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242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随着一日日的战斗,项羽回首望去,却发现身边的楚人越来越少了。

  龙且泣声道:“大王,英布等人袭扰江淮,援军无法北上,我们被困在这里,得不到新的粮草,一旦粮草彻底用尽,必死无疑。”

  项羽的身姿依旧挺拔,但是眼中却闪过一丝疲劳,太久了,这种完全没有希望的冲杀实在是太久了。

  整个汉军都感觉到了,胜利就要到来了,刘邦振奋道:“参与杀死项羽的封万户……”

  洛亦闻言正要说话。

  “不可!”

  众人转身一看,竟然是吕雉,刘邦皱眉道:“王后这是何意?当年项羽俘虏了你,现在难道你还要为他求情吗?”

  吕雉平静道:“您和项王争夺天下,自然不能容忍项王活下去。

  但项王俘虏臣妾之后,以王侯之礼相待,并未有丝毫的凌虐,这难道不是对臣妾的恩情吗?

  大王纵然是要杀死项王,依旧应当给项王一个最后的体面,况且项王无论如何都是天子,天子岂可刀剑加身呢?

  项王过后,您就是天子,现在您以刀剑杀死了项王,翌日其他人难道不会效仿吗?

  您虽然是诸侯王,为天子友,但毕竟是项羽所分封,依旧有臣的身份。

  以臣弑君,这不是忠诚的。

  纵然您说这是诛杀独夫,但项羽并不是桀纣幽厉那样的天下皆叛的君王。

  他或许不是天下的王,但一定是楚人的王,楚人深深地爱戴他,尤其是江东之地皆是他的臣民。

  您这样杀死项羽,还怎么成为楚人的王,难道您还能将数百万的楚人全部杀光吗?

  这是臣妾为您所忧虑的。”

  刘邦闻言沉吟一下说道:“王后所言有理,将此言告知项王,请项王为楚人自裁吧。

  寡人会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江东,四时节气会有祭祀。

  只要项氏族人安分守己,寡人不会清算,而且会善待江东子弟,不会歧视打压楚人。”

  是夜。

  项羽嘴中不住的灌着美酒,虞姬为他跳着舞,项羽哼唱着楚地那咏叹般的歌谣,为虞姬敲击着,他是能活下来的,他有亡秦的大功,只要他愿意一辈子生活在昭城,即便刘邦不愿意,洛陵照样会保他一条命。

  没有人敢动洛陵要保的人,即便他是天子也不行。

  但是项羽不愿意,他活着,楚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楚人为他留的血已经太多了,现在是他为楚人流血的时候了。

  他想起了洛新说的话: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项羽轻声哼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实在是太过了解项羽,她已经做出了选择,必死之局,他不会拉着更多的楚人陪葬。

  她并不感到恐惧,衣袂飘香,靠近项羽起舞,吴侬软语轻声唱道:“生同居兮死同穴。”

  楚军四周响起了震天的楚歌之声,楚人皆泣泪,回忆起了家乡的河流和田野。

  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动摇,是项羽带着他们走出了楚地,楚国八百年没能完成的赐田是项羽凭借刀子逼着贵族完成的。

  大王或许对不起天下人,但是他对得起楚人。

  恩重若此,有死而已,他们的目光望向了项羽的中军大营。

  翌日,项王自杀的消息传遍了楚军大营,众军啼哭不止,有遗命出,“汉有天命,众军归之即可。”

  季布等项羽四部将膝行至刘邦之前,请求带着项羽的灵枢回到楚地,刘邦叹息道:“真是义士啊,以后你们的家族后人就为项羽守陵吧。”

  随着项羽死去,楚军踏上归途,汉军之中经历了短暂的寂静,然后陡然之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之声。

  战争终于结束了!

  ————

  项羽在历史中的形象是一位相当悲情的英雄,尤其是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他在楚人之中的威望极高,即便是在经历了汉王朝的统治后,在吴越这片土地上,项羽的祠堂祭祀依旧绵延不绝,千百年后,霸王陵依旧被人瞻仰,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修建主题博物馆的用意所在。——《关于西楚文化历史博物馆开馆的发言》

  ————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涉首难,豪杰并起,羽承祖德,尊贵亲之,楚人爱之,乃率楚攻秦,神勇无二,一战亡秦,暴秦之势倾颓,有恩天下苍生,昭城相约,功高者王天下,项羽遂为天子,分封王侯,号曰“霸王”,其兴之勃焉,近古未尝闻也。

  然羽自矜功伐,不加仁德,居天子之位,以为楚王,王侯庶民皆怨愤,高祖振臂,豪杰遂起,羽犹无自责,欲恃力而霸天下,三年即崩,身死国灭,徒为天下笑,其亡之忽焉,亦近古未尝闻也!——《史记·项羽本纪》

第263章 加冕,分封,维天有汉(卷终)

  昭城。

  洛陵负手望着遥远的北方,对于项羽的选择他并不感到意外。

  项羽是个不合格的君王,仁慈和暴虐的尺度不能掌控,无信无义的时机不能把握。

  刘邦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每每能在关键之时做出正确的事情。

  天下归汉,理所应当,接下来是考验汉王朝的时候了,因为北方的胡人崛起了。

  在这个素王所建立的诸夏世界之中,一个王朝若是只能对内压榨,对外屈膝,那么它是没有存在必要的。

  洛陵不在乎这些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但是战胜了项羽的汉臣已经振奋不已了。

  他们迫不及待就在项郢城外共同推举刘邦为天子,先把名分定下来,登基大典之后再办。

  刘邦自然不会推辞,于是说道:“昔年始皇帝出行时,寡人曾经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没想到竟然真的有今日,汉王不能彰显寡人的尊贵,那便以皇帝称之吧,自称沿用‘朕’即可。”

  项羽不称皇帝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是刘邦却没有,皇帝这个称号取自三皇五帝,听起来就比现在越来越多的王更加尊贵。

  始皇帝自称“朕”,就是为了区别“寡人”和“孤”,刘邦同样想要这样做,身为独一无二的天子,和诸王同称“寡人”是不合适的。

  群臣于是齐声拜道:“臣等参见陛下。”

  这群人之中的大部分根本没去思考刘邦的想法,就想着赶紧拥立,然后封赏完事。

  这可是王朝的开国功臣啊!

