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220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像极少数太小的孩子不用他们管,下丘村领回村子照看。

  他们的任务是给孩子们讲故事,带孩子们玩耍,顺便自己看书,内部的刊物。

  刊物中写了大明当前的一些情况,包括地方官员的运作,针对四川夏国的仗是如何打的。

  大明与夷人的贸易,大明海外的一些地方的情况……

  都是他们原来学习时所学不到的东西,第一期就让他们看入迷了。至于他们讲的故事,出自下丘村孩子们的手,孩子们把憨憨哥教的故事写下来,互相帮着完善。

  然后在印刷工坊中排版,印成一本本小的故事书,这些故事书就是三字经和千字文里面的典故。

  昨天学子们拿到一部分故事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三字经与千字文,仅仅学了个皮毛。

  两本启蒙书的小故事,居然涉及到了四书五经中的内容。

  “昨天给了十个册子,我当时学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时候,有人若这样教我,我又怎会学得那么累?”

  有学子在带着孩子们打饭的时候跟身边的同窗感慨,这些小故事太有意思了。

  “我想知道是何人所著,哪个大儒?往这边站,别挤别人的队伍里去。”

  旁边的学子说着的时候喊前面偏出一大截的孩子,那个孩子回头看一眼,立即调整好。

  打饭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端着餐盘,一道接一道菜接,肉菜他们最喜欢,尤其是糖醋类的。

  其他的菜也不拒绝,反正都好吃,素菜中同样有油。

  别看是大锅饭,不比福华楼的单炒差,有的炖菜类,甚至超过小锅。

  等孩子们打完饭菜,又被学子们领着到一处处地方坐下安静地吃。

  “考核结束了,咱们应该去店里当掌柜,到时孩子怎么办?”

  有人吃两口饭,看着自己负责的几个孩子,发愁。

  接触的过程中,他已经了解自己管的几个孩子的情况,孩子们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得领回家,现在天热,等下一场大雨,孩子总不着家也不行。”

  旁边的学子觉得孩子们不可能始终呆在图书馆,这里又不是家。

  “估计能留下一部分人,外面的店铺不够用。”

  “三千多个孩子,剩一百人,一人要照看三十个。”

  “咱不用愁,下丘村自然会有办法。”

  “下丘村有办法我信,我愁是因为我想不出来。连一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考什么科举?”

  “应该雇人照看,下丘村有钱,雇佣二百个人,若再剩下一百同窗,一人负责十个,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三十个孩子一起听。”

  “故事书还有后面的,仅仅是一部分,咱出去后,能不能给咱送过去?”

  “你还喜欢看这种学过的书?”

  “没学过,无法融会贯通,到了地方的铺子,说不定我还要给村子中的孩子们讲。”

  “我也想要,我要是给别人的孩子讲课,他们是不是就不欺负我的店了?我担心有坏人。”

  “那样看图识字也得有,咱们教会一些人,算不算为大明教化百姓?”

  “算吧?太难的讲不了,简单的还是没问题的,咱也不是白学那么多年。”

  “对对对,回头找他们商量,把书给咱们,哪怕用木头棍教孩子,或者大人写字亦可。”

  学子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支教方面,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看店的时候顺便教授别人知识。

  把这个当成以后的政绩,随时等着陛下分配官职。

第313章 人手充足医学办

  居必七的门口队伍依旧排着,不过没有甩到大街上,比前段时间看起来舒服多了。

  需要排长队的人,进到了原来布帛店铺的后面,原来布帛店后面的地方被下丘村买下。

  里长说买就买,钱的问题,依旧溢价百分之五十。

  后面不是邻街的铺子,是几户寻常过日子的人家,他们有院子能种菜。

  现在卖的话,院子里的菜也被下丘村买下,算一季的所有菜的收入价钱。

  于是他们两天的时间就搬走了,又多拿了十五贯钱,说好的,三天内早一天给十五贯。

  要不是东西实在太多了,一天他们就能搬走,其实他们就是没想开。

  早一天给十五贯,不好搬的东西值不值十五贯?不值的话扔给下丘村就行了。

  换成朱闻天的话,他房契一签,当天就把重要的东西装箱子里面,雇辆车,把锅碗瓢盆一堆,走了,四十五贯拿来。

  或者花两贯钱,找人搬,一个时辰全弄车上去,到外面再找新的地方。

  “憨憨,五百二十五个学子考核完毕,四月初一把他们派出去,还有两天,孩子们怎么办。”

