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672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可实际上,毌丘俭先后打了两次。

  第一次是击败了敌人的君王,屠了王城,处死了对方的八千多个权贵官员,几乎将对方给打没了。

  可高句丽很快就卷土重来,再次修建王城,并且进入原先的领地。

  毌丘俭大怒!

  于是乎,就爆发了历史上对东北最远的一次出征,毌丘俭再次击破了高句丽王的陪都,这次击破陪都之后,他分兵多路,继续追击,一路杀到了扶余之外(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将高句丽的领地全部纳入幽州的范围内,又将朝鲜的濊貊地区,东南辰韩国领土,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

  收复了汉四郡全境,在此基础上拓地数千里很难想象那时的大魏领地达到了什么地步。

  若是算上这一次,那就是三征高句丽了

  段乞珍说道:“当初被您击破两次之后,他们消停了一段时日,可就这几年里,大概是忘了您,他们又修建王都,那手又伸到了幽州,过去我们所征服的领土,又被他们给拿下了。”

  毌丘俭很是平静的说道:“那些地方我们虽然能征服,却无法进行治理,他们多次卷土重来,方才见到一个高句丽人,居然还大言不惭的说他们的君王,他们的都城,他们的境内。”

  段乞珍笑了起来,“想来这厮是不了解将军!”

  毌丘俭有些时候就是个很执拗的人。

  他上奏给庙堂,说自己已经击破了高句丽,摧毁了他们的都城。

  高句丽又造了一个都城,毌丘俭就能即刻出兵,再次给你摧毁。

  如今那个蠢蛋当着毌丘俭面前说什么境内,王城之类的,能有命回去报信就不错了。

  两人交谈了许久,毌丘俭方才说道:“我来这里,除却要对付高句丽等人,还是为了教化的事情而来的,这件事,你可知道?”

  “我知道!!文将军已经与我说过了!”

  看着眼神明亮的段乞珍,毌丘俭笑了起来,“你的宗族明日就出发前往洛阳吧,往后他们便是洛阳人了,我在太学里留下了几个位置,在你的子嗣里挑个聪慧的过去!”

  “多谢将军!!多谢大将军!!”

  段乞珍再三大拜。

  能在洛阳当宗族,傻子才会在边塞当部落酋长!

  这两者的差距之大,明眼人都能知道。

  “你跟着我一同去趟慕容部。”

  “唯!!”

  段部与慕容部都算是毌丘俭的老熟人了,毌丘俭在这两部的名望还是非常高的。

  慕容部当初因为跟文鸯的冲突,慕容归涉喜提囚车套餐,已经被送往了洛阳,听闻是被刑部判处了二十年的劳役。

  如今当家的乃是慕容木延。

  而这人跟段乞珍一样,跟毌丘俭的关系很不错。

  毌丘俭到达此处之后,安抚两部的事情倒是很顺利,这些人面对大魏本来就没有反抗的余地,毌丘俭出面,慕容木延也没有什么意见,同意举家搬离,前往洛阳。

  而慕容部,从此就要受到当地郡守的直接管理。

  他们将会被分散到各个城池内,拥有大魏的户口,成为真正的大魏人。

  毌丘俭到达幽州的消息,也就此传到了各地,在整个塞外顿时引起了一片恐慌。

  尤其是高句丽人,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们迅速开始收缩兵力,准备好了撤退。

  这厮就是个疯子,当初死咬着先王不放,一路追击了数千里,愣是将他们给追到了鸟不拉屎的鬼地方,若不是实在没办法补充后勤,说不定他还会继续追下去。

  他们可是足足逃亡了一年,先王都跑到肃慎那边去了,到死都没敢回来。

  相比较而言,孙皓可就太幸福了,他只是被追赶了一个月而已。

  如今,这人再次出现在了幽州,而结合原先羊祜的异常行为,高句丽人恐惧的发现:毌丘俭可能又要来了!