  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最差的都传了几百年,最厉害的就是吕氏,主脉传了一千年,现在支脉再次上位成了汉王朝的外戚,还有一个齐王,可以说是极其的显贵了。

  大部分人没想过像是吕氏这样,毕竟吕氏能传承这么久,后期是靠着洛国吊命,他们只想着能传承两三百年就足够了。

  ……

  洛阳。

  在洛亦和张良等人的劝说之下,刘邦已经决定定都关中,但是咸阳城被项羽破坏,洛亦奉命修建新城,现在还没有开始。

  于是汉王朝的中枢暂时坐落在洛阳,周王朝的都城之一。

  经过简单的修缮之后,刘邦就入住了这里,然后召来了洛亦商议封赏之事,群臣之中,功劳高,地位高,还淡泊名利的只有洛亦,纵然张良智计高绝,刘邦也不会和张良商议这些。

  刘邦先问洛亦:“子玉,天下既定,该要为功臣封赏了,但是心中却不知道该怎么封赏合适,群臣之中,你最为公允,又不在乎这些功名利禄,所以朕想要请教你。”

  洛亦知道刘邦问的是功臣,不是诸侯,于是沉思一下后问道:“陛下,萧何在您心中总是有思虑的,您要如何封赏萧何?”

  刘邦脱口而出道:“萧何功高,应该封给万户侯。”

  万户侯。

  洛亦点点头,很合适,萧何是万户侯,那自己也是万户侯了。

  “功臣三档,与萧何功者一档,封六千户至万户,与樊哙等丰沛亲随一档,封三千户以上,余者三千户以下。

  三千户以上者,鼎定汉室,重之,可安社稷。

  但是子穆功高无二,又推辞了封王的奖赏,您要怎么封赏?”

  韩信的功劳是应该封王的,但是韩信不要王,只要侯,这就不好封了。

  当年秦国是出现过十万户侯的,但是萧何也只是万户侯,韩信功劳虽然大,但是十倍于萧何是不妥的。

  刘邦沉吟道:“为大将军封三万户侯,封在家乡淮阴,大将军此番从昭城返回定然成婚,再为他的夫人封万户安阳侯,想必这样足够了。”

  击败项羽之后,韩信没有随着大军返回,而是直接带着洛采去了昭城之中。

  洛亦同意,然后缓缓道:“吕泽,就将他定为萧何一样的功臣吧。”

  从一桩桩一件件事中,洛亦能看出刘邦的性格,在这位皇帝面前,还是低调一点的好。

  尤其是刘邦年纪越来越大,吕氏已经太显赫了,没必要在刘邦面前那么锋芒毕露。

  真要是惹恼了刘邦,吕氏最多只能和刘邦玉石俱焚,在封赏之前。

  刘邦闻言忧虑道:“吕泽能愿意吗?”

  正常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的,但洛亦在之前就已经和吕泽通过气,劝说过吕泽,“身为外戚,最关键的就是保证家族的皇子能够登上皇位,这是家族的底线,在这件事情之前,其他暂时的利益都不重要。

  现在和陛下将关系搞的太僵,只会让陛下对太子升起恶意,得不偿失。

  一个庞大的国家,立功的机会太多了,等到太子登上皇位,侯位这种东西,只要给机会,难道还不容易得到吗?”

  吕泽同意了洛亦的话,双方都是聪明人,洛亦让吕泽退一步,吕泽则为了让洛亦暗中力挺刘盈,一场公平的政治交易。

  吕氏的问题一解决,刘邦对封赏就豁然开朗了,然后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子玉,洛公何时来洛阳?”

  很多人都希望洛陵能够为刘邦加冕,刘邦自己也需要,洛公是项羽分封的,他要为洛陵重新分封。在经过了始皇帝之后,洛氏的神圣性是遭遇了破坏的,但是洛陵拉了回来。

  不仅仅是依靠那些道具,还是因为从他出现以来,一件件的事都让他获得了卓绝的声望。

  在家族历史上,像他这种仅仅凭借个人的力量,就地位这么高的洛氏家主也是少见的,只能说权谋点满是真正的恐怖。

  姬昭的气运点和道具物有所值。

  洛亦有些不确定的说道:“应该快了。”

  ……

  当洛陵的车驾驶入洛阳时,整座城都喧嚣了起来,齐王城这种旧交当然是寻找时机来拜访洛陵,但不是任何人都能见到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洛陵的到来,所有人都知道按功行赏就要开始了,因为刘邦不可能让洛陵多等。

  果然,在洛陵进入洛阳的第二天,刘邦就宣布要举行登基大典。

  众人发现洛陵和当日为项羽加冕之时又不同了,眼神明明充满了仁善,但是当他望过来的时候却遍体生寒,脸上的神情无悲无喜,似乎和周围的自然融为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