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824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而王经开始直接治理当地,曹髦本来也想将王经给召过来,但是考虑到那边的复杂情况,还是决定让他多留段时日。

  在正常的弹劾阶段之后,朝议正式开始。

  而这次的朝议,荀勖是主角。

  曹髦拜荀勖为户部尚书,众人其实很早就知道了,只是从今日起,苟勖方才正式任职。

  荀勖起身,他的年纪并不大,只比舅父钟会大几岁而已。

  曹髦朝着他点点头,示意他开口。

  荀勖这才说道:“诸公,我原先一直都在有备府任职,或许大家并不知道,但是有备府已经设立很久了,比当下朝中的很多部门都要早很多。”

  “我们在各地都设立有衙门,当今有备府的各级官员从吏超出了八千四百余人。”

  荀助说起了有备府在各地的情况。

  可群臣对此并不是很上心。

  他们一直都认为有备府不过是曹髦的小玩具,对大事没有任何用处。

  哪怕是曹髦的忠实支持者嵇康也曾批判过有备府。

  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价值体系里,灾害是上天的预兆,故而,灾害不是能提前预测的,也不是能抵御的。

  想要消除灾害,那就行仁政。

  当然,在王学兴盛的年代,是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吹这一套理论。

  但是在其余地方还是挺受欢迎的,反正郑学的门徒们到如今都提倡这一套东西,不曾有变。荀勖很是认真的讲述了有备府的规模,随即又说起了这些年里的工作。

  “凉州有几年都不曾下大雨,愈发的干旱,河道下降严重,在当地有备府禀告之后,我们推测凉州将会发生多次灾害,故而提前进行了预防,由当地的官员们修建了多座水库,开始蓄水,同时开凿河道来进行引流……”

  “我们还往当地提前运输了粮食,同时迁徙了部分可能严重受灾地区的百姓……”

  荀勖说的时候格外的自豪。

  之内…..”

  “经过有备府的这次预测和抵御,凉州至今为止,没有造成太大的灾害,各项情况都在控制范围

  看到荀勖那得意的表情,群臣大多不以为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备府的成效,是很难讲的清的,除非是像曹髦这样,知道没有外力干涉下凉州旱灾会造成多大规模的打击,否则就没有人会意识到有备府的功劳有多大。

  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曹髦给荀勖不断的升官进爵,而众人却不太认可他的功劳。

  大家觉得他们什么都没做,就是没有他们,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他们甚至还觉得荀勖的部门就是曹髦用来给自己骗功劳的,跟他教化那些塞外蛮夷是同样的路

  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功劳,将一切成果都说成是因为自己的政策。

  不过,也有几个大臣,听着荀勖的讲述,脸上却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第161章三件事

  钟会虽然厌恶荀勖,但是对他的部门从来不曾有过诋毁或者遏制。

  他甚至是很支持荀勖去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说完了自己这些年里的成果,张华跟陆抗对视了一眼,点点头。

  曹髦麾下也不是完全没有能人了,就最顶尖这一批人,肯定是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多大。

  曹髦坐在上位,皱着眉头。

  他来大魏只是为了三件事。门阀,蛮夷,天灾!

  门阀这件事做的还不错,两项政令直接让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削弱到了极点,等到教育大策逐步完善,门阀就只能退出舞台了。

  当然,教育这种事情,曹髦就是再着急也没有用,百年大计,只怕是得在儿孙那时才能真正见到大成效。

  现阶段只要将他们按的死死的,同时给曹温灌输门阀等于灭亡的概念,保证两代人的时间里这些狗贼不会卷土重来就可以了。

  至于周边蛮夷……说起来现在大魏似乎没什么蛮夷了。

  自从裴秀的教化三步政施行完成,嵇康等学者为他们追溯先祖,易姓改风之后,这些人就不再是过往的蛮夷了。

  特么的刘渊都当上大魏状元了。

  这玩意能叫蛮夷?