  当天,高句丽王便决定迁都,离开了刚刚修建好不久的王城。

第14章 沾沾光

  谯周深吸了一口气,手里抱着厚厚的书籍,低着头走向了太极殿。

  好消息是他终于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成为了御用的大经学家。

  平日里就是跟在皇帝的身边,帮皇帝解决经典上的困惑,帮着皇帝来把持经典的诠释工作,发扬一下已故王公的学问。

  坏消息是皇帝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治经的方向有点要跑偏的意思。

  当他走到了门口的时候,又看到了熟悉的那个人。

  成济很是无礼的审视着他,对他没什么好脸色。

  尽管皇帝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但是投降的蜀人和吴人在各地都会受到魏人的歧视。

  哪怕是争斗的再凶狠的两个人,在碰到蜀人或者吴人的时候,也会瞬间站在一起。

  谯周来到洛阳已经有很长时日了,可是并没有被任何名士所接纳,哪怕是他主动去拜访,人家也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不至于说门都不让进,但是出了门就不会再有后续了。

  连谯周这样的名士都是如此,其余官员们所遭受的待遇显而易见。

  到这个时候,谯周心里又隐约有些愧疚。

  当初是他号召大家来投降的,可是,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死的壮烈一些吗?

  谯周长叹了一声,还是开口说道:“我奉陛下诏令前来,望将军禀告一声。”

  成济点点头,转身走了进去。

  很快,谯周就来到了东堂内。

  曹髦此刻正在读书。

  曹髦是一個自律的有些可怕的人。

  登基这么多年,他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天都在按时锻炼,每天也都在按时读书。

  曹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从不挑食,甚至是当下刚刚写好的文章和诗歌,他也会令人带过来给自己看。

  他每天留给自己的时日不是很多,看到他的模样,就连成济都觉得:贤王大概就是要做到这种地步。

  谯周不敢打扰曹髦,就这么保持着行礼的姿势。

  曹髦又读了片刻,大概是看完了一页的内容,方才抬起头来,“谯公,您早到了半个时辰啊。”

  谯周一愣,“臣这便上门外等候”

  “哈哈哈,不必了,且坐下来吧。”

  曹髦放下了手里的书。

  谯周是曹髦如今的御用名士,帮着他来制定思想。

  当初汉武帝面前有那么多的名士可以挑选,他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将其定义为官学,然后让天下人都去学习。

  但是曹髦如今却没有那么多的参考人选了。

  曹髦麾下不是没有名士,但是那些都是些假名士。

  你让他们去服散吃酒还行,可要让他们的学问成官学,那大魏就得亡了!

  王肃走后,国内甚至连接替他的人都找不出来。

  曹髦笑呵呵的看向了谯周所带来的那些书籍。

  “谯公已经完成了??”

  谯周赶忙摇头,“不曾啊陛下,王学乃是王公心血之作,岂能那么容易就研究清楚呢。”

  曹髦恍然大悟,便决定再次跟谯周谈论一下经典。

  如今王学的地位已经初步确定了,王经的学说主张成为了庙堂的共识,更是被曹髦确定为了新的官学,无论是太学还是在地方学校里,所要教授的都是王学版本的。

  这不是说传授的本质东西发生了变化,他们学的还是五经,只是这五经已经变成了由王肃所注释的五经,也就是王肃这个版本的。

  不同人的诠释,往往能让经典呈现出不同的意思来。

  王肃这个版本的诠释,是最符合曹髦要求的。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符合,因为曹髦还需要一些新的东西。

  曹髦将自己的需求讲述给了谯周。

  首先,曹髦需要的反自己他要反天命。

  当曹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谯周汗流浃背,他不明白曹髦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

  曹髦是想要打破后汉以来所形成的诸多糟粕,什么占卜啊,什么征兆啊。

  这件事最初从汉武帝时开始,天下有什么大事,就一定会先有征召,在刘秀时期再上高峰,然后就下不来了。

  这是导致玄学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大家都信这一套东西。

  曹髦对此很是反感。

  哪里发生灾害就说是庙堂的政策不对,用人不对,就得处置一个大臣,要做什么事就得先询问上天的意思。

  你们这些人怎么还越活越回去了呢?

  曹髦信奉的荀子的那一套。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的运行规律跟你治理政务没有任何关系!别特么天天占卜耕地什么时候会收获了!也别整日去研究哪里出凤凰出黄龙了!

  想要让土地肥沃就给我滚去开水利!

  想让天下太平就去学会廉洁公正!!

  出什么事就怪上天,从来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名士们迷信成风,不务正业。

  每个人都是神神叨叨的。

  读书人若都是这样的思想,那大魏岂不是要废了吗?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