  坐在前面的楼上,里长看着队伍不甩到街道上,满意的时候与学子们一样发愁。

  朱闻天小声说:“好办,科举停了,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官学照常开。

  先留一百个原来的学子在图书馆,把两个县的官学安排进来。

  在哪学不是学?在图书馆里书多,并且提供食宿,关键能够天天领悟圣上题字的精神。

  叫之前的学子带一带他们,不要小瞧没考上的学子,他们现在也是秀才。

  考过乡试是举人,再过殿试是进士,比官学一般的生员强多了,他们那里最好也不过是秀才。”

  朱闻天对此早有安排,人手保证够,不止生员在,还有官学讲课的人。

  相信他们看到了孩子们整理的小故事,会很高兴。

  里长点下头:“倒是可行,不然人手不足,雇外面的人来带孩子,他们又不识字。”

  里长把现在的情况当成办学堂,由于科举停止,大的孩子要跟家人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只有小一些的孩子才放在图书馆,正好教他们。

  等更小的孩子学会了,家里的大孩子显然也想学,再跟他们的家人说说,把大孩子送来。

  “里长,选一部分愿意学医的孩子,孩子中不仅仅有男娃儿,亦有女娃儿。

  再找太医院的太医或医博士教导,学习慢的让他们慢慢学,表现出天赋的,重点照顾。

  将来咱们大明就会有很多医生,包括女医生,处理起妇科疾病要比男医生方便。”

  朱闻天借此机会,把医学搬上来,孩子们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给人看病。

  不学的话,永远没有,现在广撒网,找到好苗子,说不定能快点出师。

  应天府的人口多,生病的也就多,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练手的机会。

  里长继续点头同意,随后转身下楼,找人做饭,等中午的时候送到东华门,与太子商谈。

  到中午,大家过去,朱标一到,里长提出来此事,朱标痛快地答应下来。

  不就是把两个官学暂时挪到图书馆嘛!人家供吃供住的,还有很多书,方便。

  至于培养医生,更没有问题,现在宫中就缺女医。

  如果元朝的时候就有很多女医,现在宫中还用愁吗?新的女医,哪怕要学十年,十年后就有一群人可用。

  ……

  第二天,两个县接到通知,一辆辆马车同时赶到,给官学搬家。

  大家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只能茫然地上马车,然后一路来到图书馆。

  “此地好,王树,又见面了。”上元县的官学距离近,马车主要用来拉书。

  生员们自己带着行李,跟车走过来,即便如此,有人也热得一身汗,显然总不锻炼身体的缘故。

  说话的是方教喻,方主簿的兄长,曾与王树见过面,之后王树也不去官学,始终在这边跟孩子们学一学。

  另外四个训导也认识王树,王树请吃的饭,在对面的福华楼。

  “方教喻,往后能在近前听你的教导了。”王树过来帮方教喻拎对方手上的篮子。

  “里面有好砚台,莫给摔了。”方教喻放手,提醒一句。

  他打量着王树,跟那时见时变得不同了,没有了唯唯诺诺的模样,整个人显得平和。

  而且脸上始终带着笑容,透露出一种自信。

  “不能的,我先给你拿到屋子里去。”王树抓得很紧。

  “一起去,其他人跟上,把东西放好,再看书。”方教喻向后招呼一声。

  生员们一个个的十分高兴,他们对图书馆不陌生,他们会跑来借书看。

  官学有书,不过每一种的数量少,别人借去了,其他人便没有。

  自从图书馆开起来,大家纷纷到此借阅,又不花钱,每一种书一堆,感觉借不完。

  眼看有一个书架上的书都被借去,结果图书馆的人又推来一车书往上摆。

  后来知道丹青图书馆有整个大明唯一的一套铜活字,铜活字印出来的书,感觉更清晰。

  家中有弟弟妹妹的生员还会帮着弟弟妹妹们借看图识字,自己回家的时候也教一教。

  现在得知到这边还管食宿,不用每天回家,家远的人自然开心。

  平时在图书馆,每一旬休沐的时候回去一趟。

  生员们先放东西,再洗洗手才打算找书看,他们怕把书弄脏了。

  “哥!”一个孩子的声音传来,好几个生员回头看,其中有一个到孩子面前:“布布,你怎么在这?”

  “爹前天接个活儿,从这边走,就把我给带来,让我在这等着,等他干完活回来接我。

  我娘也忙,在家带妹妹,还要种菜,怕我瞎跑。

  哥你来借书啊?这里的兄长有学问,这两天教我三字经呢!讲故事。”

  小孩子仰着脸与兄长汇报家中情况,又提到他在这里学习。

  “以后我在这,明天休沐,我把你带回家,再带回来,你跟他们好好学。”

上一篇:这仙,不能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