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047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欧洲以及亚洲的君主们联合起来的大军,带着宛若泰山压顶的气势,气势汹汹的进攻罗马。

  但自古以来的联军,几乎就没有什么能够成气候的。

  “狡诈的国王们,他们深恨着罗马的存在,却也不愿意放下相互间的仇恨,用尽手段制造各种事变,甚至在前线就直接火并起来。”

  “罗马的公民勇敢而无畏,就像是古代的大唐勇士为素王出征时那样,而现在他们为自己而战,罗马的执政官允诺了所有的勇士,国王和贵族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如果有一日,他会首先杀死末代的罗马王,即便他现在是个元老。”

  “在广袤的欧洲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浩大的战争,几乎所有的君主国都参与了这场战争,罗马如同大海的一艘小船,但它坚持了下来并取得胜利,所有人高呼着荣耀归于罗马,仿佛回到了那个罗马共和国战无不胜的岁月,从一座城邦变成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一座座行省建立在那个共和国时代。”

  在诗人和文学家的笔下,即便是战争似乎也有温情的一面,但对于罗马而言,战争所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和牺牲,罗马共和国几乎将自己所有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发动起来,才勉强和不愿意大出力的联军,有了一战之力。

  幸好,上天庇佑他们。

  大多数的君主都昏聩无用,严格来说,不应该这么说,某些君主正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才想尽办法让别人吃亏,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事情一旦出现,就会出现人传人现象,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下一个被卖掉的人,于是都变得谨慎起来。

  等到一看其他人果然如此,他们就会深信自己做的没错,为之庆幸。

  可以说各国之间是相互证明了。

  于是在战场上就出现了“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场景,而且看到别的国家受创,那些一向关系不好的还在笑。

  至于这么下去会不会输,怎么可能,联军的军队是罗马的好几倍,火枪火炮弹药储备,还有能源等等,都完全碾压,这怎么可能会输。

  事实也是如此,即便是这么多有利的局势,罗马打的也很难,毕竟处于绝对劣势。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局势渐渐发生了偏移。

  作为第一个建立共和国的国家,罗马内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甚至简直要打出真正的民族了,随着这种苗头的出现,罗马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其余的王制国家,则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就连兵员,都需要去抓才行。

  加上内部的混乱,又有很多持有新学的党人在内部宣传,可谓是内忧外患,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在政治出现危机的时候,军事同样会出现危机。

  在这个时候,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继续进行军事的输出,进而转移政治的危机,缺点就是可能直接暴死,在军事行动失败或者消耗过大的时候,直接被国内把命剿了。

  一种则是撤军好好整治国内的政治危机,这种办法的缺点就是撤军不是那么好撤退的,很有可能要割肉,而且可能撤军没撤好,直接连环爆炸,军队也回不来,国内也直接爆炸了。

  毕竟你的敌人不会让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留下买路钱才行。

  对于联军来说,则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卖队友,只要让队友殿后,挡住罗马的军队,这样自己不就能溜了。

  况且这么长时间还没打下罗马,那必然不可能自己废物,一定是队友废物,大多数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次对罗马的干涉是失败了,只能回去整军,下次再来。

  一次打不赢罗马就打不赢,罗马可以赢无数次,但只有输一次,就把罗马的灰都给扬了。

  想到这里,大多数的国王和将军,都已经准备撤退了,但没想到,大家在这方面都是聪明人,都想跑。

  如果罗马不知道这件事的话,那可能最多造成一些伤亡,大多数国家也就撤军了,但可惜罗马知道了这件事,那结果就相当恐怖了。

  最终的战果,让所有国家都沉默了,甚至让大唐派来的人也沉默,颤抖着把消息发回了洛阳。

  “陛下啊,这下必须大唐亲自出手了,这极西之地的诸国,不说镇压罗马了,现在能不能应对国家的反对派,稳定住自己的国家,都说不准了。”

  倒不是说罗马真的一战把其他国家都打废了,那不可能。

  但问题是,接下来诸国都不可能再出这么多军队了,他们还要留着军队镇压国内的反对派,以及起义的百姓呢。

  能拿来远征的军队,自然就没有了。

  ……

  当洛阳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君臣是完全茫然的,越看越觉得这份战报是假的吧,这怎么可能呢?

  就算是猪,也抓不完吧?

  一千人俘虏十万人?

  你在这里和我开玩笑呢?

  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玩笑,在极西之地,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君臣相互望一望,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良久天子才低声的问了一句,“现在是不是我大唐该出兵了。

  信中说诸国都忙着去应付国内的盗匪和反贼,短时间内没精力出兵了。”

  洛长青却看到了更危险的一件事,“陛下,极西之地的诸国,可能都要不安稳了,罗马俘虏了这么多人,会做什么事呢?”

