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524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尽管他不确定曹髦说的是否是实话,但他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索性就开口说道:“陛下,老臣年迈多病,实在不堪道路之苦,倘若陛下能开恩,允许老臣留在蜀地,以养天年,老臣愿意从此闭门不出,再也不与他人往来”

  曹髦当即皱起了眉头,“这如何能行呢?”

  群臣的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曹髦这才说道:“何以闭门不出?这不是成了囚禁将军吗?”

  “老将军勿要担心,倘若身体不适,那就留在汉中吧,不必前往洛阳,你的族人也可以留在汉中,服侍在您的身边,朕便赏赐您府邸和一些耕地,您的族人可以在这里耕作,自食其力,倘若病好了些,您可以随意出门,不会遭受任何的阻碍!”

  这一刻,众人哗然。

  群臣也是有区别的,曹髦不可能将所有蜀国的官员们都给带去洛阳。

  但是,起码朝中这批人是一定要带走的。

  因为他们的官爵很高,而且在地方很有号召力,尤其是宗预这样的,这可是蜀国的镇军大将军,谁都可以留下,他这样的就不能留下来。

  难道皇帝就不怕他们再次谋反吗??

  曹髦还真的就不怕。

  且不说蜀国的很多老臣就是死在了赶路的途中,也不说宗预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是否能反任何的谋反,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蜀国的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而蜀国后期的穷兵黩武,将他们折腾的那么惨,曹髦就不相信,在自己治下他们还会想着去造反。

  倘若因为自己的治理蜀人都要去造反了,那就不是宗预的问题,那是曹髦自己的问题了!

  能吃的上饭,日子比以前好,安世的儿子才去造反呢!

  看到曹髦真的就同意了,蜀国群臣们更加愕然。

  刘禅却有些不明白,不就是答应他们可以辞官留下来吗?

  自己也可以啊。

  曹髦看着蜀国群臣的脸色,又开口问道:“还有其余想要留下来的吗?”

  廖化此刻也站起身来,他的情况倒是比宗预要好一些,但是他也真的很年迈了,都不知还有几天可以活,这种时候,他就算能活着到达洛阳,只怕也会直接死在洛阳。

  他认真的说道:“陛下,臣年迈,也想请陛下开恩,允许臣留在蜀地”

  “好,如宗公一般,也允许您留在汉中!”

  曹髦大手一挥,直接答应了下来。

  蜀国群臣彼此对视。

  樊建此刻忍不住叹息。

  难怪蜀国会灭亡在此人的手里。

  当真是亡的不冤啊。

  曹髦再次询问,却没有大臣说要留下来了。

  曹髦很是开心,这说明这些人是真的愿意跟着曹髦去做事了。

  蜀国的人才其实真的不少,哪怕是那些没有出仕的,也非常的多,这对向来爱才如命的曹髦来说,是最大的收获了。

  曹髦对官员的要求很高,而蜀国的这些大臣,大多都是可以做事而少献策的人,可曹髦并不担心,会出谋划策的人在魏国实在是太多了,尚书台都爆满了!

  缺的就是这种会按着命令办事的人。

  况且,大魏的地方,真的很缺人才。

  这些人能很好的补充地方,成为曹髦治理天下的基石之一。

  刘禅与曹髦的对比在群臣眼里也是变得更加清晰。

  不少大臣都已经开始憧憬着在新君王麾下的全新待遇了。

第57章 义士

  “你便是霍弋?”

  诸葛诞看着面前自缚双手的高大将军,有些审视的意思。

  诸葛诞在进了成都之后,就开始全力招收各地的降臣,这件事还是很有效率的,各地纷纷投降,诸葛诞也没有羞辱打杀这些人,具体的处置之事,他全盘交给了钟会来执行。

  对这些降臣们的安排之事,钟会还是做的不错的。

  而诸葛诞自己,则是在蜀国开始了一系列的作秀行为。

  他先是拿出了自家犹子的头颅,令人找回他的尸体,对他重新下葬。

  他召集了诸葛绪以及当地新降的大臣们,一同来送别。

  在下葬的时候,他甚至落下了眼泪。

  嗯,他的这些行为跟邓艾不同,这是他告知了曹髦,并且得到允许的行为。

  诸葛亮和诸葛瞻在蜀地的名望太高,而邓艾这个愣头青直接砍头,当然,战事之中,砍头也算合理,但是出于尽快安抚好当地的需要,诸葛诞方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当然,诸葛诞也不是说对这族人完全没有感情。

  琅琊的诸葛家,在三国里都混的不错。

  诸葛诞又将诸葛瞻的几个儿子给找了过来,跟历史上不同的是,因为灭蜀之战提前爆发,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还年幼,不曾跟着父亲上战场,也就没有一同战死。

  尽管没有战死,这家伙还是非常的有骨气,面对诸葛诞的示好,他也不接受。

  最后还是诸葛绪出面,告诉他:如今你的父亲已经战死了,皇帝也投降了,而你还有母亲要抚养,还有更加年幼的弟弟要照顾,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抛下他们呢?

