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第244章

作者:克里斯韦伯

  “臣遵命!”薛仁贵深深吸了口气,他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卸罪责的机会,当初被委任统领这支大军的三个人中:阿史那道真已经死了,郭待封眼下生死不知,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还活着,得到了直接向天子禀告的殊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机会呢?不过薛仁贵不打算这么做,当初天子是委任他,而不是另外两人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既然战败,那自己就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且逃避就是欺骗,他宁可伏法,也不愿意诓骗天子。

  听完了薛仁贵的禀告,李治陷入了沉默之中,薛仁贵垂首等待着天子的裁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李治的声音在殿内重新响起:“薛卿,你说的和寡人从其他人那儿听来的有些不一样。依照他人说的,我军之所以战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郭待封违背节度,不在大非岭留守辎重,擅自领兵出击,才招致败绩的,是不是这样呀?”

  薛仁贵犹豫了下,天子能知道这些并不奇怪,毕竟吐蕃人遵守了盟誓,没有袭击从大非岭营寨离开的唐军残部,光是回到陇右的就有八九千人,这里面知道当时战况的实在是太多了。他点了点头:“确有此事?”

  “那你为何不把实情禀告寡人?这可是欺君呀!”

  一阵阴冷的风穿过殿中,薛仁贵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这可是一个吓死人的罪名,比起败军之将,欺骗君主是他更不愿意承担的罪名。

  “既然陛下令罪臣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那成败都是罪臣一人的事情!当初命令郭待封统领后军的也是罪臣,若是罪臣令郭待封在前军,令阿史那道真令后军,便不会出此大祸了!”

  “笑话!”李治冷笑道:“一同出征的突厥骑兵都在前军,岂有把阿史那道真放在后军,令郭待封放在前军的道理?再说那郭待封竟然敢公然不尊你的号令,放在前军只怕闹得更过分,那时出事的就是前军而不是后军了!”

  薛仁贵愣住了,他没想到天子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他跪伏在地道:“陛下说的是!”

  “所以你的过错不是把郭待封放在后军,而是应该发现他不尊号令之后就直接把他拿下,然后上书给寡人,书明真相!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陛下说的是!”薛仁贵这一次已经心悦诚服:“罪臣确实应该这么做!”

  李治看着跪在地上的薛仁贵,目光慢慢变得柔和起来:“但这也着实不能怪你,郭待封是名将之后,又常年在寡人身边走动,这一次又是寡人让他做你的副手。你这个忠实勤谨的性子,又怎么敢这么大胆?哎,说到底,这是寡人的过错!”

  薛仁贵万万没想到,李治绕了一大圈子,竟然把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不由得呆住了,显然天子是还想用自己,所以才会这么做的。

  “不过你这次身为大总管,覆军之罪还是逃不掉的,革职除名还是免不了的,出宫之后先闭门反思一段时间吧!”

  “多谢陛下,多谢陛下!”薛仁贵赶忙连连叩首,他当然知道李治这已经是大大的法外开恩了,虽说他要被免去官职,但却可以依旧住在长安,爵位也都还在,只要过两年,天子用得上自己,复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比起原先自己预料的流放甚至处死,当真是天恩浩荡呀!

  “罢了,你是寡人的忠臣,又曾经九姓铁勒、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立下这样的大功,寡人是不会忘记的。”李治叹了口气:“还有一件事情,阿史那道真是怎么死的?你把事情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讲给寡人一遍!”

  “臣遵旨!”薛仁贵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得知后军覆灭后,赶忙带领少数骑兵押送着弓仁赶回大非岭的营地,抵达营地后不久却得知前军的突厥人倒戈叛变,阿史那道真也被俘。然后吐蕃人提出用阿史那道真与唐军交换弓仁,并且两军举行盟誓,以唐人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控制为条件,释放唐军残部逃回陇右。然后阿史那道真在归途中很快就发病病倒,不治而亡。

  “嗯!”李治点了点头:“寡人记得薛卿在出征前曾经有发现吐蕃人与突厥人立下盟誓,勾结反叛的事情,还派阿史那道真去突厥处理此事?”

  “不错,确有此事!”薛仁贵点了点头:“但微臣后来与阿史那道真谈过此事,应该这些突厥叛党耍了鬼伎俩,把阿史那道真瞒过去了。”

  “你觉得真的只是瞒过去了?”李治冷声道。

  “真的瞒过去了?”薛仁贵闻言一愣,旋即才明白天子的言外之意,他的身体顿时颤抖起来:“这,这怎么可能?陛下,阿史那道真对我大唐可是赤胆忠心呀!他的父亲陪葬先帝,母亲是高祖皇帝的女儿,他怎么可能会做出那等事情来?”