  边塞各地的教化政策都完成的很快,这些人有了户口,新的身份,接下来坐等他们形成认同感,跟周围人并无区别就可以了。

  这一点也不需要曹髦再去操心,周围但凡能给大魏造成威胁的隐患都被曹髦给掐灭了。

  连高句丽这样的小角色都没放过,直接烧毁王城摧毁耕地,百年间都不会诞生那种强有力的势力来挑战大魏。

  最后一个,便是这灾害。

  这也是曹髦最为强大的敌人了。

  曹髦为此准备了很多年,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各类的预防和抵御。

  而接下来,就是要验货的时间了。

  就看曹髦以往的准备是否足够。

  当下已经是甘露七年,再有两年,灾害就要开始大规模降临。首先就是让大地震动的。大洪水。

  青、徐、兖三州大水,然后便是西北雍,凉,梁三州大干旱。

  从此灾害不断,每年都有几个州同时卷入各种灾害之中,雪灾,水灾,早灾,乃至疫病同时攻

  直到灭亡,西晋王朝都因这些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而焦头烂额。

  曹髦只记得这两场大灾害,席卷了整个中原的大水灾,以及造成了西北饥荒的大旱灾,其余那些

  ...曹髦都记不清了。但是从有备府的报告里,却能看出端倪来,例如幽州发生大量牲畜冻死,江东连年大雨,愈来猛,蜀地南中地多发病疫等等。

  曹髦每次看到这些报告,都会觉得胆战心惊。

  他这次急着将荀勖提上来,也是为了他能更好的去应对这些事情。

  作为魏晋时代里第一个提出了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人,荀勖绝对是最有资格来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随即开口说起了户部的新计划。

  “诸公,各地有备衙门上报,地方的情况很是危急,尽管还没有出现百姓伤亡,但是情况愈发的恶劣,青,徐两州降雨极多,已有多处耕地被淹没,若是到明年还是如此,那只怕遭受灾害的百姓就要超出十万人,倘若是到后年还是如此。…那情况就无法想象了。”

  荀勖的脸色很是严肃。

  曹髦同样如此,因为……历史上这水灾足足延续了四年。

  荀勖说起了诸多的安排,首先就是引流。

  要预防洪水,就得将水分流,多做水利措施,同时要抓紧时日撤离那些距离水流太近的百姓们,进行挖掘和屯土增高等等工程。

  荀勖拿出的文书极多,从具体的各個河流,到可能发生灾害的几个重要区域,到工程所包括的范围,再到粮食救助等等。

  他就这么足足说了近一个时辰,说的非常的具体,连各项工具的支出和具体数额都提到了。

  朝中不少大臣的脸上出现了不悦之色。

  “陛下,臣有奏。”

  众人一愣,随即看向了这位勇士。

  当众人看到他的脸后,也就不再意外了。

  此人乃是光禄大夫张融,本身乃是郑学的名士顶流,兼太学事。

  太学事也是不容易,大祭酒年年换,却都不尽人意。

  张融打断了荀勖的上奏,随即看了看左右的大臣们,他开口说道:“陛下,自古就不曾听过有人能违背天道而成事的道理!”

  “况且,这预知之事,实在荒谬,闻所未闻!倘若就只是以一个预知的理由,就要发动数十万百姓,耗费三年所积累的钱财,折腾三州之地,这不是很荒诞吗?!”

  “按着荀公之言,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怕是顷刻间就让国库空虚,三州百姓一同徭役,不知耽误多少大事,而最后却得不到什么成效,倘若上天降下灾害,又岂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呢?”

  张融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大家都知道,这家伙的官是当到头了。

  但是众人在心里还是挺敬佩他的。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人敢在陛下面前这般直言了。

  张融站起身来,看着坐在上位,脸色复杂的曹髦,却是没有半点的惧怕。

  张融跟曹髦原先处置的那些垃圾们还不太一样,这人号张君子,道德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为人清廉,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且不惧怕权贵,也当得起君子之名。唯一的问题是,这兄台是郑学的狂热爱好者。

  他曾公开宣称:天下治经明典者未有如玄者。

  他是真的相信上天降下灾害是因为君王不推行仁政…。

  虽然他的行为让众人惧怕,但是他确实说了很多人都想要说的话。

  荀助此刻有些愤怒。

  一开始,他是以保全自己的想法进了有备府,但是随着时日的增加,他对有备府也是真正有了感

  毕竟这是他亲自缔造,并且一手带到如今规模的机构。

  可这些年里,如张融这样的蠢物们总是层出不穷,不断的批判他们的工作,认为他们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荀勖正决定要开口训斥,曹髦却伸出手来,让他平静下来。

  曹髦看向了张融,他的目光有些威胁,尽管什么都没有说,群臣却都不由得低下了头。

  一时间,朝议内一片死寂,巨大的压迫感朝着张融迎面而来,仿佛呼吸都变得堵塞。

  一旁的曹温是头次看到父亲这般模样,脸已经变得苍白。曹髦轻声说道:“张融,有一件事,朕很想要问你。”“唯。”

  “大禹治水……那到底是因为大禹贤明故而上天收回了灾害,还是因为大禹贤明才能治的了大水呢?”

  张融当即说道:“那自然是因为大禹的德行甚高,故而灾害退却!”

  “这么说来,是舜的德行不够高,不够贤明,才发生了灾害?”

  这一刻,张融忽然愣住了。

  看着呆若木鸡的张融,曹髦又问道:“我听闻,自古贤王之时,也不曾缺乏天灾,这么说,华夏从古至今,都不曾出过真正的贤王啊……倘若这些人都有道德,上天为何要降下灾害呢?”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