给殿下。”

  李承乾揣着手惆怅道:“目前来说倒是什么都不缺,往后有需要再请皇叔帮忙?”

  李孝恭颔首道:“殿下将红楼给老夫便是。”

  叔侄两人轻飘飘地将事给定了下来。

  往后可以继续合作。

  皇叔李孝恭,他可是父皇的好哥们啊。

  顺着李承乾的目光看去,李孝恭见到了李泰还在与几个朝臣正在谈着,他抚须笑道:“青雀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时常向人讨教。”

  “皇叔说得不错,青雀勤快得还有些可爱。”

  李孝恭颔首道:“殿下这些天都在做什么?”

  “孤……”无奈一笑,李承乾道:“这些天孤都在造马桶。”

  “马桶?殿下不看书吗?不学道理吗?”

  “孤很忙的,对了……皇叔需要马桶吗?也给您送一个去。”

  “嗯,也好。”

  眼看时辰差不多了,李承乾站在朝班最前方,也就是自己的位置上,而后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了。

  李孝恭再欲言又止,只能索然一叹走回了朝班。

  在太极殿外还有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抬眼看去可以见到这些穿着各式衣裳的各国使者。

  其中还有两个熟人,一个是禄东赞,还有一个就是现住在胜光寺的天竺高僧。

  使者并不多,说是万国来朝,现在的大唐还没到那种盛况。

  等李恪走回来,李承乾问道:“这波颇和尚怎么来了?”

  李恪连忙回道:“皇兄有所不知,本来天竺使者确实要来长安朝贺的,听说是借道吐蕃时,死在了半道上,那天竺高僧得知了消息便来顶替了。”

  “原来是个凑数的。”

  李承乾啧啧感慨。

  李恪低声道:“说起天竺,近来倒是听闻一个西行的和尚。”

  “你是说玄奘?”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