  李治没有说话,面色阴晴不定,显然方才薛仁贵说的那些话并没有说服他,薛仁贵也不敢多言,只是小心侍候。几分钟后,李治问道:“你觉得他是怎么死的?”

  “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也不敢久待,便把他的尸体立刻火化了!依照大夫判断,他应该是被吐蕃人下了毒,然后在回程的路上发作,毒发而死的!”

  “吐蕃人下毒害死他!”李治冷哼了一声:“这么说来,吐蕃人是想把杀阿史那道真的责任甩到大唐身上了!”

  “不错!”薛仁贵连忙抓住机会为同僚喊冤:“阿史那道真父为突厥名王,母为大唐公主,吐蕃人这么做唯一的可能就是破坏大唐与突厥数十年来的相互信任。阿史那道真若是真的与叛乱有关,他又怎么会被换回来?又怎么会被吐蕃人毒死?”

  “也许吐蕃人觉得他尾大不掉,若是活着将来必为自己的祸患呢?”李治冷笑了一声,不待薛仁贵辩解便继续说道:“不过人都死了,再追究这些也没有意义了。为了大唐计、为突厥计,他都必须是我大唐的忠臣!”

  “是,是,陛下说的是!”薛仁贵赶忙应道,他虽然不太赞同李治的看法,但反正同僚能够被正名,再争执其他的细节就没意思了,毕竟人家是一言九鼎的天子。

  “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并州大都督吧!丧葬费用皆由宫中出!”

  当离开含元殿的时候,薛仁贵才觉得自己浑身发冷,这糟糕的鬼天气,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风,就连铁一般的汉子都受不了呀!

  “这位!”他叫住一旁的羽林军士兵:“给我弄几件干衣服来吧!湿衣服穿在身上风一吹实在是熬不住呀!”

  含元殿内。

  李治开始吃自己的晚餐了,内侍和宫女们将几案上已经冷了的菜肴替下,换上热乎乎的饭菜,李治吃的并不快,败仗已经毁掉了他的胃口,他只是为了健康才强迫自己进食。

  身为帝国的统治者,他看的要比薛仁贵要远的多,在他登上宝座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大唐的铁蹄始终在不断的前进,大片大片的土地变成大唐的土地和附庸,沿着大陆商道而来滚滚金河不断流入长安和洛阳的包括,一切仿佛都很好。直到咸亨元年的夏天,大唐的铁蹄终于撞上了一块硬度与自己相仿的磐石,鲜血奔涌而出。

  “该死的蠢货!”李治突然将几案上的盘碟尽数扫落:“竟然要寡人替他受过!”

第571章 离别

  几分钟后,李治轻拍了两下手掌,让内侍清理地上的碗碟碎片和食物残渣,然后喝了几口酪浆,他的怒气已经平息了下来,身居天位二十年,他早已明白一个道理——切不可任凭情绪控制自己。

  “陛下,刘仁轨已经到了,正在宫外等候!”外间传来内侍的声音,夹杂殿外的风雨声,有点模糊不清。

  “让他进来吧!”李治放下手中的汤勺:“这么大的雨,再拿碗酪浆来,给他暖暖身子!”

“多谢陛下厚恩!”刘仁轨向天子敛衽下拜,然后才接过酪浆,也许是因为大雨的原故,他的脸色青白,花白的胡须黏在满是皱纹脸颊上,看上去有些老颓。李治笑了笑:“外间雨大天寒,刘卿先用些酪浆,再说事吧!”

  “是!”刘仁轨感激的应了一声,虽然他方才已经换了外衣,但贴肉的里衣还是有些湿漉漉,穿在身上凉凉的,很不舒服。他三口两口将酪浆喝完,身上热乎了不少,才将碗交给一旁的内侍,沉声道:“老臣用完了!”

  “好!”李治点了点头:“寡人打算让你出任陇州(今天陇县)刺史,你觉得如何?”

  刘仁轨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捻着颔下胡须稍一思忖然后答道:“圣上是想要老臣应付蕃贼?”

  “不错!”李治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闻弦歌而知雅意,与刘卿说话的确省力的很!”