  这话打消了诸葛尚跟着父亲自杀的想法,但是也不肯接受诸葛诞等人的赏赐。

  而他和弟弟定然是要被送往洛阳的。

  因为他们的母亲是蜀国的公主。

  就在这个时候,各地的将军们也被相继送到了成都。

  最先就是这位霍弋。

  他是霍峻的儿子,就是那位以数百人挡住万余人,还挡了一年多的猛人。

  而霍弋也是個实打实的猛人。

  在诸葛亮北驻汉中时,他担任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为黄门侍郎。

  就如谯周所说的,为了养兵,蜀国对南边的蛮夷不断的征收税赋,导致当地叛乱非常严重,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就让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

  霍弋直接斩其豪帅,平定了南中,于是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

  在刘禅投降之前,此人正领着大军朝着成都的方向前来,刚刚走了一半,就听说蜀国灭亡了

  霍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人都懵了。

  他实在不明白,怎么就投降了,明明还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

  于是乎,他便决定返回南中,继续跟魏人对峙。

  随后,他等来了招降书信,他得知魏国皇帝没有羞辱刘禅,并且没有做出残害宗室等事情之后,霍弋这才领着南中诸郡投降了曹魏。

  钟会对此人的评价是相当之高,在给诸葛诞的书信里,他认为此人足以担任大魏的四征四镇。

  诸葛诞也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声。

  在他的印象里,这是个威猛粗糙的猛将,但是在看到霍弋的时候,诸葛诞却觉得有些惊讶。

  霍弋并非是传统的粗糙猛汉,他更偏向文士,毕竟是做过太子言官的人,并非是那种纯粹的武将.

  诸葛诞询问道:“先前众人都臣服归顺,唯独你举兵在南中,我本来已经做好了讨伐你的准备,为何如今又来归降呢?”

  霍弋皱着眉头,严肃的说道:“听闻将军远道而来,特意召集军队来与将军死战。”

  “道路险峻,故不知我主安危如何,后听魏主不曾怠慢吾,方才弃甲来降。”

  诸葛诞并没有生气,他仰头大笑了起来,赶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了霍弋的身边,将他扶起来。

  亲自为他解开了束缚。

  “霍将军勿要怪罪,只是听闻霍将军刚烈勇猛,不敢轻信,今日方知,传闻不虚!”

  “将军真义士也!”

  诸葛诞忍不住夸赞道。

  霍弋此刻有些懵,看着这般热情的诸葛诞,他赶忙也收起了脸上的锐气,“不过是败军之将,亡国之仆,怎么敢当将军这般称赞”

  “不,不,蜀地豪杰何其多啊,若蜀主重用,吾等岂能如此轻易成事?”

  诸葛诞感慨着,随即拉着霍弋坐在了一旁。

  诸葛诞便跟霍弋寒暄了起来,询问起了他家里的事情。

  询问了许久,忽然开口问起了南中的事情。

  “当今我们的大军陈列在成都,有人说,南中的蛮夷多叛乱,生性凶狠,可以发兵去消灭他们,霍将军常年在南,不知有什么看法呢?”

  霍弋严肃的说道:“将军有所不知,南中并非如中原所想的那般不知教化。”

  “南中多大族,过去,诸葛丞相曾领兵前往,使当地蛮夷归顺诚服,组织他们开垦耕地,令官府教导他们耕作的办法,化蛮夷为民,直到如今,南中诸多部族依旧感念丞相的恩德。”

  “只是这些年里”

  霍弋迟疑了一下,诸葛诞说道:“这些年里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听闻蜀国的税赋颇为苛刻。”

  霍弋这才说道:“这些年里,为了募财招兵,庙堂多对南中招收税赋。”

  “南中百姓对此颇有怨言,那里的蛮夷,多事耕作,且为首者多名士。”

  霍弋这么一解释,诸葛诞就大概明白了。

  跟凉州一样的情况,叛乱多是名士带头。

  诸葛诞迟疑了片刻,方才问道:“那霍将军觉得该如何呢?”

  “减少税赋,继续推行丞相过去的政策,则南中定然平定,不过,若是要长期使这里得到教化,还需要派遣官员,整顿当地的大族豪强”

  霍弋甚至将大族跟豪强放在了同列来说,看得出,霍弋对当地豪族是有些不满的。

  诸葛诞拉住他的手,笑着说道:“我一定将将军举荐给陛下,往后为陛下治理南中,使当地得到教化的人,难道不是将军吗?”

  前来归降的人越来越多,蜀国各地几乎都被拿下了,极少数还在抵抗的人,也在确定刘禅没有被羞辱之后选择了投降。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