  ……

  罗马会做什么事,很简单,当然不可能直接放回去,也不可能直接杀光,要知道罗马能打赢这一场战争,各个国家的新党人都出了大力,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杀,况且杀俘虏,早在很多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干了。

  罗马做的事情很简单,给这些人讲课,讲的就是人人生而平等这些课,而且不仅仅是罗马人自己讲,还让本国的人来讲。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策反这些人,这些军队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没有接受过新式的思想。

  有些东西一旦开始接受,那就是根深蒂固的,道理对不对需要辩。

  但这世上有些道理,天然就是必胜的辩论,比如君主对于国家的存在有没有必要。

  新学党人三言两语就能驳斥的对方毫无还口之力,因为双方所能够举出的事例,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一个是海量个例,一个是少数典型,完全没有可比性。

  罗马这么做,也是各国党人的要求,在过去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训练出一支这样的军队,现在竟然直接给送过来了。

  各国君主简直堪称运输大队长,为新学党人送来了枪炮、军队、弹药,让不少国家的新学党人真正拥有了反抗的力量。

  这世上最难的就是从零到一这一步,相比较起来,从一到一百反而还简单一些,有了初步的本钱,之后的发展将是大踏步的。

  而且。

  他们还有许多的盟友,来自各个国家的盟友,以及最重要的,罗马现在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只要撑过之后大唐的打击,那就真的可以说成功了。

  到了那个时候,有罗马的帮助,就可以在各个君主国中掀起推翻王权的浪潮,胜利就在眼前了。

  ……

  大唐之中,洛长青已经预料到了这一步,他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顿时在大殿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大唐所面对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罗马,而是大唐以外的国家。

  想明白的大唐天子,立刻下令道:“必须立刻派遣远征军,平定叛乱,绝对不能再拖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洛长青也是这么想的,无论如何,首先应该维护大唐疆域的统一,就算是日后有所变革,也应该从大唐内部开始变革,也应该是在统一的进程中变革,而不是现在这样。

  深刻在洛氏血脉中的统一,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而且。

  洛长青也比较强硬的要出兵。

  是因为洛长青意识到罗马的政体似乎更契合这个时代,但他依旧对罗马的政体抱有极大的怀疑。

  商人,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存在的。

  为了追求利益,他们可以舍弃任何的东西。

  现在只不过是遭遇了危机,才团结一致。

  那些商人,怎么可能真的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家呢?

  洛长青不认为罗马是对的,既然如此,那对于他而言,维护诸夏的统一,就在任何事情的优先级之上。

  任何人都不能分裂大唐!

第996章 天赐

  “人生来便拥有追求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公平正义的权力。”

  ……

  玄门。

  对于玄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同的。

  玄门在西迁之后,对于极西之地的影响就极大,几乎统合了所有的信仰,毕竟就连罗马和波斯都改信素王了。

  在走进新时代后,玄门的存在就开始被质疑,在一项项研究出炉之后,理性之光蓬勃而出,这股理性之光天然破除一切宗教愚昧。

  相比于传统保守派和改革派间的争斗,在玄门内部的争斗,才是最激烈的,双方之间猛烈的攻讦着对方。

  人在世间的位置是会不断转换的,当初为玄门开疆拓土做出最大贡献的那一派人,现在却成了阻碍玄门世俗化的一派人。

  在罗马爆发了新学改革之后,玄门内部也开始终日不息的开始辩经,如果不是圣座还有威望的话,玄门可能已经开始内战了。

  这种辩经在罗马的一场辩论传到玄门圣山之后,到达了巅峰。

  罗马是现在新学汇聚之地,那些新学大家都在罗马宣讲,理论的碰撞让各种学说都成熟的非常快。

  其中最引起玄门内部争吵的一条就是“君权天授还是君权人授”,新学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在这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学说给出解释,但君权人授是所有人的共识。

  但这自然就戳中了很多玄门祭司的命脉,他们怒不可遏的认为这种思想大逆不道。

  还有一个让人很难以忍受的则是有关于人的权利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权利从何而来,神是否能够决定人的一切。

  这个问题值得争吵,实际上就已经可以看出在玄门内部,已经有很多人站到了新学一边。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异端。

  之所以在一个强盛宗教的中竟然会出现反神言论,这实际上就和姬昭有很大原因。

  他作为一个至高神,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神。

  那些虚构的神,一切的言语都是被编造出来的,就相当于讲故事,自然可以讲一个在古代逻辑比较严密的故事。

  在那些故事中,展现各种神罚和恩赐,说一些貌似有哲理的话,进而达成一些目的。

  但姬昭不是,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有极大的影响力,言行举止都被史书所记录。

  即便他被偶像化,成为了至高神,在传播的过程中,编造出了许多的神话,但他的言行就在那里放着。

  他虽然制定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以及一系列等级制度,但他和真实历史上的周公不一样,他的心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的言行中没有那种残酷,而是只用“民”、“人”来做指代。

  在邦周时期,“民”和“人”就是国人,但姬昭自己从来都没有这么说过。

  他的目的很简单。

  在邦周时期,他不可能解放奴隶,所以他不可能让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统治阶层的对立面。

  但他又知道随着生产力进步,这些落后的东西一定会被废除,所以在以后使用这些理论的时候,后人就会猛然发现,“民”和“人”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理论依旧可以用。

  当玄门中人追根溯源翻找出素王上皇天的言论后,他们猛然发觉这些东西和自己过往所知道的不一样,“人”“民”的范围已经扩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同为姬昭的信徒,对于姬昭的原意,也出现了极大的分歧,这些分歧就是争吵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