  “不敢!”刘仁轨暗自吐出一口长气,他原本在政事堂当差,是群相之一,天子让他外出为陇州刺史,按照唐代的政治常规来说是贬黜到外州,以他这个年纪,估计这辈子也很难再回长安了。但结合唐军刚刚在大非川大败于吐蕃,陇右空虚,以及自己过往的履历,这个时候出任陇州刺史就有另外的意思了。陇州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陇山东坡,正好是关中平原的西大门,从关中登陇山,前往河西走廊或者进入河湟谷地都要经此地。显然,这是天子派出一个自己信任而且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大臣扼守要点,确保关中无失。而唐初文武不分,边臣立下大功后入朝拜相,相臣前往边疆督领边军讨贼都很正常,如果刘仁轨能够当好这任陇州刺史,对他未来的政治前途无疑大大有益。

  “刘卿曾经在百济领过兵,你觉得眼下陇右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李治问道。

  “臣对陇右的情况所知不多,不敢妄言!”刘仁轨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不过薛仁贵这次丧师十万,陇右兵府肯定空虚,微臣以为第一件事情应该做的事抚慰亡孤,减免赋税劳役,表明朝廷抚恤之心,然后再从内地迁徙户口,补足缺额,待休养生息之后,方能再谈攻战之事!”

  “嗯!”李治点了点头:“还有呢?”

  “还有?”刘仁轨闻言一愣,他小心的看了看天子的脸色,暗想他该不会想要马上就要报复吧?可大非川这一仗陇右唐军可是伤了元气,当初薛仁贵把陇右的精兵抽光了还不够,从河东、关中还抽调了不少才有这十万人,一下子都赔光了,就算从内地兵府抽调补足了,战斗力也是没法比的。拉这种军队和吐蕃人较量,那不是送菜吗?

  “如果吐蕃乘胜进攻呢?”

  听到天子不是让自己立刻反攻,刘仁轨松了口气,笑道:“陛下请放心,陇右兵虽新败,进取不足,守则有余,吐蕃人不来则以,来必能破之!”

  “哦?为何这么说?”李治问道:“我听说钦陵乃是当世名将,麾下有众二十余万,大非川一战后,我军陇右空虚,这难道不是出兵的良机?”

  “陛下有所不知!”刘仁轨笑道:“吐蕃兵制与我大唐不同,一旦出战则扫地为兵,青壮为前军,老弱妇孺居后放牧采收,以为军资。这等军兵若是野战还好,毕竟十天半月便决出胜负,若是吐蕃以此攻我陇右,当地历朝历代修筑的壁垒亭障数不胜数,彼此相望,只需坚壁清野,彼野无所掠,求战不得,多则数月,少则二三十日,便不战自败了!”

  “原来如此!”李治面上露出一丝笑容,正如刘仁轨所言,从汉代开始,陇右这块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无不修筑各种邬堡工事,密度比内地要多得多。吐蕃如果入侵,即便陇右的野战军受创很重,也完全可以用兵粮战术击退吐蕃的全民兵,李治松了口气:“那刘卿出任陇州刺史的事情就先定下来了,如果蕃贼入侵,你就加为陇右行军镇守大使!”

  “臣遵旨!”刘仁轨赶忙敛衽下拜。

  见刘仁轨接受了自己的任命,李治脸上多了几分喜色,他询问了几句刘仁轨关于陇右的事情,突然问道:“刘卿,前几日朝中有人弹劾王文佐,他也是你的老部下了,这弹章你看看吧!”

  “是!”刘仁轨闻言一愣,他从李治手中接过弹章,看了起来。原来弹章中指责王文佐受命镇守松州,抵御吐蕃。但到任之后,并不思忖如何抵御吐蕃,反而和吐蕃通商图谋私利,没有尽牵制吐蕃一路的责任,以至于陇右大军在大非川覆败,王文佐也有责任。看到最后,刘仁轨去看落款,却发现已经被涂黑了,显然这是天子做的,不想暴露弹劾者是谁。

  “老臣以为,这弹章从头到尾都是无稽之谈!”刘仁轨将弹章放回几案上:“上奏之人若是稍微懂一点军国之事,便不会写出这等弹章来!”

  “哦?”李治笑了起来:“那照刘卿以为,王文佐没有责任?”

  “不错,不但没有责任,王文佐在松州都督府任上已经做的很好了,至少老夫若是身处其位,也没法做的比他更好!”

  “为何这么说?”李治笑道:“难道他没有牵制吐蕃一路的责任?”

  “陛下,剑南乃是朝廷西府,每年陇右、北庭、西域将士们的冬夏两季衣赐、突厥、铁勒、回纥的赏赐,多半都是来自蜀中上贡的锦帛。没有蜀中的贡锦,朝廷根本没有能力发十万大兵征讨吐蕃。王文佐身居松州都督府之位,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屏护西川,而不是牵制吐蕃一路。剑南有多少兵陛下您也知道,王文佐他手头就这么点兵,却要屏护西川数路,而剑南可不只是只有吐蕃一个敌人,如果他出大兵打吐蕃,其他蛮夷乘机起事怎么办?再说王文佐要大举兴师,那就要增兵添饷,找谁要?还不是找成都要?成都给他的多了,给朝廷的就少了,朝廷没蜀中的金帛,用什么来维持陇右北庭的大军?王文佐到任以后,击退了两次吐蕃之后,就与其通商修好,不但屏护西川,还赚了钱,去年西川上贡到长安的贡锦可是比往年多出半成呀,这里有王文佐的功劳!”

  “呵呵呵呵!”李治听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刘卿果然是有宰相才,与寡人所见略同!”说到这里,他从书案上取出一张纸来,却是从那份弹章末尾裁剪下来的,上面是李治熟悉的字体:“疆臣之事,非汝知之,勿再多言!”

  “陛下圣明,倒是老朽多虑了!”刘仁轨赶忙拜谢道。

  “我本欲令王文佐来陇右,但仔细一想,若是换一个去松州,只怕又生出事端,岂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索性就让他留在松州了!陇州之事便偏劳你了!”李治稍微停顿了一下:“刘卿在陇右呆上三年,把这次薛仁贵捅得大窟窿补好了,再回长安政事堂替寡人办差,如何?”

营州城外,河畔码头。

  落日西沉,它那最后的霞辉,虹彩熠熠,映照着人们的皮帽。不远处的营州城传来阵阵鼓声,路上的行人禁不住加快了脚步,好在关门前进城。

  在河畔的码头上,大贺怀恩的从人们都已经在船上坐好,船夫们还在忙碌着搬运行囊,从注入辽河的河汊左近,吹来阵阵冷风,将火把吹得摇晃不定。火光映照在河面上,看上去血红血红的,这血色的河水正向北流去,似乎流向不可知的幽冥之处。

  “好了,祝你一路顺风!”阿至罗热情的握住了大贺怀恩的手:“一路上可千万要保重呀!”

  “我会事事小心的!”大贺怀恩笑道:“神佛庇佑,我们会很快再见面的!”

  “嗯!”阿至罗点了点头:“在营州、在草甸上,或者在别的什么地方!总会再见的!”

  “呵呵!”大贺怀恩笑了起来:“你这话说的可有些怪了,在营州还好,在草甸上那是什么鬼地方,什么人都会遇到,什么都可能发生的!谁也不知道那儿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那我还能怎么说呢?”阿至罗满不在乎的摇了摇头:“我们命中注定是挽弓射箭之人,飞到那儿由不得自己!”

  “是呀!”大贺怀恩叹了口气:“眼下这个局势,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他张开双臂,与阿至罗拥抱在一起:“愿神佛庇佑,箭矢绕开你!”

  “愿神佛庇佑,箭矢绕开你!”阿至罗也低声道,两人松开胳膊,大贺怀恩头也不回的上船去了。

  桨橹拍打着水面,船缓慢的离开码头。

  大贺怀恩站在船尾,河岸、火光快速的打着眼前向后退去,他久久凝望着岸上阿至罗,渐渐被夜色吞噬,他的心中被一种悲凉逐渐充塞,河水裹挟着他,让他越走越远,离开他所喜爱的一切,就像无情的命运硬生生的把他从这片光明拉走,带进蛮荒之地,带进无尽的黑暗之中。

  船只穿过河口,进入宽阔的辽河,风呼啸着吹过河面,橹桨哗哗,显得单调而又悲凉,船夫唱着悲凉的歌谣。大贺怀恩裹着披风,躺在自己的铺子上,回忆着营州以及其代表着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一切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等待着自己的事无尽的战争、黑暗、危险和绝望,他冥思苦想,想要找出一条出路,精疲力竭,最后在歌谣声、桨声和风声中昏昏睡去。

  第二天一早,大贺怀恩醒了过来,他只觉得自己身轻体健,他强健的体魄就好像一只装满了的酒杯,精力多到要满溢出来。他走到甲板上,发现天空一片晴朗,温暖轻徐的风,吹拂着泛溢宽广河面,褶皱起层层涟漪。在晨雾的遮挡下,两岸模模糊糊,和河面连成一片,看不清边界。一个年轻童仆醒了过来,他惊惶的向四周看,却哪里都看不到边。

  “菩萨呀!”他嚷嚷道:“我们该不会是出海了吧?”

  “这是上涨的河水,前些天下了不少雨,所以这辽河比平日宽多了!”大贺怀恩道:“等太阳出来,雾气散开,你就能看到河岸了!”

  “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我们已经到了新罗人的地界呢!”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会去的!你瞧瞧,河面上可不止我们一条船,过往的船多着呢!”

  果然,很快他们就看到河面上有许多船只,其中最多的是一种小艇,用木头制成骨架,外面蒙上桦树皮或者鱼皮,上岸晾干之后一个人就可以抬着走。这种小艇顺水时飞快,而逆流时候就必须用长桨了。靺鞨人很喜欢使用这种小船,他们在里面装满了鱼干、坚果、浆果干、蜂蜜、皮毛,运到沿河的汉人村镇卖出,返回时则带上盐、茶、铁器、布匹等货物,卖给生活在草甸、树林和沼泽中的部落民们。

  在辽河两岸有大片的旷野,没有村落,只有偶尔能看到白色或者棕色的帐篷,那是游牧的契丹人和靺鞨人,即便对于这些孤僻的游牧民,这个季节也是难得的交通便捷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和河上的船民们换取自己必须的货物。

  童仆惊喜的看着岸上,他还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

第572章 大荒野

  不久之后,从地平线上爬起的太阳驱散了晨雾,可以清晰的看见辽河两岸无边无际的湿地。成百上千的水禽从芦苇荡升起,掠过旅人的头顶。在岸边的芦苇荡里,到处是雀鸟争鸣,拨水声,振翅声,求偶的鸣叫声,似乎这些鸟儿也正在进行一场大聚会。

  随着船只经过老爷口,河流开始折向东南方向,两岸也变得平缓起来,也多出不少河岔口来,在这些河岔口覆盖着如林的灯芯草、芦苇和各种水生植物,大群的水鸟便栖息于其中,看过去黑鸦鸦的一片,河面上的船也少了许多。

  展现在大贺怀恩眼前的便是这样的一副蛮荒野地。由于气候闷热,这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蚊虫,有的甚至有人的小拇指那么大,叮起人来,厉害的很,拍死一只便有满手的血。

  入夜,大贺怀恩抵达汉尔干,这在当地土人的话语中是“鱼很多的地方”的意思,这是一个河当中的小岛,他们即将在这里过夜。当船刚刚靠岸,成群结队的土人围了过来,好奇的打量这这群不速之客,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穿着鱼皮鞣制的衣衫,为了避免蚊虫的叮咬,他们裸露的皮肤上都涂抹着焦油,因此散发出令人作呕的味道。

  相比起草甸上的游牧民,这些渔民甚至更加野蛮。每年这个季节他们都会聚集在这里,打捞河里的渔获,晾晒鱼干,这行艰苦而又恶臭,但却又是厚利可图,每年的整个夏天,逆流而上的洄游鱼群会汇集在河面上,甚至用不着用渔网,用木桨都能打死不少鱼,整个岛上都满是渔获的腥臭味道。

  “为什么我们要住在这个鬼地方?”僮仆问道:“哪怕是住在船上也好呀,这岛上到处都是臭鱼味,臭死了!”

  大贺怀恩没有说话,他笑了笑:“你觉得死鱼很臭,其实比起死人来,死鱼的味道已经好多了!”

  “死人?”僮仆愣住了:“郎君您这是什么意思?”

  大贺怀恩指了指远处:“你看到了吗?那些星星点点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僮仆顺着大贺怀恩的手指看去,只见远处的闪现着点点亮光,看距离应该是岸上:“不知道,那些是什么?”

  “那是草原上点明的松明子,是正在赶夜路的人们才用的!”大贺怀恩叹了口气:“草原上居然有人赶夜路,这是要乱了呀!”说罢他不待僮仆说话,就向不远处的集市走去。

  次日天一亮,大贺怀恩就又上了船,继续向下游驶去,水面上的船愈来愈少了,两岸也愈发荒芜,看不到田舍村庄,只有偶尔看到出没于河边芦苇荡的游猎人,他们主要是猎杀水獭等皮毛丰厚的野兽,然后把皮毛卖给贩子。即便是僮仆也不再发问,他已经习惯了周围的蛮荒之地。

  当天晚上,船抵达了乌尔塔,这里是大唐辽东当地最远的一座守捉城,经过这里,下船再往北就是真正的蛮荒之地。说是城,其实只是个周围只有不到三百步的小石寨,守寨的兵士要么是从内地流放来的罪人,要么是给大唐服役的当地番子。虽然大贺怀恩身为大唐松漠都督府的将吏,但依照这里的军律,只要天一黑,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城内,所以他也只能在城外的村子里过夜。他们的住处很糟糕,就是那种半地下的泥屋,这些屋子是如此的矮小,以至于要进入甚至必须膝行手爬不可,被当地人称之为地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